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共同富裕背景下医联体建设的思考——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
EXPLORATION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医联体建设的思考 ——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近年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联体建设,共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筑就“共同富裕”健康防线。
文 俞佳斌市一医院医联体建设情况市一医院创建于1923年,是杭州地区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社会保健于一体的市属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浙江省首批通过三甲评审的四家医院之一。
2000年开始,市一医院探索医联体模式,组建紧密型的医疗集团(市一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市妇产科医院、市肿瘤医院、市五云山医院)。
2013年下半年起,先后与桐庐、余杭、富阳、淳安、建德、诸暨等地11家医疗机构,以管理、技术、学科、人才、信息化等方面帮扶为纽带,以全面托管、重点托管和专科托管等各种形式,开展紧密型医疗合作。
2020年9月,市一医院与上城区、拱墅区共8家医养结合机构建立紧密医养联合体,为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捷、优质、连续的同质化基本医疗服务,提升其老年医疗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2021年6月,杭州市卫健委与桐庐县人民政府就桐庐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至此市一医院全面托管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全面落实唯一法人组织架构,对成员单位实行扁平化管理,实施人力资源、医疗业务、医保财务等统管机制;设立药品唯一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和支付。
2021年8月,根据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市一医院与上城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城市医联体。
市一医院医联体建设特色强化医联体内资源整合。
通过医学影像会诊、心电会诊、消毒供应、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和同质化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满足城区一体化医疗服务需求。
完善各项转诊流程,使超声影像、心电图、CT、MRI等检查项目在社区即可预约检查时间,充分实现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共通共享。
关于医联体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关于医联体建设的意见及建议》医联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医联体建设的意见及建议,对于推动医联体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联体的建立能够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整合。
通过上级医院优质医疗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向基层下沉,让基层裙众能够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避免了患者盲目涌向大城市大医院,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医联体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上级医院通过开展对口帮扶、业务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任务,为裙众提供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三)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医联体的建设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转诊机制,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这不仅能够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还能够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让裙众真正受益。
(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医联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
通过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实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从城市中心向基层农村全面覆盖,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共进。
二、医联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医联体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不顺畅的地方,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模式。
各成员单位之间在利益分配、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影响了医联体的凝聚力和运行效率。
医联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为例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3 年 8 月第 40 卷第 4 期
Ch
i
ne
s
eJ
our
na
lo
fSo
c
i
a
lMed
i
c
i
ne,
Augus
t2023,
Vo
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0,
No
.4
联体建设,进 行 临 床、护 理、院 感、公 卫 等 业 务 综 合
i
s
t
i
ngp
r
ob
l
ems
.Thr
ought
her
e
s
e
a
r
ch,
i
tf
oundt
ha
tt
hebus
i
ne
s
s manage
y
men
tmed
i
c
a
la
l
l
i
anc
emode
lc
ou
l
dimp
r
ovet
hes
e
r
v
i
c
ec
apa
c
i
t
fp
r
ima
r
i
c
a
li
ns
t
i
t
u
t
i
onsandp
r
omo
t
et
i
c
a
l
a
l
l
i
anc
我国医联体实践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我国医联体实践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联体作为重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医联体的建立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我国医联体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策略,不断完善和提升医联体建设和运行水平。
一、现实困境1. 医疗资源不均衡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较大,医联体在组建和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困境。
城市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医疗服务不均衡,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2. 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联体组建的医疗机构在规模和水平上参差不齐,一些医疗机构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患者就医体验差异较大,难以保障群众就医安全和满意度。
3. 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医疗机构在联合合作中往往出现利益博弈和资源挤占现象,导致医联体整体合作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医联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医联体的领导管理层次不清晰,组织架构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影响了医联体的整体发展和运营效率。
二、发展策略针对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的均衡发展。
重点推动医联体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支持和扶持,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加强对医联体成员单位的规范管理,推动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医联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是从本质层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助于优化整合医疗资源结构整体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逐步下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整体保证医疗服务体系能效,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精准性解决措施,助力城市医联体有序建设。
