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常见病取穴

合集下载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三伏贴的配方已进入三伏骨气,恰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时刻,那么,三伏贴的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几种罕有的三伏贴的配方.一.慢性壅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根本处方,可联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色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经常运用的药物有麝喷鼻.麻黄.肉桂.小茴喷鼻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取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个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接收感化.因为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烧.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恰当调剂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包管临床疗效,又可以包管用药的安然性.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夏日,阴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假如中伏为20天,距离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时代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7~10天.疗程:中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停止后,患者可以中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进步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根本穴位,重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运用中可以联合中医辨证论治选居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喷鼻.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喷鼻.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取道地药材,药物均采取生药.药物用量按必定比例肯定.实行时光:头伏开端,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实行办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中断贴敷3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经常运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依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性格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四.咳喘灵膏药三伏贴配方 .药物构成:苏合喷鼻.松脂粉.麝喷鼻.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功效: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加强免疫力.实用规模: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芥蒂.易伤风.特色: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加强抗过敏,抗病毒功效.运用便利,无毒副感化.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 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效.也有“冬病夏治”预防感化. 贴敷力强,四时顺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贴敷办法:将膏药放在能加热的锅或壶)盖上面加热至软,挤压平均,揭开贴在所须要的穴位上好可(忌火烤).(洗澡可揭下,洗完后再照原位贴上).前胸竖贴笼罩(膻中.华盖)穴位,后背横贴笼罩肺俞(双穴).定喘(双穴)穴位.前后同时贴敷.药效可中断三至六日,连用三次为一疗程,一般一至三疗程可康复.五.哮喘饼天灸法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喷鼻1.5克,生姜汁适量.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麝喷鼻另研末侯用.运用时将药末参加鲜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于夏日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麝喷鼻末0.3克放于每个药饼的中央,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备注:没有麝喷鼻时可用公丁喷鼻替代.六.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治法:前三味混杂研为细末,与姜汁折衷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离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消失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接收.七.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山君草.独蒜头任选一种.八.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宝母30克,米醋适量.九.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喷鼻1.5克,姜汁适量.留意事项: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2.敷贴时代,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惊慌,用湿毛巾擦拭即可;4.贴敷时光: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5.谨遵医嘱.贴敷的顺应症重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芥蒂,慢性咳嗽,重复伤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不合适贴敷的情形有:肺炎及多种沾染性疾病急性发烧期;对贴敷药物极端迟钝,特别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怀胎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贴敷后的反响重要有: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惊慌.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响,不影响疗效.2.贴敷后皮肤局部消失刺痒难忍.炽热.痛苦悲伤感到时,应立刻取下药膏,制止抓挠,不宜私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若皮肤消失红肿.水泡等轻微反响,需实时皮肤科就医.三伏贴是中医治疾病瑰宝,经由过程三伏贴可以预防和治疗冬天产生的疾病,请在大夫指点下准确运用三伏贴.。

三伏贴常见病取穴

三伏贴常见病取穴

三伏贴常见病取穴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三伏贴常见病取穴呼吸系统疾病1.反复感冒:主穴:大椎、风池,肺腧(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配穴:关元(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气海(下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处)2.慢支炎:主穴:肺腧、天突、膻中(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配穴:肾腧(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寸)3.支气管哮喘主穴: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寸)配穴:肾腧4.阻塞性肺气肿主穴:丰隆、天突、膻中、膏盲(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三寸),内侧)配穴:肾腧5.过敏性鼻炎主穴:大椎、外关、肺腧、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6.慢性鼻炎主穴:大椎、肺腧、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消化系统疾病1.胃痛主穴:中脘(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神阙、胃兪(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配穴:上脘、三阴交2.慢性腹泻主穴: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关元3.消化不良主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骨科疾病1.慢性腰腿痛主穴: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2.四肢麻木主穴:曲池、支沟、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妇科1.体质调节主穴:中极(前正中线,脐下4寸)、归来(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2.痛经主穴:关元、次髎(在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地机(阴陵泉直下3寸)配穴:三阴交、命门3.月经不调主穴:血海、脾俞、肾俞、膈腧、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穴位敷贴技术解析

