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4c00273f524ccbff02184a8.png)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文化消费,是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交叉概念,是以文化产品或者服务为载体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消费。
文化消费较之于物质消费,是高层次的消费。
文化消费支出的与日俱增体现了大众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而文化消费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其发展、成熟、规模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主要类型是娱乐型消费,它促使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发展,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发生变迁,走向多元化,对多种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电影、绘画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对多种审美形态无论优美、崇高还是滑稽、怪诞都相继追捧。
“人是一种欲望的主体。
从精神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话语实践总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时尚潮流和风格的确立具有辩证的统一关系:主体性如何被建构、主体欲望如何被实现,那么这个时代的时尚、趣味与风格也就如何被展现。
”所以,在消费社会,中国传统杂技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尤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全球化消费的影响:主张娱乐至上,走上消解中心,否定权威的反传统、反理性之路,牵引着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
因此,我国传统的杂技表演也表现出多元化、全球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和特征。
一、杂技从重“技”走向“技”“剧”并重中国传统杂技表演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没有语言限制,靠肢体语言表情达意,富于生活气息。
中国传统杂技的核心内容是“技”,即自身拥有的技术手段。
艺术在形式上表现出美感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的外在美。
没有高超娴熟的“技”,何以有杂技?单纯强调形式美,虽然也是一种审美趣味的追求,但是发展不会长久,我国的杂技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遇到了发展瓶颈:没有故事、情节、人物的“技”,空洞单调乏味,丧失活力与个性,千篇一律,久而久之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杂技的灵魂应该是“剧”。
“技”是形式,“剧”是内容,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齐头并进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当前文化消费语境下,追求快餐式的娱乐休闲、消遣至上,不费神思的文化追求自然而然对传统娱乐——杂技表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4 大众文化分析---经济
![4 大众文化分析---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9ce770ca5e9856a57126019.png)
►第三种为社会关系消费文化的视角:人们使用 和消费商品是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差别, 以构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消费文化的意义 引申出身份价值。
►大众文化中的身份价值消费举例?
主要运用的概念和理论
►一、作为社会分层的消费文化符号 ►二、影响社会分层的消费文化机制 ►三、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 ►五、文化消费与符号消费——小资与布波的
► 在“三因素分层说”中可能存在同一“面积”人群中存在极 大的异质性,这时可以引入第四个变量——消费文化作为亚 分层的标准,来区分小资与布波这一对具有特殊消费文化, 又有消费共性的群体。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
►消费文化能加强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准 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消费文化强化了相关社 会角色所预期的行为方式,对人们如何定义自 己以及选择相应的社会阶层产生很大影响。
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 现代消费社会一个新的特点是从“物的消费”过渡 到“符号消费”,即从重视对物消费的功用性逐渐转 到重视物消费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大众文化分析工具1
经济学角度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
► 研究消费文化具有三种基本的视角。
► 第一种为物质消费文化的视角:人们消费追求的是物 质方面的满足和享受,消费文化的功能体现为使用价 值。
► 大众文化中的物质消费举例?
