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平均分配》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及教学反思(5篇范例)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及教学反思(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6fc55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d.png)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及教学反思(5篇范例)第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及教学反思《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教学目标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配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配的含义。
2、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平均分享玩具或者事物等,培养分享意识和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具:苹果6个,梨10个。
学具:操作题(若干)教学过程(一)体会分配的含义。
1、出示苹果6个,让幼儿随意分一分。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是什么?——那我们来数一数有几个苹果呢?2、请幼儿说说是怎样分的?——哦,那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把苹果分一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谁愿意来呢?——那请问你是怎样分的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分的是几和几)——我们来表扬一下这位小朋友!3、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那我们还可以怎样分呢?4、小结:把物体分成两份,或多份。
每一份的数量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放每一份都是一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配”。
5、教师讲述平均分配的概念,让幼儿学会说概念。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
1、教师出示10个梨,演示几种分法,让幼儿说说是不是平均分配。
2、如果是平均分配,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3、再让幼儿学说平均分配的概念。
(三)幼儿操作。
教师取8张卡片平均分配,让幼儿和教师一起来按要求分配。
1、8个圆片分成两份,每份几个?2、8个圆片分成四份,每份几个?3、8个圆片每份1个,可以分成几份?(四)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作业单上的操作题。
“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筐子里的操作题和铅笔,每个小朋友只拿一张操作题,然后请家长辅导孩子完成操作题。
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的教案
![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c070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a.png)
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概念:平均分配2.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计算3.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板书3.相应的教学资源:颜色纸条,卡片等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孩子们回忆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平均数概念。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若干个数之和除以个数。
2.引导孩子们对平均分配概念的理解。
即在一定的数量下,如何公平地分配对象,让每个人获得均等的份额。
3、活动一:颜色纸条分配1.教师将颜色纸条以均等的份额分配给孩子们。
2.引导孩子们计算每个人得到的纸条数量,是否相等。
3.分析计算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进行均等分配。
4、活动二:卡片分配1.将若干张卡片折成两半,使每张卡片都可以分成两部分。
2.每个孩子拿到一张折好的卡片,他们需要用剪刀将卡片割成两半。
3.每个孩子将自己割好后的卡片两部分计算出平均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5、展示1.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配方法和计算结果。
2.让孩子们综合其他小组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反思自己的方法和计算结果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目标是让孩子们认识平均分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计算,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团队力量和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获得资源的平衡。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可以更加全面地教授平均分配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平均分配的活动方案。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孩子们理解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大班数学活动平均分配教案【含教学反思】听课记录
![大班数学活动平均分配教案【含教学反思】听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a8ac9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9.png)
大班数学活动平均分配教案【含教学反思】听课记录一、教学背景此次课程教学对象为高年级的大班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索平均分配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平均数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能够通过活动实践体验平均分配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导入环节首先,我给孩子们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个练习中,我印刷了几个数字,并让学生找到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2. 活动环节接下来,我给学生们介绍了一项基于平均分配的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每个学生将有自己的任务,并需要在自己所在的小组中进行讨论。
具体来说,我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数量的学生,然后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小球。
学生将搭建一个简单的架子,然后将所有的小球平均分配到每个架子上。
这个活动有一些规则:第一,每个架子上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第二,每个组员必须有责任分配他们所得到的小球。
在这个任务中,我最大的担心是部分学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参与活动。
因此,在规划这个任务时,我亲自参与小组讨论,并利用教室里的其他物品替代缺席学生的角色。
3. 结束环节在任务完成之后,我让学生复盘讨论,总结这个任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们理解了平均分配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中,我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以及如何让缺席学生保持积极性。
这些问题我都尽力地解决了。
我认为整个活动过程非常愉快和有趣,学生们不仅克服了任务中的困难,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分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个任务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学生的合作和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希望以后能在课堂上多使用这种类型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913eec0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b.png)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
教案:平均分配
年级:大班(三年级)
课程主题:平均分配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 学会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进行平均分配。
3. 锻炼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 板书。
2. 带有物品的图示卡片。
课程内容:
引入:
1. 引入平均分配的概念。
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平均分配,如何公平地将物品或任务分配给每个人。
讲解和实践:
1. 使用图示卡片展示例子,如有5个苹果需要平均分配给3个人,让学生思考如何分配以确保公平。
2. 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如除法)来解决平均分配的问题。
3. 给学生更多的例子,并让他们自己计算和分配。
