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中的禅

合集下载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名篇散文欣赏苏轼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其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他写的散文也不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散文赏析,供大家欣赏。

苏轼散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在狱中四个多月,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是挂名的地方军事副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像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下面分小段进行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八三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军。

夏历十月十二日,正当秋末冬初,夜里已很有点寒意了。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还不如解衣就寝,在睡梦中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吧!“欲睡”是想睡而还没有睡着。

这当儿,“月色入户”,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他作伴,有意地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是诗人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诗人的兴奋和喜悦都已高度地概括在“欣然起行”这四个字中了。

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样心情,两种节奏。

宋代文学基本知识与练习题及答案

宋代文学基本知识与练习题及答案

宋代文学基本知识与训练基本知识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柳开。

2、田锡的主要功绩是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愈、柳宗元求通变的文学精神。

3、穆修在宋初的主要功绩就是搜集校刻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对古文的承传起了积极作用。

4、王禹偁是宋初文学创作成绩最为突出的人物,其自编文集名《小畜集》。

5、宋初诗歌“三体”是指:白体、昆体、晚唐体。

6、王禹偁属于宋初的“白体”诗派。

7、“白体”诗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王禹偁。

8、宋诗中学习杜甫的风气是王禹偁开创的。

9、晚唐体诗人以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为师法对象,晚唐体的代表人物是林逋,他被称为“梅妻鹤子”,他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世所称。

10、王禹偁散文的代表作有《唐河店妪传》和《黄州新建小楼记》。

11、王禹偁在文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文章“传道而明心”的主张。

12、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杨亿、钱惟演和刘筠。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即指帝王藏书的秘阁。

13、西昆体与晚唐体的繁盛,均在宋真宗一朝。

14、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李商隐(近体律诗)。

15、昆体功夫是指讲究修辞和资书以为诗。

1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和诗文平易自然的风格。

17、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他议论文的代表作有《与高司谏书》和《朋党论》等,记事文和抒情文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和《秋声赋》等。

18、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被称为“六一风神”。

19、欧阳修的诗歌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长于七言古体,可称之为古文诗体。

他诗歌的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

20、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21、梅尧臣诗歌的风格可称之为“古淡”,是一种老树著花的美。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糜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1、游褒禅山记——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记录了他游褒禅山时的所见所闻。

该文描绘了褒禅山景色的优美,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钟爱,表现出文人对宁静禅修的向往,以及对艰苦奋斗的理想的憧憬。

2、直抒胸臆:文中“苏轼”此次游褒禅山,仿若内心历程的一次表达,以“赤忱”的态度,把内心的情绪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是该文的最大特点。

如描写太平寺是“太平殿内一片清明,犹如一处乐游之境”、“山林尽翠,清风吹拂,气候甚温和”等等。

3、艺术风格: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采取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运用理性与感性的综合表达,勾勒出三个不同层次的景象。

第一层次描绘褒禅山的外景;第二层次叙述苏轼的心境变化;第三层次抒发苏轼的价值观与言论。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作品原文: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耶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词句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怀禅微刻《后赤壁赋》怀禅微刻《后赤壁赋》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苏洵的散文篇一:苏轼的散文创作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

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书》)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

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

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x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

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从被贬所作的游记散文看苏轼思想的转变
陈作行;张安琪;潘艳华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3
【摘要】苏轼在被贬的路上,从黄州时期的摆脱功利态度,到惠州时期的身世永相忘,再到儋州时期的“寄我无穷境”,一路走来,一路顿悟.文章从他被贬三地所写的游记散文中,揭示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梳理他思想发展的脉络.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陈作行;张安琪;潘艳华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被贬时期的佛禅思想 [J], 弓芊
2.浅析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特点 [J], 王建军
3.从东坡为妻妾所作词看其思想转变 [J], 王渤菡
4.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J], 姚芳
5.从东坡为妻妾所作词看其思想转变 [J], 王渤菡[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阜阳师范学院03级杜兴亮[提要]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集儒道佛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空静”观思想是其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观念,其中包括佛家的空静观思想和道家的虚静观思想。

在这种“空静”观思想的作用下,苏轼的诗、词、散文都表现出了新的艺术特色,并对其审美价值的取向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空静”水月豪放词风山水诗影响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集儒道佛于一身,因此有人说“杂”是苏轼思想的主要特征。