关键词:医联体建设;问题;对策引言城市医联体主要为严格依照区域内卫生规划,将所处同一区域内医疗资源进行汇总整合,以此形成纵向医疗集团,主要是由1-2所大型公立医院联合多个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精细化实现患者分层就诊,推动上级医院驱动下级医院良好发展,形成上下双重联动,职责分工明晰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医联体实际建设,对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优化医疗服务成效等具有促进作用,需掌握现下医联体实际建设中存在不足,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1.城市医联体建设中存在问题城市医联体建设为多个主体层面带来正向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资源利用率,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但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部分瓶颈难以消除,阻碍城市医联体优势的发挥,为促进其稳健建设,需分析其现下建设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政策缺乏完善。
现下我国医联体建设正处于实践探索时期,我国全方位推动医联体建设政策逐步出台及执行,但各区域内医联体过程中并未制定明确法律条款,也并未明晰医联体自身合作形式及其发展方向。
同时,医联体自身建设主要以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领头羊,必定涉及多项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相吻合政策,但现下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及文件,此类工作落实仅依附于激励和考核制度难以实现,促使医联体全面推进过程中存在多项阻力。
2.双向转诊缺乏畅通性。
医联体建设过程中,需积极实现分层次诊疗制度,形成上下级联动,实现双向转诊。
现下医联体实际建设过程中,呈现难点在于上转易下转难,深究其成因,主要包含双向转诊缺失一致性标准和流程,各医疗机构实际利益配置缺乏均衡性等,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方可保证双向转诊畅通性。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范例(三篇)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范例____年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市中医院作为该市最具规模和实力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升综合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____年,我们制定了以下目标:1. 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医联体合作机制;2. 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效能和质量水平;3. 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4. 增加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二、关键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1. 建立健全医联体合作机制:- 与其他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设立医联体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统筹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电子病历等的共享与互通。
2. 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效能和质量水平:- 开展中医药疗效评估,加强对中医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加强中医药诊疗规范的制定和推广,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化;-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中医药医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 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 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推行预约挂号和互联网医疗,在线咨询等服务方式,提升就诊体验;- 推广中医药康复治疗,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
4. 增加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知;-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推广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普及中医药文化;- 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单位的合作,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活动,提升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
三、工作计划和时间表1. 第一季度:- 建立医联体合作机制,与3家合作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成立医联体协调小组,召开第一次协调会议,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开展中医药疗效评估,制定评估指标和流程;- 开展中医药技术培训班,提高中医医师的专业水平。
3种不同类型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3种不同类型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联体作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正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医联体模式——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专科联盟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医联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城市医疗集团以大型医院为核心,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手段,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县域医共体则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专科联盟则是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医疗机构组成,通过专科协同、资源共享、技术合作等方式,提升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详细介绍这三种医联体模式的运作方式、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医联体模式在实践中的优缺点,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医联体的发展策略。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管理者以及医疗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我国医联体模式的健康发展。
二、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实践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是我国医联体建设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在于通过资产、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紧密合作,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此模式下,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医疗服务市场的挑战,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资产整合与统一管理:紧密型医联体通过资产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使用。
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在保持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标准,确保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技术共享与人才培养:紧密型医联体注重技术共享和人才培养。
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
同时,通过统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医联体内部输送高素质的医疗人才。
XX市医联体工作情况汇报
xx市医联体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全面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我市紧紧围绕“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服务同质、便民惠民”目标,着力加强医联体建设,在构建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新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进展情况(一)统筹规划布局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编制完善《xx市区域卫生规划》和《xx市域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将各类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