练习和巩固: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纸上计算和分配物品。
2.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些物品,让他们自己进行平均分配,并展示结果。
总结与评价:
1. 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配的方法和要点。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反馈并鼓励他们继续提高。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尝试更复杂的平均分配问题,如将不同数量的物品分配给不同的人数。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与平均分配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公平地分配时间、金钱等资源。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d67ac9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d.png)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一、活动目标1.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能够将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
2.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能够将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
2.活动难点: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配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1.物品: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小盘子,剪刀,尺子,纸笔等。
2.环境布置:将教室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活动区域。
四、活动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水果,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水果的名称。
(2)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果分给每个人,应该怎么分才能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同数量的水果呢?”2.讨论平均分配的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平均分配水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动手操作(1)教师将水果分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将水果平均分给小组成员。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4.分享与讨论(1)教师邀请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组内平均分配的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平均分配很重要?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物品?5.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新的物品,如小玩具、糖果等,要求学生再次进行平均分配。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配的过程?(2)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活动延伸1.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完成平均分配的实践活动。
2.教师在下一节课中,邀请学生分享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巩固平均分配的概念。
六、活动反思1.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教师在反思中,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努力。
七、活动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平均分配概念的理解程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教师通过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平均分配》幼儿园大班教案
![《平均分配》幼儿园大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de51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2.png)
《平均分配》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能够将一定数量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平均分配的概念,理解将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的意义。
2.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等)进行平均分配。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平均分配的操作材料(如剪刀、胶水、彩纸等)。
2. 教学素材:与平均分配相关的图片、故事等。
3.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分配游戏,引出平均分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分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平均分配。
3. 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讨论如何更公平地进行平均分配。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平均分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情况,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六、教学活动:1. 游戏:“分配乐园”目的: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方法:学生分组,每组得到一定数量的物品,如糖果、玩具等,要求学生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组内的成员。
注意事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感受到分配的乐趣。
2. 故事分享:“公平的国王”目的: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配的重要性。
方法:讲述一个关于国王平均分配国土给百姓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
注意事项:故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七、教学实践:1. 制作“平均分配工具包”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平均分配。
方法:学生分组,每组得到一定数量的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平均分配的工具包。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4c289b8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4.png)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平均分配》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分配的概念,并且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意识。
4.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1.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均分配的概念,并且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例推导出平均分配的计算方法。
1.3 教学环节1.热身:师生问答交流2.导入:呈现问题引入平均分配3.演示:教师举例讲解平均分配的例子4.练习:学生自主解决练习题5.讨论:学生讨论与解答6.结尾:摘要思考二、教学过程2.1 热身通过问答交流,使学生能迅速找到答案并且能够沟通表达,这不仅仅只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认真听讲的能力。
2.2 导入引入平均分配问题:比如,举一个班级有20个学生的例子,如果要把10个巧克力特别好的分配给20个同学,应该怎么分配?2.3 演示通过教师举一个草图的例子讲解平均分配,引导学生思考,接着举几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推导出平均分配的计算方法。
2.4 练习让学生自主解决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加深对“平均分配”的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分配”。
2.5 讨论在讨论环节中,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答三到五个平均数的实例题,并且由每个小组一位代表分享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这样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2.6 结尾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拿出几道题目,让学生思考这是如何通过平均分配来完成的,并且追溯到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透彻的认识。
三、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逐渐深入引导,不断让学生找到规律和方法。
