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通往国际竞争力之路doc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一引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我们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发展壮大。
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增强自身的优势便成了各个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
另外,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某产业中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西方的发展史来看,在早期实物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后技术进步却逐渐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这凸显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其他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
从经济增长的总量来看,一国国民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大师认为,相对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显著,其收益率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收益率,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已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技术、知识更为复杂、细化,环境变化更快,管理者不可能对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技术、知识都精通或了解,而作为专门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型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管理者更了解,并且能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可见,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1世纪管理的最重要贡献也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将主要体现在通过智力资本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上,因此人才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
已有文献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定性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及其对策是什么?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性1.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与国际一流品牌相比,中国企业在品牌知名度、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走向国际市场可以促使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学习借鉴国际一流的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去的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吸引外资,但现在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此时,由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创新等手段,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和服务型经济转型升级。
3.增强国家软实力企业的走出去意味着品牌的走出去,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上逐渐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树立了中国品牌好声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对策1.提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能力品牌是企业权重的体现,走向国际市场,优质的品牌是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品牌形象和稳固市场份额。
2.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3.适应当地法规和文化,树立当地形象走向国际市场,要适应当地法规和文化,尊重当地习俗和语言,尤其是在对待当地消费者时更应该注重,这有助于在当地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例如,美的集团在巴西市场上就发掘巴西美食文化,展开市场推广并成为国内进军巴西市场的优秀典范。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与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在多个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所在。
一、全球化的挑战一是市场风险。
在国际市场中,各国的文化、法律和商业环境差异巨大,如何顺应当地的消费习惯,理解当地文化,化解与当地政府的矛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是管理风险。
跨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指导和管理大量的员工、客户与合作伙伴。
怎样合理分配跨国企业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也是一个跨国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三是技术风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也愈加重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维护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然而,创新往往需要高昂的成本和长时间的开发周期,也需要在市场应用中得到验证和检验。
二、发展国际品牌企业全球化向着深度、复杂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
通过国际品牌的建设,在海外市场上塑造较为显著的形象,树立起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进行国际品牌建设之前,中国企业需要全面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者需求,了解当地的营销和品牌建设的市场趋势,以便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营销策略与品牌策略。
三、加强跨国合作跨国企业间的合作是企业进行全球化的一个合适途径。
通过实现跨国合作,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弥补不足,互补优势,共同开拓新的市场。
合作模式的形式和内涵多种多样,可以是合资企业,也可以是技术与营销等方面的战略伙伴。
但是,在进行跨国合作时,也需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资源配置以及投资风险。
四、专注于创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策略,通过创新为企业不断提出新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促进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企业也要注重技术创新,在全球市场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打破国外的产品与技术垄断。
五、坚持社会责任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愈发显著。
浅析提高我国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路径.doc
浅析提高我国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金融危机,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过程极为紧迫的要素。
因此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既涉及现代企业在竞争领域拓展的理论层次,也涉及企业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实践层面。
《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中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占领市场份额和获得长久利润的一些特殊资源。