出台国内第一部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地方性法规--《xx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为规划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避免医疗机构因抢占医疗市场而盲目联合与无序扩张,我市2019年开始规划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不同区域规划组建若干个三级或二级医院牵头、涵盖不同层级、类别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并同步推进专学科以强带弱的横向联合。
2019年,试点组建xx省首家医联体,以自愿联合为前提、以共同章程为规范、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目标,通过医疗资源整合和双向转诊机制的不断完善,让群众在医联体内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2020年,出台支持医联体发展政策,推动医联体规范健康发展。
2021年以来,逐步增点扩面,医联体数量持续增加。
2020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推进和加强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完善医联体建设发展机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二)模式丰富完善为确保医联体工作稳妥推进、取得实效,我市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边推开的思路,2020年成立以xx医院为牵头单位、3家二级医院、10家一级医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家乡镇卫生院组成的xx省首家医联体。
随着医联体工作推进,我市逐步探索医联体多种发展模式。
根据区域划分,有城市医联体12家,县域医联体11家;根据类别划分,有综合医联体8家,中医医联体5家,专科医联体10家;根据级别划分,有市级医院牵头医联体10家,区级医院牵头医联体2家,县级医院牵头医联体11家;根据经济属性划分,有公立医院牵头医联体22家,社会办医院牵头医联体1家。
关于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深化医改的重要方针。
2013年以来顺应医改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组建以我院为核心的医疗集团, 持续构建协同发展联动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6年,在调研现状、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既往工作进行清理、整顿,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发展成员单位,进一步探索、完善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做法(一)清理整顿、创新模式,构建与基层医院分工协作机制。
一是2016年,在市委政府、市卫计委的支持下,对医疗集团进行了内部梳理,清理掉名不符实、名存实亡的合作单位或项目,为医疗集团的发展扫清障碍。
二是2017年,落实《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文件精神,围绕“同质化管理”和“分级诊疗”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为重点目标,制定“分层级管理”的集团发展战略,将医疗集团发展分为xx医院、直属单位、托管、联盟和协作五个层面,并制定分层级标准,创新与基层医院的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2017年1月,将荥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纳入医疗集团,发展了新的发展战略下的第一家成员单位,启动了基于医联体的医疗集团建设,截止目前发展成员单位7家,其中二级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护理院1家、公共卫生机构1家。
(二)组建帮扶团队,实施同质化管理,大力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
一是按照集团新的发展战略定位,根据成员单位需求,组建帮扶医师团队,制定派驻医师坐诊、查房等4项管理制度,规范开展坐诊、查房、讲课、手术示教等业务指导工作,促进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
3月份启动荥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试点以来,坐诊178例、查房92例、疑难病例讨论、培训2次30人、手术4例。
二是实施帮扶的同时,对被帮扶单位的管理、医疗、护理、院感、宣传等方面的进行同质化管理,完善、规范其制度、流程,以达到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的目的。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四篇)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医疗需求。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市中医院拟与周边的基层医疗机构合作,组建医联体,共同推进医疗服务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二、总体目标通过建立医联体,加强市中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主要任务1. 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市中医院作为医联体的核心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联体的组织架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与权责关系。
同时,要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并通过定期召开医联体会议、开展培训交流等方式,加强沟通与协作,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
2. 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市中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要共同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包括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康复护理等方面。
通过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支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和护理能力,使患者在就近就医的同时能够得到更专业、更规范的医疗服务。
3. 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市中医院要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重点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
通过合理评估患者的健康风险,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提供定期随访和健康教育服务,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加强科研与教育培训市中医院要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科研与教育培训合作,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组织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
四、实施步骤1. 确定医联体的成员单位市中医院要与周边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洽谈,确定医联体的成员单位。
成员单位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诊疗和管理能力,并愿意积极参与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
2. 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根据医联体的规模和功能要求,市中医院要建立医联体的组织架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与权责关系。
医联体建设与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与实施方案医疗联合体(Medical Consortium)是指由多个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一种合作体制,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下面是一个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实施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发展存在一些瓶颈,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疗成本高等问题。
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可以整合医疗资源,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目标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资源共享和协作,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医疗费用。
3. 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通过合作与交流,医疗机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提升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建设方案1. 成立医疗联合体。
