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油气藏出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2024年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范文

《2024年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范文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微课作为这一变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灵活便捷等特点,迅速在教育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对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1. 国内外研究概况微课起源于国外,自2008年首次提出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国内自2012年起,微课也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微课进行了研究,包括定义、特点、设计、制作、应用等方面。

2. 研究成果(1)定义与特点:微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环节。

其特点包括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精悍、制作方式灵活多样等。

(2)设计与制作:研究集中在如何有效设计微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教学资源等方面,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工具进行微课的录制与编辑。

(3)应用与效果:研究涉及微课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同时,研究还关注微课在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三、微课的发展趋势1. 技术发展推动微课进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的制作、传输、学习等环节将更加便捷高效。

例如,利用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推荐与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利用云计算可以实现跨平台、跨设备的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2. 微课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在传统学科领域的应用外,微课还将拓展到职业培训、终身学习等领域。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微课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个人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自我提升,实现终身学习。

3. 微课与其它教学模式的融合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微课将与其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进行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油井的防砂技术研究

油井的防砂技术研究

油井的防砂技术研究作者:李明王蒙赵英男陈思何金钢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4期摘要: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开采的难度不断加大,含砂井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已成为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

各油田均存在大量的高含砂井。

油井出砂的原因极其复杂,从开始钻井到采油、注水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对出砂都有影响。

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油井出砂,应该尽量避免。

分析油井的出砂机理,应用更先进的防砂工艺技术,提高防砂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Abstract: As the field enter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its exploit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its oil wells have more and more sand. The phenomen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There are various oilfield with high sand content well. Sand production is very complex. From the start of drilling oil, water flooding process, each link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sand. We should try to avoid man-made sand. Therefore, the sand production mechanism analysis, selection of sand control technology is more advance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sand contro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关键词:油田开发;防砂;高含砂井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sand control;high sand wells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50-020 引言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地层能量不断下降,油井出砂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含砂井的出现,导致油田稳产的难度日益增大[1]。

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

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

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发布时间:2021-06-17T14:16:53.27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秦军峰孟德智吴会斌[导读] 摘要:防砂是油藏开发过程中极为关键的工作内容之一,出砂问题将对油管、深井泵等相关设备造成严重磨损,极大地增加不必要的维修工作量,出砂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油层坍塌和油井报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提升后续开采难度。

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河北黄骅 061100摘要:防砂是油藏开发过程中极为关键的工作内容之一,出砂问题将对油管、深井泵等相关设备造成严重磨损,极大地增加不必要的维修工作量,出砂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油层坍塌和油井报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提升后续开采难度。

为了提高油井周期产油、延长周期寿命,稠油开发单位以及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出砂情况确定防砂类型和具体措施,探究有效防砂技术及方法成为相关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入手,探究稠油开采防砂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防砂效果以及开采有效性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稠油开采;防砂技术;影响因素引言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防砂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在疏松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若想提升原油采收率需要特别重视防砂工作。

疏松砂岩油藏在我国原油储量和产量中均占一定比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油田,因此提升疏松砂岩油藏开采效率必须要对油井防砂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目前在易出砂的油气藏开采过程中已广泛运用了机械、化学等多种防砂技术,但是防砂措施的有效实施必须对流体性质、岩石性质以及相关生产制度进行综合分析。

1稠油特征通常情况下,稠油油藏的总量都相对较大,且在地层中的埋深较浅,同时因为稠油油藏属于重质油,油质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其粘度也相对较高,胶结状态较为松散,同时样品容易离散。

稠油油藏内所含轻质油数量较少,存在较多的沥青胶纸内容,因为该种成分特性,导致其整体粘度相对较高,在其中沥青胶质数量持续增大的条件下,材料整体粘度也会相继提高。

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姓名:学号:性别:专业: 石油工程批次:1303学习中心:河南中原油田奥鹏学习中心指导教师:王文权2015年1月25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姓名:学号:性别:专业: 石油工程批次:1303学习中心:河南中原油田奥鹏学习中心指导教师:王文权2015年3月25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危害分析摘要中原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第二大油气田,主要勘探开发区域东濮凹陷横跨河南、山东两省6市12个县区。

油气井的出砂是采油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油气井出砂给正常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

目前全世界许多油气田存在严重的油气井出砂问题,这是油气开采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和油井含水的升高,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对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而言,如何解决出砂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调查,全世界每年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来研究有效的防砂措施,除此之外还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来修理因出砂而发生故障的油气井和注水井。

如何保证油藏开发过程中防砂措施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重点讲述了油气井出砂的原因及出砂对油气井的危害,详细的介绍了化学防砂和机械防砂中的不同防砂技术,分析评价了各种防砂技术的优劣,为有效地防砂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采取不同防砂措施,可以使地层砂最大限度的保持其在地层中的原始位置,而不随地层流体进入井筒阻止地层砂在地层中的移动,使地层原始渗透率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生产井和注水井的生产设备,最大限度的维持生产井的原始产液能力及注水井的注排能力,这是油田对油气井出砂原因及危害分析而采取不同防砂措施的目的。