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企业营销技术和网络、技术人才、核心技术、企业声誉、管理能力等,下面就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的文化,而是企业所有员工一起努力建立企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可以使持有不同心态的员工化整为一,积极进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是,想要找到吻合自身企业的特色文化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它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探索并且整合大量的资源。
例如苹果公司、星巴克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促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良好动力。
(二)研究开发能力(三)营销技术和网络营销技术是企业通过促销、降价、构建专业营销渠道等各类营销手段出售其研发产品的技术。
当今时代,最便捷的服务平台非电商网络莫属。
网络营销主要作用是销售产品、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和市场开拓。
在现如今的网络经济条件下,想要最大限度地开拓新领域,就要积极发展以电商为主要技术的网上营销和实体店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大润发和飞牛网的结合就是典型例子。
在现代消费者众多的时代,拥有一个好的营销技术,可能比拥有一个好的制造技术更加重要。
像阿里巴巴、亚马逊、百度这样的电商企业,在网络营销技术方面卓有建树,在网络营销商品中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企业既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也要建立良好的营销手段和网络,尽早围绕产品展开竞争。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路径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路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路径。
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已经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包括成本压力、环境污染、技术落后等问题,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则有着更高的利润率和市场前景。
因此,中国应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传统产业,加强新型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在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中,中国应该聚焦于技术创新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新型制造业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端制造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同时,中国应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中国正处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实现了从技术落后到高科技制造业的转型,而未来的创新行业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包括加强科技基础研究、加强专利保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此外,应当推动跨学科研究,鼓励产、学、研各界深度合作,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3. 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面对深刻变革的时代,需要大批具有高度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持国家发展。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4. 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从一个传统工业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但这种竞争力是依赖于人工成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个优势已经逐渐被其他国家所复制并加以改进。
现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面临了不少挑战:1.1 人工成本上升早期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人工成本。
但随着人均工资的不断提高,工人、管理人员等各项成本不断上涨,对企业利润和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冲击。
此外,企业在承担高额薪酬成本的同时,面临着员工劳动素质低、管理效率和效益不高、职业技能不够精湛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使得企业难以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位置,逐渐失去出口订单。
1.2 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处于“制造”阶段,重视效率和规模,追求低成本高产出。
但在成本优势不再明显的时候,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与其他制造业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同一产品领域,中国的技术含量和核心技术仍然较低。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很难脱离中低端市场,与高科技制造业竞争。
1.3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不足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质量和安全隐患,一些国际品牌被“模仿”并冒充成国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这不仅损害了中国制造业的声誉,也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品牌形象问题。
对于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品牌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在市场中的形象,甚至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价值。
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分析
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分析引言: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经济成功话题的重点之一。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表现。
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其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一、国内市场中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竞争力重要且优势突出的地方在于其快速反应能力。
相比于大型国企,民营企业拥有更大的前台灵活度,更开放的沟通环境,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和快速调整。
这种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让民营企业能够更快地推出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在市场中赢得优势。
此外,与传统大型国企相比,民营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市场优惠也相对较少。
这使得它们必须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升级来增加市场份额和用户好评,从而垄断市场。
因此,民营企业的品质管理体系更为完善,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然而,政策和资源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较于国企,民企承担的风险更大,其创新方向更为个性化,资金、人才等资源相对较紧缺。
政府政策的疏离和不公也成为限制企业自由发展的阻碍。
二、国际市场中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分析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创新和改进。
其一,中国民营企业已经逐渐走向全球,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投资海外市场。
国际化的经验让他们更有智慧的看待国际市场,更快地适应国际市场。
其二,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不断革新、追求创新。