►第二种为精神消费文化的视角:人们消费是为 了满足一定的精神需要,涉及到人们对精神世 界的渴望和梦想,以及消费引起的愉悦感,消 费文化主要表现为精神价值。
►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建立社会关系的符号系统, 在社会分层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消费文化影响社会分层的机制,主要表现为生产消 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的作用。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55016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9.png)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大众文化是指社会上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文化现象,包括电影、音乐、游戏、娱乐等方面。
而消费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购买
商品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现象。
首先,消费文化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娱乐和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
需求,娱乐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形式,如电影、音乐、游戏等。
这
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也促进了消费文化的繁荣。
随着大众文化日益普及和
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相关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在电影或
游戏推出后,相关周边产品也会相应地推出并受到市场欢迎。
同时,
艺人或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形象也成为了消费品牌的代言人,进一步刺
激了消费文化的繁荣。
最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也相互影响。
大众文化中的一些流行元素
会被商家利用到商品设计中,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而消费者对于
某些商品的追捧也会进一步推动该商品在大众文化中的普及和推广。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着,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4bb4d5c1c708a1284a4435.png)
2、流行时尚与特定时代心理相关联——“人人
模仿时尚,时尚模仿时代”
1978年“知识就是力量”——影视“图书馆情结” 1981年“美学热”——影视“红衬衫”“红裙子” 80年代“毛毛雨”——对刚性文化的反抗 1986年崔健《一无所有》——“愤青时代”反思文革 80年代中后期台湾校园民谣——“唱自己的歌”《听 泉》 《外婆的澎湖湾》《就要挥别》《兰花草》《童年》
第三章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
第一节、大众文化
壹、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一、大众(mass) 1、来源:从15世纪开始被大规模使用, 早期这个词带有贬义色彩(mob;the common pepole),后来的意蕴主要指 整体的一大堆人。
2、“大众”的主要意义:现代社会中 它主要指的是一个没有差异的、缺乏秩 序和组织的庞大集合体,是大众社会的 主要发展动力,对政治、商业和文化有 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般与“精英” 这个词汇相对应。(雷蒙· 威廉斯)
当代形态:20世纪以后,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
通过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所遇到 的各种问题的深刻反思,提出了“重建公民社会”的 理论主张,认为应该把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 去,把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当作当作公民社会的 主体,并系统提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 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 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 (三分法;公共领域)
《一封家书》——歌词写作独白风潮。《咱老百姓》、 《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 《老鼠爱大米》——曲调平缓、歌词简单清新的网络 歌曲。《两只蝴蝶》《猪之歌》《你是我的玫瑰花》 “旋律顺口溜着,制作DIY着,歌词爱着爱着” 台湾《非常男女》——电视交友节目。《今日有约》 (山东)、《相约星期六》(上海)、《玫瑰之约》 (湖南)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78e61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a.png)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传播并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从大众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大众文化的起源、传播途径、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大众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结合当前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展望了大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加深入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和重要性,了解大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考。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重要性,起源,传播途径,特征,影响,发展趋势,现状,未来展望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社会中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
它是以大多数人的口味和需求为导向,通过大规模传播和普及,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具有普及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众文化不仅反映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大众文化是现代化社会的产物,它通过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和市场经济等方式传播和延伸,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众文化的定义具有多重影响和意义,它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大众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众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能够弥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稳定。
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大众文化对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大众文化对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a389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e.png)
大众文化对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已然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文化,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网络游戏等等。
它不仅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塑造社会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众文化对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普及带来了众多变革。
