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内容整理

合集下载

波伏娃《第二性》简摘

波伏娃《第二性》简摘

《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第二性》导读

《第二性》导读
第二卷当代女性第四部女性形成第十二章女孩第十三章少女第十四章性发动第十五章女性同性恋第五部处境第十六章结了婚的女人第十七章母亲第十八章社交中的女人第十九章妓女第二十章中老年女人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和特徵第六部生存之道第二十二章自恋第二十三章情妇第二十四章修女第七部走向解放第二十五章独立的女人结论一作者简介无法忍受无聊的一生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二第二性的故事穿越时空回到第二性的年代不得不读的理由三精彩导读这本书的鸟瞰了解波伏娃用到的概念女性是第二性吗男权制使女性沦为第二性从小女孩到少女
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

如果用两个标签来概括波伏娃的思想,应该是 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是西方派思 想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代表人物有(丹麦)克 尔恺郭尔、(德国)雅斯贝尔期、(德国)海 德格尔、(法国)萨特与波伏娃等。萨特与波 伏娃的观点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这里的“存在”强调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自然的 存在。换言之,存在主义非常注重对人生命意义的考 察。②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在他看 来,“人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 每个人在提这个问题时已经存在了,人不是凭自己意 志而存在的,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人如何存在? ③根据存在主义,存在可以分为两种:自在存在和自 为存在。前者只是活着,生命是被动的、未经思考和 选择的;后者是主动的,她/他的人生目的是经过本 人真正思考和自由选择的,她/他主动地为实现自己 的人生目的而生存。 ④自在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自为存在才是真正 的存在。




一、作者简介 无法忍受无聊的一生 “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 二、《第二性》的故事 穿越时空——回到《第二性》的年代 不得不读的理由 三、精彩导读 这本书的鸟瞰 了解波伏娃用到的概念 女性是第二性吗 男权制使女性沦为第二性 从小女孩到少女:女性被建构为第二性的早期阶段 婚姻中的第二性 性中的第二性 生育中的第二性 经济政治中的第二性 女性必须从第二性中解放出来

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范本

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范本

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范本《第二性》第九章读后感《第二性》是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从女性的历史地位、社会地位、性别问题以及女性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困境。

第九章作为这部著作的核心章节之一,深入研究了女性的母性。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通过对母性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母性所带来的束缚和不公。

她认为,母性被神圣化和理想化,被社会所强加给女性,成为女性被困在家庭和责任中的根源。

波伏娃指出,很多女性之所以成为母亲,并不是出于自主选择,而是因为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她认为,女性被社会要求生育是一种剥夺了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把女性降低为生育工具,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

在古代和现代社会,母亲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她们被要求献身于家庭和子女,为了照顾和教育子女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发展。

波伏娃认为,这种社会期望对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女性被迫做出牺牲和妥协,无法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此外,波伏娃还批判了传统的母性观念对女性个体的镇压和奴役。

她指出,母性被当作女性的本质属性,女性仅仅被定义为母亲,忽视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存在。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不得不承担照顾和照料他人的角色,而忽视了她们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在这一章节中,波伏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探讨了母性在现代社会的问题和困境。

她对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提出了质疑,试图解放女性,让她们能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来,波伏娃在第九章中对母性的批判是非常有洞察力的。

她揭示了母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呼吁社会尊重女性的选择和自由。

波伏娃的观点给予了我对女性问题的新思考和理解,让我对女性的境遇和处境更加关注和关心。

总之,第二性第九章是《第二性》这部著作的重要章节之一,通过对母性的批判性分析,深入研究了女性的处境和困境。

波伏娃通过揭示母性所带来的束缚和不公,呼吁社会尊重女性的选择和自由。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5月25今天看到一些我未曾经历的阶段,因为未曾经历吧,所以觉得异常可怕。

正是可怕导致了反抗,一种无法消除固有束缚的反抗——我所以为的世界的全貌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牢笼,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

所以挣扎是在笼子的笼子中挣扎。

女人注定要作为客体而存在,她们童年的自卑心理导致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说,成为女人是不幸的,而最不幸是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幸。

上一句话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征。

加缪也说:痛苦来源于觉醒。

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独立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可怕地煎熬——她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她们被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而生存的社会期望是完全相背的(她们也许不能言明这种矛盾,但是却感受到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与男人不同。

男人只要克服一切阻碍,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聪慧,概括地说,他们只要不断使自己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就能将性别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完全统一,亦即实现所谓的成功。

而女性则不然,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是驯服的,柔弱的,聪明但是没有野心的,多愁善感的,一些消极的品质反而使女人们能够获得幸福。

