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减阻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国内外船舶气泡减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国内外船舶气泡减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设计与研究
国内外船舶 气泡减 阻技术 的研究 与应用
胡 以怀 , 李 慧 晶 ,何 浩
( 上 海海 事 大学 商船 学院 ,上 海 2 0 1 3 0 6 )
摘要 :介 绍国 内外船舶气泡减阻技术的研究情况,包括微气 泡减 阻技术 、气幕减阻技术及气膜减 阻技术 的试验研
究和理论计算结果 ,特别是俄罗斯倾斜板气泡减阻技术 、日本微气泡减阻技术和我 国薄层气膜减 阻技术 的特 点。 同时 ,介 绍国内外微气 泡减 阻理论方面的力学模型、数值计 算方法和重要结论 。回顾 2 0 世纪 6 O年代 以来气泡减 阻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情况 ,特 别是俄罗斯、 日本及丹麦等 国设 计的气泡减 阻船舶 的性 能和 节能效果。针对我 国 目前气泡 减阻节能技术在实船上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 ,探讨我 国船舶气泡减 阻技术 的应用前景 。 关键 词 :微气泡减阻;气膜减阻 ;气幕减阻;船舶节能 中图分类号9 5 . 4 0 6 9 ( 2 0 1 7 ) 0 6 — 0 0 0 1 — 0 6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o me s t i c a n d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wo r k o n s h i p b u b b l e d r a g r e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i n c l u d i n g e x p e r i me n t a l a n d n u me r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r e l a t e d t o mi c r o — b u b b l e d r a g r e d u c t i o n ,b u b b l e c u r t a i n d r a g

用于制药工业的消泡装置研究进展

用于制药工业的消泡装置研究进展

起泡是制药工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过程现象。

虽然泡沫在改善药物溶解性,提高药物递送能力和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在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药制药领域中,泡沫的产生也会造成药液有效成分流失、设备的污染与继而引发的设备工作体积的减少,以及可怕的暴沸等问题[2,3]。

所以,有效消除制药过程中冗余的泡沫对于提升制药工业水平至关重要。

目前,在制药工业领域应用较为普遍的泡沫消除方法有机械消泡法、物理消泡法、化学消泡法及自然消泡法。

机械消泡法主要利用旋转的方法改变作用于气泡上的压力和剪切力,从而达到消除气泡的目的。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绿色经济环保,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中。

其采用的机械消泡装置主要包括离心篮式、旋转式、折流板式或筛板式[4]。

物理消泡法是通过加快液膜中流体的流失速率、气泡之间的扩散速率或改变表面张力的方法使泡沫破裂,主要种类有温差式消泡、声波式消泡、液体喷射式消泡及真空泵式消泡[5]。

化学消泡是通过添加消泡剂从而达到消泡的目的,由于消泡剂的使用可能会破坏药液稳定性或和药液成分发生反应,所以这种方法在制药工业应用较少。

自然消泡法是利用泡沫液膜液体的不断流失造成气泡液膜破裂或气泡间气体扩散实现气相和液相分离,这种消泡方法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在实际应用中也比较少。

本文重点围绕基于机械消泡法和物理消泡法研制和开发的消泡装置,对它们在搅拌、提取、萃取、浓缩和包装环节中有关泡沫消除方面的原理、特点、应用效果进行对比介绍,以期为制药工业领域泡沫消除装置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Part 1、搅拌搅拌是制药工业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是混料、提取浓缩、发酵等过程中的重要反应条件。

常见的机械式搅拌器利用高速旋转的电动机带动叶轮飞速旋转,从而达到对料液搅拌的目的。

但是在搅拌的过程中,由于气流的引入或料液本身的起泡性质,容易发生起泡。

此时,料液在搅拌器的作用下会与容器壁发生激烈冲击,这一冲击离心作用会使与容器壁接触的部分泡沫碎裂,但是在搅拌器的涡旋中心还会产生大量泡沫。

气体润滑减阻研究综述

气体润滑减阻研究综述

气体润滑减阻研究综述
秦世杰;季盛;伍锐;吴大转
【期刊名称】《船舶力学》
【年(卷),期】2024(28)6
【摘要】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气体润滑减阻作为一种流动控制节能与降碳方法,可有效降低船舶航行阻力,对我国船舶及航运业的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介绍了气体润滑减阻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及意义,阐述了气体润滑减阻的定义及分类方式,特别是提出了基于气液两相界面形态与减阻机理的离散气泡减阻和连续气层减阻分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梳理了离散气泡减阻和连续气层减阻在减阻特性、减阻机理、两相流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进展情况,总结并展望了气体润滑减阻的研究现状和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总页数】16页(P951-966)
【作者】秦世杰;季盛;伍锐;吴大转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浙江省清洁能源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1.312
【相关文献】
1.气体润滑减阻的自主节能船研究
2.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气体润滑减阻节能技术获突破
3.高速艇气体润滑减阻技术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4.船舶气体润滑减阻应用现状及展望
5.基于平板的气体润滑减阻数值计算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局部通气空泡尾部微气泡流减阻仿真研究