它出现的初衷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是随着影响的扩大,大众文化变成了引领文化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认知。
人们通过接受大众文化,懂得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
例如由好莱坞出品的电影、Netflix上的电视剧,这些作品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和知识面。
它们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
例如,很多人因为喜欢同一部电影、同一首歌曲、同一款游戏而相聚在一起,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热爱的关系。
同时,这些作品也让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普及的日韩流行音乐和韩剧,让我们对日韩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
换句话说,大众文化不仅可以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价值,更可以引导人们主动接触、认识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和谐相处。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形塑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压倒性的作用。
大众文化可以把一些思想和观念植入人们的心理,引导他们认可某些观点或价值。
例如,现在以成为网红为目标的热捧文化,就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成功就一定和名利双收、有大量追随者、获得认可,等等一系列观念。
而这种价值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虚幻的,畸形的,严重扭曲了价值观。
另外,在网络节目进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粗俗、暴力、低俗的行为被推崇,这些都是在引导人们逐渐接收和认可一些不健康的价值。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2d60e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d.png)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大众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即大规模生产、消费和传播的文化。
它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工业化社会,随着大规模媒体的发展而愈发普及和强大起来。
在这个进程中,大众文化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大众文化具有大众性。
大众文化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化的进程,大规模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和更广泛的方式传播,从而使大众能够普遍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杂志等,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听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
商业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众文化产品通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操作着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大量投资者和企业看到了大众文化市场的潜在商机,开始投身于电影、音乐、出版等领域。
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来研究群众的需求,推出符合市场口味的产品,利用广告和宣传手段来推广产品,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
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和娱乐性。
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的一种特征,即文化产品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并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
这是因为大众文化产品通常追求新颖和刺激,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迅速传播。
大众文化产品大多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注重娱乐和消遣。
它们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以轻松、幽默或刺激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大众文化还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中涌现出各种样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无论是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文化,还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文化都能在大众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大众文化通过吸纳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其他文化。
电影消费市场与大众文化的经济学分析
![电影消费市场与大众文化的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adef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f.png)
电影消费市场与大众文化的经济学分析一、电影消费市场的概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普及,电影消费市场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电影市场规模。
随着影视业的繁荣,电影消费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电影消费市场的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等因素对电影消费市场的影响。
2.经济环境: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例如票房收入的增长、LINE市场的拓展等。
3.技术进步:视觉和音效效果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型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创新,都会决定观众对电影作品的需求和消费形态。
三、大众文化的经济学分析1. 文化的内在结构:人们必须适应其文化环境,这是一种成本,人们的文化消费是达成这种适应的手段之一。
2. 文化的外在结构:影响人们文化消费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文化产业、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等。
3. 特定文化消费的价值感受:消费者在体验特定文化产品时所获得的价值感受同样影响了他们的文化消费行为。
四、电影消费市场的经济学分析1. 供给方对市场的影响:供应商的投入成本、生产能力以及文化品质等因素,都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2. 需求量对市场的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都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3. 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政策的调整、激励措施以及对市场的监管等,都对市场竞争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结论电影消费市场是当前大众消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其背后的经济学问题。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产业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影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加大市场投资力度,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提升电影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