但是苏轼对儒道佛思想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任意的,因此,我们应当说,苏轼思想“杂而不乱”。

比如苏轼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则避开了佛老人生虚无思想,宗教命定论观念等思想,多选择佛老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空静”观思想则是其综合佛家空静观和道家虚静说的结果。

前人对苏轼与儒道佛的关系已经论述详尽,然而佛道思想中对苏轼文学创作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空静”观思想前人却很少单独涉及。

本文将从苏轼“空静”观的产生、内涵及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等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一、苏轼“空静”观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一)背景苏轼”空静”的文学创作观念的形成,首先与其生活的时代,他一生的宦海沉浮及其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

苏轼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北宋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从宋仁宗到宋徽宗五位皇帝,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引发“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四年,他的后半生几乎生活在不断的贬谪之中,先是黄州,再是惠州、詹州,人生的失意便也随之越积越厚。

然而挫折与磨难往往能够使人从沧桑中体味到生活的真义,使人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

另外,苏轼天生就具有豁达开朗、狂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在历经生活上的一连串磨难打击之后,使得苏轼在苦难之中练就一种旷达从容的品格,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为苏轼潜心佛老提供了条件,为其“空静”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是其“空静”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必然会投身佛老,摆脱儒家思想的某种束缚,从中寻求慰藉。

苏轼散文中的禅

苏轼散文中的禅

苏轼散文中的禅苏轼散文中的禅赵仁珪禅与散文关系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苏轼研究亦如此。

苏轼于佛教虽为“泛宗派”者,但于禅宗独有情钟。

其表现有二:一是对伪禅学的批判,对真禅学的坚持;二是能从中提炼静而达的哲学精髓,取其实用、重人情及富有辩证的思维方法。

这些思想必然影响于散文,其表现有三:一是很多论文主张都直接来自禅宗;二是能将禅宗的某些思维方法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话头、典故、术语、辩证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类文章中去;三是扫除一切外在痕迹,将禅理禅趣圆融无碍地化入到文章中去,这一特点在苏轼的小品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学术界很注重禅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中苏轼与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黄庭坚等文学兼禅学大师首当其冲。

但多数论者只注重研究这些人的诗歌创作与禅学的关系,而忽略了他们的散文创作与禅学的关系。

这对王、白、柳、黄诸人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他们毕竟都以诗名。

但苏轼则不同。

苏轼也以文名。

所以我们也应注重对苏轼散文与禅学关系的研究。

这一研究起码有两种意义:一是能更清楚地勾划出苏轼的禅思想,因为苏轼的禅思想更多的是通过散文来表述的;二是能更深刻地揭示苏轼散文的风格特色,因为这些特色都离不开禅思想。

由前者,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其人;由后者,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其文。

一、从正面谈禅之文看苏轼的禅思想这里应首先辨明这样一个问题:苏轼到底属于佛门的哪宗哪派?更明确地说,他能否算禅宗中的传人?苏轼喜佛亦善佛,这是毫无疑问的。

吴越名僧与其“善者常十九”(《惠诚》),“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海月辩公真赞》),甚至与他们公开论辩,俨然以佛门人物自居。

但就像他一直高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向往归隐而始终未能归隐一样,他虽嗜佛却始终未能真正地走入佛门。

苏轼散文名篇(宋词苏轼名篇)

苏轼散文名篇(宋词苏轼名篇)

苏轼散文名篇(宋词苏轼名篇)1、《江城子》清江南xx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2、一代:宋:柳永《蝶恋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浣溪沙》:“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春天里,万物复苏,春天里,草木萌发生气,小草也发芽了,柳树也发芽了,假如用一把大伞遮挡阳光,一旦到达阴霾,千条万条的裤子就会折断似地毯子,这时候,小河也来凑喧闹。

5、《水调歌头》宋代:黄庭坚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6、《题金陵渡》唐·张金陵津渡水山楼,家在江南城北是天际。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7、人行,必有伴侣之心,其心不行不慎。

8、《水龙吟·西湖》宋代·苏轼西湖春色,一片春愁。

9、《题金陵渡》唐·张金陵津渡水山楼,家在江南城北是天际。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10、一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出自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11、一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出自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12、一,xx岁了,他的诗歌写得多么动人,多么好玩,他的作品也多么美丽,他的作品也多么的精*!13、一,天高云淡。