最终和王子一起的姑娘是善良愚蠢的金发姑娘,而不是勇敢聪慧的褐发姑娘。

波伏瓦说:她多变的脾气,她的眼泪,她的神经危机,更多不是胜利脆弱的结果,而是深度不适应的表现。

女性的客体性是无法消除的。

而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很多时候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这让人由衷感到愤怒 6.13女性的社会交往。

女性意识到自己作为性对象存在时,她开始愿意打扮自己。

女性的社会交往依旧是肤浅的,彼此之间的交谈反而让她们更加孤独,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创造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场忙碌的宴会准备中,她是女佣人,女厨师,女招待……她是一切客体身份。

对于丈夫来说,妻子打扮入时是一种对他人的引诱,这让他愤怒,虽然他十分乐意接受别的女人的引诱。

而妻子的端庄让他觉得合适,却同时让他乏味。

丈夫以别的男人眼光来看妻子,同时也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来看妻子——他的妻子,和他的钱,他的地产,他的车一样,是属于他的。

书摘——《第二性》

书摘——《第二性》

书摘——《第二性》要被人看成女人,就必须具备大家所公认的女性气质,而这种气质作为现实是既神秘又令人信服的。

那么,这种气质是卵巢里的某种特质,还是柏拉图式的本质,亦即哲学想象的产物?男人相信他的身体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正常的,认为他的认识是客观的,同时却认为女人的身体是障碍和禁锢,处在她所特有的东西的重压之下物种把雌性置于奴隶地位,又因雄性的逃逸而惩罚了它。

物种用暴力消灭了雄性雌性为了物种的利益放弃了个体性,物种要求雌性作出这种放弃在具有高度个体发展能力的物种中,雄性对自主性的强烈要求往往会圆满地得到满足,而在较低等的动物中,这往往意味着它的毁灭如果女人所引起的敬畏可以阻止对她使用暴力,那么男性在肌肉上的优越性就不会成为权力的根源他者——这是对抗主动性的被动性,是破坏统一性的多样性,是对立于形式的物质,是反抗秩序的混乱衰落时期的罗马女人是虚假解放的典型产物,她在男人实际上是唯一主人的世界上,只有空洞的自由:她诚然是自由的——却没有结果到了18世纪,女人的自由继续扩大。

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这种自由仍是抽象的,消极的:几乎仅仅是用来寻欢作乐在旧制度下,文化自始至终成为想有所作为的女人最容易接近的一个领域......除了女性精英,文化绝非是任何女人的属性,绝非是女性群体的属性那瓦尔的玛格丽特写了许多文章,在反对放荡的社会习俗的同时,提出了一种感情神秘主义的,不过分拘谨的贞洁理想,这一理想把婚姻与爱情协调起来,以维护女人的名誉和幸福普兰德拉巴雷在1673年发表了《论两性平等》。

他认为,男人利用优越的体力去支持自己的性别,而女人则因习惯而默认他们的依附地位18世纪,有些作家想证明女人没有不朽的灵魂。

卢梭说:“......女人是为了委身于男人,忍受他的不公正而造出来的。

”奥古斯特孔德声称,在雄性和雌性之间有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根本差异,这使它们彻底分离,尤其在人类当中。

女性气质是一种“延长的未成年状态”,这种状态使女人不具备“人类理想”,使她的精神衰竭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中写道:“女人的命运和她唯一的荣耀就是赢得男人的心......她是一份动产,是男人的附属品。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班级:新闻092姓名:金*学号:*********一、简介书名:《第二性》作者:(法)西蒙波伏娃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二、章节介绍第一部事实与神话第01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第02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第03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第二部历史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第三部神话第09章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第10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第11章神话与现实第四部女性形成第12章女孩第13章少女第14章性发动第15章女性同性恋第五部处境第16章结了婚的人第17章母亲第18章社交中的女人第19章妓女第20章中老年女人第21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第六部生存之辩第22章自恋第23章情妇第24章修女第七部走向解放第25章结论三、主要内容《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

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女性问题,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主要讨论的是女性群体,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作者西蒙波伏娃在上卷中深入探讨女性的地位、生活和种种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五位作家笔下的女性观进行分析、评价。

【推荐】波伏娃第二性-范文模板 (10页)

【推荐】波伏娃第二性-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波伏娃第二性篇一:波伏娃《第二性》简摘《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

也谈“女性问题”——《第二性》读后感关于女性问题,研究者众多,西蒙·波伏娃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蒙·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第二性》是她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解读。

一、《第二性》的内容笔者所读的《第二性》分两册,第一册分为命运、历史、神话三部分。

波伏娃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探讨使女性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起源。