除了成本、价值和服务之外,中国企业还通过产品创新,为用户和市场提供独特的新价值,使其更有竞争优势。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谓任重道远。
其一,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塑造与创新水平相比,还比较薄弱。
其二,以部分企业为代表的“低价策略”已经难以为继,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市场、市场需求、品质管理等多方面的元素。
因此,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中拥有竞争力,民营企业更需要提升品牌和创新水平。
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引言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趋势,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开始涌现出来。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更为广泛、深度的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以保持自身优势地位。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竞争不断升级,企业海外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也更为复杂。
第二部分国际化的定义与类型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延伸的过程。
企业在经历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适应、融入、学习与接受国际化所为之开发的不同市场要求,并发展与完善自身全球化网络。
国际化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出口型国际化。
出口型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出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向另外的国家销售的方式进行国际化,这是最为普遍的形式。
第二,直接投资型国际化。
直接投资型国际化是指企业直接向海外国家进行投资,以建立企业、公司等形式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进行国际化。
第三,战略联盟型国际化。
战略联盟型国际化是指企业采取与其他企业达成战略联盟或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实现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进行国际化。
第三部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开始步入国际化的道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更加迅速。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国际化水平逐渐提升。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输出方面,中国企业加速了跨国并购和境外直接投资。
二是在输入方面,中国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等方面不断强化。
第四部分国际化面临的挑战随着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比例越来越高,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首先,来自本地企业的竞争、文化差异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均对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困难。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道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道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制造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考虑国际化发展、走向世界的途径。
然而,如何走好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成为广大企业家们和市场从业人员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中国的品牌国际化,一般分为两种走向:一种是“走出去”,即去海外市场开展业务,通过建立营销体系、推广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种是“引进来”,即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进而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双向发展。
通过“走出去”,中国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和当地文化,增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而通过“引进来”,中国品牌可以学习国际品牌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因此,在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应该做到两个方面,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二、突出本土特色,注重文化认同中国品牌要进行国际化,离不开本土特色的彰显和文化认同的打造。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面对各种各样的消费者,要想获得认可和信任,必须突出自己的本土特色和文化特点。
中国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和发扬,打造自己独特的“中国味”。
比如,家电行业的美的集团就通过重视文化认同,打造“中国制造、世界品质”的品牌形象,成为了国际家电行业的佼佼者;茅台酒则通过强化“五粮液”文化、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等方式,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国际高端白酒品牌之一。
三、技术创新,注重品质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品质和技术创新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国品牌要想在海外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注重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中国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科技创新,中国的制造业正在面对一个双重挑战:一方面,面临国际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需要不断创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参加国际展会与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交流活动等,展示企业 与产品,拓宽业务渠道。
寻求本地合作伙伴
与目标市场的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 开拓市场,提高市场渗透率。
建立海外分支机构
在目标市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提 高市场响应速度,增强市场拓展能力。
04 人才培养与企业管理体系 完善
培养国际化人才
1 2 3
语言与文化培训
为了能在国际舞台竞争,企业应提供语言和文化 培训,使员工能理解和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国际视野培养
通过提供国际交流机会,如海外研修、国际学术 会议等,帮助员工建立全球视野,了解国际规则 和惯例。
专业技能提升
鼓励员工学习和提升与国际化业务相关的专业技 能,如国际贸易规则、跨国管理等。
目的:提出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的措施和建议,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范围:报告将重点关注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国际化人才等方面。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将详细探讨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国际化人才培 养等方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02 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提升
增加研发投入
01
02
0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 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 发投入,确保关键技术领 域的持续创新。
建立研发专项基金