局部通气空泡尾部微气泡流减阻仿真研究

a xsmmer be t h n smuain n b b l o rae yp ril e tae a i r mpe n a iy t co jc.T e i lt so u byf w ce td b at ni td c vt weei 1. i o l av l v

re u a e n a lra Eu e i n t — u d a r a h Th a e k g d lr s le r m h e i d o tb s d o n Eu e in— l ra wo f i pp o c l e g s la a e mo e e u td fo t e r —

Nume ia d lwa r t ai t d t r u h a p i ain o ir b b e d a e u to x e i e tf r rc lmo e sf sl v ldae h o g p lc to n a m c o u bl r g r d ci n e p rm n o i y

Ab ta t Nume ia e e r h o c o u bl r g r d c in d wn te m a t lv n i td c vt s c r s rc : rc lr s a c n mir b b e d a e u t o sr a p ri e tl e a i i a o a a v

2・ c o lo rs a e,Me h nia n a ufcurn gn e i S h o fAeo p c c a c la d M n a t ig En ie rng RMI iest T Unvri y,V coi 3 8 itr 0 3,Autai ) a srl a

利用空气形成膜来减少阻力的例子

利用空气形成膜来减少阻力的例子

利用空气形成膜来减少阻力的例子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的应用试验
当前国际上因对船舶低碳的要求,船舶利用空气减阻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2013年设计建造船舶将行EEDI规则,为船舶低碳规定了指标规范。

早在1987年国外科学家提出了船舶空气润滑的概念,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曾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船舶空气减阻,当前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世界上主要形成以下三种船舶空气减阻技术形式。

一种为船底倾斜板断级气泡减阻节能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过渡型高速船型上,船底设置数道倾斜板借助于船速在船底倾斜板后面形成拱状气泡,气泡长度与船速的平方成正比。

二为船舶微气泡减阻节能技术。

利用船上风机向船底输入空气时通过船底微孔形成微气泡水气混合物从而实现船舶气泡减阻节能。

三为我国自主创新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

作者于1982年研究得出了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与吃水深度无关的气泡膜常数,后谓之气膜定律,进而通过试验研究得出船底气膜形成规律,设计了船舶气膜减阻节能装置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利用船上风机向船底输人空气时,通过船底安装的横向导流板装器能有效形成船底薄层空气膜,使船底与水的接触替代为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可实现船舶阻力显著降低,本发明使我国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船底有效形成薄层空气膜的技术难题。

试验研究和实船应用测试结果都说明,船舶利用气脑减阻节能技术可减少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
30-50%,可实现运输船和高速船节能15-20%左右。

本文主要介绍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的应用测试和分析,我国自主创新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积累了可贵的研究和应用经验,为船舶节能低暖开发了一条经济实用的技术途径。

船用气泡减阻技术发展

船用气泡减阻技术发展

船用气泡减阻技术发展船用气泡减阻技术发展早在十九世纪30年代俄国和瑞典科学家就提出设想:在运动船舶的船体外表面和水之间,引入空气和排气形成气幕,可以大幅减少运动船舶总阻力。

然而,这一设计思想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实现。

因此,目前真正用于实船的仅为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

气泡船(air cavity craft)也有称作空气润滑船(air-lubricated-hull craft)或气浮船(air ride express)的,它是高性能船型中的一种。

其工作原理是把空气引入船底,在船底表面形成气水混合的两相流,从降低液体粘性系数的角度来减小艇体的摩擦阻力,达到高速航运的目的。

1949年底,瑞典哥德堡船模试验池的Edstrand提出了气膜减阻原理,但由于空气会自由地飘离船体表面,无法形成气膜,试验没有取得成功。

60年代后,各国对怎样锁定气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在平底船上开设一个凹进船底的平面,四周用板材围起来,在船底凹面内通以压缩空气,使大部分气体封存在船底,当然难免还有一小部分气体随船体的移动从船底边缘逃逸出去。

这类技术主要应用在低速运输船上,如驳船、货船和大型油船。

在我国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研究的垫气驳就属于这一类,并于1982年在黑龙江航运的驳船上应用成功。

在正常运营航速(Vs=9km/h)下,阻力可比原船型减小30%,而消耗在压缩空气上的功率只占总功率的3%,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第二种思路是将船底下的一层薄薄的气膜扩展成一个增压气室,最终将演变成侧壁式气垫船,成为另一类高性能船型。

80年代以来,前苏联、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把气幕减阻技术拓展到高速船上,建造了实艇并投入航运。

