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原讲解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理论大纲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

〈植物生理学〉理论大纲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

《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4102适用专业: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第三学期教学时数:44+26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园艺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从理论研究阐明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形态建成的综合反应。

其内容有:细胞生理;光合、呼吸、营养、水分等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逆境生理。

为农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地位和任务:植物生理学是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等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不但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3、总体要求:(1)在讲清植物生理功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注意理论的实践性和地区性特点;注意引进学科新内容,介绍前沿新动向。

(2)在保持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

(3)在对重点章节或实验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配合复习题及作业,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本学科涉及的基本知识内容,并能够为农业生产服务,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注意与有关学科的衔接,并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起到专业基础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植物学、高等数学、普通化学、通用物理、通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5、修订的依据:本大纲修订的依据如下: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国家各类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对本科生人才培养定位的有关规定。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面临的任务。

植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3、重点与难点: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向学生传授植物生理学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素质目标:养成良好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素养,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1 —(一)了解: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未后续学科学习以及生产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第一节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知识点:定义,研究内容第二节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起源,诞生和发展第三节植物生理学面临的任务知识点:任务,学科交叉联合及生产实践应用本章小结:植物生命活动从生理学角度可将其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

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研究植物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的运输与分配以及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基本代谢基础上,所展示的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实等生长发育过程等各个生理过程内在的奥秘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些功能和作用机制,机理的研究,阐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植物生理学发展:孕育--诞生与成长--发展阶段。

目前正处于一个向纵深发展和向生产应用阶段。

另一个领域是有关植物逆境生理学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指导农业生产,为作物栽培以及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及发展趋势,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关系难点:学科交叉思考题:1.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2. 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5学时— 2 —第一节水分与植物细胞1学时知识点:水势概念及含水体系的水势组分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1学时知识点:植物细胞水势构成及植物细胞间的水分移动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1学时知识点:根系吸水部位、途径、机理及影响因素第四节植物的蒸腾作用1学时知识点:蒸腾作用方式、生理意义、指标,气孔蒸腾及气孔开闭机理第五节植物体内水分向地上部分的运输1学时知识点:质外体与共质体途径,蒸腾内聚力学说第六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知识点:需水规律、形态和生理指标,灌溉方式本章小结:水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园林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2、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体内主要代谢活动机理,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植物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1) 植物细胞生理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 2)代谢生理 掌握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 3、C 4和CAM 的代谢途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3)生长发育生理 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植物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4)环境生理 了解正常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逆境(干旱、水涝、极端高低温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课程编码: 06025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 园林本科学时学分: 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3学分 编写单位: 编 写 人: 审 定 人:编写时间: 2012 年7 月法。

植物生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生产中采用各种栽培耕作措施,目的在于调节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满足植物高产、优质的要求,诸如:通过溶液培养,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为合理施肥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一生中生态需水与生理需水的测定,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和适时、适量、高质、高效地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在防止器官脱落、插条生根、促进萌发、防止倒伏、控制休眠、调节生长、安全贮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对栽培引种和良种培育做出重大贡献;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理论,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种子萌发,防止烂秧,以及农产品贮藏提供了合理而有效措施;光合作用的研究,为合理密植,合理间种套作,合理利用光能和高光效培育良种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盐碱、有毒物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以及病、虫危害等逆境对植物伤害的研究,可在人们的干预下,提高作物对环境的抗性;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以ppt理论讲授为主。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51102英文名称:Plant 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等本科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不但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

1. 课程性质本实验属于课程内实验。

2. 适应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3. 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1)目的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课与理论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实验教学内容应为促进理论教学和为科研、生产实践需要而选定,应尽量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要求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借助教材(或说明书)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常用仪器;要求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

4.学时:本实验共设22学时。

5. 主要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8台)、电子天平(8台)、离心机(1台)、水浴锅(4台)、培养箱(1台)。

6. 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解释。

能够正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2)考核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回答问题、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定。

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二、课程学时分配修订人:冯乃杰郑桂萍贝丽霞梁喜龙鞠世杰审核人:贝丽霞2009年9月5日。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原讲解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原讲解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原讲解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Plant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学、植保、园艺、草业科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本科专业。

课程学时:48(理论)+16(实验)课程学分:4课程代码:0300B00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生理学(Plant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和农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也可作畜牧、水产、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植物生理学是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主要代谢活动规律;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并且研究在此基础上植物所表现出的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解释、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掌握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及其本质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光、气、水、土资源,发展农(林)业生产,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

三、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根据《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概括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能力技能几部分。

1、理论和知识方面(1)植物细胞生理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2)代谢生理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掌握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3、C4和CAM的代谢途径);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80学时5学分【课堂教学学时】2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授课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黑体,四号字)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生物科学和农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并使学生介绍植物体内主要新陈代谢活动机理,掌控植物与环境展开物质和能量互换的基本原理,植物形态投入使用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深刻介绍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