14、《春日》: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15、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声声慢》.《声声慢》,《声声慢》[9]16、11]《宋词》卷三百17、《江城子》江城子·乙卯正月夜记梦18、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青春;有一段人生最漂亮,那就是青春;有一道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青春。

请不要吝啬在我们的友情里,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让我感觉到你的爱。

19、一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0、人皆养子望聪慧,我被聪慧误一生。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我国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创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超凡的才能。

他的作品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第一章里,对苏轼的诗、词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再对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览。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

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

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

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

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

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

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

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

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

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又目睹了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文论家的风采。

从崇杜到慕陶:论苏轼人生与艺术的演进(1)内容提要苏轼早年在文学创作上推崇杜诗;晚年则推崇陶诗。

他联系其立身处事来确定文学创作的风格、品位与价值,从而发掘出、其人其诗的伟大价值,苏轼这种认识和评价作家的方法,对今天认识文学现象,了解中国文学的规律与特点,也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杜甫;陶渊明;苏轼人生;苏轼创作道路无论陶渊明和杜甫当时的“心事”如何,他们在文学史上确立的是两种人格范型。

按照孟子的说法,陶渊明属“独善”型,杜甫属“兼济”型。

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的佛教思想

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的佛教思想

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的佛教思想作者:侯威徐永扬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4期【摘要】以笔会佛不念佛可以说是苏轼的佛学修养。

苏轼的众多作品有很多是在参透佛学义理之后完成的,这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较浓的佛禅趣味并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的宗教思想,而是从侧面反映出佛学对于作者思想情感的改变。

尤其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其深悟佛学要意,解脱身心以达到过物我两忘的佛学境界。

本文试从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所写的诗词中探索其佛教思想,研究佛经禅典怎样影响着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的。

【关键词】苏轼佛教赤壁赋后赤壁赋境界一、苏轼谪居黄州的历史背景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何正因等人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苏轼遂在湖州被捕,此后的狱中三个月,苏轼饱受身心折磨。

后来在太皇太后及王安石等众多老臣的求情下,神宗皇帝判决苏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也就是变相的将苏轼流放至黄州。

这场变故使得苏轼的思想改变了很多。

自「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处于感情的低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创伤,闭门深居的苏轼此时唯有读佛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消遣时日,每日吃斋念佛,焚香默坐以追求「求一洗一」,洗去的是精神的污垢,求的是大乘佛教主张的「涅槃」,即世间万物都是「空」。

苏轼这时追求的是消除对尘世功名利禄的妄想,达到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境界。

二、从《赤壁赋》中看苏轼「空」的思想境界自苏轼闭门读佛后,其思想观念和佛教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后创作的散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苏轼摆脱了来自死亡的威胁,进入了以死生为虚幻的境界,自此其高旷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达观已经形成,完成了禅悟后向自我内心的回归,这点从他所作的《赤壁赋》中洒脱的文字可以读出。

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世间的阴晴圆缺,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

人生也是如此,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只不过是「一瞬」而已,那就没必要去羡慕清风明月江水了。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无忧无惧的大悟,诗人苏轼已经到了忧乐两忘、万事皆空的至高境界。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石钟山记》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苏轼游览石钟山的所见所闻。

以下是对该篇文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答案:《石钟山记》以苏轼游览石钟山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山中的景色、民俗以及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以描写与抒发相结合,既描述了石钟山的景色和人文特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词句简洁平实,节奏流畅有韵律感。

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感悟和人生态度,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

译文:石钟山记南都百里里立群山,这是天底下最为神奇的山脉之一。

数百年以来,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人们的生活和故事。

远观之,山似钟而石似碣,如同一枚魔幻般的钟,饶富神秘感。

我迈开了步子,进入了这个传说中的山脉。

山脉之中,有着无尽的风光。

碧绿的树木掩映着翠绿的山峦。

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我被这美景所陶醉。

山中有一湖,湖面宛如明镜,清澈见底。

湖畔有一座古寺,古寺的钟声悠扬动人,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我静静地坐在湖边,倾听这美妙的钟声,仿佛心灵得到了一场洗礼。

山中的人们生活简朴而真诚。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谋生,用淳朴的语言交流。

他们尊重山脉,热爱大自然,他们的生活中弥漫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宁静。

我和他们交流,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何其多的繁华,何其多的喧嚣,而他们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下过得如此安详。

