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安全生产及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团队研发项目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安全生产及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团队研发项目介绍
一、拟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1、团队主要针对我国茶产业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在整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力争突破茶叶多残留检测技术、茶叶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茶叶保真与溯源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
2、开展相关技术标准攻关;研制我省大宗名优茶加工关键设备和清洁化加工生产线;
3、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促进我省名优茶的品牌整合;
4、开发茶叶深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整体提升我省茶产业质量安全和效益水平。
二、预期目标
1、推广茶树良种面积20万亩;
2、提出茶叶安全生产的技术规程和标准;
3、研制我省大宗名优茶清洁化加工关键设备、生产线和加工技术规程;
4、开发茶叶深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3-5种;
5、通过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明显提升我省茶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6、在安徽农业大学培养茶叶安全生产和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领域青年科技人才5-10人,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5-20人。在安徽重点产茶区地方政府技术服务和推广部门和示范企业培训一批茶叶生产技术骨干,进而培育形成一支从源头到加工、贮运和流通全程茶叶安全生产和高效加工利用技术人员队伍,为我省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主要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是安徽农业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深厚的学术积累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始建于1939年复旦大学,是全国创办最早的茶学专业,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现为农业部和安徽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校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安徽省首批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依托茶学学科建立的“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被列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总面积2000 m2,建有茶叶生物化学研究室、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茶叶与食品安全研究室、茶叶深加工工程中心。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000多万元,其中万元大型分析仪器和试验装置有89套。此外,还建设有实验茶园25亩,品种园5亩,教学茶厂、茶叶机械厂和温室苗圃各一座。形成了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茶树植物分子生物学、制茶工程和天然产物中试放大、茶叶与农产品安全等四个主要技术平台,满足了茶学专业人才培养
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茶叶安全生产及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科研团队结构合理,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为安徽省高校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近五来先后承担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2项、863项目2项、农业部948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攀登计划1项、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2项、国家发改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省级重点项目6项,横向项目十余项,五年科研经费累计达1800多万元。
团队五年来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在Genbank,登录有从茶树中克隆出了与茶叶品质、抗性相关的功能基因35个。选育皖农111茶树和皖农95号2个国家级良种,农抗早、茶农5号和茶农8号3个省级良种及及多个优良品系。制订茶树农残和重金属检测国家和农业部标准3个。近年来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国际、国内重点学术期刊发表134篇,SCI,EI收录31篇。主编了6部专业统编教材(其中一部获全国农业优秀教材奖,三部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专著9部,承担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2003年以来,团队在农业部948项目的支持下,成功研建了首条集自动化、连续化为一体的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炒青绿茶初制真正步入了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时代。该项目2005年建成验收,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2006年以来,与黄山市徽州漕溪茶厂合作,在炒青绿茶生产线技术成果基础上设计建造的黄山毛峰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已经投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即将开发成功的扁型茶做型设备及其组装建造的太平猴魁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更将带来一次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的新的重大突破。这些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对提高我国茶叶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加工技术水平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2007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被农业部批准建立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加工专业分中心。
本着“精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国内外兄弟院所和主要涉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近三年,已经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深化与安徽安科生物、休宁荣山茶厂、漕溪茶厂、汪满田茶场、北京更香茶叶等重点茶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通过建设与发展,已经建立起茶叶加工企业为主
体、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在安徽农业大学搭建了一个茶叶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茶叶加工科技创新队伍,为推动我省及全国茶叶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团队与有关院校、研究所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安徽省首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近期,团队将在稳定现有科研人员数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科研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利用依托单位的设有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的优势,面向国内外招聘特聘教授,同时利用依托单位的有关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逐步增加流动科研人员的数量,建立固定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有效人才机制,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赶超国际茶叶科技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玉米遗传改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研发项目介绍
一、拟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1、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玉米新品种
2、集成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3、直链淀粉高强度塑料生产及优质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
二、预期目标
(1)建立高产优质多抗玉米高效育种的新技术新方法;创建一批优良玉米新种质和自交系,选育高淀粉和高直链淀粉玉米、优质饲用玉米和鲜食等专用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1-2个;
(2)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和玉米优质、高产、高效、多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体系;
(3)建立玉米淀粉生物质材料深加工及秸秆饲料利用等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4)为玉米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解决“产中”环节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技术问题,以连接玉米产业链的产前和产后;