2.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要注意激发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性。
3.教师要把知识点与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4a3162b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d.png)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教学目标•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分配”的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分配”的方法。
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多个人要分配一定数量的物品或任务的情况。
这时,“平均分配”就成为了一种很有用的分配方法。
所谓“平均分配”,指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任务公平分配给多个人,使得每个人所分到的物品或任务数量相等。
举个例子,小明、小红和小强三个人要平分十个苹果,那么他们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就应该是10 ÷ 3 ≈ 3.33个。
2. 计算方法对于一个需要平均分配的量,如果可以完全均分,则直接将总量除以人数即可。
如果不能完全均分,则需要进行以下操作:•将量先按照人数进行均分;•把剩余的量一个一个地平摊给每个人,直到所有的物品被分配完。
以前述的例子为例,十个苹果不能完全均分,那么应该先让每个人分到3个苹果,再让每个人轮流多分一下,直到十个苹果被分完。
3. 实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的方法非常有用。
比如,一家有几个孩子的家庭可能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配给孩子们,比如水果或者零食。
又比如,一些公共资源需要平均分配给市民,比如自来水或者电力。
教学步骤1. 引入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入“平均分配”的概念。
比如让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圈,然后将一些水果放在圆心,让他们轮流拿走,并且要求每次只能拿一个,一直拿到水果分配完为止。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小朋友们体验到“平均分配”的方法,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2. 概念讲解在小朋友们已经对“平均分配”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可以详细讲解这个概念。
特别是要强调“平均分配”的公平性,让小朋友们能够理解这种分配方法的好处。
3. 计算方法讲解完“平均分配”的概念之后,可以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演示计算方法。
这些例子可以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也可以是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计算方法的演示,让小朋友们掌握如何正确地进行“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de5bda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f.png)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平均分配》教案:《平均分配》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 掌握平均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平均分配的概念,如一堆苹果要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苹果。
Step 2: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平均分配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解题方法。
例如,先将总数除以人数,得到每人能得到的数量,再用乘法验证是否正确。
Step 3: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题步骤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Step 4: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与平均分配相关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拓展应用教师提出一些较难的平均分配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6:巩固练习教师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平均分配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分配的概念。
同时,通过例题讲解、合作探究和拓展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f11e4c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1.png)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 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2. 掌握平均分配的计算方法;3. 运用平均分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 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能力。
教材与工具准备1.教材:《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2.工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配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2.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定义平均分配: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资源平均分给若干份;–示意图:通过画图和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配的过程。
3.计算方法:通过多个例子,教授平均分配的计算方法。
–例子1:将12颗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几颗苹果?–例子2:将24本书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分到几本书?–例子3:将36元钱平均分给9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几元钱?–例子4:将60个橙子平均分给10个篮子,每个篮子放几个橙子?4.综合运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问题1:班级里有36个学生,老师有100个糖果,请问每个学生能分到几个糖果?–问题2:小明家种了32棵果树,每棵果树每年可以结100个苹果,请问平均分给每棵果树多少斤肥料?–问题3:电影院里有240个座位,共有12排,请问每排能坐几个人?5.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小组成员一起运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6.归纳总结: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方法。
–问题1:什么是平均分配?–问题2:如何计算平均分配的结果?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分配方法的掌握程度。
8.课堂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分配概念的理解能力;2.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通过批改作业和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对平均分配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幼儿园大班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f162b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4.png)
幼儿园大班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大班幼儿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及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一面红色布,一面蓝色布,一把椅子。
2.白板及粉笔。
3.十个相同大小的水果。
4.赞美卡片。
3. 教学内容3.1 引入老师介绍今天的主题:平均分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某些物品平均分配给每个人。
比如将生日蛋糕分给朋友们,将饺子分给家庭成员等等。
那么,要如何才能达到平均分配呢?本节课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做到平均分配。
3.2 学习知识点3.2.1 什么是平均分配老师在白板上写下“平均分配”,并请幼儿分享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补充解释:平均分配是指将某物品或某量分配到每个人手中,使每个人分得的数量或质量相等。
3.2.2 平均分配的方法老师告诉幼儿,平均分配有以下两种方法:1.有序分配法:按顺序依次将每个物品或数值分给每个人,或将每个人按顺序分别拿取等量或等质量的物品。
2.抽签分配法:将物品或数值放在同一个容器内,每个人抽取一个,一直抽完,直到所有物品或数值被分配完毕。
3.3 活动设计3.3.1 游戏:“红蓝椅子过河”老师在教室定一个起点和终点,将红色布和蓝色布都铺到起点和终点之间。
所有幼儿排成两个队伍,分别在红色布和蓝色布的起点站成一排,队员各自确认自己的首位。
一个椅子放在两条布的交界处(即“河中间”),椅子旁边放着十个相同大小的水果。
开始游戏时,两个队员倒数计时,同时开始奔跑,直到到达终点。
中途若碰到椅子,则需要坐在椅子上,吃掉一个水果才能继续前进。
最终,两个队伍到达终点后,将剩下的水果平均分配给队伍中的每个人。
3.3.2 实践活动:“平均分享”每个幼儿获得8个不同颜色的珠子和一个标有自己名字的小袋子。
老师要求幼儿按照有序分配法,将珠子分别放在自己的袋子里。