欢乐诗学_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
![欢乐诗学_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https://img.taocdn.com/s3/m/ca18003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5.png)
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也愈发凸显,各种娱乐、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游戏等深入人心。
然而,在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中,审美标准似乎越发模糊,标榜自由、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并从欢乐诗学的角度分析其内涵与影响。
一、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指的是满足广大人群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活动,它以大众为对象,以商业为导向,以娱乐为目的。
在消费时代,商业运作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广告、品牌、推销手段等通过不断向消费者灌输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业主导的消费文化也面临着审美价值的困境。
消费主义使得商品成为审美评判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产品的选择愈发依赖于品牌、包装和市场宣传。
大众文化的标配似乎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同质化的审美,沉浸于主导的文化传媒与流行标准,而忽视了对审美想像的探索与创造。
这使得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同化,淡化了个体审美价值的多样性。
二、欢乐诗学与审美想像欢乐诗学起源于德国文化学者胡贝尔曼,它试图重新定义审美与艺术的观念。
它不仅将音乐、绘画等传统艺术纳入其研究范畴,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体验。
欢乐诗学认为,欢乐是审美体验的核心,追求快乐与心灵愉悦的同时,也要追求对世界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中,欢乐诗学能够提供一种审美想像的方式。
它要求人们去超越商品本身的价值,去反思审美经验的本质。
在欢乐诗学的视野中,审美想像并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领域,而是可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鼓励人们在大众文化的时代,从多元的角度去审视审美,从而重新思考审美的内涵与价值。
三、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与审美标准在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中,审美标准呈现多样与包容的趋势。
作为消费主导的文化,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形式,还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大众文化对当前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影响
![大众文化对当前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a83864533687e21af45a9ca.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0.06爱的深入挖掘,从而慢慢发现“在母狼的凶残后面,还有着世上不可思议、最感人的博爱”。
这是“从母狼新低深处发出的、天底最深痛的母性哀歌,无呜咽咽,悲凉凄婉,穿过悠远的岁月,震荡在荒凉古老的原始草原上”,陈阵和另一位青年杨克多次“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两眼泪光”。
它已经不单纯是狼嚎了,而成为“惊天地,泣鬼神,摄人魂的千古绝唱”。
最终,母狼悲凉的哭声没能换回心爱的孩子,只是“把千万年来,年年丧子丧女的积怨统统哭泻出来”,使“苍茫黑暗的草原沉浸在万年的悲痛之中”。
[10]无形中,作品的伤感情绪被渲染到极点,不经意间将尼采的酒神精神运用得惟妙惟肖。
更为甚者,狼的阳刚之气无丝毫减弱的迹象,悲壮色彩在草原狼的王者气概、英勇气节的衬托下越发浓厚和深沉。
草原上最凶猛的野兽,以最悲壮的姿态来展示他的阳刚之美。
或许,这才是草原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奥秘之处。
草原狼——不愧为草原民族的民族魂!(本篇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属于江苏省创新课题)注释:[1]方克强:《文化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2][5][10]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4][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7][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8][德]尼采:《瞧!这个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9][德]尼采:《偶像的黄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张艳沁,范钦林 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当前文学生产的状况是许多纯娱乐性、媚俗、无聊,甚至低俗、烂俗的文学作品充斥着文学市场。
当然,不可否认仍然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文学生产整体状况是令人不能不感到担忧的。
那么造成目前文学生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此人们大多将矛头指向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但大众文化究竟是如何具体影响文学创作的,却很少有人去论述,因此本文将试着对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做一些分析。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批判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38ef130e27d3240c8547ef03.png)
V ol. 6 No.6 Dec. 2012第6卷 第6期2012年1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104[收稿日期]2012-10-18[基金项目]湖南省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引导研究”(编号:11YBB295);湖南省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的实证研究”(编号:XJK011ADY002)。
[作者简介]黄汀(196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在美化生活和生活艺术化的名目下,日常生活日趋风格多样化,大众以审美形式呈现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从而“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成为人们表达生活诉求的主要范式。
界限的模糊使得作为艺术的文化愈益泛化,大量吸收了大众生活中的各种非文学非艺术的因素,在资本的运作和大众传媒的操纵下,任何产品与体验在实践上都染上了文化的色彩。
在此语境中,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并被推至生活的中心,不仅审美的、精神的、心理的,就连日用的也都有了文化的内涵。
但我们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此文化”非“彼文化”也,环绕我们的不过是都市的、消费的、时尚的、片段的、感性的、视像的、仿真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新质文化——大众文化。
一、 文化概念的起源及界定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据不完全统计,已不下200种。
在汉语中“文化”是由两个词素组成,而且,最早“文”与“化”是不并用的。