穴位敷贴技术解析
8/24/2019
历史源流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 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 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 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 疗毒蛇咬伤。 )
8/24/2019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 者,应禁止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 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 功能。
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 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24/2019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8/24/2019入酒、醋、姜汁、鸡蛋清、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 性。
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 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有 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使用量应 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 涌泉穴。”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 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 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 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 于应用。
11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 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 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 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11/21/2016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 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 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 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 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 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 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精选ppt
20
刺激发泡类药物
• 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 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 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 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
精选ppt
21
气味俱厚类药物
“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吴师机
精选ppt
11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寒者) • 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
胞宫者)
精选ppt
精选ppt
14
3.贴穴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 切勿使用本方法。
• 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 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精选ppt
15
4.穴位选择原则
• 多选用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穴位。 • 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每次穴位总数以6~8个为
宜,不得超过8个; •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的方法,每次贴敷
•醋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 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 用。
精选ppt
25
• 生姜汁 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 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 蒜汁 蒜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 毒、杀虫。
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三伏贴敷贴常用穴位

三伏贴敷贴常用穴位

三伏贴敷贴常用穴位
三伏贴敷贴常用穴位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来辨证
取穴。

呼吸类主穴:天突、膻中穴、膏盲、肺腧。

配穴:足三里、中脘。

脾胃类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关节类主穴:肝俞、阳陵泉、大杼。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小儿类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腧、膏盲、膈腧。

贴三伏贴禁忌症: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注意事项:1、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敷贴,建议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暂不敷贴。

2、敷贴前需清洁皮肤,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发热、吐血者、孕妇勿用;糖尿病慎用。

3、成人可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若感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小儿时间适当缩短。

贴药后减少活动以免药物脱落,取下药贴时,请用温水湿敷后轻轻揭下。

(参考网站:人民健康网)。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

过敏性鼻炎 迎春、印堂、合谷、内关
气短倦息、懒言自汗:风门、肺俞; 腰膝酸软:命门、肾俞; 消瘦讷呆:脾俞、足三里。
用法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 每日1-2次,5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灸至胎位转正 为止。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失眠症 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
头晕脑胀:风池、印堂; 心烦多梦:心俞、肾俞; 急燥焦虑:太冲、阳陵泉; 顽固失眠:涌泉、华佗夹背; 体质虚弱:关元; 易惊醒:足窍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睡前施灸,5-7次1疗程。
风湿性 关节炎
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肩禺、肩髎; 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环跳、风市。
发热头痛:曲池、外关; 张嘴疼痛:下关、合谷。
发热:曲池、合谷; 久咳:肺俞; 体弱;足三里
呕吐:内关; 肠鸣;公孙,丰隆; 腹痛:中脘、梁丘。
高热:曲池、大椎; 痰多;列缺、丰隆; 牙关紧闭:颊车、下关; 角弓反张:风池、身柱。
小儿麻痹症
上肢瘫痪:肩髃、曲池、外关; 下肢瘫痪:环跳、阳陵泉、绝骨。
曲池、合谷
迎风泪,清稀:肝俞、肾俞; 泪枯浊热感;合谷、行间、隐白。
头晕头胀:风池、童子髎、攒竹; 气血不足;脾俞、足三里、神门; 腰膝酸软:肝俞、肾俞、太溪。
口苦咽干:外关、行间; 胁痛:阳陵泉、丘墟。
恶心呕吐:丰隆、中脘; 神疲乏力:肾俞、足三里。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三伏贴常用穴位

三伏贴常用穴位

1. 中府(LUl )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 寸,平第l 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 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 曲池(LI11 )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4. 臂臑(LIl4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 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瘰疬;目疾。

5. 肩髃(LI15}【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6. 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 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7. 水道(ST28)【定位】脐中下3 寸,前正中线旁开2 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8. 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 寸,前正中线旁开2 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9. 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 寸,胫骨前嵴外1 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0. 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 寸,足三里穴下3 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11. 下巨虚(ST39)小肠下合穴【定位】上巨虚穴下3 寸。

三伏贴介绍

三伏贴介绍

皮肤反应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 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 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 疼痛,皮肤过敏,低热。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2016年三伏贴工作小组人员安排
地点:门诊大厅
组长:肖光仲 登记员:杨池 穴位标识:卢开云、曾筝、冮天赐 敷贴操作:王丽娟、杨宗清、张成祥 敷贴助手:黄鸿、陈玉霞 科外操作:曾筝、杨宗清
谢谢! “ຫໍສະໝຸດ ”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确 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开始 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 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 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的叫三伏。
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
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疗效
夏季三伏气候炎热,人体毛孔开放,经 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渗透和吸收,此时 借“天之阳气”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鼓 舞人体阳气,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 变所在脏腑,从而更好起到扶助正气提高人 体免疫力的功效。因此,穴位贴敷通过多年 的应用、观察来看,其疗效主要是一种治未 病、正阳气的疗效。

