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
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
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云南汉族,移民,交流云南汉族从哪里来?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
”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在明代,随着政治、军事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大量汉族移民涌入云南。
这些移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本文旨在探讨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情况,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首先,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动因主要有政治和军事因素。
明代初期,明朝政府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大规模移民政策。
同时,为了增加边防力量,明朝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军事移民,将大量士兵和官员调派到云南地区。
这些政治和军事移民不仅增加了云南的人口规模,也为汉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其次,云南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融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明代时期的云南有彝族、白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随着汉族移民的涌入,不同民族之间开始出现了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汉族移民在经济活动、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也对汉族移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第三,云南汉族移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也是明代云南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族移民的涌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们引进了一些农业技术、商业经验和手工业技艺,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汉族移民在土地开发、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品种、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云南社会的变迁。
此外,云南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在云南地区开始传播,汉族移民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云南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
汉族移民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成为他们团结的纽带。
综上所述,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变迁与交融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
云南人文风情
云南人文风情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风情的地方。
云南的人文风情既包括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融入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让我们一同探索云南的人文魅力。
第一章:历史传承云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
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云南就有人类居住。
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痕迹、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边塞城堡等历史遗迹仍可在云南找到,这些遗迹见证了云南的辉煌历史。
第二章:多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在此定居。
这里的不同民族共同演绎出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
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
游览云南,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欣赏到不同民族艺术的精髓。
第三章:神奇的古建筑云南的古建筑景观也是其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滴石穿的岁月中,云南留下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其中,以大理洱海边的崇圣寺和丽江古城最为著名。
崇圣寺是佛教名刹,被誉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丽江古城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第四章:文化艺术之乡云南是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地方。
民间艺术形式如山歌、舞蹈、剪纸等在云南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著名的云南大理才乃木雕、纳西族的金石铜器制作等工艺品,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和美学,成为了展现云南文化独特魅力的代表作。
第五章:美食文化云南的人文风情不仅在建筑和艺术中得以体现,更体现在美食文化中。
云南的美食以多元化、味道独特而著称。
过桥米线、烤全羊、酸汤鱼等各具特色的菜品,既融汇了云南的地方特色,又兼具不同民族的烹饪技艺,给人一种美食的享受。
结语:云南的人文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古建筑、文化艺术和美食,都构成了云南独特的人文景观。
无论是感受云南的历史沉淀,还是欣赏其多民族文化的绚烂,云南都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云南民族史