英国、日本、韩国等也相继开展了研究设计工作,但未见到实船下水的报导。

气幕减阻技术进入90年代,尤以俄罗斯的研究设计工作最为突出,他们将其作为继水翼艇之后的新一代高性能船型走俏国际航运市场。

提高气泡船减阻率的技术措施

提高气泡船减阻率的技术措施
ZOU Cun we , I S iwe , 。 i L U h — i ZHANG i g Ln
( . hn hpD vl m n a dD s nC ne , u a 3 0 4, hn ; 1 C iaS i e e p e t n ei e trW hn4 0 6 C ia o g
Re e r h o e h c lm e s e fi p o i h a e uci n r t fa r c v t r f s a c n t c nia a ur s o m r v ng t e dr g r d to a e o i a iy c a t
占的 比例较大 ,所 以减小摩擦 阻力有 望成 为更有效 的 手段 。气泡船是指 采用气 泡减 阻技术 的一类船 舶 , 其 工作 原 理 是把 空 气 ( 或废 气 ) 引入 船底 ,在 船 底 表
收 稿 日期 : 0 1一l —2 ;修 回 日期 : 0 2— 4— 9 21 1 3 2 1 0 0
2. u a e h i a le e o m mu i a i ns W u a 3 06 Chi a; W h n T c n c l Co l g f Co n c to , h n 4 0 5, n
3 C iaA it nId s G nrl i rf C . Ld J g e 4 0 0 C ia . hn v i n ut e e r a o , t , n m n4 8 0 , hn ) ao  ̄ aA ct i
条措 施对 气泡 船 减 阻 效果 的影 响 ;另 一 方 面 探 讨 优
化横 剖 面底 部 形 状 措 施 对 气 泡 船 减 阻 效 果 的影 响 。
通过 探讨 ,以寻求 出使 气 泡 在 艇 底保 持 及 运 动 稳 定 性较 好 的最佳 减 阻 措施 ,从 而 提 高 高速 艇 摩 擦 阻 力 减阻 率 ,达到 降 阻节能 的 目的 。

气泡高速艇艇底气穴形态及减阻机理研究

气泡高速艇艇底气穴形态及减阻机理研究
OU Yo n g p e n g,DONG We n c a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h i p E n g i n e e r i n g ,N a v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Wu h a n 4 3 0 0 3 3 , C h i n a )
网络出版地址 :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l / 2 3 . 1 3 9 0 . U . 2 0 1 2 1 2 2 6 . 1 6 3 0 . 0 0 3 . h t ml
中图分类号 : U 6 3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7 0 4 3 ( 2 0 1 3 ) O 1 - 0 0 5 1 - 0 7
第3 4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尔 滨






Vo 1 . 3 4 N o. 1
o f Ha r bi n En g i n e e in r g U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l a
J a n .2 0 1 3
气 泡 高 速 艇 艇 底 气 穴 形 态 及 减 阻 机 理 研 究
m e n t a l d a t a i f n d i n g s .T h e i f n d i n g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a b i g a n d s t e a d y a i r c a v i t y w a s o b t a i n e d b y i n j e c t i n g a i r i n t o a t r i i f —

低速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

低速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

低速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
赵晓杰;宗智;王加夏;洪智超;胡俊明
【期刊名称】《船舶力学》
【年(卷),期】2024(28)3
【摘要】为了研究船舶微气泡减阻规律,本文基于OpenFOAM中两相欧拉数值模型,对低速散货船进行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

对气液两相分别建立控制方程,考虑五种相间作用力及气泡聚合和破碎,采用考虑气泡影响的改进k-ε湍流模型,忽略自由面影响,采用叠模模型研究喷气量、气泡直径、航速及吃水等因素对船舶微气泡减阻的影响,分析气体体积分数、湍流粘度和气泡直径分布等。

结果表明:微气泡可以同时减少船舶摩擦阻力、粘压阻力和总阻力;喷气量直接影响减阻率,喷气量越大,减阻率越高;较小气泡的平均气体体积分数较大且气体分布更均匀,同时湍流运动粘度较小,可以更有效减阻;气泡沿着流向会聚并,气泡越小聚并越剧烈;较高航速和小吃水更有利于减阻。

【总页数】11页(P368-378)
【作者】赵晓杰;宗智;王加夏;洪智超;胡俊明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1.1
【相关文献】
1.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试验研究
2.船舶微气泡润滑减阻的研究进展与数值模拟
3.不同喷气形式对船舶微气泡减阻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4.二维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模拟
5.船舶吃水对微气泡减阻影响的水池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是一种通过在船舶、飞行器等结构表面产生气泡层,减少摩擦阻力,提高运动效率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两个基本物理学原理:表面张力和吸附作用。

当水或空气流经一个平坦、水平的表面时,由于表面张力,液体与固体之间会形成一个细小的湿润区域,称为“表面水膜”,并形成
阻力。

气泡减阻系统通过在表面注入气泡,使其聚集在一起形成气泡层,覆盖在表面上,从而打破了表面张力,大大降低了液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摩擦阻力。

此外,气泡减阻系统还利用了吸附作用。

气泡层表面的气泡与水或空气之间会发生分子间吸引力,从而吸附在表面上。

这种吸附作用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气泡层,保持气泡在表面上的位置,不易破裂或漏气。

综上所述,气泡减阻系统通过利用表面张力和吸附作用,形成稳定的气泡层,降低摩擦阻力,提高运动效率。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船舶、飞行器、水上运动器材等领域。