(5)申请专利2-3项;发表相关论文15篇左右;培养研究生9-10名,专业技术人员50余名;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6)社会效益: 项目通过玉米新品种的创建与选育,玉米的优质化、标准化和安全化的生产与加工, 提高甜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有利于发掘安徽玉米产区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促进该区域玉米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品质优化,提高肥、水等农业资源利用率,进而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提高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玉米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主要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中草药资源开发和蚕学4个本科专业,建有作物生物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学、微生物学3个博士点和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特种经济动物10个硕士点,现有在校本
科生1140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232人。学院拥有素质优秀、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技力量。拥有科研人员7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硕士学位的20人,留学回国人员10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省高校拔尖人才2名,省高校骨干教师6名。
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进展迅速,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现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生物质材料与能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生物学基础示范中心,已建成20多个标准化教学实验室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教研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方向涉及植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制药学及中药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并在作物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快速繁育、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示范、生理生化、微生物优良菌株的筛选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近三年共完成国家及省市等科研项目60多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著)400余篇(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学院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000多名,硕士毕业生100多名。
学院在“十五”和“十一五”承担的省“861”行动计划重要项目或者列入国家或省有关计划的重要项目达20多项,在“玉米遗传改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分别与安徽丰原集团、安徽德隆种业、黄山山华集团、安徽跃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玉米产业化研发基地,并在合肥、亳州、蒙城、涡阳县、濉溪和宿州市等地建立了玉米栽培与示范基地,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与开发平台。
地方动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发项目介绍
一、拟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1)我省主要家禽、猪、牛、蜜蜂等地方品种的优势性状解析和功能基因研究,揭示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发掘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
(2)在基于数量遗传学的育种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动物分子设计育种,实现优势等位基因的快速富集,培育优质、高产动物新品系。
(3)运用分子生物技术,预测培育品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开展品系杂交组合试验,筛选优秀杂交组合组装配套系,并构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并通过繁殖调控、胚胎工程技术,提高新品中的繁殖效率。
(4)配套的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包括健康养殖技术、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等。
二、预期目标
(1)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
产蛋鸡、肉鸡、猪、牛、鹅、蜜蜂新品种(品系)各1~2个;
(2)分别建立完善的制种繁育技术体系;形成新品种(品系或配套系)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标准;
(3)新品种推广应用:五年推广优质高产蛋鸡200万只、优质肉鸡4亿只、优质瘦肉型猪150万头、牛50万头、肉鹅2000万只;
(4)创造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养殖增收5年共4亿元左右;社会效益显著;
(5)带动省内及周边省份优质特色畜禽产品的优化升级,培育新品种推广率达20~25%;
(6)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30名。
三、主要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和应用生物科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点,畜牧学、兽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兽医和农业推广(养殖方向)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素质优秀、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技力量。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24名,具有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23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省高校拔尖人才2名、省高校骨干教师6名。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进展迅速,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现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并设有安徽省讲席教授岗位,三个校级重点学科以及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已建成20多个标准化教学实验室以及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动物生物技术、动物胚胎工程、预防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内分泌与临床诊断、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等研究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畜禽新品种选育、牛羊胚胎工程、动物生殖调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近三年共完成国家及省市等科研项目60多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著)500余篇(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地方畜禽资源开发利用和动物新品种培育”是安徽农业大学特色研究方向之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被列入省级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首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有硕士学位;有1人荣获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荣获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高校拔尖人才和安徽农业大学教学名师称号,1人荣获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称号。本团队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承担的省“861”行动计划重要项目或者列入国家或省攻关计划的重要(大)项目达12项,承担其他省、部级科研
课题20余项,与省内相关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研发项目10项;在“动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取得了33项科技成果和专利,其中有13项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等科技奖励;发表论文255篇,其中SCI收录38篇;编写著作、教材24部;已培养硕士毕业生62名,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生61名。
近年来,本团队分别与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太阳禽业有限公司、安徽荣达禽业开发公司、安徽华卫家禽育种公司、合肥正旺畜禽公司、皖西白鹅原种场、亳州天达集团、芜湖三利种猪场、 HYPERLINK "/web/" \t "_blank" 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五蜂园蜂业有限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省部科技攻关、新品种研发、产学研等项目为纽带,围绕省“861”行动计划合作建立了育种基地或研发中心,先后投入研发资金500余万元。运用生物育种技术对我省地方畜、禽、蜂品种资源进行开发,培育出各类适用安徽生产的家禽新品种(配套系)7个、蜂品种3个、猪牛品种各一个;并利用动物克隆和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提供良种牛、羊胚胎。同时,在合肥肥西、宣城、淮南和淮北等地建立了畜牧科教基地,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扬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相关研究平台和一个善于攻坚、战斗力强的年轻创新学术团队。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