成立一个由多个医疗机构组成的联合体,包括医院、专科诊所、家庭医生等不同类型的机构。
2. 制定合作协议。
联合体成员间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和利益分配,明确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一个全面、细致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病例信息、专科知识、医疗技术资料等,方便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实施人员培训。
举办专项地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
5. 实施资源整合。
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仪器设备、药品和医疗服务等,实现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6. 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在线咨询等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7.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医院感染防控等工作。
8.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四、实施步骤1. 选定联合体成员。
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选择适合的机构成为联合体成员。
2. 制定建设计划。
“双下沉”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双下沉”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一、“双下沉”医联体模式简介“双下沉”医联体模式指的是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同时向基层和社区“下沉”,通过建立多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和依赖,降低患者就医的门槛,让患者在自己的家门口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双下沉”医联体模式的理念是将医疗服务重心下沉到社区和基层,通过专业技术支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患者在家门口就医的需求。
也要求医联体内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加强协作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网络。
1.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双下沉”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中,首先要求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一定的建设和提升。
这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
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具备更好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在很多地区的实践中,相关部门通过政府投入和医疗资源整合,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提升。
对一些农村地区的卫生院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更新了医疗设备以及加强了医务人员的培训,让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社区医疗服务发展在“双下沉”医联体模式中,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提高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依赖性。
这样一来,患者在面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时,就可以在社区医疗中心得到快速、便捷的治疗。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扶持,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更新医疗设备和药品,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除了常规的医疗服务外,还可以针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开展定期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让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更好的控制和管理。
3. 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相关部门通过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工作需要。
市三医联动工作情况汇报
XX市〃三医联动〃工作情况汇报“三医联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对于破解医改难题,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以体制改革为抓手,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形成改革合力,探索出真正造福于民的医改**模式。
在高水平医院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慢病全程健康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一、坚持高位推动,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加强医改工作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全市深化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医改工作机制。
每年将深化医改列入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内容,定期召开市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并将医改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绩效评价。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养育成本减负工程、医防协同能力提升工程、老人康养工程、中医药强市和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纳入重点民心工程项目。
(二)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
截至2023年3月,全市各级财政投入422亿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近三年,全市医疗卫生投入财政资金年均增长17.95%,远高于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长幅度。
2023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9.66⅝o(三)强化“医联体”建设加速推进。
全市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医联体”模式,基本搭建起具有多元化、差异化和创新性的“医联体”管理体系,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由县级医院带动乡镇卫生院发展,试点分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辐射周边乡镇,实现县域内半小时可享受到二级医院水平的医疗服务。
总院与分院按照行政、人员、业务、财务和药械管理“五个统一”要求,实行一体化管理,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建设。
二是降低药耗费用,腾出改革空间。
2017年率先同步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
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篇一】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医联体工作情况汇报医院医联体上半年医疗服务联合体半年一、工作开展情况(一)自X年X月X日联合体工作正式启动,XXX医院第一批专家XXX正式入驻我院。
X月X日市XXX第二批专家XXX入驻我院,为期半年,承担我院工作日的门诊工作、病区查房、会诊等工作,参与住院的脑梗死、眩晕综合症以及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诊疗方案的指导,同时对我院临床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治以及头颅CT等影响学读片等。
(二)依托XXX医院神经内科的先进技术,我院脑病科于正式成立,设立脑病病区和脑病门诊,是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
(三)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选派科室业务骨干赴XXX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系统性培训,现在我院脑病科除能开展神经内科常见病外,还能开展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突显中医特色优势,全方位开展脑病治疗。
二、宣传工作科特色优势,使得咨询和就诊患者络绎不绝。
三、下一步工作(一)继续派出专业技术骨干赴市中心医院学习进修(二)进一步与上级医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会诊查房机制。