设立专门针对技术研发的 基金,支持高风险、高回 报的技术创新项目。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完善投融资环境,吸引社 会资本参与企业研发,实 现研发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
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调研与分析
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 习惯、需求特点等,为制定有针
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
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国移动的进击之路201328080116市场营销一班邵童一国际市场营销的理论分析二.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五.中国移动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及分析作为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通过20年的发展,2007年客户总数已经超过3亿户,并与223个国家和地区的301个运营公司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
随着业务的扩大,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也迅速提升,不但成为连续四年入榜《福布斯》“全球400家A级最佳大公司”的唯一中国企业,而且还连续7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在《金融时报》全球最强势品牌排名中,品牌价值达到412亿美元。
1.国际市场营销概况2007年中国移动集团以每股4.55港元的价格收购香港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的股份,收购总价值约99.84亿港元。
中国移动在声明中表示,将收购该公司其余部分的股份,所有收购均以现金交易。
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目前的股票价格约为每股3.90港元,因此中国移动给出的收购价格约比当前价高出17%。
中国移动在声明中说,收购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是为了扩大自己在香港的地盘。
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
分析人士认为,这起收购是中国移动在香港的一次战略性扩张,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密切联系使香港市场对大陆电信运营商具有特殊意义。
这次收购将扩大中国移动在香港电信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为今后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是香港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之一,该公司约有121万名用户。
中国国际金融(香港)和美林投资(亚太)担当这宗收购交易的财政咨询顾问。
收购万众意味着中国移动打开了香港市场缺口,但更多分析认为,中国移动的海外战略仍然将香港作为“桥头堡”,使其进一步海外扩张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建宙对本次收购的第一次正面表态中谈到:“收购万众是经过详细考虑的战略举措,藉此进入一个与中国内地文化、经济、地理环境都息息相关的市场。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例子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例子《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一、引言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拓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扩张。
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成为了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亮丽案例。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二、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作为我国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案例。
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不仅源自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全球市场的布局。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和办事处,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升了对外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华为还注重本土化运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为其他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阿里巴巴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之一。
阿里巴巴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全球化战略。
阿里巴巴在国际市场实现了快速扩张,其全球化战略不仅包括海外市场的进军,还包括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战略投资和并购等多种方式。
在全球化进程中,阿里巴巴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聘用当地员工,注重建立当地化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这种全球化战略使阿里巴巴成为了国际市场的领军企业,也为其他我国企业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四、个人观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我国企业的实力和潜力,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企业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不断优化全球市场的布局和运营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企业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五、总结通过对华为和阿里巴巴这两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企业战略选择
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企业战略选择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发展新趋势逐渐呈现。
在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选择,成为了中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背景分析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人员、技术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和融合。
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贸易、经济合作、投资和其他活动更加紧密,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角。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面对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中国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选择,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包括产品多元化、地域多元化和产业多元化。
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通过开发不同品种或不同需求的产品来扩大市场份额。
地域多元化是指企业通过扩大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
产业多元化是指企业通过扩大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以实现产品的价值链优化。
三、设立全球化战略部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寻找适合自己的战略选择尤为重要。