- 1 -。

减小船舶粘性阻力的方法和措施

减小船舶粘性阻力的方法和措施

题目:减小粘性阻力的方法和措施组员:赵帅张帅郭宁吴龙烽郭宁罗乃甲减小船舶阻力方法:影响船舶阻力的因素很多, 其中主要的是航速、船型和船舶航行时的外界条件。

对于大量使用的中、低速船舶而言, 粘性阻力比兴波阻力要大得多; 对于高速船舶, 则主要应减少兴波阻力。

在减少阻力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一优化船舶的主要尺度和线型。

目前采用较多的船型与线型有: ①球鼻艏船型(国外已发展可变球鼻艏, 其鼻可上下移动, 或自由摆动, 或按吃水与航速变化改变球体形状) ; ②艉端球船型; ③球艉及双艉鳍船型; ④纵流船型; ⑤双体船及小水线面双体船; ⑥不对称艉部线型; ⑦浅吃水肥大船型; ⑧双艉船和平头涡艉。

(1).球艏对游艇粘性阻力的影响:从游艇艇体表面的流线及压力分布图可以看出:尽管此类游艇加装球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兴波阻力以提高快速性,适当选择的球首(如球脂I)可以在明显减少游艇兴波阻力的同时减少粘压阻力,船艏以及尾部压力系数分布显著改变是其减阻的主要判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加装球鼻舷与没有球鼻脂状况相比,游艇的粘压阻力系数明显减小,而摩擦阻力差别不大,而球舷I状况下游艇的粘压阻力系数较球舫n稍大,但是差别不是很大"而球循I和球脂n两种状况对摩擦阻力系数基本没有影响"三者的粘性阻力系数大小为:采用球舷n最小,采用球舷I次之,无球脂时最大"对于兴波阻力系数,安装球鼻舶I!n均取到减阻效果,而球鼻舷I效果较好"(二).运输船舶气泡润滑减阻技术研究成果显示:1)对低速肥大型船,在船底喷气,能够使摩擦阻力减小9% —17%左右;2)对低速肥大型船,在船底喷气能够使粘压阻力减小,最直观的理解是船底喷气改善了船底压力分布;3)同一喷气流量下,多级喷气(船首船中同时喷气)减阻效果好于单级喷气(仅仅在船首喷气)减阻效果,因为多级喷气模型是在单级喷气模型的气体体积分数较低的位置布置了一个喷气口,从物理模型上弥补了单级喷气模型的不足,另一方面,相对于单级喷气模型,多级喷气模型增加了喷气面积,而适度增加喷气面积有利于减小阻力;4)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气体体积浓度在船底的分布也越集中,减阻率也相应增加,因为较大的来流速度相对于较小的来流速度更容易使气泡来不及逃逸就随着来流速度运动到船后方有效覆盖船表面;5)随着喷气流量的增加,减阻率也增加,因为喷气量的增加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气体的体积浓度从而增加气体覆盖面;6)随着船舶吃水的增加,减阻率逐渐减小,这种减小的趋势在低速时表现得比较明显,而高速时表现得比较缓和;7)对深吃水低速肥大型船,较小的喷气流量减阻效果并不明显,要想获得理想的减阻效果,条件容许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喷气量;8)相同速度、相同喷气流量下,喷气口位置和面积相同的缝喷比孔喷减阻效果好,但缝喷更容易达到饱和喷气流量。

气泡润滑减阻系统,船舶和控制方法

气泡润滑减阻系统,船舶和控制方法

气泡润滑减阻系统,船舶和控制方法我跟你说啊,气泡润滑减阻系统这事儿,我一开始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这玩意儿对船舶来说那可能是个挺牛的东西,能让船跑起来更轻松高效啊。

我最初的想法特别简单,我就想啊,气泡嘛,那把气往船底弄不就得了。

我就找了个小模型船,搞了个简单的装置,就像咱们吹泡泡那个小管子似的,往船底吹气。

结果你猜怎么着,完全不行啊。

一是气泡不均匀,二是那气量根本控制不好,船跑起来晃晃悠悠的,感觉阻力还更大了呢,这就是我犯的第一个错。

后来我就去查阅各种资料,发现人家的气泡得有一定的大小、分布还有产生的频率啥的都有讲究。

我又重新捣鼓我的小模型船。

我就想啊,这气泡的产生就好比给蛋糕里打奶油,得均匀又适量。

那怎么能做到呢?我就去研究那种能精密控制气体流量的小阀门,就像水龙头控制水流那样去控制气流。

我还试过很多种进气的位置,船头、船侧、船底不同的地方都试了。

有一次我在船底靠前的位置进气,发现气泡能往后延伸得好一点,但还是不够理想。

我不断调整进气角度,就像调整淋浴喷头的方向那样,看看从哪个角度进气能让气泡分布得最广最均匀。

对于船舶的话,大船可就更复杂了。

在小船上取得的经验用到大船上可不那么容易。

比如说,要想为大船配备气泡润滑减阻系统,那供气设备就得特别强大而且稳定。

我就去调研那些大型的空气压缩机,发现有些虽然气量很大,但噪音太大,对船上环境影响不好,而且也费电,这是个失败的尝试。

再说说控制方法吧。

我觉得就像开车一样,得根据船的速度、行驶的状态来调整气泡产生的量和频率。

比如说船要加速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更多小而密的气泡来减少阻力。

但这个调整可不好搞,我尝试过用传感器去监测船的行驶数据,比如速度、水的压力啥的,根据这些数据来自动控制气泡的产生。

但是传感器的数据有时候不准确,可能是受到水里杂物或者波浪的影响。

所以我又得想办法让传感器更精确,就好比给它戴上眼镜,只看它该看的东西。

这气泡润滑减阻系统啊,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成功之前不知道要失败多少次,但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平板微气泡减阻预报及影响因素研究