关键词:出砂原因;防砂方法;油气井;中原油田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概述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主要研究内容 (2)1.4国内外研究现状 (2)第二章油气井出砂原因和影响出砂的因素 (4)2.1地质因素 (4)2.2开采原因 (6)2.3油井出砂的人为因素 (7)2.4油气井出砂的机理 (7)第三章油气井出砂的危害 (9)3.1油气井减产或停产 (9)3.2地面和井下设备及管线磨蚀加剧 (10)3.3套管损坏使油气井报废 (10)3.4破坏地层的原始构造 (10)3.5油层出砂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10)第四章中原油田出砂对油井的影响分析 (11)4.1概况 (11)4.2出砂类型统计 (11)4.3出砂情况分析 (13)第五章防砂方法 (14)5.1机械防砂 (14)5.2化学防砂 (15)5.3焦化防砂 (15)5.4砂拱防砂 (16)第六章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第一章前言1.1概述油气井的出砂是采油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国内致密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致密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的砂砾岩储 层研 究技 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本文首先 阐述 了国内砂砾岩 油气藏储层研 究的三大难点,然后从 宏观和微观 两方 面入手 ,简明阐述 了 目前 国内各 大油 ( )田针对砂砾岩储层 的近二十种先进技术 ,最后提 出了未来砂砾岩储层研 究的发展 趋势。 气 关键词 勘探开发技 术 砂砾岩储层 非均质性 发展趋势 随着 油气勘探程度 的加 深,常规 油气藏 的数量 急剧 减少 ,而 隐蔽 型 油气藏在油气勘探 中的地位 日 益显 著,在全球范 围内隐 蔽油气藏储
肉 缸 科 技 2 1年第 期 02 势
徐 昌 海 ① 朱 迅 ① 薛 东②
① 西南石油大 学资源与环境 学院
摘 要
6 0 0 成 都 ;② 延 长 油 田 股 份 有 限公 司 瓦 窑 堡 采 油 厂 150
国 内砂 砾 岩 油 气 藏 分 布 广 、储 量 大 ,但 其储 层 致 密 、非 均 质 性 强 ,储 层 预 测 难 , 因此 深 入 研 究砂 砾 岩形 成 机 制 及 发 展 新
空间展布规律复杂 ,储层预测较难 。
2 砂 砾 岩 储 层 研 究新 技 术
砂砾岩储层研究技术绝不局限于 以上列举的种种 ,事 实上砂砾岩 储层地质特征与 目前国 内外低渗致密砂岩油气藏的特征类似 ,未来对 于砂砾岩储层的研究不但依靠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 的革新 ,还应 更加
样 ,储层物性 低 、非均质性 强 ,储层展 布规律复杂 研 究和总结 ’ , 针 对砂砾岩 储层 的新技术 ,能够有 力地指导 砂砾岩 油气藏 的勘探开 发 ,进而开拓 国内油气勘探领域。
1 砂 砾 岩储 层 研 究 的 难点 分 析
( ) 1 地层划分和对 比难 。砂砾岩体 的沉积一般靠近 物源 、沉积 厚度大 、 相变快 ,因而缺乏稳定 的泥岩标 志层和古生物化石 ,测井 曲 线形态特征变化也较大 ,地层横 向对 比连续性差 ,只能在小范 围内进 行简单对 比,区域地层对 比常常存在一定 的主观 因素 ,极 易造成地层 对比 “ 穿时” 。 ( )测井解释难 。砂砾岩体一般 未经搬运或在距物 源附近沉积 2 下来 ,岩体 内砂 、砾 、 泥杂乱排列 ,岩石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 比较 低 ,岩 石组构受 岩石骨 架 、充 填物 、流体性质 等多重 因素的影 响 ,测井储层和 流体识别困难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储层岩性 不 易判断 ,若在取心较 少且缺乏成像测井 资料及地震资料 的情况下 , 可利用常规测井 曲线进行岩性解释建立合理 的岩 电关系 ;②储层流体 解释复杂 ,油 、 、水的测井 响应特征与常规砂岩储层大有不 同,流 气 体解释受储层岩石骨架颗粒 、流体性质及流体含量的影 响。 ( ) 层预测难 。利用砂砾岩储 层综 合研究技术 ,进行砂砾岩 3 储 储层预测 ,是砂砾岩储层研究 的根本 目的。在微观方面 ,砂砾岩储层 具多重的储渗空 间,砾 ( )内孔 、 ( )间孔 、溶洞及裂缝构均 粒 砾 粒 可储集和产出油气 ,储层类型较难 判断 ;在宏观方面 ,砂砾岩储层受 发育沉积 作用 、成岩作 用 、构造作用等 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而储层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海上油田疏松砂岩适度出砂应用技术研究

海上油田疏松砂岩适度出砂应用技术研究

我 国近 海油 田有 大量 疏松 砂 岩 油藏 , 采过 程 开 中极 易 出砂, 出砂 量 太 大会 造成 砂 埋井 眼 、磨蚀 管
式 中 :一 液 体 渗 流 速 度 ,m s 一 毛 管 半 径 ,m; c /; c △ 一 毛管 两 端 压 差 , a 一 液体 黏 度 , P ・; 一 p MP ; m a S, J
产 之 间寻 求 最优 的解 决 方 案 。 文 提 出在 海 上 疏 松 本
砂 岩 油藏 中进行 适 度 出砂 生 产 的 防砂 方 法 , 油 井 使
既能保证 长 期高 产 、 产 。 稳 又能 保证 防砂 效果 。
范 围内 , 靠 原 油 的携 砂能 力 , 近 井 眼地 带 中 , 依 从 排 走 油层 细粉砂 , 层孑 道得 到疏 通 . 善 近井 眼油层 地 L 改
21 适 度 出砂 适 用 的 油 藏 条 件 .
产 能 。实验 证 明 , 砂粒 越小 , 砂粒 间形 成 的孔隙越 其
小 , l : 隙视为毛孔 , 把f f ,L 毛管流动公式为 :
7A p

要在 疏 松 砂岩 稠 油 油藏 中实 施适 度 出砂 策 略 , 需要 对该 油藏 的 自身性 质 、 点等 进行 分析 , 且要 特 并
油层砂随地下原油运移 ,根据运移 的油层砂粒度大小 及分布 .有选择地阻止大于或者等于一定粒径 的油层
砂 随 原 油 运 移 .这 些 粒 径 的油 层 砂 的堆 积 形 成 滤 砂 屏
由于允许 地 层 出砂 , 可适 当放 大生 产压 差 . 则 提 高油井 产量 。 图 1 示 , 如 所 油井 的临界 产 量随地 层 强 度 的提 高 而增大 。在 安全 生产 的前 提下 进行适 度 出 砂 的产 量 上限 与地层 强度 也有 相似 的关 系 。在 图中 可 以明显地 看 出 , 油井 产量 Q 保持 在 临界 出砂 产 量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其发展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进行探讨。