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山脉中有一群游子,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生活。

他们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音乐,引领人们走进了他们的思维世界。

我与之交谈,思考,与之共享了心灵的碰撞。

是山脉塑造了这些美好的人。

是岁月消磨了这些美好的人。

他们不求名利,只为追求内心的真实。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风格,我的眼前是一幅气韵融合的画面。

山脉是我心灵的故乡,山脉中的一草一木,一丝一毫,都与我心灵相通。

人生如山脉,无定无处,无穷无尽。

阅读答案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继《石钟山记》的描写之后,接下来我将继续探索苏轼在这片山脉中的感悟与思考。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以记叙的方式描绘了他游玩褒禅山的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写得生动真实,描绘了禅山美景和人文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心灵的思考。

通过深入解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他对禅山的独特理解。

一、禅山的自然景观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生动地描绘了禅山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首先提到了山上的松树:“青松翠柏,郁葱蔽日。

”这些高耸的松树和苍翠的柏树营造出一种郁葱蔽日的感觉,给人以清凉和宁静之感。

他还描述了绝壁下的奇峰和峡谷:“江声入谷,水激石鸣;夜虹霞蔚,朝霞夕照。

”这些自然景观给人以壮丽和雄奇之感,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二、禅山的文化底蕴禅山不仅仅是一座美景胜地,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事物,例如“石着石榴,洞设洞天”和“古人云‘山有峰峦之势’”等。

这些描述暗示了禅山是一个古老而有着灵性的地方。

在禅山中,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诗词和题跋,使禅山充满了诗情画意。

苏轼自己也写下了许多诗文,如《题西林壁》等,表达了他对禅山的独特情感和境界。

三、苏轼对禅山的思考除了对禅山的描写,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还融入了对自然和心灵的思考。

他提到了山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华章绕行,如琴瑟合鸣。

”他将山比作华章,将水比作琴瑟,以此来形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默契。

他还提到了在山中寻找宁静和自由的愿望:“予尝求古仙之体,或山水之间”。

“仙”在这里指的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苏轼通过寻求山水中的宁静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四、禅山对现代人的启示《游褒禅山记》虽然是苏轼一篇古代散文,但它对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禅山给予了我们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方式。

在禅山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我们可以放松身心,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禅山也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内心的富足和满足同样重要。

苏轼在散文上的思想

苏轼在散文上的思想

苏轼在散文上的思想【篇一:苏轼在散文上的思想】摘要: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关于其散文的研究却并不多,本文便是从其散文创作的角度来解读苏轼。

中国论文网 /7/view-5213373.htm关键词:苏轼;散文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09-01苏轼,又称苏东坡,是苏门三父子中声名最为显赫的一位,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在宋代的文坛领军人物。

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苏轼年仅十九之时便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而他的这一次应试也传出一段佳话。

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恰逢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的答卷极为赞赏,拟取为第一,但又疑心这份答卷是其门生曾巩之作,为避嫌取为第二名,苏轼便屈居第二。

然而人才是埋没不了的。

在礼部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被取为第一,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欧阳修称赞苏轼:“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可喜,可喜!”以当时欧阳修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的身份,他对苏轼做出这样高度的评价,苏轼又岂能不名满天下!然而苏轼及其弟苏辙一样,区别于他们两人之父苏洵,都是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

苏轼二十岁便名动京城,蜚声文坛,然而其仕途却并不一帆风顺,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后被召回京城却又看不惯保守派的腐化而再次被贬,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他坎坷的仕途造就了他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但他从未放弃过他的本心,坚守自我。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兼纳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他的思想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杂”,他又能够将各家思想融合为他自己特有的思想。

苏轼将政治思想与人生理想区别对待,又以“外儒内佛”的形式将二者统一,他将儒家的入世思想与佛教救世的虚幻思想互作补充,又辅以化忧解患的老庄空无思想,这都是他能够在颠簸的政治生涯里保持道德人格的独立的根本。

他援佛入儒,又以儒家的浩然正气来支撑,保持着他做人的气节。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解析版)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解析版)