随后,老师抽取若干个幼儿的小袋子中的珠子,然后要求幼儿算出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珠子数量,并通过抽签分配法将剩余的珠子分享给其他同学。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4a900b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3.png)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教学目标•理解什么是平均分配•能够运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均分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教材:数学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辅助教具:小纸条或卡片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可以讲述如何将一份蛋糕平均分给几个朋友,或者如何将一份礼物分给班级里的每个同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
2.讲解:介绍平均分配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平均分配就是将某个总量按照相同的比例或者数量分给几个部分。
–计算平均分配的公式为:总量 ÷ 份数 = 每份的量。
3.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平均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发放一些小纸条或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数值。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配的原理,将这些数值平均分配给组内的每个成员。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
4.总结:回顾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平均分配的理解。
–强调平均分配的应用场景,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提醒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计算和分配的公平性。
作业1.独立完成教材上与平均分配相关的练习题。
2.提醒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将零食分给家人、将玩具平均分配给小伙伴等,并记录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比赛内容为平均分配相关的问题。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配问题,并尝试解决。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平均分配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平均分配的技巧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计算能力。
大班数学平均分配教案
![大班数学平均分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b8f28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b.png)
大班数学平均分配教案教案内容如下:目标:通过大班数学平均分配教案,使学生了解如何平均分配物品或任务,培养公平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10个苹果需要分给5个人,你们怎么分配才能公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记录他们的意见。
2. 引入:通过导入问题,引入平均分配的概念。
解释平均分配是指将一份物品或任务均匀地分给每个人。
3. 解释: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小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解释任务的要求,然后问学生如何将任务平均分配给小组成员。
记录学生的意见,并引导他们明确分配原则。
4. 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任务或物品。
要求学生讨论、协商并进行平均分配,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并获得相同的份额。
5. 反思:组织小组展示他们的分配结果,让其他小组评价该分配是否公平。
引导学生反思他们在分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促进他们对公平和合作的理解。
6. 总结:总结平均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公平和合作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这两个价值观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与朋友分享食物或将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等。
7. 拓展:以更复杂的情境继续讨论平均分配的问题,提出挑战性的分配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激发讨论的兴趣。
- 示范引导: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情境和示范,帮助他们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协商和分配,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培养。
- 反思总结:通过展示、评价和反思,巩固学生对平均分配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和分配过程,评价他们是否能合理平均分配任务或物品。
- 倾听学生的讨论和解释,评价他们对平均分配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 收集学生在总结和拓展阶段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教学资源:- 黑板/白板和白板笔- 小组分配任务或物品的素材- 学生评价表格教学延伸:此教案可结合数学课程中的分数与除法概念进行延伸。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9337a92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b.png)
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教案名称:平均分配适用对象:大班数学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配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2. 学会通过计算和推理解决平均分配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
教具准备:1. 黑板/白板和白板笔。
2. 图表或图片展示平均分配的问题。
3. 练习题和解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介绍平均分配的概念:平均分配是将某个数量或物品均匀地分配给一组人或物体,确保每个人或物体都获得相同的份额。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平均分配的应用场景,例如将糖果平分给同学、将任务平均分配给小组成员等。
知识点讲解:1. 讲解平均分配的计算方法:将总数除以被分配的数量,得到每份的数量。
实践练习: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发一些物品(如糖果、水果等)。
2. 提出一个问题,例如:班级中有20个学生,你有40个苹果,请问每个学生能获得几个苹果?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计算出每个学生获得的苹果数量。
4. 随机选择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决思路,并进行讨论。
拓展练习:1.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批改练习题,展示范例解答,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
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2. 强调平均分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际关系和公平性的意义。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平均分配的场景,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备注: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0eeb12a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e.png)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平均分配》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掌握平均分配的基本方法;
3.学会应用平均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平均分配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平均分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均分配问题;
2.如何灵活应用平均分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活动教具(图示物品、相应的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分配”,让学生思考这个词有什么意义;
2.通过示例让学生猜测平均分配是什么,例如,一个班共有20个学生,有20块巧克力,如何将巧克力平均分给每个学生?
二、讲解(10分钟)
1.介绍平均分配的概念;
2.讲解平均分配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具体应用。
三、活动(35分钟)
1.分组活动,每组4-5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平均分配计算。
例如,一个公司有12名员工,公司轮流为员工提供午餐,每周轮流为一次,如何保证
每个员工每周都能有机会吃到午餐?