名词解释:1、西南夷:秦汉时期,称今川南、川西南、贵州、云南境内的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因为这一地区的民族都分布在巴、蜀之西南,故称他们为西南夷。
这一时期的西南夷,除了尚未进入云南的苗、瑶、藏、堕、普米等民族外,包括了土著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系的各民族。
2、3、庄蹻入滇战国时期楚国向西南扩展影响的一次行动。
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
黔中郡原曾为楚地,后被秦一度攻占,前277年秦派蜀郡守张若再度攻取黔中郡和巫郡。
翌年,楚不甘心失败,又调集东部兵力收复黔中郡部分地区,重新立郡以对付秦国。
因黔中郡的反复争夺,庄蹻归路不畅,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庄蹻入滇促进了民族融合,促使滇池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3、五尺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所以叫五尺道)。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最后达于曲靖。
五尺道的开通,使云南地区的各民族和内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4、羁縻制度:是汉族封建统治者在多民族而且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实行的一种民族政策。
主要指根据西南边疆地区发展及民族特点,任命各民族原上层首领担任王、侯并按照旧的统治方式管理本民族,并在政治上听命于中央王朝派驻郡县的汉官调度,经济上纳贡地方特产。
这个政策的实质和意义是在保持西南夷各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其内部原来的首领进行统治,避免了不适应民族情况而产生的民族反抗。
5、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在战乱中,作为大地主的代表的军阀们,他们把农民的土地霸占之后,使农民沦为自己的奴隶,平时耕种以饷军,战时则编入行伍。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
唐代云南地界的汉文化唐代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的崛起,对云南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南诏时期,不仅云南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文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南诏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富于民族色彩的地方文化;南诏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南诏文化是在汉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在研究唐代云南文化时,我们自然而然地着眼于其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同时也应注意到汉文化对云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自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以来,便不断有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地区。
到东汉末年,汉族移民中出现了拥有武装部曲的强宗豪族。
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冲突交融的结果,形成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的爨文化。
汉晋时期云南的汉族移民,有事迹可考的大都在滇东地区。
到唐代,汉族移民就主要向洱海地区发展。
唐以前,洱海地区已有不少汉族移民。
《通典》卷一百八十七载:初唐时,洱海地区的“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
有城郭村邑,弓矢茅铤,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
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蹻之余种也。
其土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而以十二月为岁首”。
可知,洱海地区的汉族移民在唐初已有为数不少的人户定居,而且年代亦颇为长久。
在今大理凤仪地区,有从今陕西汉中、山西汾河下游陆续迁来的汉人,其中的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
今大姚、姚安一带也有许多汉人,大都以姚为姓,所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此设州时,便命名为“姚州”。
今祥云县,唐初为云南城,在此设波州,亦有汉族移民,大姓有段氏。
其语言与生活方式,与中夏汉人大同小异。
唐代初期,大力经营云南,在此先后设南宁州、姚州两都督府及众多的州县,为巩固统治,每年都派遣士卒前来戍守,仅姚州都督府每年至少有五百人从蜀州调到这儿镇守。
你知道汉族是什么时候进入云南的?——汉移民入滇的五次浪潮
你知道汉族是什么时候进入云南的?——汉移民入滇的五次浪潮原标题 |八卦云南:汉移民入滇的五次浪潮朵云炊时尚志 | 元谋【题记】在可考的人类迁徙史中,云南土著居民部分迁徙到中印半岛,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经过四川进入了云南。
史书记载,一说“黄帝画野分州”,又说“禹别九州”,九州指雍州、豫州、梁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扬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中的“黑水”,大体上指云南境界,据说昆明黑龙潭汉代建黑水祠,是为祭祀“黑水”祖脉。
“庄蹻入滇”之前,古代云南与内陆并非隔绝,其渊源颇深,著名的事迹有:帝尧时献龟、文王时献丹砂、商周时献土狗、武王伐纣时派军队(濮人)参战……就是说,有交往就有迁徙。
大观云南移民史,内陆移民(汉族为主)入滇经历了五次浪潮。
【第一次移民浪潮——秦汉】秦筑“五尺道”意味着人物往来,不排除内陆移民的发生;“庄蹻入滇”,至少率两万东地兵(越人为主、不乏楚人)入滇。
汉武帝时将吕不韦后代从四川迁往云南(不韦县,今保山),亦包括筑路工数万人及“募豪民田西南夷”的举措,至少两度重兵征伐云南(洱海、滇池)。
战争交往的残酷性,决定了烧杀、抢劫和掳掠的本质内容,其中敌对双方的彼此掳掠就是一种非常手段的“移民”。
蜀汉南征,诸葛亮兵分三路转战云南半年,史载未留一兵一卒,民间却盛传不少掉队的士卒和“南中屯垦”的移民不乏其人。
【第二次移民浪潮——唐宋元】唐朝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扶持南诏(蒙舍诏)统一六诏,并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自唐天宝十年(751年),双方以兵戎相见,唐朝几番用兵皆大败亏输,损兵折将不下数十万人,其中半数俘虏作为奴隶居留云南。
异牟寻时代,南诏联合吐蕃打进长安、侵略成都,掳掠数以万计的内陆人入滇。