这需要企业建立一支专门的全球化战略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战略部门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多元化的战略思维,能够对全球市场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全球化战略。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需要贯穿企业的全过程,从招聘、培训、晋升到激励,使人才可以在企业中尽展所长,并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人才引进则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出去,不仅可以拓宽企业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拓宽企业的国际视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很多外国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信心,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次,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很多外国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加大投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加强法律意识,做好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总之,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巨大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法律意识,以及做好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挑战与机遇一、前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国门,开展国际业务,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然而在面对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时,中国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成为重要话题。
二、挑战1.文化差异在国际业务中,文化差异是一大挑战。
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巨大,且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习俗、宗教、政治、法律等。
由此引发的沟通障碍、商业风格不同以及文化冲突等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2.市场竞争国际市场竞争发生在全球范围内,诸多国际公司都在同一个市场竞争,而这个市场是不断缩小的。
加之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各国家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所以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3.政府监管国际上,政府对于外国公司的监管相当严格。
尤其是对那些在敏感领域,例如国防、国家安全、能源等领域涉足的公司,安全性与国家利益上的考虑必须比任何利益都要高,这是各个国家法规所要求的。
因此,在国际业务开拓中,政府批准等问题是很重要的。
三、机遇1.新市场随着中国GDP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
因此,在目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有巨大的机会开展国际业务,并获得其他国家市场份额。
2.技术合作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是比较先进的,而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合作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占据很大优势。
3.低成本资源获取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相比较发达国家,其社会资源不那么丰富,生产成本也相应较低。
通过和这些国家开展合作,获取他们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四、对策1. 加强文化学习在开展国际业务时,加强文化学习是尤其重要的一点。
只有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解决文化差异,才能建立起合理的商业关系。
2.创新思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创新是企业不断壮大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企业应该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降低产品成本、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选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技术创新是关键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除了依靠成本优势以外,技术创新也是关键因素。
尤其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提升,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中长期占有优势地位。
例如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更新、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摆脱依赖国内市场的局面。
而国内其他制造型企业,也需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树立企业品牌在全球市场中,企业品牌也是决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品牌是企业增强自身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消费者带来品质保证,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影响人们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比如华为、小米、海尔等早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品牌,使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及好口碑。
国内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品牌价值,根据本身的市场情况,掌握主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创造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环境,让消费者知道并放心购买自己的产品。
在此基础之上,积跬步成千里,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品牌口碑,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多元化产业布局在全球市场上,要想有持续的竞争力,单一产业布局很可能会局限发展,往往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布局。
多元化产业布局不仅可以避免单一领域中的风险,还可以在各个领域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和资源整合的效应。
例如,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早已把握到了全球化的机会,通过对多元化业务、多地拓展业务等策略的实施,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布局。
也有一些国内传统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亦在逐步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
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崛起,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逐渐提高。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备受世界瞩目。
在国际贸易、投资、制造业等方面,中国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全球领先的贸易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出口大国。
中国的出口额已超过德国、日本和美国。
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成本都为其出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为中国的贸易增长提供了动力。
二、成为全球主要的投资国家中国的去年投资退回顺序,以其投资股票和债券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投入集体行动的交易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已经站在了更高的阶段。
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让全球投资者更接近亚洲贸易和经济的机会,同时也鼓励了中国企业全球投资。
三、世界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中国的制造业产量一直在不断增长,现已建成“世界工厂”。
中国每年制造的电子产品,汽车和家电中,更多是在中国销售的。
