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

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多糖是由单糖链接而成的多聚糖,杨武德等[6]用硫酸苯酚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炒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焦黄芩,而炭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低。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班级:07级中药本科一班姓名:谷莉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学生:谷莉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综述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三十多种,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

还含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和黄芩酶等。

临床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药理作用广泛。

现就有关黄芩的功效、药理研究情况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1.抗过敏作用张庆民[1]经过实验,证实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

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刘平等[2]通过实验证实黄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抗氧化作用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测定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量或有关酶的活性,显示黄芩苷对Fe2+-过氧化氢(Fe2+-H2O2)和还原型辅酶Ⅱ钠盐- Fe2+(NADPH-Fe2+)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体系中黄芩苷浓度一定时,对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45%;同时,高中洪等[3]提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黄芩苷元在过氧化氢酶的存在下,能够快速地诱导过氧化氢代谢系统。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常昊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

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 cut‎e llar‎ia—baica‎l ensi‎s Geor‎g 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1.1 黄酮及其苷‎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芩的药理分析以及临床研究

黄芩的药理分析以及临床研究

黄芩的药理分析以及临床研究摘要】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入药部位为根,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及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黄芩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的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解热镇痛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现将其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黄芩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综述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于《神农本草经》中始载,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止血安胎等作用,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往的研究对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以及所提取的活性部位之药理作用多有关注,主要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黄芩对肝脏、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也有保护作用。

现对国内外近几年黄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研究作如下综述。

1 药理作用1.1 抗菌抗病毒作用:黄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体外对于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对许多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抗菌的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

姚干[1]等通过采用体内、外实验的方法研究芩栀胶囊(黄芩、栀子),发现芩栀胶囊可以明显的延长感染甲、乙型流感病毒、肺炎双球菌小鼠的存活天数,并且可以提高感染小鼠的存活率,使感染小鼠的肺炎性病变发生逆转,同时发现其能够有效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葡萄球菌、奇变杆菌、大肠杆菌、板畸杆菌等17种细菌。

近几年来黄芩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Qian Wang[2]等于体外对黄芩苷-锌复合物的抗HIV-l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芩苷-锌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较低,并且具有较高的抗HIV-l活性,还能较强的抑制重组子的逆转录和HIV-1进入宿主细胞。

1.2 抗炎镇痛作用:黄芩对于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黄芩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黄芩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黄芩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黄芩是一种中草药,也被称为黄芩草。

它的学名是Scutellaria baicalensis,属于唇形科黄芩属植物。

黄芩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

它的草本部分被用作传统中草药,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黄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值得关注的是黄芩素和黄酮。

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黄芩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应答来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此外,黄芩素还具有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对多种肿瘤具有抗肿瘤活性。

黄芩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用途。

首先,黄芩作为一种抗炎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其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炎症症状,并促进炎症的消散。

其次,黄芩还可以用于抗菌,特别是对于感冒、咽喉炎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黄芩还可以用于治疗肝炎,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此外,黄芩还被用于治疗肿瘤,因为黄芩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放化疗的疗效。

最后,黄芩还可以用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因为它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黄芩应该谨慎使用在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身上,因为它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黄芩应该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抗凝药物和抗癫痫药物,因为它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

此外,黄芩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黄芩时应该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避免超过推荐剂量或时间。

总的来说,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的化学成分黄芩素和黄酮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

黄芩可以用于治疗及预防各种炎症性疾病、感染、肝炎和肿瘤。

然而,在使用黄芩时需要注意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以避免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

黄芩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现代药理研究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是中医经典方剂和现代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除在中国外,日本、韩国、俄罗斯甚为常用。

目前发现,黄芩的同属植物共有300多种,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01种及29个变种,但以河北北部出产者最为道地。

近年运用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层析及克隆技术探索黄芩的药理活性成分发现,本品不仅含有黄芩甙、汉黄芩素7-葡萄糖甙、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Ⅰ、Ⅱ,白杨黄素等2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倍半木脂素甙及千层纸素A等二、三萜类。

现已证实,黄芩具有如下药理作用:1.抗氧化: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黄芩甙能清除羟自由基、烷自由基,抑制由此引起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和卵磷脂质体代谢,对抗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损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黄芩的丙酮提取物还可望成为保存加工食品的天然抗氧化物。

2.抗致癌作用:黄芩素可抑制黄曲霉毒素B1和亚硝胍对沙门氏菌的致突变作用,在5纳摩尔/升浓度时可降低黄曲霉毒素致染色体畸变的频率,还可增强白介素Ⅱ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介质的抑癌作用。

3.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黄芩甙在低于细胞毒浓度时可抑制T细胞和艾滋病毒(HIV-1),在HIV-1被细胞吸附之初,可阻止其复制。