“文”在甲骨文中写作纹理交错的形状,如《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化”在甲骨文中写作一正一倒的两人形状,指人姿态的变动。
由此又衍生变化、感化、教化、生成、造化等意义,如《礼记·中庸》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这里的“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可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书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书](https://img.taocdn.com/s3/m/0f06b1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2.png)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书第1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第2章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概述 (3)2.1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定义与分类 (3)2.2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3)2.3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特征 (4)第3章文化消费需求分析 (4)3.1 文化消费需求概述 (4)3.2 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4)3.3 文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5)第四章文化产品供给分析 (5)4.1 文化产品供给概述 (5)4.2 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类型 (5)4.3 文化产品供给的发展趋势 (6)第5章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细分 (6)5.1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细分方法 (6)5.2 各细分市场的特点与消费需求 (6)5.2.1 年龄细分市场 (6)5.2.2 地域细分市场 (7)5.3 各细分市场的发展前景 (7)5.3.1 青少年市场 (7)5.3.2 中青年市场 (7)5.3.3 中老年市场 (7)5.3.4 地域细分市场 (7)第6章竞争态势分析 (7)6.1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竞争格局 (7)6.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8)6.3 竞争趋势与策略 (8)第7章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渠道分析 (9)7.1 文化消费市场渠道概述 (9)7.2 主要渠道类型及其特点 (9)7.2.1 实体渠道 (9)7.2.2 网络渠道 (9)7.2.3 综合性渠道 (9)7.3 渠道发展现状与趋势 (10)第8章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10)8.1 政策环境概述 (10)8.2 政策对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 (10)8.2.1 积极影响 (10)8.2.2 消极影响 (10)8.3 政策发展趋势与建议 (10)8.3.1 发展趋势 (11)8.3.2 政策建议 (11)第9章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问题与对策 (11)9.1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9.1.1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11)9.1.2 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11)9.1.3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11)9.1.4 文化消费市场供需不匹配 (11)9.2 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12)9.2.1 加强文化产品创新 (12)9.2.2 提升文化产业结构 (12)9.2.3 提高文化消费市场准入门槛 (12)9.2.4 完善文化消费政策 (12)9.3 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9.3.1 机遇 (12)9.3.2 挑战 (12)第10章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建议 (13)10.1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前景预测 (13)10.2 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13)10.3 投资建议与策略 (14)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浅议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问题
![浅议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fed0c1172ded630b1cb661.png)
浅议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问题作者:王双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也称为文化工业,我国叫文化产业,它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繁盛,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文化消费的盛行,那么与大众文化形影相随的大众文化消费有哪些特点,又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便是本篇论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大众文化消费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9-01一、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大众文化消费是一项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提供给人们多样化精神享受的社会化活动。
它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具有趋同性。
趋同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趣味和需求模式相一致或相接近的“认同性”消费趋向。
这种认同性消费趋向的产生是由于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
在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它的生产从选题、策划到创作、发行,都带有明显的工业流程性质,内容模式化或标准化,批量生产,大规模仿制。
大众文化成为商品,而这种商品又是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的,这必然会导致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产品趋同一致,缺乏独创性。
其次,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快餐式消费。
快餐式消费是指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速度文化,资讯的新鲜度随时而动、随事而动。
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革命使大众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家们的手工操作的产物,而是机器与电脑进行大规模的拼贴与模仿的产品。
这致使大众文化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进而导致了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快餐式消费。
最后,大众文化消费是以媒介技术为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媒介技术,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微博等等。
