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预测之马哲第四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 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 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
产生的途径有二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 分离,货币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 个过程之所以称之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这一过程在欧洲始 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 19世纪才告结束。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 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 正比
23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 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
26
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 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 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即所有权范 畴。 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 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 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和认识“所有制决定 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 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 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7

2011年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马哲基础知识点归纳.

2011年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马哲基础知识点归纳.

2011年考研政治基础复习:马哲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根本特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理论成果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与系统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3.规律及其客观性。

现象和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马哲第四章》课件

《马哲第四章》课件

识而存在;相对性表现为时空的具体形态和量度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和运
动状态,以及观察者的参考系。
02
一维性与三维性
时间通常被认为是一维的,即先后顺序;空间则是三维的,即具有长、
宽、高三个维度。时空的一维性表现为时间的不可逆性,三维性表现为
空间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03
有限性与无限性
时空是有限的,表现为物质运动存在的时空范围是有限的;同时,时空
又是无限的,表现为时空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展,不断容纳新的物质运动

0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矛盾定义
总结词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
详细描述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 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事物发 展的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结词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 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 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 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 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 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 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阻碍作用。
物质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哲第四章》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第四章的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 第四章的总结与思考题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三、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是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 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 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1、定义: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的两大优点第一,普遍性第二,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2、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4、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从而逐渐改变和完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字人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再次,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

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选择、重建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 第4章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 第4章

第四章历史唯物论11.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②旧历史观(唯心史观)两大根本缺陷是:只考察人们的思想动机而不考察动机后的物质根源;过分夸大个的作用,而贬低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③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研究某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规律);几个社会同时起作用的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地理环境:同社会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作用(水,土,森林,矿石)①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地理环境的好坏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③保持生态平衡,使人同自然界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人口因素: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②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③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多选)①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2.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它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者起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是一个物质范畴,它不能自由选择②生产力指的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③劳动者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技能和知识的人,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④科学技术了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①生产关系是一个物质范畴,它不能自由选择②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社会性质的客观标准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三方面的总和,占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同他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政治设施的总和①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的建筑,政治上的建筑②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有: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例如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社会科学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要点: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有它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13.阶级,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国家,国体,政体阶级: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①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物质范畴(√),经济范畴(√),政治范畴×②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③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性)阶级斗争:经济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间的斗争社会革命: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由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例如:秦统一中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巴黎公社(√),戊戌变法(×),苏联解体(×),当前改革(×),东欧巨变(×)①革命是质变不是量变②革命是进步不是退步③革命失败了也算革命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它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其中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是阶级调和的工具,不是暴力和战争的产物,不是管理公共事物的机关国体:社会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要点:国家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对国体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对国体的性质起保证作用14.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科学等,其中政治法律思想起决定作用社会心理:朴素的,自发的,不定形的(低层次水平)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高水平,因为是自觉的,定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候有超前性,有时有落后性②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间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低③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先进的阶级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成果,落后的反动的阶级继承了历史上腐朽的意识形态④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艺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塑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①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②在阶级社会中艺术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但有些没有阶级性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起源于原始社会②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但有些没有阶级性(救死扶伤,文明礼貌)宗教: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社会力量在人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①起源于原始社会②宗教属于客观唯心论③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宗教政策:政教分离,有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反对邪教政治思想:人们对国家阶级或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关系的范畴法律思想:关于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和法律设施的理论观点的总和①政治法律思想起源于阶级社会,具有强烈的阶级性②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反应经济基础的15.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历史人物,人的本质,人的价值,自由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对群众负责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的基本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杰出人物: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它包括正面,反面的历史人物①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历史主义的方法:放在那个时代;;阶级分析的方法:代表那个阶级人的本质:①人具有两种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要看社会性②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③人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的本质不是永恒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④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脱离人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来抽象的谈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主要的根本的,要强调贡献而不是索取②无产阶级价值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自由: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历史唯物论原理(重要)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内容,性质,特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进步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全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起决定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它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③这一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主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2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发展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哪个阶级在经济基础中占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必然在上层建筑也占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迟早要发生变革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它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③这一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现阶段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2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改革的关系(选择,大题)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课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须从商品开始 商品内在矛盾展开逻辑图示
使用价值
( 实 现 )
具体劳动(质)
( 还 原 )
私人劳动
商品
劳动
( 简单商品经济 承 的基本矛盾 认 )
价值
抽象劳动(量)
社会劳动
1、商品及其二因素
有用=商品? 劳动产品=商品?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 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与 其他物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 范畴。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 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 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是商 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1.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⑴利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英国的“圈地运 动”; ⑵利用国家政权掠夺货币财富——西方列强的殖民 掠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 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和奴隶 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 要素得到解放。” ——马克思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途径
⑴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⑵ 由商人和高利 贷资本转化而成。P12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 途径:
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 商人、 高利贷资本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具体说是一种以 市场机制为资源主要配置方式和经济活动主要调 节手段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区别:经济内涵不同 联系: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 的,都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都离不开 市场,都要同市场打交道。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趋势和产物。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马哲部分解析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马哲部分解析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马哲部分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知识点考查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率事物属性的多样性【答案】C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答案】D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答案】D 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答案】B17、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设计智慧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C.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答案】AB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 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马哲课件 马克思哲理 第四章

马哲课件  马克思哲理 第四章
24
2、自然 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与较低下的社
会生产力相适应,以自给自足为 特征的社会经济形式。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 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
自然经济: 形式是男耕女织; 生产规模小,发展缓慢; 生产分散,联系较少
25
商品经济: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 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6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马克思: “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
义 的
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 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 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 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 出的蒸汽机
22
资本 主义 经济 制度 确立
资产 阶级 革命
产业 革命
建立 资产 阶级 政权
工厂 制度
在上层建 筑领域确 立了自己 的统治
确立了自 己的物质 技术基础
资本 主义 最终 战胜 封建 主义
23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同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 工不发达相适应。
51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技术装备 原材料的质量 自然条件 ……
52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 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
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
—马克思
53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疑难点答疑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疑难点答疑