XXX医院X年X月X日【篇二】医联体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医联体工作情况汇报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根据省卫健委等七部门印发的《河北省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市卫生健康局高度重视,积极安排部署。
一、成立领导组织,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定州市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定州市推进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组建由市长任主任,市人社、财政、发改、医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医联体管理委员会,为推进我市医联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二、精心组织安排,稳步推进工作我市根据省卫健委任务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决定组建定州市人民医院与清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州市妇幼保健院与明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城市医联体。
医联体4种模式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9年4月第23卷第4期 ·21·医联体4种模式建设探索与实践■ 张立斌① 马弗愚① 刘 征① 郑双江① 姚云清① 孙 萍① 吕富荣①基金项目:重庆市渝中区软科学咨询项目(决策咨询)资助(重庆市医联体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20150203)①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00016 重庆市渝中区友谊路1号【摘 要】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对医联体的4种模式,即医院集团、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医疗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研究显示:医联体在帮扶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人才培养和加强专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推进分级诊疗、上下转诊的落地也有一定成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种模式建设探索与实践为推进医联体发展可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医联体 医院集团 医共体 专科联盟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19.04.07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four modes" of medical association / ZHANG Libin, MA Fuyu, LIU Zheng, ZHENG Shuangjiang, YAO Yunqing, SUN Ping, LV Furong// Chinese Hospitals. -2019,23(4):21-24【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4 modes of medical association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medical group, medical communities, specialties alliances and tele-medicine collaboration networks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It showed that medical association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medical car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nhanc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level hospitals,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and two-way referral system, thereby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Key words】med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group, medical communities, specialties alliances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the 1st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No.1, Youyi Road, Yuzhong District,Chongqing, 400016, PRC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一院”)在重庆市卫生主管部门的主导下,于2013年3月成立以重医一院为核心的重医一院医联体。
医联体工作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作为一名参与医联体工作的医务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医联体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医联体建设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医联体,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医联体建设有助于打破医院之间的壁垒,实现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联体工作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在医联体框架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功能定位,形成了分级诊疗的良性循环。
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和自身需求,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初步诊断和治疗,对于需要进一步诊疗的患者,可以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医联体工作加强了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
通过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上级医院的专业优势,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也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四,医联体工作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医联体框架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医疗服务,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我们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同时,我们还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最后,医联体工作有助于推动医疗改革。
医联体建设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联体工作,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完善医疗改革政策,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参与医联体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医联体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
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实践探索
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实践探索1. 引言1.1 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的概念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是指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以构建紧密型医疗服务联合体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医疗环境,实现医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优质。
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之间的深度协作,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的概念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是资源整合,即整合医疗资源,统一规划,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其次是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机构数据互通,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再次是医疗服务协作,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业务水平和医疗水平。