此外,南诏时期的奴隶贩卖十分活跃,以中原人、川人贩卖到云南为主流。
宋朝与大理国交往以民间(贸易)走私为主,不能排除想往繁荣昌盛的大理国的偷渡移民。
民间盛传岳飞后人(岳雷)充军云南的故事,上世纪在昆明呈贡、嵩明发现岳氏后裔并岳氏族谱,因而不能就“宋挥玉斧”望文生义,就此断言宋朝断绝与大理交往,绝对没有汉人徙滇的现象。
云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脉络
云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脉络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角,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各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和民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云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发展。
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云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脉络。
第一,古代历史文化早在公元前279年,楚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就曾对云南进行过攻打。
在此之后,这里便一直被称为“南越之地”,并渐渐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充满生机的地方。
在南诏时期,云南的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并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南诏时期的石刻、石像和壁画等文物遗迹,至今仍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云南历史上还曾经历过滇池王朝、昆明段氏王朝、元代大理国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印记。
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载体,成为了后来云南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依托。
第二,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在这里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享有着特殊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云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傣族文化是云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歌舞宴会和人际交往为主要文化活动。
同时,傣族人民还善于用漆器、竹编、木雕等手工艺品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内涵。
而彝族文化亦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彝族人民以“阔地巴糕节”、“火把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为主要展示方式。
同时,彝族人民还善于雕刻传统的木铜器、扎染布艺等手工艺品。
第三,文化艺术云南的文化艺术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雕塑、曲艺等数十个门类,均在云南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由于云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产生了许多交融和互动。
因此,云南古典音乐也以汉传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的方式发展了起来。
同时,云南的书法、绘画和雕塑也是其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内容,云南维洛带、三塔海派、滇池派等不同的绘画流派,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珍贵遗产。
第二章 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西畴人化石(距今10—— 20万年)
“西畴人”化石产地位于西畴县西洒镇东郊芨芨山脚,为 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仙人洞属石灰岩岩溶洞穴,洞 口向西北,1972年至1973年,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会同云南省博物馆先后两次清理发掘五枚人类 化石,同时出土三十二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绝灭种有 六种。经鉴定,人牙化石属晚期智人牙齿,定名为“西畴 人”。
云南青铜文化遗址的分布
剑川海门口、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剑 川鳌凤山、江川李家山、安宁太极山、晋宁 石寨山、昆明官渡羊甫头等文化遗址
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滇池区域、洱海区域及其间的楚雄一带是云南青铜 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 在滇池区域、洱海区域及其间的楚雄一带的常广阔 地域内,青铜文化的发展也不平衡,即公元前1150 1150 年左右起始于洱海区域,公元前700年左右发展于 祥云、楚雄一带,公元前50年左右以后鼎盛于滇池 区域,并非同步发展,而且似乎是一种中心地区替 代性的转换。
宾川白羊村文化
从现在已经发掘的文化遗址看,可以确定的年代最早的云 南新石器文化是洱海地区的宾川白羊村文化,其年代经放 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1820年+85年,即距今4 000年 左右。而一些边疆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则晚至距今不足3000 年, “这之后,边疆的新石器文化尚未结束”。宾川白 羊村遗址位于云南省宾川县城北1.5公里的金牛镇白羊村 西400米的桑园河东岸的墩形遗址,高出河面6米,现保存 面积3000多平方米。1973年至197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 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揭露面积290平方米, 遗址文化层厚4.35米,分八层,二至五层属晚期,六至八 层属早期。在发掘区内发现了房屋建筑遗迹十一座、火塘 十四个、窖穴四十八个、墓葬三十四座,出土了陶器、石 器、骨器、牙器和碳化谷、粮食粉末等遗迹、遗物。
云南历史文化概况详解