这些媒介技术的普及,使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81512f1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c.png)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接受和喜爱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1、广泛普及性:大众文化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它覆盖着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从一般文化娱乐到广告、宣传、音乐、电影、电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2、低门槛性:大众文化具有很低的门槛性,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和获得其中的娱乐和消费。
与高个性化的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注重普及和消费性。
3、商业化:大众文化往往是以商业化的形式呈现的。
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出来的产物,商业化的运营方式让它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4、民众化:大众文化更符合人民的口味和需求,它代表了广大民众审美和文化需求的体现。
民众化的特点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
5、可塑性: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独创性,它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会不段地催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和娱乐形式。
二、大众文化的成因1、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者对娱乐和文化的需求早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这就给市场经济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需求空间。
大众文化在商业市场中得以广泛流行和普及。
2、科技进步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
随着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的广泛应用,大众文化开始从有限的文化圈子中不断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拓展和渗透。
3、消费主义的崛起也推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市场竞争几乎完全围绕着消费活动展开,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消费主义的继续加强和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
4、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促使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738e83d2c1c708a1284a44eb.png)
“在充斥着媒介奇观的时代,名人也成为被 制造和掌控的对象,他们成为媒体文化的偶 像式符码和日常生活中的众神。——毫无疑 问,媒体奇观是名人文化,它为受众提供了 时尚、外形和人格的角色模型。” “我们曾把过去的传记主人公叫做‘生产的 偶像’,今天杂志上的主人公则应叫做‘消 费的偶像’。确实,几乎他们中的每个人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休闲领域有关:要么他不属 于提供社会的基本需求的行业(如娱乐界和 运动界的主人公),要么他或多或少只算是 社会生产机构的漫画式的人物……”
力的过剩,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消费在 经济系统乃至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变得 举足轻重了;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 们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 力和消费选择自由大大增加了,消费也因 此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和获取享乐体验 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消费者社会,‘生产 者角色’依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消费 者角色’在界定和建构身份认同上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这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家庭购物俱乐部》这 一类节目中达到了顶峰。简德斯蒙德描述了其观 看感受: 我第一次收看《家庭购物俱乐部》的时候,连续 三个小时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座位。我坐在那里, 目瞪口呆。项链、耳环、瓷鸟、微波炉……目不 暇接,把握深深地迷住了。我动用了全部的意志 力,才没有拿起电话来拨号……我对自己说,简, 别忘了你的银行账号目前可怜的状况。然而—— 两个柚木托盘10美元,还可以减去5美元的首次购 物折扣!我并不真地需要柚木托盘……但是…… 那可是便宜货啊。……最后,我想,公共广播公 司的广告词在我脑海里萦绕:“电视值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
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 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 言。”“消费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满足 程度,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结 构途径。其中的核心便是,人们为了建 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的方 式去消费商品。”
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
![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https://img.taocdn.com/s3/m/4b85249f04a1b0717fd5ddce.png)
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内容提要】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经典美学逐渐走出了以现代主义艺术为范本的审美自律的内聚模式,投入到新一轮的学科扩张与理念调整之中;当代美学的建构也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
然而,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
因此,大众文化审美之维的内在张力需要以美学的“悲剧之思”与“神性维度”来制衡消费逻辑主导下的“欢乐黑洞”与“装璜艺术”。
处于现代性悖论中的大众文化是矛盾的,也许只有赋予了人文理想的审美批判才能制衡其被“看不见的手”所导引的轻薄与狂嚣,并将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新型审美想像力元素和文化民主化元素发掘出来培育成型。
【关键词】关键词:唯审美;泛审美;经典美学;大众文化;审美转向;欢乐之诱;悲剧之思;身体美学。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具有神性情结的人看来,花草中隐含了“神”(譬如上帝、佛陀、真主、湿婆等神灵)的灵光;而在世俗常人看来,花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鲜艳、芬芳、姿态以及由这色、香、形勾起的人们当下的感官欲望与现实想像,然后才可能推及到历代积淀的美丽传说和风闻逸趣。
常人的耳目所及、感官所触和生存境遇是他们的文化之根,玄远的沉思或神秘的体悟往往是与他们不沾边的,即便有所思也越不出随物感兴、触景伤情之类。
因此,文化艺术的胚胎往往孕育于生活中的日常实用——譬如鲁迅先生提及的音乐的“杭哟”派,而诞生于专业性的祭神、颂神中的祭祀仪式——所谓“三尺之上有神明”;古人以为神明掌握着人的命运,只有虔诚地讨好神明、猜度其深意并投其喜好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美国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认为:“在中世纪,艺术主要服务于宗教,和它从一开始在人类社会中一直起的作用一样。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ef22539dd36a32d73758163.png)
名词解释1、大众文化答: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 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2、全球化答: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3、文化产业答: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