这些产品的生产廉价,质量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在于其劳动力、设备和管理的改进以及经济转型政策的成功实施。
四、创新型经济的崛起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兴科技和先进技术也开始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国家,中国的创新正转变到从“吸收创新”转为“创造创新”。
总结来说,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特别是在贸易领域,从制造业到投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投资目标。
中国的崛起已经超出了经济方面,而是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际大国,对全球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中国的发展之路依然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保持其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但是,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国企业仍然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自身的竞争优势,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将从品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品牌竞争力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上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并从客户中赢得信任的标志。
品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选择决策,也对企业的口碑和市场地位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和提升,品牌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
国际化战略是中国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企业采取海外并购、自主研发等多种方式,通过跨国并购、拓展国际市场,拥有了更多的国际化资源和经验。
例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国有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通过并购方式获得了重要资源和市场份额。
阿里巴巴、华为等民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率先推出了很多创新产品和服务,赢得了众多客户和市场份额。
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要加强品牌营销和品牌文化建设。
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跨界营销、社交媒体等手段,加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强品牌文化的建设,将品牌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与经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企业的品牌文化和理念,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二、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的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和产品优势,还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高利润率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较为薄弱,但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策支持是促进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加科研经费、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对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通往国际竞争力之路(上)在全球经济局势仍然动荡和不确定的形势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中国经济之沉浮,取决于千千万万家中国企业。
下一个十年对中国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最近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主要依赖企业去付诸实施。
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实现转型,走上新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是否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再定位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锤炼,中国企业攀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总的来说距离卓越绩效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有相当差距。
一是缺乏品牌影响力。
自有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以来从未有过一个中国品牌上榜。
相形之下,除常见的美、欧、日品牌之外,有来自新兴市场的韩国三星电子、现代汽车,以及墨西哥的科罗娜啤酒却名列其内。
二是企业形象尚有不足。
《财富》中文版2011年5月推出全球最受赞赏的50家公司榜,着重公司声望和影响力,以及在社会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这一排名仍然是美、欧、日公司主导,无一家中国公司的名字。
但与来自新兴市场的三星电子和新加坡航空,却得以跻身其内。
三是创新处于初级阶段。
创新能力无疑也应是判断一家企业强与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尺。
当今世界,谁能说苹果、谷歌、微软不是强者,不是世界一流企业呢?据统计,2010年,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0%,全球GDP总量的9%,全球R&D支出的12%,然而,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专利机构所接受申请或授予的来自中国的专利,却只占总数的1%。
这些在国外所获的专利,有一半是授予外资在华分子公司的。
四是劳动生产率亟待提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一味靠增加人力的投入而获得更多的产出,不可持续。
五是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中国与韩国,同为东亚的发展中经济体,而且经济总量远远比韩国大,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也远比韩国为多(中国2011年上榜57家,韩国14家),为什么中国少有象三星、现代、LG、浦项钢铁那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韩国企业都为民营企业。
在规模上能与国际同业甚至国企比肩的中国民营企业却还如凤毛麟角,只能在舞台的边缘扮演补充角色。
民营企业发展的滞后是中国难以产生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是资本市场疲软无力。
许多上市公司一味追求外延式增长,只求规模,不问盈利和经营现金流。
有些上市公司气势恢宏,大项目不断,向投资者伸手圈钱,而从不分红,投资者只能依赖股价涨跌牟利。
这样的经营模式受到市场的严重质疑,而使股市大跌,投资者回报无从谈起。
中国企业现在面对的,不但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是在全球市场范围的竞争。
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加快建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将失去持续快速成长的机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受到影响。
经过千百万创业者和劳动者的努力,赖国际分工和全球化的机遇,得WTO自由贸易框架之助,人均GDP已飞升至美国水平的20%。
这固然取决于诸多政治、社会、资源、国际环境等因素。
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持续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此,中国企业下一步所要做的,应该是改变靠成本优势的低价产品的制造,或靠大量投入的低劳动生产率,或有产品而无品牌的无奈,或模仿多而原创少的尴尬。
中国企业所要追求的目标,也不再是把自己局限在中国的范围之内,不再满足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
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坐标,与世界同业的佼佼者一争高下,以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己任。
中国的许多企业对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及肩负的这一重任有着明确的认识。