一、油藏工程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油藏工程学是石油工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运移规律和开发技术等。

其研究对象是油气藏,涉及到地质、物理、化学、力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油藏是指地下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层或岩石裂隙,是一种自然资源。

油藏工程学的任务是研究油藏的地质特征,了解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规律,探明油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阶段(1859年-1920年)油藏工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9年爱德华·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蒂特斯维尔镇钻出第一口石油井。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石油储量、开采技术和储运设施等问题。

这个时期的油藏工程学主要是以经验为基础,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

2. 理论探索阶段(1920年-1950年)20世纪20年代,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石油勘探和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油藏工程学开始探索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规律和储量计算方法,建立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3. 经验总结阶段(1950年-1970年)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这个时期的油藏工程学主要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开采方法和技术。

4. 现代化阶段(1970年至今)20世纪70年代以后,油藏工程学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模拟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过程,开发了一些高效的开采方法和工具。

三、油藏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油藏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是油藏工程学研究的基础。

出砂气井携砂产能研究

出砂气井携砂产能研究
略, 为此推 导 了其 表 达 式 , 并将 其考 虑 进 力学 平 衡

收稿 日期:07—1 2 ; 回日期 : 0 0 — 2 20 2— 8 改 2 8~ 3 2 0 基金项目: 本文受“ 四川省矿产普查与勘探重点学科建设” 目资助 (Z 0 1 ) 项 S D 4 4 作者简介: 邓绍强( 9 0 , , 0 18 一) 男 2 3年毕业 于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 0 目前为该校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勘探 。
V0 . 5 No 1 1 .3
Jn 0 8 u .2 0
出 砂 气 井 携 砂 产 能 研 究
邓绍强 , 胡 明 , 莉 , 肖 陈华 生
(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 院, 四川 成都 60 0 ) 150
摘 要 : 松 砂 岩 气 藏在 开 采过 程 中容 易 出砂 , 取 完 全 防砂 的 方 式 进 行 开 采 , 增 加 了气 井 的 疏 采 既

定 的压 力差 , 在颗 粒表 面产生 沿压 力梯度 方 向 并
力 、am n 、 Sf a 力 浮力 、 f 热泳力 、 其他体积力等 )通过 、 流体发生的相互作用力 ( 常表现 为尾迹 的相互 通
影响) 以及 直接作 用力 ( 范德 瓦 尔斯 力 、 电力 、 静 液
的压差力 , 此力在以往的固体力学平衡中经常被忽
成本 , 降低 了气 藏 的 开发 速 度 。 为 此 , 出疏 松 砂 岩 气藏 采 取 允许 地 层 适 量 出砂 的 开 采 方 又 提
式。通过对井筒 中固体颗粒的受力分析 , 建立 了颗粒的力学平衡 方程 , 由此得到 了气井携砂 并
的 临界 产 量公 式 。经 过 实例 分 析 证 明 , 推 导 的 临界 携 砂 产 量 公 式 较 为 准 确 和适 用 。 所 关键 词 : 疏松 砂 岩 气 藏 ; 出砂 ; 砂 ; 学模 型 ; 携 力 临界 产 量 中 图分 类 号 :E 7 T 35 文 献标 识 码 : A

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

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

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摘要]:致密油藏的开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现状。

本文主要对致密油藏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在致密油藏开发方面所应用的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旨在能够为我国的致密油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致密油藏开发现状前景一引言致密油藏开发改变了美国持续24a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使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进而引发了致密油藏开发的热潮。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加入了世界勘探致密油气藏的行列,并在这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我国致密油显示了巨大开采潜力:在松辽、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广泛分布,致密油都有重大发现,远景资源量在50亿吨左右。

致密油已成为全球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的亮点领域。

我国拥有的致密油藏资源分布广泛,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二致密油藏概念及特征对于致密油藏,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致密油是指储存在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资源,其开发方式需要使用与页岩气类似的水平井及体积压裂技术;狭义致密油是指来自页岩以外的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资源,其开采同样需要水平井及体积压裂技术。

广义致密油的概念包括页岩储层内的石油资源,着重强调的是储层的致密性。

我国致密油资源通常分布于坳陷区以及斜坡带,油气资源具有大面积分布、但丰度不均一的特征。

其地质特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致密油资源在凹陷内源储共生。

油气分布不受圈闭控制,平面上或滞留于烃源岩,或位于紧邻烃源岩的大面积储层,纵向上多层系叠置,近源充注;( 2) 储集层类型多,物性差。

储层类型包括致密砂岩、砾岩、灰岩、白云岩等,基质渗透率一般小于 0.1 mD,孔隙度一般小于10%;( 3) 流体分异差。

无统一的油水界面与压力系统,油、气、水常多相共存,含油气饱和度变化大,具有“整体普遍含油气”的特征;(4) 微纳米孔喉发育。

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 : 砂岩 油藏在 长期 注水开发过程 中, 油藏储层孔 隙结构发 生 了较 大 变化 , 由于储 层渗透 率 增大 , 孔喉 半径增 大, 易在储 层 中形成 高渗带厦特 高渗透 带, 即大孔道 。在 大孔道发 育的地层 中, 大孔道 成为注入 水渗 流的优 势通道 , 注入介质 的波及 范围很难提 高。注入 水沿大孔道 中的
油藏开发过程中的试井 、 测井等动态监测技术和油
井防砂等究表 明, 在原油开
采过程中, 储层岩石孑 隙表面吸附着的大量粘土颗 L 粒, 在原油流动过程中极易被带走 ; 油藏注水后 , 粘 土遇水膨胀 、 水化 、 分散、 运移 , 进一步减弱了油藏 岩石的胶结作用 , 因而油藏极易出砂 。因此 , 经过 长期高速注水开发 , 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 变化 , 注入水对储层孑 隙 、 L 骨架颗粒 、 胶结物和油藏
中, 优化聚合物和调剖剂用量 、 强度 、 段塞结构等 ,
具有较 强的指 导意 义 , 于提 高油 层波 及体 积及石 对
来也 比较困难 , 比如调剖及注 聚合物 , 高渗条带和 大孔道同样会导致聚合物溶液窜流 , 不但造成聚合
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 , 加强对大孔
收稿 日期 ̄06 嘴 一1 ; 20 一 8 改回 日期:06 0 一 l 2 — 9 【 0 H
在室内对各种类型堵剂进行筛速沿大孔道流动导致其过早在生产井的突破使选及性能评价确定了以hd一1无机颗粒型得注人流体很难进人低渗流段减小了注人流体的lwsd一1木质素磺酸钙冻胶型复合堵剂调剖体系体积波及系数使开发效果变差因此石油大学的封堵大孔道并且详细提出了调部封堵大孔道选井姜汉桥131胜利油田的梁开方141田根林151宁廷选层原则及其调剖封堵对策