马哲的第四章讲的是“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章中,历年试题主要考核考⽣的分析事物的能⼒,故本章历年来年年必有题,并且多数命制主观题。

本章的重点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及意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及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意义”、“价值、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

认识论部分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的重要⾓⾊。

考⽣在备考过程中要着重复习本章。

万学.海⽂针对本章的重要性,对部分考点、疑点进⾏精解。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具有相对性,⼈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的涵义:⼀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或⼈类的客观内容。

⼆是指⼈类能够正确认识⽆限多样的有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完善的特点。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者是辩证统⼀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的客观内容。

在绝对之中有相对,⼀切带有绝对真理性的认识,总是通过⽆数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表现出来。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限过程。

割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会导致两种错误,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夸⼤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则⽚⾯夸⼤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容易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考研政治马哲4

考研政治马哲4

4、意识论与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 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 人的智能的物化。 人的智能的物化。
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生 理的和心理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和意志、 理的和心理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和意志、 情感、兴趣等。 情感、兴趣等。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不能象人一样进 行思维。 行思维。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 主动提出新问题,不能总结出新规律, 主动提出新问题,不能总结出新规律,不 能作出预见,更不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能作出预见,更不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答案: 答案:C
1、下列关于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说 法正确的是( ) 法正确的是(
A.规律都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 . B.人类不能选择规律 . C.人类不能改造规律 . D.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能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力摆脱规律的支配 答案: 答案:BC
2、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造成 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 意识主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意识主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 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们的劳动协作、 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语言, 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 的又一重要条件。 的又一重要条件。
2、意识的本质 、
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脑 中,被转换成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 界。 ——马克思
意识的能动作用, 4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 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践证明: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践证明 : 意识、 意识 、 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 有重要的影响, 有重要的影响 , 可以引起或着抵 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章课堂笔记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

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

◇又相互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抽象性)★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①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两重性和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3-P144、P149-P150)①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重性(P149)● 私人性(私人劳动);● 社会性(社会劳动)。

2011考研政 治-----马哲题库答案

2011考研政 治-----马哲题库答案

2011考研政治-----马哲题库答案2011 考研政治马哲题库答案在 2011 年的考研政治中,马哲部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2011 年考研政治马哲题库中一些典型问题的答案解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唯物论部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唯物论的核心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内容都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所决定的。

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形象地说明了物质的先在性和决定性。

辩证法部分是马哲中的重要内容。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既要追求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认识论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比如,科学家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这就是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变革,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关于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规律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人的目的性。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两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在回答马哲的题目时,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

同时,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使答案更加充实和有说服力。

比如,在分析一个社会现象时,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运用相关的马哲原理来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精选习题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 ⼀、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2.⼀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们对每⼀件事物都要细⼼观察B.⼈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改⾰开放以来,⼀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

这些现象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 5.“世⼈闻秋悲寂寥,我道秋⽇胜春潮。

晴冬⼀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度看,这⾸诗表明()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们对同⼀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于实践D.诗⼈积极向上的⼈⽣观 6.“只有⾳乐才能激起⼈的⾳乐感;对于没有⾳乐感的⽿朵说来,最美的⾳乐也毫⽆意义”。

这表明() A.⼈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的过程和结果 B.⼈的感觉能⼒决定认识的产⽣和发展 C.⼈的认识能⼒是由⼈的⽣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的感觉⽽存在 7.“理论⼀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C.⼈们的认识能⼒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 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 B.夸⼤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的认识的作⽤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昨夜江边春⽔⽣,蒙冲巨舰⼀⽑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4章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
•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科学。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的状况如何,它们是如何演进的,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原理是否适用于这些社会形态及其依次演进的 过程,需要得到实证知识的论证和科学的检验。马克 思晚年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通过 对前资本主义这几个社会形态的研究,论证、检验和 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
•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 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 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提出了关于社会形 态及其发展规律的最初见解。在这里,他们把资本主 义以前的历史划分为三种依次更替的所有制形式,即 “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 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 第二,研究了从所有制的“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 的转变。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 所有制形式,虽然都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但已经不 是最原始的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改变了形式的原始形 式,最原始的形式马克思当时尚发现。他指出:这些 公社“已经是历史的产物,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人 们的意识里也是如此,因而是一个产生出来的东西”。 这些公社既是原生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最后 阶段,同时又是从原生的社会形态向派生的社会形态 的过渡,即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而派生 的社会形态则包括奴隶社会、农奴制社会(封建社会) 等。
目录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 •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 •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预测之马哲第四章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社会意识水平的高低层次,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4、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社会意识形式划分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意识形态)
5、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6、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7、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8、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9、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10、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11、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5、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6、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表现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本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

19、经济斗争是最根本形式,政治斗争是最高形式。

20、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21、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3、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4、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人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5、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直接动力。

27、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是新体制代替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体制的根本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我国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28、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9、解决“全球问题”依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1)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
(2)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3)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0、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1、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32、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说明: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

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是善是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人自身、人的本质就在于自由都是唯心主义的;
(2)各种社会关系都体现着人的本质,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3)由于社会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凝固的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4)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33、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3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的结局。

3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要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又要不断地突破这些条件的制约。

3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7、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8、个人可以加速历史的发展,也可以延缓历史的发展,其中对历史发展起较大作用的人物称为历史人物,正面的历史人物,即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为杰出人物,也叫英雄人物。

39、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时势造英雄,是人民群众造就了英雄。

40、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