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d73b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c.png)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人类与社会》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 )。
A.牛顿 B.达尔文C.哥白尼、 D.康德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
A.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B.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C.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D.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3.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C.人力资源 D.矿产资源4.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 )。
A.1996年 B.1995年C.1947年D.1944年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2.什么是“地理大发现”?它取得了哪些成果?3.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什么是图腾崇拜?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16分)具体论述城市化的发生动力。
四、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20分)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新经济”,请举例分析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D 2.D 3.D 4.B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
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答:血缘家庭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
(5分)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
(3分)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血缘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e55344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5.png)
硕士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2)着重考察考生农业理论综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掌握农业农村政策,农村社会,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方法、原理研究和分析农村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农业农村政策学》一、绪论1.习近平的三农思想2.农业农村政策概述、研究内容及其历史演变。
二、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1.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
农业农村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目标的确定,制定的程序。
2.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3.农业农村政策的评估及调整三、农村经营制度1.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内容。
四、农村产业发展政策1.农村产业结构政策。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目标、内容。
2.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
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产业融合政策。
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目标、内容。
五、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1.农产品加工贸易政策。
农产品加工政策、流通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
2.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粮食政策。
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我国主要粮食政策。
六、农村土地政策1.农村土地政策概述。
农村土地及农村土地政策的概念、目标及演进、变迁。
2.农村土地物权政策。
农村土地所有权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政策。
3.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家庭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流转的政策探索。
4.农村土地保护政策。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土地用途管制及闲置管理政策。
七、农村人力资源政策1.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概述。
人力资源的含义、特点,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目标及内容。
2.农村就业政策。
农村就业形势及特点,农村就业政策的目标及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
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f974b4ae45c3b3567ec8bfc.png)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政策:是指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自己的路线、任务而规定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实现自己的领导、体现自己的意志的具体举措,其本质是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p10)广义上讲的政策包括一个国家的基本路线(总政策)、大政方针(根本政策,也即国策)和具体性策略。
2.形势观:形势观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中的本质、特征和矛盾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p6)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p27)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部分各种要素出于一种相互谢帖的状态。
从当前讲,就是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p85)5.爱国主义:广义上说,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倡导各民族平等团结,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一种深厚的情感。
(p138)6.次贷: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即次级按揭贷款,主要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贷人提供的贷款,其服务对象为债务与收入比率较高、信用低、发生违约概率较高的贷款购房者。
(p164)7.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p181)8.非传统安全:是指传统安全问题之外的其他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过去一般被界定为低政治安全问题,如经济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毒品走私、跨国犯罪、艾滋病传播等。
(p196)1.简述分析和判断形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本原则(p15):1.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1ca9f6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4.png)
(2)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演进——表现
材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 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 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 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 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 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 市,如上海、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 着密切的关系。