平板微气泡减阻预报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H(0 5 1 20 5) 国家部 委重 点基金 项 目资助 ( 10 43 16B10 ) 94 A10 00J 1 1。
图 1 平板模型形状及供气板的布置
3 数学模型
31 气一 . 液两相混合 流模型
假设两相流体均匀混合 ,则建立气一 液两相混合流模型为
平板微气泡减 阻预报及影响因素研究
郭 峰 ,欧勇鹏 ,董文才 ,毕 毅
( 海军工程大学船舶 与动力学院,武 汉 40 3 ) 303


假定气一 液两相流均匀混合 ,且微 气泡在水流 中存在滑移,运用流体 计算软件 Fu n 中的混合多相流模 let 型对平板微气泡减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了微气泡流 的减阻机理及喷气速度 与主流速度之比、微气泡大 小、空隙率分布等对水 中运动平板减阻效果 的影响规律 ,并指出微 气泡减阻率为喷气速度与主流速度之比的 非线性对数函数 ,且存在 相对饱和喷气速度 ,同时建立 了一个平板微气泡减 阻率大小 的预 报模型 ,并从理论 上对减阻效果进行 了预报 。
式中 为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
气一 液两相间滑移速度方程:

)d ( r ( ) =i gd ) V a
为气体在混合流中的质量浓度。
( ) 昙 一
气相漂移流率方程 :
j=、—c |m D I 0G p 8 、
微气泡的漂移速度与滑移速度之间的关系 : 引

( 卜纸 / ) ,
4 9卷
增 总第 13 ) 8期




Vo.9S p lmet(e a . 8 ) 1 u pe n S r l 4 i No 1 3

气层减阻技术关键因素影响研究

气层减阻技术关键因素影响研究

气层减阻技术关键因素影响研究高丽瑾;陈少峰;恽秋琴;何术龙;王丽艳;陆芳【期刊名称】《中国造船》【年(卷),期】2018(059)004【摘要】气层减阻技术可显著降低船舶阻力、减少燃料消耗和提高船舶航速,是极具潜力的新型船舶节能减排技术.在大型低速船上应用这项技术时,由于航速低的原因,气层难以在船舶底部生成并稳定保持.针对气层减阻技术在低速船上的应用难点,以平板为研究对象,进行气层生成和稳定保持的试验研究,探讨低速状态下气层能稳定保持的关键因素.对喷气方式、喷口形式、气流量等因素展开了系列研究,获得了低速状态下具有较高减阻节能效果的喷气模式(喷气方式+喷口形式)和关键设计参数.以此为设计依据,对船模、百吨级原理样船以及沿海实船等为多种尺度的研究对象进行气层减阻方案设计,获得了较好的减阻节能效果,船模减阻率达47%,百吨级原理样船净节能11%,沿海实船净节能7%以上,验证了寻获的气层减阻关键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气层减阻技术在低速船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总页数】13页(P1-13)【作者】高丽瑾;陈少峰;恽秋琴;何术龙;王丽艳;陆芳【作者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214000;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214000;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214000;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214000;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214000;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1.78【相关文献】1.船舶气层减阻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J], 欧勇鹏;吴浩;董文才2.基于EEDI的气层减阻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J], 陈少峰;高丽瑾;恽秋琴;徐杰;胡琼3.高速艇气层减阻新技术 [J], 多网4.我高速艇气层减阻新技术问世 [J],5.船式拖拉机气层减阻研究 [J], 邹星;陈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是一种能够减小流体阻力的技术。

其原理是向流体中注入气泡,通过气泡的存在,能够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减小流体的粘滞阻力和湍流阻力,从而达到减小流体阻力的目的。

气泡减阻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气泡的形成与扩散
气泡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在流体中存在的微小气泡,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合并,最终形成了大的气泡。

这些气泡在流体中不断地扩散,从而改变了流体的流动状态。

在气泡减阻系统中,通过控制气泡的形成和扩散,能够有效地减少流体的阻力。

2. 气泡的运动状态
气泡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也影响着气泡减阻系统的效果。

在一定的流速下,气泡的运动状态会受到流体的阻力和重力的影响,其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四种:上浮、下沉、停留和漂移。

其中,上浮和下沉状态对于气泡减阻系统的效果最好,能够有效地减小流体阻力。

总的来说,气泡减阻系统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气泡的形成和运动状态,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从而减小流体的阻力。

