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7-11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上)
一、简答题
1.学龄初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1)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开始形成和分化,学习策略也在逐步形成和丰富。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有些小学儿童在感知、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等方面表现出学习障碍。

(2)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逐步发展,对概念的掌握逐步丰富、深刻和系统,各种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品质都在迅速发展。

(3)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也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自我意识更加深刻,逐渐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其社会性认知迅速发展。

随着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品德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在迅速发展。

2.简述学龄初期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其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1)学龄初期儿童学习的特点
从学龄初期开始,在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儿童逐渐以学习这一比较高级的活动形式作为主导的活动形式。

①狭义的学习和广义的学习
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狭义的学习,是和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广义的学习不完全相同的。

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内容,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科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把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加以选择、安排,并用合乎儿童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人类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有益的知识经验。

②学习、游戏和劳动
学习、游戏和劳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

a.学习和游戏不同
游戏的目的包含在游戏活动的本身中,成人并不向儿童提出在游戏活动以外某种外加的、遥远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求儿童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要求儿童善于使自己的全部活动服从于这一目的,并在以后适当的时间里对这一目的实现的情况进行检查。

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具有更大的组织性,对儿童提出更高的和更复杂的要求,而游戏就不完全如此。

学习和游戏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学习带有严格的强制性。

儿童对于游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兴趣去参加或不参加,而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做到的,是不允许完全按意愿或兴趣行事的,是一种具有严格要求的社会的义务。

b.学习和劳动不同
学习和劳动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严格的科学意义来说,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生产财富
的过程。

学习是劳动的准备,或劳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儿童从事劳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生产劳动产品,而是在于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在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小学儿童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对其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③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而且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答:从学龄初期开始,在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儿童才逐渐有可能以学习这一比较高级的活动形式作为主导的活动形式。

因此,在小学,不是儿童要不要游戏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当地运用游戏活动来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问题。

在整个学龄初期,在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发展着。

(1)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鼓舞着儿童这样或那样行动。

如果一个儿童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那么,他的学习就变成一种毫无乐趣的沉重的负担。

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儿童的学习动机,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2)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上,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对班集体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和对评分的态度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①对教师的态度
和初入学儿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的态度的主要特点是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的心情。

许多优秀教师的实践证明,教师对儿童的亲切而机智的关怀,甚至在一些被人看做有特殊不良倾向的儿童身上,也能培养正确而良好的学习态度。

②对班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

初入学儿童之间的关系常常受一些偶然因素决定,如座位相邻,同住在一条街上等。

以后在教师的教学影响下,才逐步以教师为中心建立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③对作业的态度
培养儿童对作业的真正负责的态度是儿童学习态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根据儿
童发展的情况,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来及时培养这种态度,从而为提高儿童学习质量和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④对评分的态度
从小学起,评分开始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教师经常以分数作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客观指标。

培养儿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评分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使儿童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教师要进行很多工作。

(3)学习兴趣的发展
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4)学习能力的发展
决定儿童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儿童的学习能力,即顺利学习所必需的技能技巧。

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①使学习变成儿童独立的活动
小学教师必须耐心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第一,向儿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第二,教会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

②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
初入学的儿童不善于进行智力活动,因此面临学习上的困难,以致学习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5)学龄初期儿童游戏的发展
学龄期儿童的游戏包括: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

①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游戏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②教师要注意教育儿童按照规则游戏,不能让他们无组织无纪律地游戏,防止儿童在游戏中吵闹。

③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使儿童受游戏中反面人物的感染,对反面人物要事前作出分析和解释。

(6)学龄初期儿童劳动的发展
劳动态度的发展方面,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明确的集体观念,刚入小学的儿童也具有这个特点。

①就劳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来看,儿童常常只关心劳动的过程,对劳动的过程感兴趣,而对劳动的结果不大关心。

②就劳动的精确性和坚持性来看,一切劳动都要求精确性和坚持性,要求集中注意,但这对刚入学的儿童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③就劳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来看,一般是从部分劳动活动的模仿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全部的劳动活动。

教师的任务在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来促使儿童的劳动能力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

在促进儿童劳动能力的发展上,教师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示范和讲解。

4.学龄初期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内部言语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的语言形态。

内部言语的主要特点在于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作为思考对象。

例如,儿童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必须先考虑怎样回答;在作文或做书面作业的时候,必须先考虑怎样写或怎样做。

(1)学龄初期儿童的内部言语是在学前期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在学校教学的条件下逐
步发展起来的。

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了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新的生活。

这时,无论是在上课时回答问题、复述课文,或者在课外完成书面作业,都需要仔细想一想,这就促使儿童的内部言语迅速地发展起来。

(2)内部言语是在口头言语,即在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学前儿童主要是以出声言语作为自己的思维的物质外衣的。

儿童在入学以后,出声思维仍然是可以常常见到的。

出声思维便于对思维本身进行检查,同时,它又是过渡到无声思维的重要环节。

无声思维是以内部言语作为思维的物质外衣的。

(3)内部言语的发展和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的,书面言语可以促进内部言语更快地发展起来,内部言语的发展可以反过来使书面言语越来越完善。

(4)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内部言语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智力活动,即抽象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又给内部言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内部言语不断向前发展。

学习越复杂,思维越复杂,就越需要复杂的内部言语活动。

(5)学龄初期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初入学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出声的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来培养儿童的内部言语能力;过渡阶段,内部言语也就具有了更加复杂的性质;无声思维阶段,内部言语在儿童有意识的生活中也就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8章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中)
一、简答题
1.如何根据小学儿童的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答:儿童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力的发展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它又是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

(1)在进行观察之前向儿童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时,首先必须给儿童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其次,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最后,教师不但要向儿童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而且要在观察的具体方法上加以指导,即有计划、有次序地去观察。

这样,儿童就可以逐步学会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观察。

(2)培养儿童的观察技能
首先,培养儿童看和听的技能,教师必须培养儿童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有目的地去看那些应当看的东西。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工作。

其次,培养儿童分清主次,在观察时能抓住主要的东西的技能。

对于比较复杂的、有连续性的事物或活动,要引导儿童有步骤地观察,并能时时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地掌握观察的技能,而不要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和帮助。

(3)让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使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是保证儿童更好地掌握教材的条件之一。

例如,教师在讲“蔬菜”时,如果能在讲的时候让儿童看到各种蔬菜的样子,又能尝到它们的味道,那么,他们的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4)要尽可能有儿童的言语参加活动
在儿童观察时,有言语参加活动,可以提高观察的质量。

通过词,把所感知的事物归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

(5)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可以保证儿童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有完整、鲜明、精确的表象,使儿童所掌握的知识具有更坚实的感性基础。

要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应该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①应使直观教材的形象和实际事物相符合。

例如,把马、熊、狗都画得差不多一样大小,以致儿童以为狗比马大,这是不对的。

②应注意言语和直观的正确结合。

言语和直观相结合可以按时间配合分为三种形式:先直观后讲解;直观和讲解同时;先讲解后直观。

三种不同方式应当如何正确运用,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③直观教材的运用要适当。

直观教材的运用应掌握一定的限度,不可太滥。

例如,对儿童很熟悉的事物,就不必再用直观教具。

(6)结合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实习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实习作业是可以加强学习效果的。

例如,不只看标本,而且采集标本;不只看教师的演示实验,而且亲自做实验等。

(7)注意对儿童观察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一方面,教师应关心儿童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要求进行观察,必要时要求儿童作出口头的或书面的观察报告;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儿童能够对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自觉的监督和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