✓ 1965-1977(停滞期):“文革”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 入停滞
✓ 1978至今(快速发展期): ①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形成; 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③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转 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④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思考: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1:17世纪初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持续开展,①大圈量地失运地动农的民推流行 入 材了料城2:市英。国……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②厂工城业市革,命有的向开全展 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③工经业济,结有构勤的劳变智动 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④生活观念的改变
3.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 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 化。
4.历程
(1)世界城市化演进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①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 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第十课 10.1+2 时代主题+世界格局 知识清单 2020.4.27
![第十课 10.1+2 时代主题+世界格局 知识清单 2020.4.27](https://img.taocdn.com/s3/m/a4fe0f8dc281e53a5902ff45.png)
《政治生活》——必备知识清单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十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20.4.27 当今国际形势的现状或特点:主题、趋势、竞争实质10.1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一)和平问题1. 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 重要性:①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②维护世界和平将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①饱尝战乱之苦后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4.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②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二)发展问题1.含义: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①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以往历史。
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③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⑴表现:①当今世界贫富悬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②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⑵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和平的重要基础。
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链接】霸权主义(hegemonism)含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整理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edb51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3.png)
社会学概论要点孔德(法)——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实证主义社会学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分别秩序和进步。
观察、实验、比较、历史法来研究是人类社会斯宾塞(英)——《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人物+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形成时期代表人物】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理论(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失范理论提出者;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历史分析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合理性理解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理想类型组织科层制度理论(又称官僚制)合法性统治分类:1.超凡魅力型——典型的超凡魅力型权威在先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所建立的组织中可以看到。
2.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
城市群理论——琼•戈特曼提出印象管理(拟剧论)——戈夫曼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初级群体——库利内、外群体概念——萨姆纳参照群体——海曼“分工理论”最早阐述者:亚当·斯密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戴维斯、摩尔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理论)——《普通社会学总论》社会流动——索罗金——1927年*【集体行为理论代表】:奥尔森——搭便车理论勒庞——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即“群体心理特征”斯梅尔瑟——价值累加理论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需要六个因素: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促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
第42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42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e861d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5.png)
3.中国方案 (1)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__和__平__共__处__五__项____ __原__则____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 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倡导构建____人__类__命__运__共__同__体_____,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 革。
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 (1)和平的表现:和平是指世界的_总__体___和平。二战结束后,尽管发 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 大战,一些__局__部__冲__突____也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的表现: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 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 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素养考向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 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特点出现的原因及影 响 2.知道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人类社会 演进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3.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这一论断 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4.知道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新现象和中国方案的提出,明确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 和责任担当意识
原因:经济全球化带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个别大国的霸 权任性和责任缺失;民族主义思想抬头。