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4、文化转型答: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
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
文化转型一般是指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
研究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特点,对于创新文化建设,构建优良文化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有积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大众文化消费幸福感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大众文化消费幸福感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bf16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c.png)
大众文化消费幸福感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和创意的融合,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大众文化消费幸福感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幸福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大众文化消费是指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消费形式,大众文化消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及娱乐形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市场。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费,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2. 平民化大众文化消费不再局限于少数社会精英,而是普遍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
无论是年轻人、工薪阶层,还是老年人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文化消费获得愉悦和满足。
3. 积极性大众文化消费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人们通过文化消费来放松身心、获取知识、增加娱乐和娱乐享受等,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通过创意、创新和设计等活动而形成的产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正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发展现状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娱乐、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等诸多领域,成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消费社会”肇始于何时仍有分 歧
大卫里斯曼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正在 发生着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在过去的 四百年里荡涤了统治人类大部分历史的以家 庭或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生活方式……当然, 这次革命仍然在进行中,但在世界上最发达 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次革命正让位于另一 种形式的革命——即随着由生产时代转向消 费时代而产生的全面的社会演变。”
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消费”始于20世纪20 年代,它的出现归功于技术革命以及三项重要 的社会发明:“一、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 大批量生产,这使得汽车的廉价出售成为可能; 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 消费欲望的科学化手段;三、比以上发明更为 有效的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 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广告术、一次 性丢弃商品和信用佘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 广告“它是货物的标记,新生活方式展示新价 值观的预告。正如流行的做法那样,广告术突 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小汽车被说成是‘美满 生活’的象征,它的诱惑力无处不在。可以说, 消费经济借助于表面事物而得以存在。”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 会》一书开篇感叹:“今天,在我们的周围, 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 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 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 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 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的关系
“炫耀性消费”
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凡勃伦在其1899年 出版的《有闲阶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 “炫耀性消费”一词。所谓炫耀性消费, 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 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 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 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 耀、声望和名誉。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重要 的社会、经济现象,但该现象长期以来被 以“生产主义”为主导范式的社会学家们 所忽视。
话题讨论
请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解析广告消 费的意识形态幻象
“‘消费者社会’和‘生产者社会’分别 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 由生产者社会进入消费者社会,意味着社会 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当然,这并不 是说生产者社会中的人们就不要消费了,而 是说,在这个发展阶段,生产能力不足,经 济处于短缺阶段,绝大部分人口的消费仅仅 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人们往往是以 ‘生产者角色’而不是‘消费者角色’来展 现自身的身份认同的。同样道理,消费者社 会并不意味着不要生产或生产变得”不重要 了,而是说,由于生产能
“在充斥着媒介奇观的时代,名人也成为被 制造和掌控的对象,他们成为媒体文化的偶 像式符码和日常生活中的众神。——毫无疑 问,媒体奇观是名人文化,它为受众提供了 时尚、外形和人格的角色模型。” “我们曾把过去的传记主人公叫做‘生产的 偶像’,今天杂志上的主人公则应叫做‘消 费的偶像’。确实,几乎他们中的每个人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休闲领域有关:要么他不属 于提供社会的基本需求的行业(如娱乐界和 运动界的主人公),要么他或多或少只算是 社会生产机构的漫画式的人物……”
化产品面前逐渐淡化,在时尚消费中, 消费品主要作为一种表征一定社会意义 的符号而存在,符号价值的凸显使得大 众文化产品与消费者自身的个性、特征、 身份、地位、声望、权力等联结起来。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还体现在它与
仪式之间的紧密关联。
约翰费斯克等人指出仪式是“组织