2.指导学生对计算思路进行梳理,并进行结果核对。
四、小结(10分钟)
1.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平均分配的应用;
2.提出本节课的思考题:如果一个人要分给10个人一个球,但这个球
有20个角,这个人应该如何将球均匀地分给10个人?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平均分配的基本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42ee08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c.png)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均分的概念;2.掌握均分的方法;3.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均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均分的概念;•难点: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九宫格游戏板;•彩色卡纸;•水果图形卡片。
教学流程导入环节1.呈现一幅图画,画上6个小球,抛向不同的学生手中,让每个学生都拿到了一个小球,则完成了平均分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平均分配。
2.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有哪些场合需要用到平均分配。
让学生们了解到平均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验环节1.分发九宫格游戏板,学生们用彩色卡纸把九宫格填满,使每个格子的颜色相同,则完成了平均分配。
2.学生们分组,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
比如,平均分配10个苹果给三个人,平均分配12个巧克力糖给4个人等等。
讲授环节1.介绍均分的方法:将总数除以份数,得到每一份的数量。
2.引导学生们通过教学板书,理解公式:总数 ÷ 份数 = 每份数量。
实践环节1.分发水果图形卡片,让学生们分组玩一个游戏,“水果大柿子”,游戏规则是每个人从拿到的卡片中找出自己所持有的水果,并且平均分配到所有人手中,保证每个人都分到同样的水果。
要求学生手算出每份数量,并确定每个人所分到的水果数量。
拓展环节1.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关于平均分配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2.成语接龙,巩固学生对于“平均分配”的理解。
反思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很好,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分组讨论和课堂游戏,通过自己动手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平均分配这个概念。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仍然有一些困难,他们需要多多练习。
此外,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均分的方法,我们需要在课程中多多涉及实践环节。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fe76f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1.png)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平均分配》含反思
一、活动名称:平均分配
二、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让幼儿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3. 增强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4.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三、活动内容:
1. 导入环节:
老师出示一张照片,照片上有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问孩子们这些孩子在做什么。
引出平均分配的概念。
2. 操作环节:
1)老师出示一些相同的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等),然后告诉孩子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孩子,请问应该怎么分配?
2)让孩子们自己分配,然后老师进行纠正。
3)利用数字卡片,让孩子们互相选择数字,提醒他们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分到相同的数字,同时还可以巩固数字的认知。
4)再利用数字卡片,让孩子们进行小组竞赛,每个小组要尽可能多地用数字卡片进行平均分配,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结束环节:
老师宣布活动结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对表现优秀的孩子进行表彰并鼓励。
四、活动反思:
1. 整个活动环节按照计划进行,孩子们的参与度高,也对平均分配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入;
2. 孩子们在进行卡片分配的操作中,有的还存在分不清数字大小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3. 对孩子互相合作把水果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表现,需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平均分配概念》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平均分配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c06367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7.png)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平均分配概念》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知道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2.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活动准备1.物品准备:苹果、橘子、葡萄等水果,小盘子、小碗等餐具。
2.环境准备:整洁的教室,宽敞的活动区域。
3.教学具:PPT、图片、教具等。
三、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水果,引导幼儿观察,引发幼儿对水果的兴趣。
2.活动展开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可以怎么分吗?教师讲解平均分配的概念,示范如何将水果平均分配到小盘子或小碗中。
(1)第一次尝试:教师将水果平均分成两份,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分配的结果。
教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些水果是怎么分的?(2)第二次尝试:教师将水果平均分成三份,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分配的结果。
教师提问:这次水果是怎么分的?每个人分到了多少?(3)第三次尝试:教师将水果平均分成四份,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分配的结果。
教师提问:这次水果是怎么分的?每个人分到了多少?3.活动深入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水果,要求幼儿将水果平均分配到每个成员的小盘子或小碗中。
(1)幼儿分组讨论,尝试平均分配水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活动过程,巩固平均分配的概念。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是平均分配?5.活动延伸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是如何平均分配的。
幼儿尝试用图片中的物品进行平均分配,教师巡回指导。
四、活动反思2.教师针对幼儿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五、活动评价1.教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分享精神等。
2.幼儿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如何更好地参与数学活动。
六、活动反馈1.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运用平均分配的概念。
2.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游戏教案
![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游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59441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7.png)