[拓展]应对全球化的措施 (1)应积极顺应全球化趋势。 (2)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发展自己。 (3)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全人类共同行动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单项多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单项多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698cf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c.png)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单项多项选择题题库及答案选择一项:B.韦伯题目2帕森斯是()的代表人物。
选择一项:C.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题目3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选择一项:选择一项:B.米尔斯题目5在社会学奠基时期,孔德、涂尔干的研究传统与韦伯的研究传统开辟出两个相当不同的社会研究路向。
一个路向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另一个路向是()。
选择一项:D.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题目6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选择一项:B.逆向社会化题目7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选择一项:A.再社会化题目8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选择一项:D.角色冲突题目9()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选择一项:C.镜中我题目10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称为()。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者因为前一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的行为规范存在直接冲突。
选择一项:C.角色中断题目11()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选择一项:A.拟剧理论题目12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选择一项:C.关系建立的基础题目13根据社会关系的目的,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工具性关系和()。
选择一项:C.人际性关系题目14()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选择一项:C.社会结构题目15()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选择一项:B.社会资本题目16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选择一项:A.归属感题目17家庭中的传统功能,即(),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选择一项:B.生产功能题目18()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67da1358f5f61fb6366664.png)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eaec042f7ec4afe04a1df7c.png)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
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
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1.什么是社会转型?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
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
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
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
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
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09e523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a.png)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307c531eefdc8d376ee3223.png)
/( 与 两 大 转 变 密 切 相 关 的 是 ! 中 国 社 会 流 动 机
制不论在内涵上还是作用方式上远比发达国家复杂 和多样 ! 表现为制度 . 政策和结构等宏观因素与先 赋 . 后致性因素交织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流动 % 在过 去的 /$ 多年中 ! 与 发 达 国 家 一 样 ! 先 赋 性 机 制 和 后 致性机制是中国社会流动的两大重要机制 ! 但是 ! 它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在短短的 &) 多年历史中 ! 我国社会流动模式
先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一直保 持着相对稳定 ! 不过 !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流动模 式在趋于普遍化 ! 其社会独特性在弱化 " 改革前与改 革后 ! 我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流动模式 % 政治主宰型社 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模式 " 政治主宰型社会流 动模式表现为 % 不论是在流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 在流动机制上 ! 政治标准 $ 政治价值 $ 政治身份 $ 政治 手段 $ 政治改造 $ 政治运动等所有与政治有关的因素 起决定性的影响 " 从 ’*%*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改造 $& 反右 ’$ 人民 公 社 化 运 动 $ 四 清 运 动 直至 & 文化大革命 ’ 运动 ! 都 是 国 家 采 取 的 一 系 列 政 治改造运动 ! 不但依据的是政 治 标 准 ( 如 政 治 忠 诚 $ 出身的政治身份等 )! 而且采取的也是政治手段 " 在 这样的运动中 ! 既有整个阶层因不符合政治要求而 被取缔 ! 出现整个阶层的全体成员成建制地改变社 会经济地位 ! 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所谓的政治立场 问题而经历了在瞬息之间成为人民的敌对分子和异 己分子 ! 当然也有人因站对了政治立场而在一夜之 间青云直上 ! 实现了长距离的社会流动 " 改革开放后 ! 执政党放弃了政治改造运动 ! 清理 了过去的极 & 左 ’ 思想和做法 ! 将 工 作 重 心 转 到 经 济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34553b3c77da26925c5b08b.png)
简答题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内容:①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国策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人类社区;建立合理消费模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消除贫困和保持社会公平。
2、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实质上市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六个条件:环境条件、结构压力、普遍性情绪的产生、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社会控制能力。
3、社会问题界定过程:4、社会分居标准:社会分居标准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
凡是能导致群体之间在财富、权利和声望等方面不平等的因素,都可作为社会阶层的标准。
5、构成婚姻的条件:①异性的结合、②按社会认可的方式结合,并得到社会的承认、③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家庭且承担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责任。
6、社会问题产生的成因;①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认为破坏造成自然生态失衡②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是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③社会制度不完善,社会体制的不健全④政策失误⑤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或社会态度的变化。
7、影响离婚的因素①从当前婚姻中获得的物质的和心理的满足②人们对婚姻替代形式的态度,包括对非婚性行为、非婚生育、同居等的态度③离婚的障碍,包括经济和感情方面的成本与付出、法律的障碍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等。
8、社会不平等的测量方法:五等分法,将群体社会成员按其收入水平从高到底排列起来,并将其五等分。
