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研究

《生产力研究》No.2.2005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朱玉春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它对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培育和扩大农业信息网络的用户,加强信息源的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5)02—0031—03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将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也就是农业信息化,它对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一、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如下推动作用:

1.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了走向国内外市场,直接参与市场流通的绿色通道。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可利用因特网,增强与国内各地之间乃至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我国的普通农民能够利用因特网信息购销农产品,大大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九五”期间,河南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3亿多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河南兴农网”建立以来已有18个地市、30多个县建成“兴农网”网站,并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建成了约15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农民经纪人和村级信息员已达4万人以上,每天通过“兴农网”向省外发布市场供求信息50条~60条。该网开通以来,引导农民利用信息进行网上交易,为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绿色通道”。

2.农业信息化可降低市场信息获取成本,减少市场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包括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信息等,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运用传统的手段获取这些信息非常困难,且获取信息的成本极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及时、准确、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农民生产行为又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如河南省三门峡是该省苹果的主要产区,一度出现过卖果难的局面。为此,三门峡市创建了“优质果品信息网”,该网拥有19个基层信息站,联通了全国各大果品批发市场,并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分网站。该网去年开通以来,在网上共发布信息6600条,网上直销苹果3870万公斤,有的地方出现果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3.农业信息化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以高耗、低效型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结构方式将逐渐被以低耗、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新兴的生产结构方式所代替。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使农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农业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两高一优”生产模式所代替,农业生产结构因此而得到优化。同时在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步入了现代化的生产阶段。生物工程大大促进了新品种的培育与品种的改良,能源与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则改进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并提供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而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则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使农业生产中许多领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收稿日期】2004-04-19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科技创新对陕西农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2003KR55)的资助。

【作者简介】朱玉春(1970-),女,北京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博士后,研究方向:技术经济、数量经济与投资经济。

13

化,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

4.农业信息化是进行农业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农业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由此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有效的农业决策的制定,需要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判断与推理。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作物模型系统等的相互结合,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为生产和管理者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持。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近20年迅速崛起的新兴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不少已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农业部在1994年开始筹建农业信息网络,现已初具规模,有1000多个县联网运行。1997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这是我国实施“金农工程”的骨干工程,现在已经能够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联接。据有关数据表明,2001年我国有105个地(市)级农业部门建设了局域网,134个建立了农业网站,分别占地(市)总数的32%和40%;全国县级农业部门中有315个建立了局域网,460个建立了互联网站,分别占总数的11%和16%。在信息网络向基层方面延伸,安徽、黑龙江、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的工作进展很快。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存在如下问题:

1.农业信息网络的需求不足。虽然农业企业和农户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巨大商机,但由于购置计算机成本较高,上网收费太高,并且对农民有价值的实用信息不够丰富且在网上搜寻不便。尤其是农村网络传输速度太慢,使得农民上不起网且又不愿上网,造成农业信息需求不足,这反过来使信息供应得不到相应回报,而使信息供应者失去了积极性。这种由于信息需求不足导致的信息供给的动力缺失,阻碍了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市场发育不健全,对网络建设的认识不够,缺乏统一规划。目前,许多地方农业信息网站对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贮存、处理标准和网络系统标准等都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垄断信息和行政干预时有发生,缺乏统一规划,给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再加之信息网络工作是一个新的领域,涉及的行业、学科、专业较多,各地区、各部门在技术推广和开拓市场,加快流通的工作中,对信息网络建设的学习和研究不够,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操作运行,信息网络开发利用程度低。

3.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各地区专职从事农业信息的工作人员,虽然不少受过高等教育,但很多人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大部分农业信息员网络知识掌握得很少,信息反应灵敏程度低,发布的有效供求信息少,实效性差,对农民生产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及时提供准确、优质的服务,未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通过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许多省份只建设了区级和部分地市的农业信息网站,还有部分地市、县区一级没有建立网站,由于通讯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在县区一级的政府和企业甚至要与区级的农业信息网联网也是相当困难的,而要使信息网络进村入户则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还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最大困难在于必须有大量的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初始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光靠农业部门、农民的自身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地区应当紧紧抓住国家经济信息化起步的大好机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化所需的启动性资金投入,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基金。同时,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产业进行多元化的投入,以促进农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当前应建立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应建立和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通过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彻底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3.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可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法规政策、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采编国际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还可加强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农民的指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