这种技术在石油勘探、船舶运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

波浪 气泡减阻

波浪 气泡减阻

波浪气泡减阻
"波浪气泡减阻"这个词组似乎是涉及到流体力学或者船舶设计方面的概念。

在船舶设计中,减阻是指通过减少水流对船体的阻力,从而提高船舶的速度和燃油效率。

波浪和气泡是两种常见的减阻技术手段。

波浪减阻:通过设计船体的外形或者采用特殊的船体结构,可以减少船体在水中航行时产生的波浪,从而降低水流对船体的阻力,提高船舶的速度和效率。

气泡减阻:气泡减阻技术是通过在船体底部释放气泡,形成一层气泡薄膜,减少水流与船体表面的摩擦阻力,从而降低船舶的阻力,提高速度和燃油效率。

这些技术都是为了优化船舶的设计,提高船舶的性能和效率。

希望这个解释能够帮助您理解这个词组的含义。

回转体微气泡减阻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回转体微气泡减阻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i u ag 0 ,h s t c d c o t ot eie yter i o rnet nvl i ess i- m m rneo 3 % te eia er ut nr i i m syd c db t f i i c o e c yvr q f r s n e i ao s l d h ao a j i ot ul udvlc y a dds b t go o at n i nt lsl r ae ea g f i i et na dteb l fh i e i , n i r ui f i f co , s o c e lt t t nl o r n c o n uko e ot t i n vdr i o y e doh e a j i h t
中图 分 类 号 :6 13 文 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 0 -03 2 1 ) 114 -7 U 6. A 1 67 (0 0 1 — 30 0 4 4
Th h o e i a t d n i fu n i a t r o r ssa c e t e r tc lsu y o n e cng f c o s t e it n e l
第3 1卷第 1 期 1
21 0 0年 1 月 1









Vo . N 1 1 31 o. 1
J un l fHabn E gn eigUnv ri o ra ri n ie rn iest o y
NO . 01 V2 0
d i 1 . 9 9 j i n 1 0 -0 3 2 1 . 1 0 5 o:0 3 6 / . s . 0 6 7 4 . 0 0 1 .0 s
t e d s b t n o od f cin w s ds u s d h omain o e s t rt d arf w r t a l n lz d t s h i r ui f i r t a i se .T e fr t f h au ae i l a e w sa s a ay e .I i t i o v a o c o t o o

局部通气空泡尾部微气泡流减阻仿真研究_向敏

局部通气空泡尾部微气泡流减阻仿真研究_向敏

第6 期
局部通气空泡尾部微气泡流减阻仿真研究
735
1. 2
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 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建立气泡流仿 动量守 真模型。通过单独求解液相和气相的质量、
图2 Fig. 2
局部通气空泡尾部回射流泄气机理示意图 Schematic of gas leakage mechanism at the tail of partial ventilated cavity by reentrained jet
[10 - 11 ] Stokes 方 接数 值 模 拟 和 雷 诺 平 均 Navier[12 - 13 ] 。 法 展开 直接数值模拟能预示湍流边界层内
图1 Fig. 1
试验体结构和空泡轮廓示意图
气泡和边界层作用机理, 但是计算量大, 对高雷诺数 和高气含量工况不具有实用价值 。而基于雷诺平均 的双流体模型计算效率高, 同时能采用两相间动量 传递及气泡破碎、 合并模型正确计算气泡输运, 相间 作用及气泡间质量传递等对微气泡减阻影响较大的 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开展局 部通 气 空 泡 尾 部 气 泡 流 仿 真 研 究。 模 型 中 根 据 Savchenko[14]公式确定不同空化数下前部空泡外形 。 仿真难点在于采用正确的空泡尾部泄气模型 , 设置 合理的气泡流入口边界。 同时空泡尾部气含量高, 气泡尺寸小, 与一般气泡流特性不同, 正确计算此区 域内相间相互作用是保证模型准确性的关键 。为了 考虑气泡尺寸分布对航行器水动力影响, 本文采用 [15 ] ( MUSIG ) 多尺寸分组 模型 正确描述一定尺寸范 破碎过程。 为了验证多相流模型准 围内气泡合并、
· ·
对于水下航行体, 通过喷气形成覆盖航行体表 面的气泡层或气流层从而实现高效减阻是目前研究 [1 ] 热点之一 。 其中微气泡减阻和通气空泡减阻是 实现喷气减阻的 2 种主要途径。微气泡减阻指向液 体边界层喷入微小气泡, 通过减小介质密度和改变 边界层内湍流结构从而减小航行体表面摩擦阻力 。 [2 - 4 ] 试验研究 表明微气泡减阻可实现减阻 20% ~ 80% , 减阻效率受通气量、 气泡尺寸、 来流参数和航 行体结构等因素影响, 减阻机理复杂。 通气空泡减 指向航行体表面喷入气体并在空化器作用下 形成包裹航行体的空泡。空泡减阻能实现减阻率高 但是所需通气量较大, 同时空泡尺寸较大 于 80% , , 时会带来过大的压差阻力 从而降低减阻效果。 局 部通气空泡指空泡长度小于航行体, 空泡尾部闭合 在航行体表面时的情况。局部通气空泡尾部通常伴 随回射流, 在尾部回射流和界面剪切力作用下空泡 尾部气团脱落, 并在湍流作用下进一步破碎成小气 从而在空泡尾部形成气泡流。 在前部空泡和尾 泡, 局部通气空泡综合利用空泡减阻 部气泡流作用下, 和微气泡减阻 功应用于船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年代以来 , 0 日本许多学者开始 了微气泡控 制湍流边界层减阻的试验研究 ,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是广 岛大学工学部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 式会社
技术研究所所进行的平板及 回转体减阻的试验研
】9 0
第 6期