9、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男女性别歧视的原因:10、家庭至上,家族利益是家庭成员的最高利益;男性为中心,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父权为重,父为子纲。
11、社会分层当中客观测量方法:①不平等指数方法②五等分的方法③基尼系数的方法④社会经济地位量表⑤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12、群体凝聚力,及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的力量和程度①群体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②群体外部的威胁③群体规模④群体的激励机制⑤群体的组合⑥群体与外界的隔离⑦群体的绩效12、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有思维的能力、语言的能力、很强的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PPT课件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60936679563c1ec4da7142.png)
(四)教育因素
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基础,学校是通往理想职业的桥 梁。
16
2019/11/21
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教育
五、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流动既提高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使教育 面临压力而不断改变了教育的目标和结构。
延缓分化、自由竞争、积 累考试 优胜劣汰和多元化的人才
18
2019/11/21
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教育
中下层(指秘书、工厂职员等),即所谓“低级白领阶级”
下上层(指工厂的技术工人、农业技术工人等),即所谓 “蓝领阶级”
下下层(指没有技术专长,文化水平低的体力劳动者)。
4
2019/11/21
第一节 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三)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所谓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 在某个领域获得高分数的人可以归为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在工业 化社会里,由于社会充满着变动性,加上能力和才干本身具有很大的 偶然性、变异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严密封闭的阶级壁垒和人们 世代终身固守某一社会地位的凝固化格局。
2
2019/11/21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一)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他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 问题。
韦伯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就是阶级,认为阶级是指在经济状 态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市场上的机会,即 “市场购买力”,“阶级是由人们为了收入而出卖货物或技术的能力而 决定的”。韦伯所说的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 第51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 第51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2fa490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1.png)
(2)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 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 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 了世界和平。 ②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 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 国际关系的缓和。 ③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给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 遇,又提出了挑战。
2.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 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 与发展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①背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 国。 ②表现:“9·11”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展开反恐行动。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
国际 贸易 服务 贸易 金融 贸易 主导 趋势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 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大大 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世界银行,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 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世界和平
联合国
全球贸易
关贸总协定
世界金融 文化交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④深分析——威胁全球发展与安全的主要因素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既表现为国际政 治、军事领域的单边主义,也表现为经济领域滥用制裁权力,尤其是特朗普 上台后,表现尤为突出。恐怖主义泛滥、金融风险徒增、生态环境的恶化 都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有关。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eec9b24333687e21af45a98f.png)
法国代际流动状况
出身 领导阶级 43% 领导阶级 中产阶级 平民阶级 11% 2% 中产阶级 平民阶级 43% 48% 21% 14% 41% 77%
我国的代际流动状况
据调查,我国的情况从代际流动率看,1980年 以前代际总流动率只有41.4%,其中上升流动 率是32.4%,不流动率是58.6%,也就是说,父 亲是什么职业,近60%的子女也还是这个职业 地位,只有三成多的子女能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1980年以后,代际总流动率达到54%,比1980 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上升流动率40.9%, 亦即有四成的子女实现了比父辈上升的社会流 动。
• 美国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国家,也是遗产税最为 严格的国家之一。美国实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 遗产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最高达55%。如果一 个人要继承一笔500万美元的遗产,真正能到手 上的也就200多万美元。美国的税法还是给富人 提供了一个合法避税的机会,那就是社会公益捐 赠。在美国,如果富人把大量遗产做社会公益捐 赠,就可以为后人省下一大笔遗产税。这也是美 国富人热衷慈善与社会公益捐赠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代中国各阶层的社会流动 (1)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该阶层成员的社 会流动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继承性(相对比较封 闭)。 (2)经理人员阶层:正在形成中的较为开放性 的优势阶层,流动率较高。 (3)私营企业阶层:其成员主要自社会较低层 流入,多为自立创业的优势阶层,向前追溯基 本没有表现出代际继承性,但不承前却可以启 后。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上下流动链中间 并具有稳定性的中间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为较低社会阶层提供上升 流动机会并有可能向下流动的中间阶层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历程 和特点
当代中国的五次社会大流动
农村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d169adaf284ac850ad0242b9.png)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负功能
1.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可能引发甚至加剧城市社会问题。