介绍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展开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探讨实验结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黑体,四号字)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通过自学,掌控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介绍植物生理学的自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2学时)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任务;3.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方向与农业现代化。

4.植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难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学时)基本建议: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明确植物细胞是有机体的结构单位,又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

了解细胞的化学组成、原生质的性质。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4学时)1.高等植物细胞结构概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结构;原生质的性质一、物理特性:张力、粘性和弹性、流动性;胶体性质:不断扩大界面、胶体颗粒的双电层、凝胶促进作用与溶胶促进作用。

;液晶性质。

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植物生理学第八版教学大纲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营养吸收和适应环境等方面。

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大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植物生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植物的适应与调节等方面。

其中,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植物生理学的基础,它包括植物的种子萌发、根系生长、茎叶发育、花果形成等过程。

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是植物生理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和物质转运等过程。

植物的适应与调节是植物生理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植物内部生理过程的调节。

三、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讲授是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教师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讨论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方式,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知识。

实地考察是植物生理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亲自接触和观察植物,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综合评价等。

考试是植物生理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是植物生理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报告可以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过程和功能的学科,探讨了植物如何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框架,以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3. 掌握植物分子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基本原理;4. 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光合作用、水分平衡和营养吸收等方面的知识;5.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植物生理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5学时)-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植物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0学时)- 植物的种子萌发和胚胎发育;- 植物的幼苗生长和器官发育;- 植物的开花、结果和种子散布。

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15学时)- 植物对光的反应和光合作用;- 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调节机制;- 植物对盐分和营养的吸收机制。

4. 植物分子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10学时) - 植物的基因表达和调控;- 植物代谢和能量转化;-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0学时)-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植物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关系;- 植物的生态适应和生态位。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植物生理学的整体认识。

2. 实验教学: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讨论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决植物生理学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4. 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前预习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艺、植保、资源环境以及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应在完成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等课程后进行。

植物生理学被称之为“合理农业的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如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以及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本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把植物生理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从而更好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材教参教材:《植物生理学》,王忠,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5月。

教参:《植物生理学》,潘瑞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2004年;《植物生理学》,曹仪植、宋占午,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Plant Physiology》, Frank B. Salisbury, 1992年。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讨论和实验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时数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共5学分,总的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践36学时。

课堂讲授部分的基本情况安排具体如下:绪论(1学时,其中讲授1学时)基本内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与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难点: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1.植物的水分生理(4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基本内容:水分与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向地上部的运输、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重点:水分的生理生态作用,水势的基本概念,植物细胞水势,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机理,蒸腾作用的气孔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Plant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学、植保、园艺、草业科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本科专业。

课程学时:48(理论)+16(实验)课程学分:4课程代码:0300B00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生理学(Plant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和农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也可作畜牧、水产、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植物生理学是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主要代谢活动规律;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并且研究在此基础上植物所表现出的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解释、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掌握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及其本质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光、气、水、土资源,发展农(林)业生产,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

三、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要求根据《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概括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能力技能几部分。

1、理论和知识方面(1)植物细胞生理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2)代谢生理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掌握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3、C4和CAM的代谢途径);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3)生长发育生理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植物细胞发育周期、植株的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4)逆境生理了解逆境(干旱、水涝、高、低温、盐碱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法。

植物生理学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农业生产中采用各种栽培耕作措施,实质是为植物创造有利于其高产、优质的环境条件。

要达到这个要求,植物生理学功不可没。

诸如:通过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为合理施肥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生态需水与生理需水的测定,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供理论依据;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种子萌发、防止烂秧以及农产品贮藏提供合理而有效措施;光合作用的研究,为合理密植、合理间种套作、合理利用光能和高光效培育良种提供理论依据;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在插条生根、促进萌发、调节生长、防止倒伏、控制休眠、防止器官脱落、安全贮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并推动植物细胞全能性得以表现,进一步推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发现,为阐明“不误农时”理论依据、合理引种和快速培育良种提供理论指导;并且使植物在人们的干预下改变生长发育过程,使农业周年生产农产品成为苦恼。

通过对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盐碱、有毒物(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以及病、虫危害等逆境对植物伤害的研究,可在人们的干预下,提高作物对环境的抗性;可见本门课程的任务是掌握植物生理的理论和知识去能动地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上为遗传育种,合理栽培奠定理论基础;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出贡献。