油井出砂原因及防砂预测分析

油井出砂原因及防砂预测分析

油井出砂原因及防砂预测分析摘要: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进行,地层能量也会随之不断下降,此时油井内部的压差就会不断增大,进而导致油井出砂的问题不断严重,油井出砂会对其产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地层出砂会进入到井筒中,可能会造成管线和设备堵塞情况的出现,或者对泵造成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井壁坍塌的问题,造成套管变形损坏,最终使油井不能够继续生产,而且会影响后续开采和最终的采收率,因此加强对油井出砂机理的研究,针对油井出砂机理采取有效的防砂措施来对油井出砂问题进行预防,对于保证油田产能的稳定,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油井;出砂机理;因素分析;防砂技术1、油井出砂及危害油井出砂是油田的油井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储油层的岩石较为脆弱,或是在开采过程中,因为不合理的操作,导致储油层的岩石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岩石脱落。

脱落后的岩石随着原油一起进入采油设备中。

因为岩石体积较大,最终导致采油设备的损坏。

岩石脱落严重时还会对油井内的岩石稳定结构被破坏,导致油井坍塌,最终停产。

常见的油井出砂会导致油井减产,只有当油井出砂越来越严重时才会发生油井停产现象。

2、油井出砂原因分析油井出砂的原因并不都是一样的,不同区域的油井在出砂原因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油井出砂主要是两类原因导致的,一方面原因是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开采因素,这两方面因素是导致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下面就对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分别的分析:2.1地质条件的影响开采区域内岩层的自然因素是导致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

在进行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原油输出会导致开采区域土层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引起岩层的松动,严重时会导致区域内的岩层脱落,进而出现油井出砂问题。

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开采区域内岩层应力的分布是导致油井出砂的内因,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石油需要的压力不断加大,此时油井内开采区域内的岩层应力状态平衡状态被打破,破坏了开采区域内的结构,引起岩层脱落,产生油井出砂问题。

花土沟油田油井出砂现状及防砂措施探讨

花土沟油田油井出砂现状及防砂措施探讨

花土沟油田油井出砂现状及防砂措施探讨摘要:本文从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分析了花土沟油田出砂的原因,列出花土沟油田出砂的现状和危害,并对油田现有的防砂工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最后提出应根据花土沟油田开采现状,采取适当的防砂措施。

关键词:出砂;防砂;危害;措施一、花土沟油田构造特征花土沟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尕斯库勒断陷亚区内狮子沟构造花土沟高点,地下构造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的不对称的短轴背斜。

地面构造为东翼缓而西翼陡近南北不对称短轴背斜构造。

构造遭受严重剥蚀,核部出露,断层相当发育。

油田受构造控制,形成了以背斜圈闭为主,断块圈闭为辅以及构造-岩性圈闭等三种圈闭类型。

属于层状边水油藏。

二、油井出砂原因及现状油井出砂是指在油气生产过程中砂粒随流体从地层中运移出来的现象,是影响油气井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制约着油气田的高效开发。

油井出砂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使地面和井下设备严重磨蚀,甚至造成砂卡,砂埋油层或井筒砂堵造成油井停产,出砂严重时还会引起井壁坍塌而损坏套管。

这些危害既提高了原油的生产成本,又增加了原油的开采难度。

因而采取有效的防砂措施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作量,还可以快速高效地开发油气藏。

2.1油井出砂原因2.1.1储层岩石的性质花土沟油田砂岩储层属于泥质胶结,胶结方式为孔隙式胶结,此外储层由于成岩程度差,砂岩强度低,渗透率中等到差,这些决定了油层具有容易出砂的特点。

2.1.2地层应力状态地层应力的影响直接反映为钻井过程中由于地层应力场的局部破坏,造成井壁岩石的应力集中,而采油过程井壁岩石始终处于最大应力状态,从而导致相同条件下井壁及近井地带将首先发生破坏而造成油井出砂。

2.1.3开采因素1)地层压力下降。

地层压力下降使地层的胶结强度进一步下降,储层砂体颗粒承载砂粒的负荷逐渐增加,致使砂粒间的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当地层应力超过砂岩地层承受强度时,岩石颗粒碎裂剥离而出砂。

2)油井工作制度的不合理。

疏松砂岩气藏出砂机理与实验研究

疏松砂岩气藏出砂机理与实验研究
粒, 易产 生 速敏性 出砂 ; 三是 骨架 颗粒 破坏 型 出砂 。
度相差不大 (5 ~ 0 , 均为 3 .%; 2 % 4 %)平 1 O 渗透率
变 化较 大 ( ×1~ ~10×1 I 1 0 0 03
× 1 3 ̄ 0- /m2 其 大小 受 泥质含 量 和孔