21.“一二·一”惨案:1945年12月1日, 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昆明举行了“一 二·一”学生运动,遭当局残酷镇压,4人遇害, 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22.“李、闻”惨案:1946年国民党特务 在昆明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事 件。李公朴、闻一多均为昆明民主运动的重要 领导人。反对内战,赞成联合政府与和平民主 建国的主张。李公朴大兴街学院坡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赴云南大学致公堂参加李公朴死难经过 报告会后在西南联大西仓坡宿舍,被暗藏的特 务枪杀
6.六诏统一: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 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 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 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
7.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 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 “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 大理为都城,相传22世,共统治316年。
4.汉武开滇: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 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 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 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设在今祥云 县的,“云南驿”。
5.爨氏据滇(爨cuan音:窜):公元317 年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势力逐渐 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 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 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 后形成白、彝诸族先民。
24.云南和平解放:1949年12月9日,国 民党云南省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在 昆明率兵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建立了 云南省人民政府。
10日,国民党陆军总部任命在云南曲靖 的陆军参谋长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着其率 第8、第26军进行“讨伐”,16日进攻昆明。 中共云南党组织,领导与发动积极协助起义 部队保卫昆明,昆明保卫战一度万分危急, 整整打了一个礼拜。二野17军以第49师援昆 明。四野38军主力及第4兵团由桂入滇,协助 边纵歼灭滇南国民党军,策应昆明保卫战。 刘、邓大军第5兵团驰援昆明,21日国民党军 被迫撤围南逃,昆明保卫战胜利结束。
云南人文历史简介
云南人文历史简介云南呀,那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呢!云南的人文历史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有着丰富的内涵。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哦。
早在远古时期呀,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啦。
元谋人,那可是相当有名的呢,他们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之一,这足以说明云南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云南的民族文化那叫一个多元呀。
这里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就拿彝族来说吧,他们的火把节可热闹了。
到了那一天,人们会穿上漂亮的传统服饰,点燃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那场面可壮观啦。
而且彝族还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彝族土掌房就很有特色,这种建筑既实用又美观,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呢。
傣族也很有特点呀。
傣族的泼水节简直是闻名遐迩。
一到泼水节的时候,男女老少都会走上街头,相互泼水祝福。
那漫天的水花,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充满活力了。
傣族的孔雀舞也超级迷人,舞者模仿孔雀的姿态,动作优美而灵动,仿佛把孔雀的神韵都展现出来了。
白族也不容小觑哦。
白族的建筑精致得不得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上的雕刻特别精美,花鸟鱼虫都栩栩如生呢。
白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扎染工艺,一块普通的布经过白族人民的巧手,就变成了色彩绚丽、图案独特的艺术品,这可真的是太神奇了。
云南的宗教文化也十分丰富呢。
佛教在云南就有着广泛的传播,有很多古老的寺庙。
这些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里面还保存着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
道教等宗教也在这里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不同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这也是云南人文的一大特色呀。
云南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滇剧就很有韵味,演员们的唱腔、表演都很有感染力。
还有那些民间的歌谣,听起来特别质朴,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云南的美食文化也是其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过桥米线那可是云南美食的招牌呀,丰富的配料,滚烫的汤,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鲜花饼,把鲜花做成食物,又香又甜,这也只有在云南这样鲜花盛开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创意吧。
云南民族文化——概述
学习的内容
1. 2. 3. 4. 5. 6. 7. 概 服 建 工 艺 风 其 况 饰 筑 艺 术 俗 他
如何学习? 从那些方面入 手?
服饰的特点
1. 寒冷地区的宽大厚重型。
2. 平坝地区的轻便型
3. 炎热地区的轻薄短紧型
民族建筑分类
1、竹楼
2、木楞房 3、土掌房
1972年全国工艺 美术展览会作品 ——斑铜《孔雀瓶》
谢谢!