第4 0卷
究, 试验结果 与苏 联及美 国大体一 致。近 1 , 0来 日
19 9 9年王 家 楣 教 授 在 试 验 中创 造 性 采 用 多
2 大 气泡 减 阻技 术研 究概 况
高速 气泡 船是在 前苏联 列 宁格勒 的克雷 洛夫
研 究 院研 究成 功 的。他 们 自 16 9 1年 开 始 就研 究 人 工气泡 在滑 行艇上 的稳定 性 问 题 ,9 5年 开始 18
船 舶 的总 阻力 。微 气 泡减 阻 是通 过某 种 方 式在 船
上 首 次使用 空 气润 滑 , 过艏部 的小 孔注 入空气 , 通 最 终 未能在 船底 得 到一层 稳定 的气 泡层 。
最早 的试 验工 作 始 于 1 7 9 3年 , M C r ik 由 c om c
和 B aahry 完成 , 拖 曳 回转 体 上 环 绕 铜 导 ht ca a t y 在 线 , 以此 作为 阴极 通过 电解 而产生 氢气 泡 , 低 并 在 速 时 阻力 降低 5 % , 由于 模 型形 状 和 表 面缠 绕 0 但 导 线 的影 响 , 动很容 易 发生分 离 。 流 17 95年前后 , 联 的研 究 人员 研 究 了微 气 泡 苏 减 阻 的影 响因 素 , 面摩 阻减 少高 达 8 % 。气 泡 表 0 体 积浓 度 、 径 等 对 减 阻 影 响较 大 。微 气 泡 大 量 孔 集 中在 湍流 边界 层 中是 导 致阻力 减少 和湍 流改 善 的原 因 , 孔径 为 1~ x 的多 孔平 板 减 阻效 果最 3I m 佳 ,O~10 m时 阻力不 会减 少 。 5 0
达3 . 9 。 32 %
采 用 大气泡 减阻可 使航 速 提 高 1% ~ 0 , 0 3 % 同样
速度下 , 主机消耗功率可降低 2 % ~ 0 0 4 %。低速 货 船 , 用 大 气 泡 减 阻 的 船 可 以节 省 主 机 功 率 使
1% ~ 0 。所需专 用 的压缩 机 的功 率不 到 主机 0 3% 功率 的 3 , 需 空 气 量 不 大 。采 用 大 气 泡 减 阻 % 所 并不会 恶化 船舶 的其 它 性 能 ( 稳性 、 操纵 性 、 航 适 性等 )其结 构 比水翼 艇 、 垫 船 简单 、 价 较 低 , , 气 造 但是 航速 可 以达 到水翼 艇 的水平 。 美 国的气泡 船 研究 项 目规 划设 想 颇 多 , 今 至 未 曾完全 变为 现实 。上世 纪 9 0年代 中期 , 国对 美 A C船 型 ( L 空气 润 滑双 体 船 ) 做 过 相 关 研 究 、 , 也 获得 过专 利 , 并将 其 转 让 至 欧洲 国家 。模 型水 池 试验 以及 船长 7 5m与 1.5m小艇 的实船 试验 . 67 验证 了该 船型 具有 较 好 的 减 阻效 果 , 决 定 以这 并 两艘 小 型气泡 艇作 为 母 型 船 , 研制 新 的实 用 型气 泡船 。但 是该 船 型所 需 的气 流量 较 大 , 持艇 底 维 气层 的功 率 当于推进 主 机 功率 的 1% ~2% , 0 0 要 想推 向实 用化 , 尚有许 多关 键技 术有待 解决 。 在国内, 大气泡 减 阻处 于探 索 阶段 , 有很 多 亟 待解 决 的问题 , 相关 部 门的研究 工作 见表 1 。 20 0 5年 ,0 78所 首次 引进 苏联 提 出 的气 泡 腔 的概念 , 对高 速 气 泡登 陆 艇 进 行模 型 试 验 。在 实 艇航 速 3 n时 , 泡船 阻力相 对下 降 了 2 % , 0k 气 8 与 苏 联 的效果相 当 , 在 波浪试验 时 , 但 显示 不 出气 泡
验研 究 , 在较 低航 速及 较高 喷气 量下 , 可形 成并维 持覆 盖 平 板 底 面 的气 层 , 面 摩 擦 下 降 8 % 以 表 0 上; 在高 速时 , 过船 体 上 的断 阶形 成 空泡 J此 通 ,
研究 与苏 联 的人造 空腔 理论 相 同 。
13 9 8年 , 联 设 计 者 L Lphn在 平 底 驳 船 苏 . asi
2 纪8 0世 0年 代 初 , 国研 究 人 员 进行 了 与 美
底 形成一 层薄 的微 气 泡. 的混 合 层 , 某些 未 知 水 在 机 制作用下 减小 船 体 阻力 。大气 泡减 阻 则 利用 空 化 理论 , 在船底 设 计一 个人 造 空 腔 , 气 体 通入 空 将 腔 中形成一个 与水分离 的大气泡 , 以达到 减 阻的 目
第4 0卷 第 6期 21 年 1 01 2月
船 海 工 程
S P & OC AN HI E ENG NE I ERI NG
Vo . 0 N . 14 o 6
De . 01 c2 1
D I1 .9 3ji n 17 -93 2 1 .60 9 O :0 3 6 /. s.6 1 5 .0 10 .2 s 7