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游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大班平均分配游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游戏道具:一些小球或糖果。
2. 游戏规则卡片:写有不同数字的卡片,每个数字代表一组小球或糖果的数量。
3. 计数器或计数卡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回顾之前学过的数数和计数的知识,提问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平均分配。
游戏规则介绍:1.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
2. 将游戏规则卡片洗匀,随机抽取一张卡片,上面的数字表示每组需要分配的小球或糖果数量。
3. 解释规则:每组的孩子们需要平均分配卡片上所示数量的小球或糖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分配,但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相同数量的小球或糖果。
游戏进行:1. 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小球或糖果,根据抽取的卡片上的数字确定。
2. 让幼儿开始分配小球或糖果,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合作,确保每个人都得到相同数量的物品。
3. 观察幼儿的分配过程,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进行平均分配,如果有幼儿出现困难,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提示。
游戏总结: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配结果,观察每组是否成功平均分配了小球或糖果。
2. 引导幼儿讨论他们在分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鼓励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考。
3. 结合幼儿的回答,总结平均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延伸:1. 继续进行类似的平均分配游戏,逐渐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拓展平均分配的概念。
2. 引导幼儿思考平均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家庭作业时间的分配等。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平均分配的概念,以及是否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平均分配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平均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4595ab40ce2f0066f433222a.png)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平均分配》教学设计思考: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主创造物。
意思是说,数学是一种与思维密不可分的产物。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又是形影相伴的。
基于这几点,我设计了大班《平均分配》这一数学活动,先让幼儿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配?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去给一些物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均分配。
本堂课,我重点注重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1.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配现象,能按要求进行数量分配,经历按数量平均分配物品的活动;2.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平均分配的含义;3.探索平均分配的多种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平均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活动难点:很透彻的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两幅挂图、糖果、铅笔若干等;2.学具准备:糖果若干,几组盒子。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小游戏)。
游戏:听令跳圈。
场地上准备3——4个圆圈,幼儿听令。
当教师说:“跳圆圈,抢圆圈,**个小朋友挤圆圈”时,小朋友们开始站圆圈。
每个圆圈中只能允许**名幼儿留下,然后数数一共圈住了多少个小朋友。
游戏可反复进行。
二、集体活动。
1)学习平均分配。
(出示挂图)先请幼儿数一数有几个桃子,如果将这10个桃子公平的分给两只猴宝宝,该怎么分?什么是公平?(幼儿尝试分桃子,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其中强调份数,公平的概念)教师小结: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叫平均分配。
2)幼儿练习平均分配。
通过变化人数从而改变份数来进行平均分配的反复操作,其中强调分配的份数及平均分配概念的理解;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配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出示第二幅图,让幼儿当小判官,判断图上的妈妈们分食品时是不是平均分配。
a.萝卜分得不一样多的兔宝宝;b.香蕉分得一样多的猴宝宝;c.鱼分得不一样多的猫宝宝。
(其中有一只小猫没有分到鱼)教学设计思考: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主创造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平均分配》
教学设计思考: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主创造物。
意思是说,数学是一种与思维密不可分的产物。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又是形影相伴的。
基于这几点,我设计了大班《平均分配》这一数学活动,先让幼儿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配?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去给一些物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均分配。
本堂课,我重点注重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配现象,能按要求进行数量分配,经历按数量平均分配物品的活动;
2.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平均分配的含义;
3.探索平均分配的多种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平均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活动难点:很透彻的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两幅挂图、糖果、铅笔若干等;
2.学具准备:糖果若干,几组盒子。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小游戏)。
游戏:听令跳圈。
场地上准备3——4个圆圈,幼儿听令。
当教师说:“跳圆圈,抢圆圈,**个小朋友挤圆圈”时,小朋友们开始站圆圈。
每个圆圈中只能允许**名幼儿留下,然后数数一共圈住了多少个小朋友。
游戏可反复进行。
二、集体活动。
1)学习平均分配。
(出示挂图)先请幼儿数一数有几个桃子,如果将这10个桃子公平的分给两只猴宝宝,该怎么分?什么是公平?
(幼儿尝试分桃子,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其中强调份数,公平的概念)
教师小结: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叫平均分配。
2)幼儿练习平均分配。
通过变化人数从而改变份数来进行平均分配的反复操作,其中强调分配的份数及平均分配概念的理解;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平均分配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出示第二幅图,让幼儿当小判官,判断图上的妈妈们分食品时是不是平均分配。
a.萝卜分得不一样多的兔宝宝;
b.香蕉分得一样多的猴宝宝;
c.鱼分得不一样多的猫宝宝。
(其中有一只小猫没有分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