)平 均 为 3 . , 25 隙结构 的控制 。
2 2 实验结 果分 析 .
3 .%。碎 屑 矿 物 以石英 和 长石 为 主 。粘 土 矿 物 97
收稿 日期 : 0 —0 —2 ; 2 6 2 0 改回 日期:06 0 —2 0 20 — 3 7 基金项 目: 本文受中国石 油勘探生产分公 司科技攻关项 目“ 涩北疏松砂 岩气层开发配套技术” 资助 ( 目编号 : 02 ) 项 0 1 3 6 作 者简 介: 朱华银(97 , 高级工程师 , 9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 , 1 一) 男, 6 10 9 主要从事天然气开发与实验研究工作。
3 % ~6% , 均为 5 .% 。岩石孔 隙以粒 间孔 和 3 5 平 02 晶间孔 为 主 , 隙结 构 分 为 4种 类 型 : 孔 大孔 隙粗 喉
层 中运 移 出来 的现象 , 是影 响油 气井 产能 的一 个重 要 因素 , 约着油 气 田的高效 开发 。地 层 出砂 制 】 』 受 多种 因 素影 响 , 时 存 在 多 种 形 式 同 : 是由 一
道类型 、 大中孔 隙中等喉道类型、 中等孔 隙中细喉 道 类 型和 中小 孔 隙细 喉 道类 型 , 隙直 径为 l 】孔 ~
10/ , 0 a 喉道 直径 为 01 O肿 。不 同岩类 的孔 隙 n . ~l
于岩石 内颗Leabharlann 粒 固结 弱 或没有 固结 , 漂浮 的微粒 状 呈 态随气 流产 出形成 “ 流砂 ”二是 弱胶 结 附着 的颗 渗 ;

细粉砂油藏防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细粉砂油藏防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细粉砂油藏防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针对细粉砂岩油藏的大洼油田出砂严重,通过分析地质特征、开发存在问题、油藏出砂情况等,探讨出砂机理和防砂措施,并进行了出砂预测。

提出了地质和工程结合、综合防砂、系统治理的技术攻关思路,通过应用高强度井壁造型固结工艺技术,达到较好的防砂和生产效果。

对同类细粉砂岩复杂油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细粉砂岩油藏出砂机理防砂措施大洼油田大洼油田为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类型多,成岩作用差,泥质含量高,地层胶结疏松。

从宏观上看,油井出砂具有区域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

尤其是油井出细粉砂和泥浆,常规防砂措施或单一的防砂措施无法奏效,导致部分区块开发效果差,甚至无法动用[1]。

多年来大洼油田粉细砂岩的油井防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油井大量出细粉砂已经成为制约开发的主要因素[2]。

针对大洼油田油层特征,结合实际出砂情况,分析了油藏出砂机理,提出预测出砂方法及综合防砂的技术方案,并进行现场实际应用,防砂效果显著,实现了大洼油田的稳产、高产。

该技术对细粉砂岩油藏综合防砂具有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一、油藏出砂特征与机理分析该油田油井出砂普遍,单井累积出砂量大于4m3的油井占到了总井数的79.4%。

其中,细粉砂出砂严重,占到了出砂井总数的67.6%。

并且出砂有严重趋势,造成疏松砂层细粉砂不断进入井筒且日益严重。

大洼油田经历20多年的开发,细粉砂现象一直制约着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因素大洼油田储层岩性为中-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地层压实作用小,以泥质胶结为主,胶结比较疏松,其储层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平均含量为9.7%,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

2.水敏和速敏因素胶结物中泥质含量高,水敏性较强,易导致地层出砂[3]。

快速提液工作方式,导致油井出砂尤其是细粉砂出砂严重。

3.开发方式因素油层激动出砂。

油井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压差的急剧建立,将加大流体对细粉砂的拖曳力,造成砂粒的运移,也突出表现为油水井地层出砂。

油气井防砂技术分析

油气井防砂技术分析

油井 出砂是 石油开采遇到的重要 问题之一 ,尤其在 疏松砂 岩油藏
中,一些注水开发的砂岩油气藏在开发初期 油气井并不 出砂 ,但 随着
含水上升油气 井 开始 出砂 ,并越 来越 严重 ,制 约着 油气 井 的正 常生 产 。油藏 出砂的危害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 1 )减 产或停 止作 业 ;( 2 )磨蚀地面和井下设备 ; ( 3 )套 管损坏 、油井 报废 ; ( 4 )生 产 时间的损失 ;( 5 ) 油气井 的经济 和技术损失 。
[ 1 ][ 5 ]中办发 . 《 中共 中央办公厅 、国务 院办公厅 关于转发 < 民政部 关于在全 国推进 城市社 区建设 的意见 >的通知 》2 0 0 0年 2 3号
参考文献 :
思想政治教 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 引导社 区群众 ,把 思想统一 到
党的基层 民主建设 的政策上来 。通过对社 区居民进行全 面而有效 的社 区思想政治教 育 ,进行 党和国家的政 策宣传和教 育,帮助人们正确 认 识基层 民主的基本 内容 和根 本要 求 ,塑造 社 区内参 与型 的政 治亚 文
区发 展 的重 要 环 节 。
液 ,由于缝端被堵 、迫使裂缝加宽 、膨胀 ,压 实充填 ,而缝长 和缝 高
不再增长 ,形成高导流能力的支撑带L 3 - 4 j 。
1 . 2压 裂 充 填 防砂 原 理
推进社 区建设精神的指导下 ,立足发展 ,引导居 民形成 正确的世界 观 价值观 ,通过宣传教育转变社 区居 民落后 的思想观 念 ,培养与社 区发 展乃至社会发展相适应 的思想观念 和精神意识 。与此同时 ,思想政 治 教育应加 大居 民的社 区参与 的教 育 ,培养社 区居 民的 自治意识 、权利 意识 、参 与意识 ,从而推动社 区的建设 。