注意事项

海阳市人民医院三伏贴贴敷技术管理制度

海阳市人民医院三伏贴贴敷技术管理制度

海阳市人民医院《“三伏贴”贴敷技术管理制度》一.三伏贴的功效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温经壮阳、益气活血、开窍通络作用的药物,穴位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应用范围1.适应人群:“三伏贴”技术主要适用于秋冬季节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征、中医辨证为阳虚寒证的其他疾病。

2.适应病症: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②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③.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④.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⑤.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⑥.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⑦.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⑧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3.禁忌人群①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②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③瘢痕体质者;④咳黄浓痰、咯血患者;⑤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4.慎用人群①孕妇;②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③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④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⑤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三.应用管理1.处方管理“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拟定,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议后报医务科备案。

2.操作人员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操作的人员,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助理执业中医师。

科室对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

3.操作场所要求本院“三伏贴”服务操作场所设置在理疗科门诊综合治疗室。

三伏贴穴位定位

三伏贴穴位定位

三伏贴穴位定位穴位名称:大杼[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穴位名称: 肺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肺得背俞穴穴位名称: 厥阴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穴位名称: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

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得背俞穴穴位名称: 督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理气宽胸【主治】:①心痛,胸闷。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穴位名称: 膈俞[经穴]【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与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血会)穴位名称: 脾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健脾利湿,益气与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脾得背俞穴穴位名称: 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理气与胃,化湿消滞、【主治】:①胃脘痛,呕吐。

三伏贴

三伏贴

我们的伏贴处方如下: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肺腧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今年润伏,贴四次。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快到三伏天了。

又在准备三伏贴灸的药物。

我的基本方就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草川乌。

基本比例是2:2:1:1:1。

一个成人用量三次差不多就是30克左右。

但我今年准备加一些斑蝥在里面,同时减少其他药物剂量。

因为原方剂量大,固定是个问题,很多反映回去都掉了;二是发泡效果差。

我做了以下实验。

先是将一块中间留有小洞的胶布固定在要贴的穴位上,再将斑蝥末取绿豆大小敷上,外边再用大些胶布固定。

我贴了三个,一个两小时候去,一个三小时候去。

一个用蜂蜜调和的也是三小时候去。

结果三小时的发泡效果最好,三小时水泡就过大了。

用斑蝥贴几乎感觉不到皮肤痛。

我觉得孩子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另外我还试了斑蝥加白芥子等分姜汁调的贴敷效果。

贴敷时间为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结果贴上去后,主要是因为姜汁的作用,总感到皮肤刺痛。

但取下来后发现,皮肤潮红,都没有发泡。

另外我还试了在原方基础上加入5%的斑蝥,结果贴四小时也是皮肤潮红,没有发泡。

这样,在今年三伏贴我准备这样做:鼻炎、慢性咽炎、肩周炎,使用斑蝥加白芥子贴。

慢支、哮喘等还是采用原方子加斑蝥。

生川草乌买回来了,但这次没有敢用。

因为怕这些药物毒性太列。

好像5~7毫克川乌有致命的报道。

此方采自线装书局2005年版外治秘方所载。

治疗急慢支、慢支伴肺心病或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心病、小儿急慢性肺炎、支气管炎。

原疗效为300例,治愈142例,显效93例,有效48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常见病取穴
呼吸系统疾病
1.反复感冒:主穴:大椎、风池,肺腧(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配
穴:关元(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气海(下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处)
2.慢支炎:主穴:肺腧、天突、膻中(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
中点)配穴:肾腧(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支气管哮喘主穴: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腧(第5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配穴:肾腧
4.主穴:丰隆、天突、膻中、膏盲(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
配穴:肾腧
5.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主穴:大椎、肺腧、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消化系统疾病
1.胃痛主穴:中脘(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神阙、胃兪(第12胸
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配穴:上脘、三阴交
2.慢性腹泻主穴: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肾俞、
中脘配穴:命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关元
3.消化不良主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骨科疾病
1.慢性腰腿痛主穴: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悬钟、血海
配穴:关元、命门
2.四肢麻木主穴:曲池、支沟、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背部,当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妇科
1.体质调节主穴:中极(前正中线,脐下4寸)、归来(当脐中下4寸,距前
正中线2寸)、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
2.痛经主穴:关元、次髎(在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地机(阴陵泉直下3寸)配穴:三阴交、命门
3.月经不调主穴:血海、脾俞、肾俞、膈腧、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