现已证明,黄芩甙的主要作用环节在于干扰HIV-1攻击靶细胞,因此有望开发成为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黄芩甙在16纳克/毫升浓度下与氨苄青霉素联合,可使杀灭对新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的最低有效浓度从125和250纳克/毫升下降到4和6纳克/毫升对此类抗生素耐药者加用16纳克/毫升的黄芩甙,可恢复此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抗菌作用。

4.免疫作用:黄芩与重组干扰素合并应用可刺激小鼠腹膜巨噬细胞增加一氧化氮(NO)的产生,从而起到抗菌、抗病毒作用。

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上述细胞因脂多糖引起的NO增加和NO合成酶的蛋白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是黄芩发挥抗炎解热活性的机理。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芩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包括黄芩的生物学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等。

然后,重点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含量测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提取方法: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有机溶剂提取法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求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

分离技术: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等。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而且有助于化合物的准确鉴定。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研究简介: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喷嚏、鼻痒和流涕等。

黄芩,也称为黄芩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作为抗炎和抗过敏的药物。

本文主要研究黄芩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的作用。

1. 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黄芩属于菊科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和挥发油。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过敏的作用。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组胺、抗变态反应和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2.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多项研究表明,黄芩可以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黄芩口服液能显著减少病人的鼻塞、喷嚏、鼻痒和流涕等症状,且治疗效果与西药相当,但副作用较少。

另一项研究表明,黄芩饮片与抗过敏药物相比,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3. 黄芩对过敏炎症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黄芩可以通过抑制特异性IgE的产生和调节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组胺的释放,减少过敏反应,同时还可以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和粘附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此外,黄芩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4. 黄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黄芩可以口服或外用,口服剂型包括黄芩口服液、黄芩颗粒和黄芩胶囊等。

口服剂型通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外用剂型则适用于鼻腔炎症的治疗。

在使用黄芩时,应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结论:黄芩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过敏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然而,尽管黄芩相对安全,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特别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芩。

此外,对于长期存在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建议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避免过敏原的措施,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黄芩对癌症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黄芩对癌症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黄芩对癌症的抗肿瘤作用研究黄芩(Scientific name: 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在中草药中被广泛使用的植物。

黄芩已经被证明具有抗菌、抗炎症、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黄芩对于癌症的抗肿瘤作用是一项具备潜力的治疗策略。

癌症是目前全球最为严重的健康挑战之一,而现有的抗癌治疗方法,如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癌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黄芩中的活性化合物可以针对多个癌症类型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且研究结果显示其对于几种常见癌症的治疗效果是有希望的。

一项研究发现,黄芩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抗增殖和促凋亡的作用。

黄芩中的活性化合物,特别是黄芩素,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此外,黄芩还可以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κB和AKT/mTOR途径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此外,黄芩对肺癌的治疗也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效果。

研究发现,黄芩酮、黄芩素和黄芩苷等黄芩中的化合物,可以逆转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

这些化合物能够降低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并增加药物的细胞毒性。

此外,黄芩中的活性成分还能够影响癌细胞的周期和增殖过程,从而有效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黄芩还对消化系统的癌症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对胃癌和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非常有效。

黄芩中的化合物能够调节多个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MAPK和Wnt/β-catenin等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除了上述类型的癌症,黄芩还被证明对其他癌症具有抗肿瘤作用。

例如,黄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抗击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

研究发现,黄芩中的黄芩苷和黄芩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多种信号通路,如VEGF和FGF等,从而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

此外,黄芩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并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素和黄芩苷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两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素和黄芩苷在药理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黄芩素和黄芩苷的基本化学结构和性质,为后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重点探讨了黄芩素和黄芩苷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这些作用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文章还关注了黄芩素和黄芩苷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黄芩素和黄芩苷的广泛临床价值,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文章对黄芩素和黄芩苷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其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中的更深入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黄芩素和黄芩苷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览。

二、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黄芩素,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逐渐得到了明确和深入的理解。

黄芩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在炎症反应中,黄芩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同时,黄芩素还能通过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从源头上阻止炎症的发生。

这一作用机制使得黄芩素在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关节炎等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芩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它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芩素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黄芩,中药材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咽降火、泻火解毒等功效。

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对于很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黄芩根茎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其药理作用研究两个方面,探讨其对于人体的影响。

一、化学成分分析1.黄酮类黄芩根茎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色素,对于增强人体抵抗力、抗氧化、抗癌等作用有着很好的作用。

在黄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栀子苷、岩黄酮、汉黄芩素、栀子苷苷甲醇等。

2.萜类萜类化学成分有着很好的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黄芩中,萜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柚皮素、异柚皮素、丑柚皮素、橙皮素等。

3.生物碱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通常具有镇痛、镇静等功效,在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