金 永 财 “乌 铜 走 银” 最 后 传 人
斑铜工艺
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斑铜的工艺制作 复杂而严格,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 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 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 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 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 之冠。
4、三房一照壁
5、一颗印(昆明)
竹楼
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住房。这种“干 栏”式建筑,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 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 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因主要 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 故称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什物和关家 畜、家禽。
云南民族文化
概述 熊秋 qq:1004366144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掌握对民族 文化的学习思路、方法。
教学重点:云南民族的服饰、建筑进行分类及特点, 让同学对民族文化有一深层次的了解,结合专业, 进行发散式的思考,并有一定的借鉴和运用。
授课方法:实例法、类比法、演示法、讲述法、推 理法。
木楞房
古称“井干式”,意思是水井上的栏木, 用木料横叠而成,平面呈井字型屋顶盖 木片。
云南民族文化--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
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乔首通”。
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
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
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
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
四川铁器的输入,对于促进云南生产的发展起了—定的作用。
昭通地区东汉墓葬封土中发现过铸有“蜀郡千万”、“蜀郡成都”字样的铁器,从字体看,它们应是东汉以前就输入云南的。
秦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这一事件本身,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益州郡。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云南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云南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云南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风景秀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在中国历史中,云南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考历史中必须掌握的云南相关知识点。
一、古代云南的历史云南地区早在古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云南地区的部落社会已经形成。
公元前279年,云南地区被秦朝并入中国版图。
汉代时期,云南地区成为了丝绸之路南方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随着时间的流转,云南地区逐渐形成了殷商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等多元的文化体系。
二、重要历史事件1. 张巡平定南诏南诏是云南地区的一个重要部落,唐代时期,张巡被唐朝任命为南诏节度使,成功平定了南诏部落的叛乱。
这一事件对于巩固唐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昆明湖北胜利明朝时期,云南地区受到了明军的统一统治。
明太祖朱棣命令刘宪率军征讨云南,最终明军成功攻克了昆明湖北,将其纳入中国版图,并向北方传递了中国文化。
3. 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20世纪初,云南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这一时期,云南爆发了一系列工人、农民的起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云南的多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2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和民俗。
例如,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在云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在云南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云南地区还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化景点,如丽江古城、大理洱海、西双版纳等,这些景点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总而言之,云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们,除了掌握中国历史中的必背知识点外,对于云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需要重视的。
只有对云南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广阔性,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精编版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云南省的汉族历史网友评论0 条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
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乔首通”。
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
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
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
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
云南历史
云南历史一、云南历史概要(一)历史与文化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距今约170 万年有云南元谋猿人。
公元前279 年,楚国将军庄高人滇,滇池地区进入奴隶社会。
秦代,修“五尺道” ,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汉代,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
三国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为“南中” 。
其中,三国时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 ,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发展云南经济;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南北朝,云南在爨氏的统治下,与刘宋等封建小王朝维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白、彝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唐代,707 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大力扶持南诏,于738 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897 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 ;927 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 ,建“大义宁” ;937 年,白族先民、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 ,建立了“大理国”政权。
宋代,大理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上与宋朝相始终。
元代,1253 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灭大理,1260 年设“大理国总管” 1274· ;年忽必烈选派富有才干的赛典赤· 赡思丁任“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相当于省长),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
明代,朱元璋于1381 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定云南,次年建立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和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
清代,1658 年,清军三路人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灭亡,此后大量移民入滇开发边疆。