2、能力和技能方面(1)了解植物成分的提取、纯化、鉴定和测定方法和仪器使用;(2)了解植物缺素症的诊断方法;(3)了解水培、砂培及组织培养技术;(4)学习光合强度、呼吸强度、水势、种子生活力等的测定技术;(5)学习植物相关酶的提取、纯化、鉴定和活性大小的测定方法;(6)学会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正确使用;(7)了解植物抗逆性鉴定的方法等。

(二)课程理论部分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提示:重点是植物生理学研究内容。

难点是21世纪植物生理学发展的趋势。

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教学内容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4、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5、植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第1章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2学时)自学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原生质的化学组成、性质。

掌握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掌握生物膜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等。

明确植物细胞是有机体的结构单位,又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

教学提示:重点是原生质胶体状态与生理活动的关系;细胞壁及主要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生物膜的结构功能。

第1节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1、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法2、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2.1高等植物细胞结构概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高等植物细胞结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2.2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细胞器: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微管与微丝、微体、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细胞基质。

第2节原生质的性质1、原生质化学成分;2、原生质物理性质和胶体性质;3、原生质胶体系统状态与生理活动;第3节生物膜结构与功能1、生物膜概念;2、生物膜化学组成:膜脂、膜蛋白和膜糖3、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膜的结构与特性、膜的生理功能。

第2章水分生理(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理解水势等概念以及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掌握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蒸腾散失过程、生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明确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水分充足的状况下才能进行。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懂得农业生产“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教学提示:重点是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机理和影响因素;气孔运动机理和影响因素;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难点是植物细胞水势概念及其组成。

第1节水分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0.5学时)1、植物的含水量;2、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自由水和束缚水。

3、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理需水,生态需水;第2节植物细胞的吸水(1学时)1、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和动力2、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3、水分进入植物细胞的途径;第3节植物根系吸水(0.5学时)1、根系吸水:部位、途径、方式和动力;2、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第4节蒸腾作用(1学时)1、生理意义和部位;2、气孔蒸腾调节;3、影响蒸腾作用的外、内界因素;第5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0.5学时)1、途径、速度和动力;2、水分运输机理第6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0.5学时)1、作物的需水规律;2、合理灌溉的指标;3、灌溉的方法;4、合理灌溉的增产原因第3章植物矿质营养(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分布;了解硫、磷的同化。

掌握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标准、种类和功能;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同化及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教学提示:重点是矿质元素种类及作用;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难点是细胞对矿质元素主动吸收的机理、氮同化过程。

第1节植物体内的必需矿质元素(0.5学时)1、植物体内的元素;2、植物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未确定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失调症状)3、植物缺乏矿质元素的诊断;第2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5学时)1、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理;2、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1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2.2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2.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3、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3.1茎、叶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3.2茎、叶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3.3影响茎、叶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第3节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自学)1、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形式、途径和速度2、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第4节无机养分的同化(0.5学时)1、氮同化:硝酸盐的代谢还原(掌握)、氨的同化(自学)、生物固氮(自学);2、硫酸盐同化(自学);3、磷酸盐同化(自学);第5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0.5学时)1、作物的需肥规律;2、合理追肥的指标;3、、肥效与环境条件;4、提高肥效的措施。

第4章光合作用(7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场所和所需色素;理解光合色素的理化特性;掌握光合作用的生化过程、影响因素;掌握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提示:重点是光合作用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植物产量的关系。

难点是光合作用机理(特别是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机理)。

第1节概论(0.5学时)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2、光合作用研究重要性;第2节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1学时)1、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2、光合色素的理化特性;3、叶绿素的代谢及其调节;第3节光合作用的机理(3.5学时)1、原初反应;2、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3、CO2的同化(C3、C4、CAM途径);4、光呼吸:概念、场所、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第4节光合产物(自学)光合产物的种类、运转、合成与调节;第5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5学时)1、内因:植物种类、生育状态、叶面积及其内部生理状况、;2、外因:光照、CO2和O2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第6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0.5学时)1、光能利用率;2、光合作用与提高产量的关系;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本章安排4学时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光合作用与人类、农业及所学专业的关系。

第5章呼吸作用(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影响因素;理解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底物、呼吸速率;掌握呼吸作用的主要类型、植物呼吸系统多样性和适应性、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提示:重点是呼吸作用过程和调节、植物呼吸系统的多样性、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难点是氧化磷酸化机理。

第1节概述(1学时)1、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2、呼吸作用生理意义;3、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选学);4、呼吸指标及其应用;第2节高等植物的呼吸多样性(1学时)1、物质降解过程: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2、呼吸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呼吸代谢电子传递途径;第3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自学1、内因:底物种类、浓度;2、外因:温度、水分、氧气;3、呼吸作用的调节: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磷酸戊糖途径和三羧酸循环的调节、腺苷酸能荷的调节;第4节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2学时)1、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2、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3、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4、呼吸作用与植物抗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