疏松砂岩油气藏出砂量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疏松砂岩油气藏出砂量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成为 出砂管理的关键, 成为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 。预测 出砂量的方法经历 了 简单到复杂、 从 从定性到 定量 的 曲折发 展过 程 。对疏松 砂岩 地层 出砂机 理 和 出砂 量预 测模 型 的 发展 进行 了详 细 的综 合 论述 。 其 中预 测 油气 井 出砂 的理论模 型 包括 : 力应 变模 型 、 固耦 合模 型 、 蚓 洞模 型 、 气井初始 出砂 冲 应 流 蚯 油 蚀模 型及其他 预 测 出砂 量模 型 。通过对 比各 个不 同模 型 的适 用范 围和 相 互 问 的联 系, 指 出 了模 型 并
的 不 足 之 处 以及 可 改进 的地 方 。
关键词: 疏松 砂 岩 ; 测模 型 ; 究 ; 预 研 进展
中 图分类号 : 3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O 4 51 (O 1O一 O6— 0 TE 4 A 1 0— 76 2 l)8 08 4 1 油 、 井 出砂机 理 与影 响因素 分析 气
* 收稿 日期 :0 01- 2 2 1-01
第一作者简介 : 熊力坤(94)男 ( 18一, 汉族)四川成都人 , 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究方 向: , 西南 研 油气 田开发。
21 年第 8 01 期 Biblioteka 西部探矿工程 6 9
( 损坏) 和力学失稳 。其二是由于渗透力的作用 , 造成固 体颗粒的剥离和运动 , 进而导致水力学失稳 。 ・
油、 气井 的出砂机理非常复杂, 从宏观上看 , 油层出 砂是井筒不稳定和射孔孔眼不稳定造成 的; 但是从微观 上看 , 其与岩石强度、 胶结强度、 应力状态和油气生产的 作业环境 、 条件有关。油 、 气井 出砂包括许多复杂的过 程, 它涉及到钻井和开采过程 中的应力集 中和重新 分 布、 水力冲蚀 、 固相运移等 。地层出砂没有 明显 的深度 界限 , 只要地 层应 力超 过地 层强 度就 可能 出砂 。而地层 应力包括地层构造应力 、 上覆压力、 流体流动时对地层 颗粒施加的拖曳力 , 地层孔 隙压力和生产压差等 ; 地层 强度决定于地 层胶结物的胶结力、 圈闭内流 体的粘着 力 、 层颗 粒 间 的摩擦 力及 地层 颗粒 本身 的重力 。尽 管 地 国 内外 的许 多 学者 都对 弱 固结砂 岩 油 藏 的 出砂 机 理 进 行 了许多研究 , 但由于问题 的复杂性 , 许多问题都未能 得到 充分 理解 。 2 世纪 8 年代末 N Moi dD L liE J O 0 . raa . Whtl t n fl 2 等人论述 了地层出砂是因为两种力 的作用而导致的, 一 种是 剪切 应力 导致 的地层 破碎 , 另一 种是 张应 力造 成 的 地层破碎 。在 通常条件下 , 虽然纯 张应 力破碎很少发 生, 但是 一旦 达到 以下条 件就 会发 生 :1射孔 孔 眼被封 () 堵 ;2 射孔孔 眼的间距超过总间距 的 13 ( ) () / ;3 射孔 的 密度小于 7 m; 4 对孔眼进行净化时 。 孔/ () 2 世纪 8 年代 Moi O 0 ra t N和 WhtlD E等人论 lf L。 il 述了地层剪切破坏和张性破坏的出砂机理 , 认为如果流 体在地层内的流速高 , 将发生张应力破碎 ; 如果井底压

南缘白垩系清水河组超深层碎屑岩油气藏出砂预测研究

南缘白垩系清水河组超深层碎屑岩油气藏出砂预测研究

图4 H1井清水河组录测井综合解释成果
图2 G1井地层砂分析
图3 H1井取心岩矿特征
2.2 H1 井出砂风险评估
H1井清水河组试油目的段为7367~7382m, 弹性模量平均2.8×104MPa,泊松比平均0.24, 属于中-强固结储层,底部发育细中粒长石岩屑 砂岩,纵向上粒径变化较小,颗粒以细、中砂 (0.125~0.25mm、0.25~0.5mm)为主,分选中 等-较好,填隙物总体含量较低,胶结物主要为 硅质胶结,含量约1%~2%,胶结情况较弱(见 图3)。此外,测井表明有良好油气显示,具有一 定的供液能力,且储层裂缝发育(见图4)。本井 取心岩石较为破碎(见图5),均有显著的裂缝发 育,裂缝显示局部存在微开启特征,显示扭曲裂 缝、展现旋转式破裂面形态。由此可见,本井出 砂段具有复杂裂缝发育特征。裂缝是典型弱结构 面,易导致岩石破裂出砂。为此,出砂分析及生
1 区构造及地层特征
南缘构造的形成与造山带演化密切相关,受 多期构造作用,呈现出东西分段和南北分带的特 征。南缘下组合清水河组埋藏较深,因受中等强压实、弱胶结和弱溶蚀作用而发育一套优质储 集层。清水河组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颗粒 内微裂缝普遍发育,且具备形成层理缝的基础, 是有效的油气输导通道。区域清水河组埋深, 试油目的井段5768~7367m,地层压力系数2.0~ 2.3g/cm3,地层温度超过130~160℃,孔隙度6%~ 16%,渗透率集中在0.1~100mD,属于典型的超 深、高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
量充足,证实南缘下组合清水河组储集层有效 性,但在后续试产过程地层出砂,严重影响后续 生产效果。2020年,南缘中段霍玛吐背斜带的H1 井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展现南缘中段巨大勘 探潜力。为保证该井及南缘后续井稳定生产,针 对南缘高温高压超深井出砂机理开展了分析,明 确临界生产压差及合理生产制度,为勘探开发提 供有力支撑。

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3-06-15T06:52:07.813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11期作者:张敏[导读] 1969年,中国开始国内第一个地下储气库的建设,是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萨尔图1号地下储气库。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且高效的优质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对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比其他调峰方式,地下储气库是最经济有效的调峰保供手段,是目前天然气最主要的储备方式。

加大储气库的储气能力建设,为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应对季节调峰、促进节能减排、国家战略储备和优化天然气管网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下储气库;季节调峰;战略储备1 国内储气库现状1969年,中国开始国内第一个地下储气库的建设,是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萨尔图1号地下储气库。

后期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大,居民与储气库的安全距离缩小,使得该储气库被迫停运并拆除。