鸦片战争后,云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1856 年杜文秀、李文学起义,滇西群众阻击入侵云南的英国武装探险队的马嘉理事件和保卫片马、班洪的战斗,滇南群众的反法斗争等。
而1911 年10 月30 日,重九起义成功,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云南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1915 年12 月25 日护国起义的发动,更表明云南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明清云南汉族移民
明清云南汉族移民述评谭聪明清移民具体来说明代以江南籍、江西籍为主体,清代则是以江西籍、江南籍、湖广籍、四川籍为主体。
明代人称云南“与昊会同风”,称贵州“重以江右川湖败商流徙罢役通逃多为奸”,明代谢肇制称云南当时:“衣冠礼法、言语习尚,大率类建业”、“衣冠文物风俗言语皆与金陵无别一川, 这确实是明代当时云贵地区汉族文化呈现江南江西特色的真实记载。
①到了清代云贵地区这种民风氛围仍十分明显,“遍地江西”、“唯江右客”、“仿佛江南”、“有江左遗风”也是当时民风的真实写照,洱海地区民家的建筑风格是当时移民的真实写照。
一、各历史朝代云南地区汉族移民概说元代以前,云南的政治历史地位较之以前,其作用和政治意义是很突出的,元军攻占大理国之前,云南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存在,移民显然是不可能大规模的进行的。
那么,是不是在明代以前就没有汉族或者汉人移民到云南地区呢?答案是肯定的。
自汉武帝开西南夷开始,移民就已经开始,这一时期汉朝实行羁靡制度,夷汉分治的政治特色,大量汉族人口由于政治的需要移民到西南地区,屯垦戍边。
三国时期,移民亦在进行,诸葛亮南征以及汉族落裔的大姓、贬谪和经商的大姓亦进入云南地区。
唐朝和宋朝,云南的政治地位骤然上升,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形式,因此,移民似乎微不足道,但迫于政治与经济、文化的需要,少量汉族人口也有进入云南地区的。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为什么统领这么大疆域的伟大民族,并没有对云南实行移民政策呢?其一,应该是人口有限,没有多余的人口;其二,应该是南北差异太大,“马背上的民族”,过惯了狩猎奔袭的游牧生活,地理环境的约束,山高水长的地理因素制约这他们的生活;再次是元军击破大理,在昆明俘获大理国皇帝,并建立云南行省,以大理国原有建制来治理云南,元朝统治者没必要再用大量的蒙古族人民来进行高压统治。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以上之说属一家之言。
明清时期的移民可谓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具特点的移民史。
而云贵地区明清时期移民从迁移时间上来看,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以明代移民为主干,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移民主要是以明朝时期的移民最多,形成一个趋势,在清代移民的数量已经明显的下降,不及明朝,就文献资料记载,如民国《兴义县补志》卷8《氏族》记载了13个大姓,其中明代迁入的就有8个姓,多是明代南征、遣戍和经商入黔的。
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昆明地区作为云南省的首府,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汉族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衣着,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
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明清时期的汉服和民国时期的旗袍。
其中,明清时期的汉服以华丽、庄重为特点,男子汉服多为长袍、马褂等,女子汉服则注重细节和配饰的繁复,如襦裙、褙子、对襟等。
而民国时期的旗袍则更加注重身形的修饰,以修长的线条和紧身剪裁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在设计上也具有地域特色。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接壤,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服饰上常见的云南民族刺绣、彩色织物等元素,使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更加多彩斑斓。
此外,昆明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也对汉族传统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昆明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更加注重轻盈、透气的设计,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
同时,昆明地区山水秀丽,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体现在服饰的颜色和图案上,常见的青花、山水等元素使得服饰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汉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昆明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其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独具特色,融合了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元素。
研究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深入探索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
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
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 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
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 乔首通”。
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
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
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
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
四川铁器的输入,对于促进云南生产的发展起了—定的作用。
昭通地区东汉墓葬封土中发现过铸有“蜀郡千万”、“蜀郡成都”字样的铁器,从字体看,它们应是东汉以前就输入云南的。
秦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这一事件本身,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益州郡。
从此内地汉族先民移居云南,进入一个川流不息的时代。
汉武帝曾进行政治移民,把死罪和重刑囚犯、豪强或难以统治的地方大户,大批地强迫迁移到西南夷地区落籍,出现了许多汉族移民区。
后来他们中的上层人物成了当地的豪强势力,云南史称“南中大姓”,如吕不韦后人吕凯父子就是—个典型例子。
随着汉移民的迁入,政治上、经济上和内地的密切交往,汉文字至迟自西汉起在己南使用。
晋宁石寨山除发现著名的“滇王之印”外,还发现“胜西印”和“王牢私印”。
江川李家山也发现汉印三方:“李德”、“黄义印”、“寿之人”。
这些印章的主人或是汉移民,或是被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7世纪,隋唐时期约300年间,内地人民通过战争与贸易关系进入云南的也不少,例如天宝九年(750年)南诏阁罗凤掠取三十二夷州人口;大历十四年(779年)异牟寻侵茂、黎、雅诸州,“悉虏工技以还”;太和三年(829年)南诏陷成都,掠子女百工数万人而去,“自是南招工巧,捋于蜀中”。
元代以武力征服云南,屯有大量戊军,更兼与蒲甘王朝战争关系和多次镇压各族反抗起义,曾聚集各地军队进入云南,所以从内地到德宏边境一带都有汉族和畏吾儿人等移入定居。
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历经正统、嘉靖、万历诸朝185年中,在云南大力推行屯田制,军队、农民、商贾、罪犯等汉族移民大量进入边境,出现了移民高潮。
云南人口在原有的25.9万人的基础上净增了120多万人,汉族人口开始超过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从总体上说,元末明初的移民主要来自陕西、四川、湖广、江西以及南京等地。
沐英部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山西、河北、河南士兵。
这些地方大多属于北方官话区,这就决定了云南汉族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
明代的屯田,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各地均有汉民屯田,形成了与市、镇、村、屯等行政区划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汉语方言。
因此,云南汉语方言分为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四个片区。
四个片区的汉语方言既保持了汉语的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如“干什么”这个短语,滇东北多数县说“做啥子”;滇南多数说“整酿”,“酿”是“哪样”的合音;滇中、滇西多说“整哪样”,“哪样”分读。
又如“怎么办”这个短语,滇南多数县说“纵整”,滇西、滇中多说“咋个整”,滇东北不少县说“怎个整”。
而使用量词“根”拌人,则订以成为识别滇南的人的标识。