最后是医疗质量监管,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新时代紧密型医联体的发展,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医疗环境,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可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1.2 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背景下,医联体的建设旨在强化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强医疗卫生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构建健康医疗生态环境,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医联体的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从而增强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医联体思想政治工作还能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联体建设和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汇报(4篇)
医联体建设和医养结合工作情况汇报一、引言医疗卫生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单位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医养结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
二、医联体建设情况1.医联体建设目标我们设立医联体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数据共享和病患的无缝转诊。
2.医联体成员和合作方式目前,我们的医联体包括本地区的多家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等。
我们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合作方式,建立起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开展会诊、远程医疗、共建共享设备等方式进行合作,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医联体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些医院不愿意参与合作,导致了资源无法充分整合。
另一方面,技术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我们的资源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医养结合工作情况1.医养结合的理念和目标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医疗养护、康复护理、健康宣教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延缓老年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医养结合的工作内容为了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1)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推动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和人员配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护理培训,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4)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跟踪,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市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作者简介]陈辉(1964-),男,辽宁抚顺人,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院管理。
[通讯作者]韩梅(1975-),女,辽宁铁岭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医院管理,E-mail:1915687039@。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医联体建设的相关要求,抚顺市中心医院作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积极探索实践医联体建设。
以强基层和构建分级诊疗为导向,充分发挥三甲医院的公立性及辐射作用,以医疗服务为核心,以为基层补短板、降成本为目标,以管理、技术、服务、设备为纽带,以医疗服务项目推介为载体,以“菜单式”项目为基层医院提供“点餐式”服务。
通过组建医院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项目合作等紧密型和松散型交融方式,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和阶梯式服务体系,实现同基层医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利、协同发展,为抚顺市医联体建设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蓝本。
1组建方式1.1松散型医联体构建以上联中国医大一院医院集团,下联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1+1+N+N”四级分级诊疗模式的医联体建设体系。
以技术帮扶和医疗项目合作为抓手,通过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项目合作等交融方式,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
1.2紧密型医联体组建以抚顺市中心医院为“医联长”的“1+3+11”医院集团。
作为抚顺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先行,以抚顺市中心医院为龙头医院,以顺城区人民医院为骨干医院,以顺城区疾控中心、顺城区妇幼保健院为参与机构,向下整合所属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抚顺市中心医院医院集团。
2主要做法2.1完善组织体系建设为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医联体组建模式,医院多方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秉承“试点先行、经验总结、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1],调研测算,制定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成立医院理事会、监事会,下设医联体办公室、医疗服务项目推介中心及9大管理服务中心,分工明确、统筹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级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深化医改,构建良好的分级诊疗模式,抚顺市中心医院积极探索实践医联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通过实践,对医联体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思考与应对,促进医联体建设持续发展。
标签:医联体建设;合作模式;探索;实践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医联体建设的相关要求,抚顺市中心医院作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积极探索实践医联体建设。
以强基层和构建分级诊疗为导向,充分发挥三甲医院的公立性及辐射作用,以医疗服务为核心,以为基层补短板、降成本为目标,以管理、技术、服务、设备为纽带,以医疗服务项目推介为载体,以“菜单式”项目为基层医院提供“点餐式”服务。
通过组建医院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项目合作等紧密型和松散型交融方式,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和阶梯式服务体系,实现同基层医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利、协同发展,为抚顺市医联体建设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蓝本。
1 组建方式
1.1 松散型医联体
构建以上联中国医大一院医院集团,下联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1+1+N+N”四级分级诊疗模式的医联体建设体系。
以技术帮扶和医疗项目合作为抓手,通过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项目合作等交融方式,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
1.2 紧密型医联体
组建以抚顺市中心医院为“医联长”的“1+3+11”医院集团。
作为抚顺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先行,以抚顺市中心医院为龙头医院,以顺城区人民医院为骨干医院,以顺城区疾控中心、顺城区妇幼保健院为参与机构,向下整合所属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抚顺市中心医院医院集团。
2 主要做法
2.1 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为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医联体组建模式,医院多方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秉承“试点先行、经验总结、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1],调研测算,制定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成立医院理事会、监事会,下设医联体办公室、医疗服务项目推介中心及9大管理服务中心,分工明确、统筹推进。
2.2 提升内涵建设