在黄芩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碱、垂头丸、茯苓碱等。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可以发现黄芩根茎具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能够产生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药理作用研究1.抗炎作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黄芩根茎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疾病,如肝炎、胃炎、皮肤炎症等。

其中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对于关节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降压作用黄芩具有降压作用,可以有效地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3.抗肿瘤作用黄芩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能够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扩散等过程,对于癌症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4.促进消化作用黄芩具有很好的促进消化的作用,它能够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肝胆排泄等,对于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抗菌消炎作用黄芩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有效地对抗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疾病,对于很多慢性病以及感染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黄芩根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因此,黄芩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医疗、美容、保健等方面。

黄芩提取物的作用与功效

黄芩提取物的作用与功效

黄芩提取物的作用与功效黄芩,中药名。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黄芩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之一,其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黄芩提取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丰富的功效,能够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黄芩提取物的药理作用、黄芩提取物的功效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黄芩提取物的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黄芩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一种广谱抗菌剂应用于临床。

2. 抗炎作用黄芩提取物有非常明显的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提取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炎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改善炎症反应等。

黄芩提取物与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很好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3. 抗氧化作用黄芩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黄芩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其抗氧化作用的重要成分,能够通过吸收、转移和清除自由基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研究还发现,黄芩提取物对抗氧化应激的影响与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有关。

4. 抗肿瘤作用黄芩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黄芩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侵袭等。

此外,黄芩提取物还能够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5. 肝保护作用黄芩提取物对肝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提取物能够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黄芩提取物通过调节肝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抑制肝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肝保护作用。

黄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药理机制

黄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药理机制

黄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药理机制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根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黄芩具有多样的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个领域。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黄芩还具有抗抑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药理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目前,常见的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

然而,这些药物存在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失眠等。

因此,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黄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抗炎和解毒作用已被证实,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芩还具有抗抑郁作用。

多项实验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改善抑郁行为的效果。

实验中,小鼠或大鼠被注射黄芩提取物后,观察到其行为学上的改变,如抑郁样行为的减少、活跃度的增加等。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黄芩具有抗抑郁的潜力。

黄芩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其多种活性成分有关。

黄芩中最常见的活性成分是黄芩苷(baicalin),它在体内可以转化为黄芩素(baicalein)和黄芩酸(wogonin)。

这些成分通过抑制神经递质转运体、调节突触可塑性、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等方式,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首先,黄芩中的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5-HT)在突触间隙的浓度。

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HT含量较低,而黄芩苷可以增加5-HT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其次,黄芩还可以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基础,其异常调节与抑郁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黄芩中的黄芩素可以改善抑郁动物模型中突触可塑性的损害,如增加海马神经元的突触数量和突触传递效能,并恢复海马神经元的正常存活。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唇形科黄芩属草本植物,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黄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如黄芩素、黄芩苷等。

本文将对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概述。

一、黄芩的药理作用1. 抗氧化作用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表明,黄芩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损伤指标,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 抗炎作用黄芩具有广谱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通过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黄芩在治疗胃肠炎、肝炎、风湿性疾病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3. 抗肿瘤作用黄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通过多种机制介入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多种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黄芩在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4. 抗菌作用黄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菌生长和代谢,对多种感染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黄芩在治疗口腔疾病、皮肤感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黄芩的临床应用进展1. 消化系统疾病黄芩具有调理胃肠功能、抗胃溃疡、抗炎等作用,在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脂肪肝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

2. 呼吸系统疾病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对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恢复。

3. 肿瘤相关疾病黄芩对肿瘤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生长、减少术后复发、减轻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等。

黄芩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等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得到重视。

黄芩根的药理活性和抗菌性能研究

黄芩根的药理活性和抗菌性能研究

黄芩根的药理活性和抗菌性能研究黄芩根,又称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芩根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抗菌性能,多年来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黄芩根的药理活性和抗菌性能进行研究和探讨。

黄芩根的药理活性是指其对生物体的药物作用和效应。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芩中的黄芩素。

黄芩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黄芩根具有抗炎活性。

炎症是机体对于各种刺激或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芩根中的黄芩素具有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减轻炎症反应的能力。

研究发现,黄芩素对于多种炎症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类风湿关节炎、肝炎等。

其次,黄芩根具有抗氧化活性。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氧化物质产生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质的累积超过了机体自身的抗氧化能力。

黄芩根中的黄芩素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物质的生成,从而减轻细胞和组织的氧化损伤。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黄芩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病、中风等。

此外,黄芩根还具有抗病毒活性。

病毒感染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感冒、流感等。

研究发现,黄芩根中的黄芩素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包括一些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

黄芩素通过干扰病毒的复制过程,减弱或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袭,从而达到抗病毒效果。

这使得黄芩根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病毒药物。

最后,黄芩根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组织,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芩根中的黄芩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