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 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 中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齐美尔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将时尚的流行 视为从较高阶层向较低阶层的扩散过程,上 层永远处于表达风格的时尚制造者的位置, 而下层出于对上层社会向往的需要而总是在 模仿。不过时尚并不是总是从上层流向下层。 布卢姆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
“上流社会或中产阶级所设置的时尚标准, 并不比那些失去地位的、反阶级的年轻人和 反主流文化者设置的多。长头发,头饰圈、 珠子项链,染色的衣服,背心,混杂的皮革 制品和小山羊皮制品,精心制作的褪色的粗 棉布工作服,以及其他所有的反主流文化装 束的随身用具,不但嘲弄了既有阶级的物质 地位符号,而且成功的散布到了敌对的阵 营——在纽约第五大街和主要街道流行并被 模仿……认为时尚风格是在上层社会建立以 后才逐渐向下渗透散布的理论,显然出了毛 病。”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詹姆逊:“我们现在已经没有 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 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自身 的意识形态。现在出现的是一 系列行为、实践,而不是一套 信仰,也许旧式的意识 形态正 是信仰。”
广告消费的意识形态幻象的三 个层面:消费意识形态、风险 社会、阶层区隔。
消费意识形态
广告正是凭借着富有诱惑力的各种符号, “召唤”着每一个消费者内心欲望,并在这 种意识形态的“召唤”机制中,使消费者实 现自我消费身份的确认。而实际上,个体与 广告提供的意识形态主体定位之间的辨认是 一种曲解的想象的认知。正如马克波斯特所 指出的:“广告的意识形态影响在于再造条 件,通过再造,个体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 体,一个法律上自由的、自主的工人和消费 者。当然这个主体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 系是想象的,主体相信自己是主动地执行者, 而实际上他(或她)被组构成承受者,在此 意义上,这种关系就是被曲解的关系。”
大卫李普曼的“社会性格”类型 说
“传统导向型”
“内在导向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人导向型”
国内关于消费文化论述的不同观点
“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方面创 造性的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活动 的升华和结晶。消费活动包括了优美的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务生活 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 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活动。”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 的转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 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 的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也在大众文 化中进行。可以说,消费社会造就 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而大众文 化对消费文化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学者苏特杰哈利划分的社会发展的 三阶段: 1、“前工业传统社会” 2、“工业社会” 3、“消费社会”
广告消费的意识形态幻象
文化研究学者理查德奥曼在研究广告 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时指出:“意 识形态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 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 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 一个产业等等。最常见的意识形态策 略,就是说明这个群体的利益怎样 ‘真的’大体上等同于整个社会的利 益或者整个人类的利益。”
阶层区隔
“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
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 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 言。”“消费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满足 程度,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结 构途径。其中的核心便是,人们为了建 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的方 式去消费商品。”
另一方面,广告传播也是不同阶层群体消费选择和 品位追求的指向标,其差异化原则造成了不同阶层 之间的区隔。
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逊:当代资本 主义社会“已经没有旧有意识形态,只 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 身的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 为它本身具有的“双重结合” 特性:大众文化产品本身被人 消费,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消费。
以电视为例,电视可以被方便的看作为 “广告的第四维度”。“电视机本身就是 消费主义的胜利纪念品……也是耐用消费 品在电视的知识竞赛节目或者广告节目里 欢闹嬉戏的剧场。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是 双重消费者,即既是媒体的消费者(作为 观众),又是媒体正在展示的商品的消费 者(作为潜在的顾客)。电视屏幕就是商 店橱窗,电视机就是仓库。” ——大卫莫利《媒体研究中的消费理论》
力的过剩,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消费在 经济系统乃至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变得 举足轻重了;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 们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 力和消费选择自由大大增加了,消费也因 此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和获取享乐体验 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消费者社会,‘生产 者角色’依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消费 者角色’在界定和建构身份认同上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一旦一种时尚被广泛接受,我们就不再把 它叫做时尚了……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的是 它自己的死亡,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即它的广 泛流行抵消了它的独特性。” 时尚的发展过程被比作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过 程。
从消费社会的语境看,大众文化消费功
能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意义的产 生和流通。
使用价值的有效性在不断变换的大众文
在广告传播中,广告将商品或服务置于特定的情境 之中从而塑造出不同品位范型,成为不同群体消费 选择和品位追求的指向标。
广告的消费者类型定位、市场区隔与市场细分起到 了社会分层的作用,市场交换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 交易和流通,而且也反映了与社会地位相关的价值 体系和生活方式。
话题讨论
谈谈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
这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家庭购物俱乐部》这 一类节目中达到了顶峰。简德斯蒙德描述了其观 看感受: 我第一次收看《家庭购物俱乐部》的时候,连续 三个小时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座位。我坐在那里, 目瞪口呆。项链、耳环、瓷鸟、微波炉……目不 暇接,把握深深地迷住了。我动用了全部的意志 力,才没有拿起电话来拨号……我对自己说,简, 别忘了你的银行账号目前可怜的状况。然而—— 两个柚木托盘10美元,还可以减去5美元的首次购 物折扣!我并不真地需要柚木托盘……但是…… 那可是便宜货啊。……最后,我想,公共广播公 司的广告词在我脑海里萦绕:“电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