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在侗族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侗族大歌
“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习惯于依山傍水而居的侗族人,自古崇尚音乐,有“饭养身、歌养心”的民谚,音乐是他们的精神源泉。无论在田间地头、寨际联谊、夜晚消闲以及民俗节日,歌声都是表达情感不可或缺的载体。长期以来侗人通过歌唱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以表演的方式完成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黔东南山区侗民的音乐禀赋,尤其是多声部合唱,完全源于对大自然的体悟,比如侗族大歌中颇为知名的《蝉歌》,其灵感就是源于林间此起彼伏的蝉鸣,是“道法自然”的结晶。与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渊薮。
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特别是近期民俗旅游热
的兴起,空前扩大了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侗歌文化传统的自足延续性,影响着侗歌文化的传承轨迹。
如今,侗族大歌已飞出大山,从田间地头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原生态”音乐的典范。旅人们也争相到侗族音乐原生地领略侗族大歌的魅力。相形之下,在多情浪漫嗜歌如命的贵州南侗地区,从江县小黄侗寨是名气最大的歌乡,俗称“侗歌窝”,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6年,小黄侗寨的四位姑娘用歌声倾倒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听众,巴黎艺术界毫不吝啬地称赞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从而结束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历史成见。
侗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的融合。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经济、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密切联系,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千百年来,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同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不断完善和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侗歌也因融入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在艺术上更加具有特色。
与民歌一样,侗家传统工艺品侗锦的图案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侗家新一代有文化的织锦女已将英语单词织进侗锦图案中,古老的侗锦展现时代气息。这张图片拍摄于牙屯堡镇元线村,织锦者高中毕业,是侗锦这一古老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广东一家工艺品厂的员工,她织的侗锦图案吸收了很多外面的现代图样,使作品具有传统审
美意识但富于变化。如今,这样的传承者在民间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