研究发现,黄芩素对多种癌症具有抑制作用,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此外,黄芩素还可以增强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减轻肿瘤患者的不适症状。

总结来说,黄芩根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抗菌性能。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炎症、肿瘤等。

其主要成分是黄芩苷、黄芩苷Ⅱ、黄芩酸、黄芩酸葡萄糖酯等。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近年来,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黄芩中的主要成分是黄芩苷、黄芩苷Ⅱ、黄芩酸、黄芩酸葡萄糖酯等。

黄芩苷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粘附、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同时,黄芩苷还可以通过减少DNA损伤、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黄芩苷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侵袭。

黄芩苷Ⅱ是黄芩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苷Ⅱ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黄芩苷Ⅱ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黄芩苷Ⅱ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黄芩酸是黄芩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酸可以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

此外,黄芩酸还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粘附、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黄芩酸还具有抗菌的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黄芩酸葡萄糖酯是黄芩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等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酸葡萄糖酯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

此外,黄芩酸葡萄糖酯还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的粘附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黄芩酸葡萄糖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糖代谢的相关酶的活性,降低血糖水平。

总的来说,黄芩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这些作用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和分子靶点。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了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综述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包括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类型、提取方法以及结构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黄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黄芩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黄芩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推动黄芩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乙酮类、挥发油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芩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最为突出的化学成分之一,其中黄芩苷(baicalin)是最具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黄芩中还含有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除了黄酮类化合物外,黄芩中还含有苯乙酮类化合物,如黄芩酮(scutellarein)等。

这类化合物同样具有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是黄芩发挥药效的重要成分之一。

挥发油类化合物也是黄芩的重要成分之一,包括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多种成分。

这些挥发油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黄芩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这些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黄芩的化学成分多样且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

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

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摘要黄芩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以及对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黄芩;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研究Pharmacological advances in study on Scutellaria (College of Pharmac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 mainly active ingredient of Scutellaria are flavonoids.These ingredients have antipyretic,antiinflammatory,antibacterial,antiviral,antitumor,scavenging free radicals,immune regulation and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Key word:Scutellaria;Pharmacological effects;Mechanism of action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主根肥厚,断面黄绿色。

茎基部多分枝。

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下面具多数下陷的腺点。

总状花序顶生;二强雄蕊。

小坚果卵球形。

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

生长在向阳山坡、草原。

其干燥根(药材名:黄芩)为清热燥湿药,性寒、味苦,归肺、脾、肝、胆、大肠、小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肠炎痢疾、黄疸及化脓性感染等症。

一.主要成分经研究证实,黄芩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元( baicalein) 、黄芩苷( baicalin) 、千层纸素( oroxylin - A) 、千层纸素A -7 -O -葡萄糖醛酸苷( oroxylin - A -7 -O -glucu-ronide) 、白杨黄素( chrysin) 、汉黄芩素( wogonin) 、汉黄芩苷( wogono - side) 、黄芩新素Ⅰ、Ⅱ ( skullcapfla-vone) 、二氢黄芩苷( dihydroba - icalin)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
作者:刘行鹏
1 黄芩概况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主要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1)抗菌、抗病毒:黄芩抗菌、抗病毒范围较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另外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

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对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炎:黄芩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黄芩水煎醇沉液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灌胃,均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及黄酮单体还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黄芩抗炎作用与其抑制组胺释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黄芩新素Ⅱ、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素等均能抑制大鼠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HA)。

黄芩素、黄芩苷等通过多种环节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不同程度地抑制前列腺素E(PGE)和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从而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芩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另一方面,黄芩也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黄芩苷锌络合物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使血清溶菌酶含量及红细胞补体C3bR酵母花环形成百分率也明显提高。

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能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及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HIV-1 RT)的活性,黄芩苷元作用强于黄芩苷。

(4)解热: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黄芩苷腹腔或静脉注射对发热大鼠也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呈一定的
量-效关系。

(5)保肝、利胆:黄芩及黄芩提取物等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

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素等可促进实验动物胆汁分泌,显示利胆作用。

(6)镇静:黄芩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协同阈下催眠量的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

(7)对血液系统影响:黄芩有止血功效,黄芩素等有效成分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胶原、ADP、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产生抗凝血作用。

3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黄酮类成分中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Ⅱ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黄芩新素Ⅱ还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黄芩素、黄芩苷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

黄芩茎叶总黄酮也有明显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氧自由基损伤:黄芩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对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黄芩苷锌和黄芩苷铜对超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3)降压: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明黄芩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黄芩的多种制剂如浸剂、煎剂、水和醇提取物灌服或肌肉注射均能使麻醉动物的血压明显下降,其降压作用机制与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也有认为与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有关。

综上所述,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与其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