研 究 中作 了大量 的数 值模 拟及 相关工 作 。郑伟 涛
等 人 在
20 年 的 国 家 “83” 项 目 06 6
(06 A 123 的资 助 了开 展 了简 易 气 泡 船 型 20 A 1Z 2 ) 不 同浮态下 粘 性 流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泡在 两相 流 中 的体 积分 数越 小 , 气 混合密 度
孔硅 材料 板 , 借助 大 比例尺 平底 型船模 , 并 就船 舶 吃水 和 喷气形 式对气 幕 减阻效 果 的影 响进行 了试
验研 究 。
研 究人 工气 泡 在 高 速 排 水 式 船 型 上 的稳 定 性 问 题 ,9 3年起 研究 人工气 泡 在 双体 滑 行船 和 过 渡 19 型双体 船上 的应用 。投 入运 营 的气 泡高速 艇多 采
收 稿 日期 :0 1 41 2 1 - .8 0
修 回 日期 :0 1 81 21- — 0 9 作者 简介 : 王丽艳 ( 96 ) 女 , 18 - , 硕士生。 研 究方向 : 高性能船舶 的设计 理论 和方法
E- ai: n ly n 5@ 1 m l wa gi a 81 63. o o m
的。
在 1 纪末 就 出现 了利 用 空气 薄层 将 船 与 9世
水 隔离 , 降低 摩擦 阻力 的设 想 。但 直 至上 世 纪 6 0 年 代 才 真 正 开 始 微 气 泡 减 阻 的研 究 ,9 3年 以 17 来, 苏联 、 日本 、 国、 国 、 国 、 国等 国家大力 中 美 法 韩 开展 了船 舶 气泡 减 阻 技 术 的研 究 , 在 苏 联 等少 并 数 国家得 到 初步应 用 。在 国内 , 武汉 理 工大 学 , 海 军工 程 大学 , 中国船 舶 科 学 研 究 中心 等 单 位在 理
径 在一 定范 围 内 随气 流 量增 加 而 增 大 , 随来 流 速
度增大而减小 ; ④混合层 的长度随来 流速度及气
流 量 的增大 而增 长 , 当气流 量过 大 时 , 混合 层长 度 反 而减 小 , 合层 厚度 随气 流量 增大 而增 加 。 混 近年来 , 武汉 理 工 大 学 在微 气 泡 减 阻 技 术 的
论研 究及 试 验研究 方 面取 得 了一定 的成 果 。
苏联 相 似 的研 究 , 基本 证实 了苏 联 的研 究 结果 , 摩
擦阻力可减少 5 % ~ 0 0 8 %。研究表 明: ①喷气孑 L 的大小对减阻效果 的影响不 不是 微气泡 减阻的主要影 响因素 ; ③当水流速度不变 , 增大单
入研 究 。起初 对微 气 泡在平 板 和 回转 体 上 的应用
做 了初步 探索 性 的 试 验研 究 , 深 人 到低 速 平 底 后
船上 的应 用 。
1 1 国外 研 究概 况 .
近些 年 ,adr 等人在 美 国海 军 大 型空 泡水 Sn es
槽 ( C ) 展 了一 系列应 用 于平板 的气 泡减 阻试 LC开
用 断 阶或艇底 开 槽 这种 可 触 发 流动 分 离 的形 式 , 前 苏联 的大 量 的试 验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高速 滑 行 艇
19 9 9年詹 德 新 开 展 高速 气 泡 船 气 膜 减 阻 研 究 , 研究 与船 型相 配 合 的喷 口位 置 、 嘴方 式 、 喷 喷 嘴装 置等关 键技 术 , 船舶 航行 姿态 、 及 波浪 对减 阻 的影 响 。采 用 两 种模 型 , 擦 阻力 减 少 最高 可 摩
梁 志勇 采用伪 谱矩 阵方 法对 平板微 气 泡减 阻 进 行数值 模 拟 j计 算 结 果 表 明 : 流 速度 一 定 , , 来 空 隙 比越 大 , 阻效 果 越 好 ; 隙 比一 定 , 流速 减 空 来 度 越大 , 阻效果 越好 ; 隙 比对 减 阻效 果有 重要 减 空
影响。
技术 的实船应用情况 , 指出存在的 问题和重点技术研究方 向。 关键词 : 减阻 ; 微气泡 ; 大气泡 ; 滑行艇 中图分类号 : 6 3 3 U 6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1 9 3 2 1 )600 -5 17 - 5 ( 0 1 0 -190 7
高速气泡船 ( ) 艇 是一 种发 展 中 的新 颖 高 效船 型_, l 是将气体 引入船底 , 船底表 面形 成气 泡腔 , J 在 从 而降低 流体粘性 系数 、 改变船底 流动模 式 以减少
位 时 间气 流量 , 使摩 擦 阻力线 性减少 , 至饱 和 可 直 气 流量 , 在相 同气 流量 下 , 随水流 速度 的增 大减 阻
效果 下 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