1975年,喇嘛甸储气库建成并投产,并于1998年进行了扩建。

天津市的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是未枯竭凝析气藏改造的地下储气库,也是中国第一座商业储气库。

2000年建成并投产,成为陕京输气管线的重要辅助配套设施。

在2006年,形成的大港储气库群为中国第一个储气库群,保障了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的稳定。

江苏省常州市的金坛储气库,是中国第一座盐穴型地下储气库。

2007年建成,实现与“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两大输气管线对接,完成储气库和管网的互联互通。

金坛储气库是由港华燃气建设并运营的储气库,在燃气公司行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河南省濮阳市的中原储气库群,是中国石化在华北地区建设的最大的储气中心,肩负着华北区域的调峰任务。

其中,卫11储气库,于2021年建成并投产。

2022年12月,实现文24储气库的投产试注,加快了中原储气库群的布局,标志着“百亿方”储气库群再度扩容,储气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11;改回日期:2005-04-19作者简介:汪周华(1979-),男,西南石油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攻读方向为气田开发。

文章编号:1006-6535(2005)04-0005-06油气藏出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汪周华1,郭 平1,孙 雷1,孙凌云2,马力宁2(1 西南石油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 中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 敦煌 736200)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油气藏出砂地质特征、出砂机理以及防砂方面取得的成果,重点是对气藏出砂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在油气藏出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油气藏出砂研究的方向,对现场生产和相关研究人员有实际借鉴意义。

关键词:油气藏;地质特征;出砂;防砂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1 油气藏出砂地质特征目前全世界许多油气田存在严重的油气井出砂问题,这是油气开采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油气田产层出砂除与后天的钻井方式、开采方式、增产措施及管理方式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具有一定出砂潜能的地层。

我国出砂油气田的地质特征主要有:油气层埋藏浅,压实程度差,胶结疏松;胶结物含量高、泥质成分所占比重大;非均质性严重;对于气藏而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水窜。

柴达木盆地东部气田[1,2]为第四系气田,气藏埋藏较浅,井深一般在1200m 以内。

成岩性差,胶结疏松,胶结物以泥岩为主。

储层一般以泥质粉砂岩和细粉砂岩为主。

粒径在0 04~0 07m m 之间,最大粒径为0 12mm,小于0 01mm 占14%。

气藏投产以后一直受到出砂问题的困扰。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高压气田[3]。

该气田气井井深5300m 左右,地层原始压力平均为58MPa,储层岩性为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岩石粒度分布广,包括细、中、粗3种级别,粒径为0 125~0 7mm 。

储层物性较好,但非均质性严重,如M1井进行系统测试时有出砂现象,试采过程中,M1井、M2井气流带出的固体颗粒刺坏油嘴,且油管内壁有冲蚀道纹。

土库曼斯坦最大的油田库图尔哲别油田[4]油藏埋深为1400~2600m,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渗透率为4010-3~400 10-3 m 2,地面原油粘度为1 0~1 8mPa s,密度为0 86~0 87g/c m 3,含蜡为8%~12%,泥质胶结。

由于地层胶结疏松导致主力油层许多油井停产。

2 油气藏出砂危害2 1 产层出砂增加渗流阻力,造成减产、停产由于产层出砂,当气量小到不足以将其带出地面时,将部分或全部堵塞产气层段,使产气量减小,甚至停产。

如四川纳溪气田10号井,裸眼完井,产层砂堵46 34m,有效井段84 67m(含夹层),气井出砂后产气量由5658m 3/d 降到1116m 3/d,日产水量由20 8m 3降到5 4m 3,生产异常,濒临停产。

2 2 井底沉砂破坏机抽设备对机抽排水采气井,井底压力较低抽汲速度慢,大量泥砂便会沉积井底堵塞井筒,卡死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有砂的地层水会增大柱塞与泵筒间的摩擦力,损坏柱塞皮碗,降低泵效,缩短检泵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四川宋家场气田8号井阳三产层,岩性为碳酸岩盐,裸眼完井,从1990年10月上机抽,至1992年12月共2a 多时间,前后因砂卡凡尔、堵塞泵筒共进行4次检泵,作业时间累计104d,但检泵后正常生产时间仅45 15d,效果很不理想。

2 3 随气体采出砂粒将加快地面设备损坏随气体采出地面的砂粒和高速流动的气体一第12卷第4期2005年8月 特种油气藏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Vol 12No 4Aug 2005起,迅速冲刷地面流程中的设备、管件,使地面设备损坏加快,安全系数降低;同时使节流阀及其它阀件关闭、密封不严,给生产调节、地层测试、计量测试等带来危害。

如四川中梁山气田保2井,稳定试井时大排量生产,导致地层出砂,使二、三级节流阀的阀心出现不同程度的磨蚀,导致关闭不严、调节失控。

3 油气藏出砂机理3 1 地层出砂机理[2,5~10]因气藏与油藏无论是所含流体的性质还是驱动方式和储层的岩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流速、拖曳力、过流面积等。

因此,气层出砂与油层出砂在机理上既有一些相似性,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国外的小乔治苏曼以及我国的蒋官澄、鄢捷年、王富华、唐洪明、孟英峰等对疏松砂岩油藏或气藏的出砂机理作了相关研究,笔者对其主要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3 1 1 !渗流砂∀的流动疏松砂岩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因地层本身胶结弱,储层中存在大量细小、弱胶结的微粒,这部分微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启动,即使产量很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储层中产生运移,这种原始地层微粒称为!渗流砂∀。

唐洪明等通过实验研究了∀流砂∀的启动压差与流砂微粒粒径、含量间的关系。

实验发现颗粒启动压差比较低,即使在0 1MPa的启动压差条件下,这种!流砂∀也会渗流,也就是说这部分微粒的运移是不可避免的。

!渗流砂∀粒径分布范围比较广,微粒集中分布在10~35 m。

结合气藏储层的地质特征,估计实际气层中!渗流砂∀的含量为3%~4%,甚至更低。

不同岩石类型中!渗流砂∀颗粒的含量不同。

对于!渗流砂∀而言,建议在气藏开发过程中让其排出,且尽量逐渐排出,防止渗流砂过多和过快,造成架桥堵塞孔喉,降低产层渗透率。

同时通过改善完井方法和射孔方法,改变流场,减少渗流砂集中。

3 1 2 弱胶结附着的颗粒这部分颗粒绝大部分属于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产状呈分散状和粒间充填;其次是弱胶结的骨架颗粒。