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bāo)仆.道(pū)音谬.(miù)鸡肋.(lèi)B.窈.然(yăo)引咎.(jiù)相.之(xiàng)内讧.(hòng)C.瑰.怪(guī)庐冢.(zhŏng)惊悚.(sŏng)字帖.(tiè)D.梵.语(fàn)深父.(fù)哂.笑(shĕn)愤懑.(mè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D项,深父(fŭ),父:同“甫”,这是通假字。

2.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答案】C【解析】C项,观:值得观赏的景象。

3.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③险以远,则至者少④由山以上五六里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答案】A5.加横线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仓皇东出B.逸豫可以亡身李牧连却之会盟而谋弱秦C.函梁君臣之首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满招损、谦受益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答案】D【解析】“逼”没有活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音谬也【答案】D【解析】A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项,①能够,②得到;C项,①观察,②景象;D项均为发语词,大概。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r——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r——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r——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
意的深情回望
李雯星
【期刊名称】《南腔北调》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北宋年间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古今闻名的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

其父苏洵少时未曾用功读书,四处游历,人到中年才开始发奋,成为《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其弟苏辙曾登进士第,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学问受父兄的影响,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苏轼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生平犹如一个传奇,奇闻轶事为众人广为流传。

他秉性乐天,拥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持守,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修炼者,是佛教徒……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也是月光下漫步的诗者[1]。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李雯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逆境歌吟中的审美人生 [J], 徐定辉
2."也无风雨也无晴"——禅宗与苏轼的诗词创作论 [J], 何哲群
3.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 [J], 李
雯星;
4.一蓑烟雨任平生——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清旷风格 [J], 郝琦
5.苏轼诗词意境中的禅意表达和精神体现 [J], 刘冬梅;王淑梅;刘鸿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散文中的禅
[作者:赵仁珪转自:期刊原文已阅:2150 时间:2006-8-26 录入:
hanqinxuan ]
期刊原文
苏轼散文中的禅
赵仁珪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8-36页
【作者简介】赵仁珪北京师大中文系副教授
【摘要】禅与散文关系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苏轼研究亦如此。

苏轼于佛教虽为“泛宗派”者,但于禅宗独有情钟。

其表现有二:一是对伪禅学的批判,对真禅学的坚持;二是能从中提炼静而达的哲学精髓,取其实用、重人情及富有辩证的思维方法。

这些思想必然影响于散文,其表现有三:一是很多论文主张都直接来自禅宗;二是能将禅宗的某些思维方法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话头、典故、术语、辩证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类文章中去;三是扫除一切外在痕迹,将禅理禅趣圆融无碍地化入到文章中去,这一特点在苏轼的小品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苏轼禅思想思辨方法伪禅学宗教迷恋静而达禅语禅机禅理禅趣圆融无碍
近年来学术界很注重禅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中苏轼与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黄庭坚等文学兼禅学大师首当其冲。

但多数论者只注重研究这些人的诗歌创作与禅学的关系,而忽略了他们的散文创作与禅学的关系。

这对王、白、柳、黄诸人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他们毕竟都以诗名。

但苏轼则不同。

苏轼也以文名。

所以我们也应注重对苏轼散文与禅学关系的研究。

这一研究起码有两种意义:一是能更清楚地勾划出苏轼的禅思想,因为苏轼的禅思想更多的是通过散文来表述的;二是能更深刻地揭示苏轼散文的风格特色,因为这些特色都离不开禅思想。

由前者,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其人;由后者,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其文。

一、从正面谈禅之文看苏轼的禅思想
这里应首先辨明这样一个问题:苏轼到底属于佛门的哪宗哪派?更明确地说,他能否算禅宗中的传人?
苏轼喜佛亦善佛,这是毫无疑问的。

吴越名僧与其“善者常十九”(《惠诚》),“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海月辩公真赞》),甚至与他们公开论辩,俨然以佛门人物自居。

但就像他一直高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向往归隐而始终未能归隐一样,他虽嗜佛却始终未能真正地走入佛门。