• (1)可能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 响,加重城市负担。 • (2)可能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口的失 业或就业问题。 • (3)一些人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并诱发犯罪, 影响城市安全。 • (4)流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遭受歧视和 排斥,因而可能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影响城市稳定。
第二,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
1.通过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职业的流动,农村居 民的收入得以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而夯实 经济基础; 2.通过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民得以接触城市先进的 科学技术、经营理念与社会文化,从而有助于培养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储备丰富
的人力资源;
这类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社会流动,往往并非是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所引起和推动,而是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就存
在的原因所致,其流向也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社会的约束,
因而属于典型的传统型农村社会流动。
以上五种类型,大体上代表了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农村社会流动的 五个发展阶段:
E类代表初始阶段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D类代表起步阶段; C类代表快速发展阶段; B类代表基本完成阶段;
二战以后,为适应战后重建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英国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由消极应付向 积极创造转变,其目的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英国政府通过加大农业投资、鼓励扩大农场规模、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 发展第三产业和“农工综合体”等方式创造并消 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通过建立“从摇篮到坟墓” 的福利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从 而使英国农村社会流动向最优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作者:王春光时间:2007-11-25 14:43: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五次社会大流动,形成了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阶层结构格局。
那么,这样的格局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解读这样的因素和机制?它们对今后的社会流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的社会流动趋势呢?这些问题不能不令我们关注和重视。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趋势的总体判断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是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前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后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50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流动表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一些特殊性。
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在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稳定的社会框架中进行的,而中国却经历了两次大的社会转型,这两次大转型不仅仅表现为社会发生大流动,而且表现为社会地位体系、社会阶层架构的大变迁,从而增大了社会流动的复杂性。
虽然这两次转型很特殊,但是并没有脱离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现出两方面的趋势:既呈现出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共同趋势,也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趋势具体地反映在以下凡方面。
1、在短短的50多年历史中,我国社会流动模式先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不过,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流动模式在趋于普遍化,其社会独特性在弱化。
改革前与改革后,我国经历了两个社会流动模式:政治主宰型社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模式。
政治主宰型社会流动模式表现为:不论是在流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在流动机制上,政治标准、政治价值、政治身份、政治手段、政治改造、政治运动等所有与政治有关的因素起决定性的影响。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反右"、人民公社化运动、四清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运动,都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改造运动,不但依据的是政治标准(如政治忠诚、出身的政治身份等),而且采取的也是政治手段。
在这样的运动中,既有整个阶层因不符合政治要求而被取缔,出现整个阶层的全体成员成建制地改变社会经济地位,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所谓的政治立场问题而经历了在瞬息之间成为人民的敌对分子和异己分子,当然也有人因站对了政治立场而在一夜之间青云直上,实现了长距离的社会流动。
改革开放后,执政党放弃了政治改造运动,清理了过去的极"左"思想和做法,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去,采取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乃至到2O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建设目标,从而使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结构的自主性的重大影响,产业的快速壮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都为人们的社会流动提供了比以前多得多的机会,新的社会阶层由此而生,社会分化就由此而来,我国社会流动也就摆脱了政治主宰而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所以这是一种经济诱致型社会流动。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职业地位取代了政治地位而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能力主义在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和政策对社会流动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迄今为止,我国社会流动还只是表现出经济诱致的特点。
2、正像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过现代化的国家一样,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显示,中国越来越趋于开放。
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我国社会流动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从代际流动率看,改革后比改革前上升了近I3个百分点;而从代内流动率上看,向上流动率增长了8个百分点,而向下流动率增长了4个百分点;9OOI年与I98f年相比,代内向上流动率(从前职到现职)从18.7@2增加到30.5%.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能力主义,对个人能力的重视和相应的业绩回报,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作为量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竞争选拔能人的做法得到普遍推广。
而像单位制、阶级出身、城乡二元体制等社会区隔体制和政策在不断地被削弱,有的己经退出历史舞台。
所有这些"有助于创建更富流动性和能人制的秩序".(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携385页)3、我国职业结构正在发生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级化变迁趋势,带动了我国社会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