以提升内涵质量为抓手,通过两个建设(基础设施和机制体制建设)、两个战略(人才发展和技术创新战略)、两个行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和综合管理改革行动)进行医院综合改革,从加强成本管控、减轻患者负担的目的出发,引进全新的绩效管理平台;打破一聘终身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量化聘任;科学储备人才,實施医院“青年学科带头人、青年专长医师选拔制”;带动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施医疗分组;组建医疗团队,实现精准医疗;加大学科建设,打造重点学科进入省级方队;建立患者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服务;开通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医联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3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2.3.1 引入优质资源加盟于2013年12月以非托管式加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集团,依托医大一院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于2017年与北京国药集团合作,成立抚顺市心血管中心,与39家基层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形成心血管患者诊疗绿色通道。
现在已开展心脏搭桥手术近3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例。
2.3.2 落实技术帮扶责任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建立“学科综合联合体”[2],定期组织医疗团队定期下基层进行对接,通过坐诊、讲课、培训、查房等形式给予技术支持;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全科医生培训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探索性开展导师一对一培养,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成立16个技术微信群,为基层提供24 h技术支持。
2.3.3 创新开展帮扶形式建立联系点长制,全院组建高年资医生团队,以一对一形式为有合作的36家基层一、二级医院设立联系点长,负责帮助基层医院协调及解决困难和问题,并给予技术指导,促进基层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提高。
成立抚顺市中心医院巡回讲师团,多学科联合定期根据基层需求进行“组团式”巡讲,并现场互动,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2.3.4 紧密型医联体深度融合集团为下级医院量身定制16个发展策划案,全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成立家庭医生签约首席专家团队,搭建三级诊疗平台,助力家庭医生签约;集团内实行行政运营、绩效考核、医疗护理、资源管理、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六统一”管理,人才、技术、病种、资源“四下沉”,通过功能互补、统一管理,加强集团内各医疗机构的紧密型协作、错位发展。
2.4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
2.4.1 为基层医院提供“点餐式”服务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成立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和后勤保障“六大”服务中心。
根据需求,为基层医院提供“点餐式”服务,并只收取基础服务费,有效降低基层医疗成本。
其中跨省为青海曲麻莱县医院搭建远程影像系统,实现了技术精准帮扶,使其顺利晋升二甲医院。
通过发放名医册、医疗服务项目推介
书为基层提供点餐式服务。
截至目前,已与4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多元化医联体合作。
2.4.2 为市民群众提供“一单通”服务搭建抚顺市首家“双向转诊信息平台”,以预约转诊、预约检查、预约住院为突破口,设立双向转诊服务窗口,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打造流程优化的分级诊疗信息化渠道。
3 取得的成效
实施1年多来,抚顺市中心医院在抚顺市五区三县分区域、分层次组建不同形式的松散型医联体合作45家和紧密型医联体1家,免费为基层医院投放远程设备及医疗服务共计55.82余万元,减免医疗检查服务费用25.63万元。
六大中心的成立,弥补了基层医院的技术短板,提供远程诊断2 620份;检验、病理报告1 100人次;开展技术帮扶工作8家,出诊专家600余人次;医疗团队对接12次;联系点长对接39人;免费安排基层医院人员来该院进修18人次;开展基层人员培训班9期,参训1 035人次;消毒供应、洗涤服务近2 2000件;双向转诊近2 000人次。
真正实现了医联体内的技术支持、检查互认、服务衔接、人才共享。
紧密型医联体项目全面铺开,开展辖区内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活动,实施幼儿园宝宝手卫生宣教、独居老人防跌倒安全工程、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拐杖、失独家庭提供爱心卡等公益活动,其中专家工作室项目750人次,幼儿园宝宝手卫生项目260人次,犬伤门诊项目糖尿病内分泌科、慢病建设项目930人次,康复软伤理疗项目94人次等。
4 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积极探索与运行过程中,遇到制度、体制及信息化发展等困难与问题,制约了医联体建设的更快发展。
4.1 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诊疗信息、影像及检验资料难以共享,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远程会诊无法全面开展,医联体内部的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难以控制等。
4.2 医保政策缺乏创新机制
医保政策支撑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医联体开展的积极性和分级诊疗的可持续性。
4.3 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制约
受到原有卫生行政体制的制约和限制,使得医联体内部的管理不顺、不强、不利,尤其是核心医院的引领作用得不到管理的支撑、经济的支持,造成医联体建设发展较艰难和缓慢。
5 思考与对策
建立医联体是深化医改,构建分级诊疗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医联体建设持续的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医保政策的配合联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等,需要在今后的探索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5.1 构建医联体内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目前集团内信息系统独立,不能兼容,且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不能实现互通互联。
政府投入不足及基層信息化人员缺乏制约了解决途径。
医院正在借鉴先进经验、依托市大数据平台现有功能及试点先行的政府支持,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主线,通过整合医院的优势信息资源[3],尽快设计建立符合我市医联体建设的信息系统,促进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的高效运行。
5.2 探索医保联动新机制
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逐步破除医保支付方面的壁垒,精准测算,探索组合集团内医保资金总量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形成“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有效利益联合,完善医保改革举措,为医联体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3 探索医院集团行政管理新机制
现医院在紧密型医联体内建立了医院集团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并将市卫生计生委、顺城区政府相关人员纳入理事会、监事会,发挥政府主导强力及支撑作用,在医师多点执业,医保支付、药品目录制度、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方面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4],促进医联体持续发展。
医院今后将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强化服务支撑,以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纵向协作的网格化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形成分级诊疗秩序良好、层级分明、功能定位清晰、方便患者有效合理适度使用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型卫生服务组织[5]。
[参考文献]
[1] 蒋剑,张永平,林坚,等.地级市医院医联体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11):72-73.
[2] 黄培,易利华.3种不同类型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2):16-19.
[3] 徐国强,顾国煜,裘云庆,等.省级医院托管县区级医院的实践与认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2(29):888-891.
[4] 何水红,高长林,杜彬,等.医联体建设模式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7,15(1):32-34.
[5] 史明丽.我国纵向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进展与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28-32.
(收稿日期: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