可以说他始终是以“槛外人”的身份来谈佛论道的,充其量只是个“居士”而已。

既然并非槛内人,因此也就无需自觉地归属其中的某一宗派,更无需去恪守某一宗派的特殊宗旨,可以从槛外按主观喜好去任意选择。

所以从理论上讲,苏轼于佛教是一个“泛宗派”论者。

他说:“佛乘无大小,言亦非虚实,顾我所见如何耳。

万法一致也。

我若有见,寓言即是实语;若无所见,实寓皆非。

”(《书金光明经后》)“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

我见大海,有北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律无持破,垢净皆空。

讲无辩讷,事理皆融。

”所谓律,指律宗;所谓讲,指讲宗,即禅律二宗之外更重讲说经典义解的其余各宗;所谓事理皆融,指华严宗的主要教旨。

可见他是主张各宗并行的。

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苏轼于佛教中更偏爱禅宗。

宋代时禅宗盛行,以至几乎取代了其它各
宗。

禅宗士大夫化,士大夫禅化的社会风气,与禅宗生动活泼特质极为相契的苏轼聪明机智的个性,决定他必然将更大的兴趣投入到禅宗中去,进而成为他坎坷岁月、多难人生的精神支柱。

禅宗更标榜着自己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更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更强调心即是佛,心外无佛,因而更注重内省自力的功夫,更注重贴近生活现实,通过极富辩证力的思辨对某一具体现象透参成佛。

一部部禅宗语录及灯史所记录的无非都是这些内容。

而翻开苏轼文集,这类禅宗的典故公案、话头机锋可谓比比皆是。

如《黄州安国寺记》所追求的“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條然,无所附丽”,即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

《与子由弟十首》之二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如,死生可以相代,祸福可能相共,惟此一事,对面纷付不得”,不但观点是禅宗的,语言也是禅宗的。

《磨衲赞》所宣扬的“当知此衲,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重非轻,非薄非厚,非色非空”,正是典型的禅宗非此亦非彼的思辨方法。

有些短文简直就是一则精彩的禅门公案,如《与子由弟十首》之五:
……昨夜梦与弟同自眉入京,……路见二僧,其一僧……手擎一小卵塔云:“中有舍利。

”兄接得,卵塔自开,其中舍利粲然如花。

兄与弟请吞之。

僧遂分为三分。

……僧言:“本欲起塔,却吃了。

”弟云:“吾三人肩各置一小塔便了。

”兄言:“吾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僧笑,遂觉。

……
僧之根本不见塔,子由之肩上置塔,苏轼之自身即塔,很清楚地表现出禅宗心证的三个阶段,读后令人朵颐。

可见称他“当踞诸禅首席”(袁宏道《雷太史诗序》)并不为过。

苏轼散文中表现出的禅思想有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坚持禅宗的严肃性而不满其堕落性。

禅宗自六祖慧能正式创立以后,逐渐形成轻经典戒律而重自省思辨的禅学体系。

这种体系在初期有它活泼生动、单刀直入、直取心源的优点。

但随着这股风气的愈演愈烈,便出现了公开藐视经典,破坏戒律,否定一切,以至呵佛骂祖等种种放诞不羁的言行。

应该说这是禅宗走向极端时的一种堕落。

因为既为宗教,就应该有信仰,有修行,有戒律,把一切都否定了,自然也就否定了禅宗本身。

这种现象到北宋更加严重,对此苏轼予以严厉的批判与坚决的抵制。

正像茅坤所云:苏轼“无论学禅,学圣贤,均从笃行上立脚。

”(《苏文忠公文钞•安国寺大悲记》)在《中和胜相院记》中苏轼指出,既为佛教,就应持戒,“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

”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修行。

为此。

苏轼特别推崇以简明的“修善慈心”,“不杀生”,“息意去欲”,“行善修道”为宗旨的中国原始佛教,认为这“虽若浅近,而大略具是矣。

”苏轼又通过比喻将原始佛教与当时流行的佛教加以对比:“野人得鹿,正尔煮食之尔。

其后卖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

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

”(《记袁宏论佛》)非但如此,苏轼进而指出,卖入公庖之后,还有变味的可能:堕落的僧徒“谓酒‘般苦汤’,谓鱼‘木梭花’,谓鸡‘钻篱菜’,竟无所益,便自欺而已。

”(《僧自欺》)“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以至认为猫儿狗子皆有佛性(《与子由弟十首》之三)。

“近世学者以玄相高,习其径庭,了其度数,问答纷然,应诺无穷,……故使鄙夫得挟其空空以欺世取名。

”(《跋荆溪外集》)“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书楞伽经后》)众所周知,这些现象在禅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此苏轼严肃批评道:“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于是苏轼有时故意给他们难堪:“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途,往往面颈发赤。

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

’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

”(《中和胜相院记》)这样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