职业高级化是所有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必然会发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利普塞特和本迪克斯分析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意大利、瑞典、丹麦、日本和美国等9个国家的数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国家在白领职业拓展方面的变革是一样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向上流动的潮流".其中英国,早在上世纪初,职业位置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服务业中的白领职位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结构也正经历着符合工业化国家发展趋势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高层次的职业位置数量大幅增加。
职业构成比例增减的结果,便是底层的职业的从业人数(包括生产工人和农业劳动者)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中上层的职业增加了7.2个百分点,整个社会职业的位序因此得以向上提升。
其中商业人员和办事人员职业岗位数量增加最快,2000年分别是I982年的3.1倍和2倍,而农业劳动者和工人职业岗位数量增加速度却低于平均水平。
职业趋向高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现象,说明我国绝大多数人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还是受益于经济发展,只是受益多少和快慢不同而已。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
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只经历着社会转型,而不存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问题,其社会流动也只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规律,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乃至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这样的转型。
但是,体制转轨是中国改革后发生并还在继续进行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与社会转型一样,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打上明显的体制转轨烙印:制度和政策安排对社会流动的作用相当显著,在有的阶段甚至左右着社会流动,到现在其作用还是相当大的;社会流动的常态性不时地受到体制和政策的干预而发生变化。
一个政策的出台就有可能影响一个阶层的地位。
对关键行业的计划垄断、城乡二元体制、体制内外分割等计划体制仍在影响着社会的合理、公正流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是采用新的政策、构建新的体制来促进体制转轨,因此,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社会政策,对于促进体制转轨时期社会流动的有序、合理进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5、与两大转变密切相关的是,中国社会流动机制不论在内涵上还是作用方式上远比发达国家复杂和多样,表现为制度一政策和结构等宏观因素与先赋一后致性因素交织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流动。
在过去的50多年中,与发达国家一样,先赋性机制和后致性机制是中国社会流动的两大重要机制,但是,它们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却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从先赋性机制上看,除了家庭背景外,制度和政策安排成了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先赋性机制,这是发达国家所未曾遇到的。
通过对制度和政策安排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机制不仅独立地影响到我国社会流动,而且渗透到家庭背景,表现出很强的传递性和继承性。
从后致性机制上看,除了教育、工作业绩之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忠诚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后致性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育,而对个人的社会流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在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中不曾存在的现象。
改革开放后,政治忠诚的作用在减弱,但是,并没有绝对地退出社会流动过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党员资格依然对于获得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社会流动机制中政策、制度这些宏观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
6、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在没有摆脱体制转轨痕迹的同时,开始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在中国社会趋向更加开放、社会等级位序整体提升的同时,另外三种消极的社会流动趋向正在出现,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
一种倾向是,阶层流动的代际继承性在增强,将会减少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降低社会的开放性。
另一种倾向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向上层集聚的趋势。
还有一种倾向是,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如城乡二元体制、教育资源的配置制度等仍没有被革除,反而在继续影响着社会流动。
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趋势的政策含义从中国社会流动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现代化建设时期。
一方面,中国社会变得比以前开放,社会流动加快,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向上的流动机会,体现现代化进程的后致性社会流动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还没有完成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流动倾向正在出现,一些不利于社会合理和公平流动的先赋性机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还很顽强,特别是政策性和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还相当大。
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蕴含着多种可能的变项,如何通过促进社会流动,遏制最坏的变项,争取最好的变项,对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
在这里,国家政策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社会流动来看,最理想的发展趋势是,农业劳动者和工人阶层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向比其地位更高的阶层流动,从而不断壮大中间阶层,顺利地实现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我国也就由此成为一个开放、公正的社会,一个现代化强国得以确立。
但是我们看到,与改革初期不同,当前中国己经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其中的一个最大挑战是,我国己经形成一个既定的利益结构格局,特别是强势利益群体和阶层己经形成,新的改革举措有可能会遇到他们的抵制,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消解改革政策的作用,而且他们己经具备了这样的抵制和消解的能力和条件,有许多优势使他们的作为遭遇不到其他阶层和群体的制衡。
他们的抵制和消解无形中会增大决策者的政治压力和风险。
这一切都极大地考验着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意志力、社会责任心、认识水平和领导管理国家的能力。
因此,从这样的社会惯性、阶层利益关系格局以及过去50多年的社会流动过程上,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社会流动趋向:跨阶层的长距离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流动的代际传承性在不断提高,中间层发展不起来,大量农业劳动者不能实现彻底的非农化,长期存在着大量的兼业者。
这样的流动趋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长期化:要么会出现"拉美化",一群人享受着世界上最豪华的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但不能实现城市化和市民化,于是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生活在城市贫展窟之中,不但缺乏参与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而且在精神道德上有可能受到极大损害,变得没有道德、没有廉耻,盗窃、妓女、吸毒、抢劫盛行;要么会出现"非洲化",战乱频发,难民潮起;要么会出现"西西里化",即黑社会猖獗,政客与黑社会勾结合谋,腐败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