二、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特征一个国际领先的或是一流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它的竞争力或来自于向市场提供的优秀产品和服务,或来自于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或来自于企业持续的增长和盈利,或来自于它有影响力的品牌,或来自企业的声誉,或来自于企业为保护环境、社会公正、慈善事业所做的贡献,等等。
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能够克服业务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不论其领导层怎样更替,都能以普遍认可的衡量标准,在业务增长、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诸方面,持续和长期地超越同行。
1.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力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力,总能持续不断地重塑自我,超越现阶段所依赖的能力和熟悉的产品,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在现有业务还蒸蒸日上,财务绩效良好的时候,不满足现状,抢先于竞争者,寻找并快速地进入新的领域。
有些企业在规模和其他指标上超过了国外同行。
但须知,未来的趋势、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增长曲线,就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
因此,卓越绩效企业要善于洞察和寻找下一个市场,并依托这个市场实现业绩的增长。
这个新的市场应当足够大,使公司能够建立起在未来几年内有相当大增长潜力的核心业务。
并且,该业务有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即重新定义一个成熟市场或改写原有市场规则。
当企业发现了下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以后,往往有立即进入这个市场并迅速扩大规模的冲动。
但是,在这样做以前,必须具备足以支撑进入这个市场和规模扩张的相应能力。
在具备足够的能力以前,匆忙上阵,有可能功亏一篑。
“五谷道场”就是在不具备足够的支撑能力前,在下一个市场扩张过早过快,管理能力没能跟上,出现巨大资金缺口,又招致传统行业一致抵抗,从而导致失败的例子。
首先,企业应清楚一个新的产品和市场的特征,然后致力于建立相应的能力。
这些特征包括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价格。
其次,下一个市场的发现,往往伴随模仿者云集。
企业必须用各种方法为自己赢得足够的时间,来最终实现市场的领导地位。
这些方法包括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改进,管理模式等,对竞争者的模仿和复制形成障碍。
2.凝聚优秀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关键就在于具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聚合和吸引优秀的人才,而有些企业却陷入所谓的人才“死亡螺旋”--优秀人才流失,因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公司的声誉,继而又难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为什么优秀的人才愿意为某些企业工作,却对另一些企业敬而远之?最重要的原因在人才对企业的信任。
优秀人才必须对企业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是在为一个值得为之付出聪明才智和精力的企业服务。
卓越绩效企业之所以成为人才聚集之地,在于它们向员工表明了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企业具有全面的杰出能力,而不只是在某个方面具有局部优异能力。
全面的杰出能力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信心和自豪感;二是通过明晰共同的责任,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对员工的期望公开透明和可预知;三是尊崇荣誉的文化使员工普遍以责任、正义、荣誉、尊严为自觉的行为准则,从而使企业变得可依靠和信赖;四是企业对卓越绩效普遍、共同、不懈的追求。
这样才能象磁石一样把人才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3.采用“以边缘为中心”的战略这个战略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着眼于市场的边缘,发端于组织的边缘,运营在管控的边缘。
第一,着眼于市场的边缘指从传统信息来源之外的地方获得关键的市场洞察力。
卓越绩效企业关注客户非主流的需求和意愿,不断地寻找能支持新业务的足够大的市场。
这些企业特别关注那些走在市场前沿的“超前型用户”,因为这些客户对产品非常挑剔,他们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第二,发端于组织的边缘指战略构想和实施往往发生在远离组织核心的地方,由总部或核心业务部门以外的人员来主导。
企业要关注从组织的外围(如一线员工、边远地区、非主营业务部门等)传出的声音。
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公司需要有分散化的决策机制,并对基层管理人员赋予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抓住市场机会。
第三,运营在管控的边缘指与新战略有关的运作处于企业整个管控体系的边缘,既非受制于中央规划,也不被纳入中央统一管理范围,使对战略的审视和调整由传统定期的、事先计划好的活动,变成一个不定期发生的、持续性的活动。
4.领导力的更新这里所说的领导力,是发现新市场、战略决策、配臵资源、达成共识、组织动员的能力,而非一般的功能性的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存在于企业的核心高管团队中。
有些高管比较精于管理现有业务,如提高产量,向新的地域扩张,通过改良性的创新延长产品线,等等。
而有的高管具有创业的气质,擅长于开拓新的市场。
不同能力不能说孰优孰劣,而是企业要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哪种类型的高管是企业所需要的。
卓越绩效企业总是先于财务绩效曲线一步,适时调整核心高管团队,而不至迫于情势才匆忙进行领导力更新。
在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有远见的领导人能够看到自身能力的局限,会主动退出,让继任者接替。
中国的大型企业多为国有,其高管更替决定于诸多非市场和商业的因素。
民营企业还普遍未摆脱家族控制,创始人或第二代经营的现象。
所以中国领导力的更替存在两个现象:一是更替率低;二是更替缺乏规划。
改变这个现象牵涉到体制的因素,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只有企业高级管理者去公务员化,才有可能出于商业理由进行领导力更替。
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只有解决好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定位问题,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长久稳定。
5. 培育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缺乏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无论是经济快速增长,还是经济停滞的时候;无论是在卓越绩效企业,还是一般绩效或低绩效企业,都痛感人才的匮乏对改善现有业务或开拓新业务的掣肘。
企业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是导致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培育优秀人才方面,卓越绩效企业有如下经验:(1)招聘与企业核心文化相兼容的人才。
招聘是实现人才储备的第一步。
卓越绩效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挑选能与公司核心价值和文化相融合的人才。
(2)优化组织架构,明晰内部晋升体制。
当企业日益壮大时,关键人才的发展通常会被一些繁琐的流程和条条框框所约束。
卓越绩效企业通常会选择简化业务模式,改善内部流程,激发员工的潜能。
企业给予关键人才足够的信任,适当地进行赋权,让其自主解决问题,提供成长空间。
(3)从压力中培养能力。
宝洁公司前CEO A.G. Lafley认为:“在危机环境中所学到的东西是正常环境中的十倍之多”。
(4) 培养人才适应环境的灵活性。
到了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不断挑战企业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卓越绩效企业通常鼓励员工多与外界接触交流,发散思维,从而发展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例如:三星的“价值创新中心”就秉持这样的一种企业文化,每3个月就将设计、技术、市场部的员工召集起来,就新产品的推出进行头脑风暴。
这也是三星从一个内存芯片生产商变成世界级的时尚电子产品制造商的法宝。
(5) 持续对人才进行投资。
企业花费在培养管理层和研发人员上的投资,短期内收益并不明显,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对于这项支出心存顾忌的主因。
卓越绩效企业区别于其他低绩效企业的关键就在于,不论经济环境的好坏,从不懈怠在员工培训、领导力发展方面的持续投资,形成一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