新中国成立以前,云南汉族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6元,云南各族人民均处在饥饿线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使云南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从1950年至1998年,全省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23.79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万多个。
新增固定资产l837.04亿元,一个具有云南特点、门类比较齐全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初步建立,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现已有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516个,钢、煤、电、化肥等重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增长了数十倍。
发电装机容量达703万千瓦,能源供应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99万公顷,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4.6倍,大大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
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玉溪烟草工业基地,使烤烟和卷烟成为云南的重要经济支柱。
公路贯穿城乡,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7.7万千米,建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辐射滇中200千米范围的高等级公路网,完成了以省内6条干线公路为骨架,覆盖全省的公路网建设,全部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贵(阳)昆(明)、成(都)昆(明)、南(宁)昆(明)3条铁路干线通向省外,连结全国。
改建和新建省内10个机场(临沧机场正在建设中),组建了云南航空公司,拥有大型客机2l架、国际因内及地区航线98条。
市内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13万门,实现了省地县通讯程控化,全部乡镇和98%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有电话机6.1部。
现在,以昆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运输综合网和多种通讯手段相结合的邮电通讯网已基本形成。
昔日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的面貌已大为改观。
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355元,比l949年增长了77倍。
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
世居云南境内、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26个民族,是由许许多多或土著、或外来的民族集团和民族群体经过长期的接触、交往、迁徙、汇聚、分化、融合而逐步形成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与全国民族关系主流相一致,又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关系格局。
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对云南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祖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云南的民族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研究历史上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今天全国全省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事业提供借鉴与参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一、历史上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云南的民族关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形成了在全国各省区中民族成份最多,26个民族杂居共处的多民族格局。
(二)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三)形成了同源异流、异源合流而又源流交错,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因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源远流长的血缘和亲缘关系。
(四)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又与众多少数民族长期共存的民族人口结构和基层社会结构。
(五)形成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由浅入深、由松散到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六)形成了云南山坝之间、边疆与内地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优长互补、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坝区民族统治山区民族和大民族统治弱小民族的政治关系。
(七)在以上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云南各民族占主导地位的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发展与不占主导地位的相互矛盾、相互排斥、隔阂冲突以至武力争斗长期共存、交替出现的民族关系格局。
(八)以上七大特点归结为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云南各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根本特点在近代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意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云南民族关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云南各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部分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民族众多而又长期统一,各兄弟民族对中华民族具有总体认同这一客观实际情况所作的科学概括。
他指出:中华民族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括的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然都称民族,但层次是不同的。
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存在着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分别创造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先人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也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
中华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大体形成既是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多元区域性文化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就在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多种民族集团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集团;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民族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华夏族集团进一步扩大而逐渐形成汉族。
汉族形成之后便以其较高的文化优势向周围各族辐射,或把他们吸收成汉族的一部分,从而使汉族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凝聚核心。
但汉族在向四周渗透与扩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融合入其他民族。
与此同时,中原以外的其他民族地区也先后形成了地区性的初级统一体,如秦汉时匈奴统一北方,唐宋时吐蕃统一西藏,南诏、大理国统一云南等,这些地区性的多元统一都为整个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奠定了基础。
以后,又经过长期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的过程,汉族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了特大的核心。
汉族一方面仍然主要聚居在平原盆地等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并以其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影响周围各族;另一方面又通过屯垦移民和经商,逐步渗透到其他民族聚居区,在各非汉民族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的网络,把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了大一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