如涩北气田储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骨架颗粒粒径与填隙物粒径呈连续分布,这给气层的防砂和控砂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即填隙物颗粒出砂必然削弱骨架颗粒的稳定性,从而形成!蚯蚓∀洞。

此类颗粒对储层伤害的机理为速敏,通过控制气层的产量,可以防止其对储层的伤害和出砂。

但如果遇上与地层不配伍的工作液、碱液或酸液等,势必破坏填隙物的微结构,以及它们与骨架颗粒间的附着力,变为易于运移的砂粒。

所以也称为填隙物破坏型出砂。

预防弱固结颗粒出砂的办法是,通过对完井、射孔方法的改进,改变流场。

控制产层的产量,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可以采用的措施为:#利用屏蔽暂堵技术,在钻井过程中形成快、牢、致密、浅的薄污染层,阻止外来工作液进入储层,或使滤液作用范围尽可能减小;∃增强工作液配伍性,减少滤液对侵入带胶结物的破坏,不增加外来沉淀堵塞孔喉。

3 1 3 骨架破坏型出砂这部分颗粒受制于钻井、完井、射孔等工艺措施的合理性和参数的选择。

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外来压力所引起的应力、应变,造成地层变形、滑动,使岩石成为(或部分成为)散砂,引起地层严重出砂,甚至井壁不稳定。

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次应力场分布;∃起下钻波动压力;%高压水射流冲击;&机械扰动;∋钻井过程中的出砂;(射孔过程中的出砂。

3 14 砂穴崩落型出砂对于裸眼井,地层出砂后形成洞穴,其顶部由于失去支撑,且不能形成稳定砂拱,块状脱落造成流砂。

对于套管井,地层首先沿射孔孔眼出砂后,形成蚯蚓洞,然后形成小的崩落型洞穴。

预防这种类型出砂的办法是减轻弱胶结和骨架颗粒的出砂量,避免它们引起质的变化,形成崩落型出砂。

3 2 气井井筒携砂规律[11,12]油井携砂和气井携砂的规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油井出砂主要是粘滞拖曳力,气井出砂主要是气体与砂粒碰撞发生动量交换,携带砂粒运移出砂。

气井生产系统的防砂有3个主要途径:一是地层防砂,二是井筒防砂,三是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进入井筒的砂粒能够被气流携带出井筒。

砂粒在井筒中的运动状态可分为沉降与上升,两者的运动方向不同,但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其实质均为固6 特种油气藏 第12卷体颗粒在连续流体介质中的相对运动。

目前对携砂规律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于气体携砂规律的研究。

石油大学的李明忠、王卫阳与李爱芬等人[5]分别对油井垂直井筒携砂规律与地层砂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

他们在McGraw hill及加拿大G W 戈威尔、K 阿齐兹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基本假设条件下,研究了砂粒的沉降末速,即砂粒沉降速度相对稳定时的速度,然后在井筒流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砂粒的沉降速度与井液平均速度的统计关系式,得出了一个基于实验结果的井液携带砂粒上升的临界速度。

他们建议在研究不同地区的井筒沉砂规律时,应当采用当地油层实际砂样进行沉砂实验,对相关统计经验计算式进行修正。

1948年,Pet tyjohn和Christiansen也对等粒径的非球形颗粒沉降末速提出了相关计算式。

但是,这些研究是对液-固流动提出的,对气-固或气-液-固的流动还有待于研究。

到目前,对气-固的混合流动研究甚少,1963年Dalla Valle 等对此略作过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气井井筒携砂规律进行研究,特别是有水出砂气井的携砂规律具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

4 油气藏出砂预测方法油气田出砂预测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单项预测技术的准确性不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已开发油气田根据历史数据拟合预测出砂,新开发区只能利用测井资料,根据部分经验公式计算出砂。

国外在出砂预测方面研究运用较早,现已开发出大尺寸出砂实验模拟系统、多种出砂理论模型及软件向提高预测准确性方向发展。

笔者对目前几种预测方法作简要介绍。

4 1 经验公式及图表法[13]4 1 1 出砂指数出砂指数又称产砂指数或单向扬氏模量,该方法又称为组合模量法,定义为:B=k+4 /3=13400 /t p2(1)式中:B为出砂指数,10kg/m2;k为体积模量,104 kg/m2; 为切变模量,104kg/m2; 为岩石密度,kg/m3;t p为纵波时差, s/m。

根据德赛公司介绍,当采用英制单位时:B>3不出砂;B<2出砂;2)B)3少量出砂。

出砂指数法理论上未考虑射孔及产液对岩石颗粒拖曳力的影响,临界值是根据经验给出的,它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应该说,各地区、各个油田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

B由岩石力学参数定义,但可由测井资料计算。

因此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

4 1 2 斯伦贝谢比斯伦贝谢比R定义为:R=k = 2(V2c V2s-43V4s)(2)式中:V c、V s分别为纵波、横波速度,m/s;R为斯伦贝谢比,kg2/(m2s4)。

当R大时,表示岩石强度大,稳定性好,不易出砂;反之则易出砂。

F同B一样,均由岩石力学参数定义,可根据测井资料计算。

R比B能更好地估计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因为R大时,意味着K、 均大;而B大时,可能K、 中只有一个较大。

用斯伦贝谢比判断出砂虽然较出砂指数法准确,但公式计算中涉及到的横波运用相对麻烦,以前常采用此方法预测出砂,现在运用不多。

4 1 3 声波时差法近年来,常用声波时差在地层中的传播时间T 来预测出砂,当T>295 s/m时应采取防砂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