生物学方面,她追根溯源,论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从女人的月经、生育、更年期等痛苦的过程指出,由于生物属性,女性对物种更有附属性,但这只能说明男女两性存在生物差异,不足以说明为何在社会认知上女性被认为是“第二性”、是低于男性的。

精神分析学方面,她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太过机械,因为弗洛伊德太强调“性欲”(即“力比多”),不关心女性命运,用“情结”来论证女性天生低于男性,其学生阿德勒提出,小女孩由于缺乏而羡慕男性生殖器,天生就有“自卑情结”,这些论断既先验又武断。

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波伏娃赞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描述的,女人的生存取决于社会和经济的状态,但又认为单单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分析女人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私有制并不一定导致妇女被压迫,消灭家庭也不一定能解放妇女。

女性和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确实也是男性不具备的。

不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将所有人一概而论的阶级分析法,确实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在神话方面,她对不同时期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他们分别以独有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的集体神话(或者称为“集体意识”):男性为确立自我,采用各种手法将女性等同于肉体,定义为“他者”。

第二册分为成长、处境、辩解、走向解放四部分。

关于女性的成长和处境,波伏娃举了很多心理学案例。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时代或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很多例子确实非常超出笔者能想象和共情的范围。

笔者认为,波伏娃想要表达的是女性从小就被区别对待。

人们对待女孩更温柔呵护宠爱,对待男孩更倾向于让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即“摔打着”养。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

《第二性》读书笔记1000字第一部分:事实与神话。

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女性沦为他者处境的起源。

生物学: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差异和繁衍后代分工这两个角度来证明女人并非劣于男性。

(但她并没有深入研究),实际根据遗传学,男性在繁殖过程中并不是一种必须的,因为最初的物种繁殖都是母性繁殖,通过细胞的自身分裂来完成,不需要异性的存在。

雄性在物种延续过程中,他必须借助女性的身体,且精子产生数量远远大于女性,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男性可以扩大自身得以延续后代的几率,妻妾成群,优胜劣汰,从而雄性具有先天的侵略性。

而女性由于遗传学上的先天优势,表现出永恒,安稳的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男性必须发明,创造,战斗,以及完善自己才能取得优势,而女性则由此沉默,成为战利品。

用生物学观点去分析,目的是打破“男性天生优于女性”的愚见。

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是仿照男性的例子来定义女性,只有男人被定义为人,而女人被定义为女性,所以每当女人作为人行动时,就会被说成是模仿男性。

比如,他认为女性存在“阴茎妒忌”,正因为女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残缺性,注定了低于男性的命运。

因此,从阴茎妒忌出发,由男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直接复制定义女孩子的厄勒克特拉情结,而这并非是根据女性性欲的特点出发,因此恋父情结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情感性质。

以此来解释女性比男性差,有失偏颇。

显然,弗洛伊德主义和阿德勒主义并未意识到父权制压迫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正是社会文化赋予了阴茎特殊的意义,让男人产生优越感。

所以弗洛伊德关于阴茎妒忌造成女性天性是劣等性的说法不可靠。

第二部分:历史与神话。

东西民族中,从原始社会,中世纪,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世纪揭示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男性是如何创造女性的神话。

,其中以蒙泰朗,戴.赫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司汤达的创作为典型。

第三部分:成长与处境。

通过女性一生的各个阶段可能会经历的处境作出判断,以及这种处境对女性一生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二性(合卷本)

第二性(合卷本)
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
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读书笔记
了解女人的书籍之一,虽然有些地方比较难啃,但是通篇读下来还是收获颇丰的。
1949年就写出剖析如此全面的巨作,真是意想不到,值得致敬。
读完成为波伏瓦再来看这本,略有些失望。但是我还是相信现在处于历史过渡期,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因此,在人类中,优越性不是给予生育的女性,而是给予杀生的男性。
男人的幸运—在成年时和小时候—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
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
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
性(合卷本)》《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
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
命运;最后,《第二性(合卷本)》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
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第二性(合卷本)》《第二性II》
把婚姻强加给她,禁止避孕措施和人工流产,禁止离婚。
并非因为完整性象征着处女的贞洁,它才吸引男人,而是对完整性的偏爱使处女贞洁变得宝贵。
由此他出色地证明,对人来说,生命不是最高价值,生命应该为比它更重要的目的服务。落在女人身上的最
厉害的诅咒,就是她被排除在这些远征之外;男人不是因为献出生命,而是因为冒生命危险,才高出于动物之上;

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圣经讲解材料

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圣经讲解材料

2.2《第二性》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第二性》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 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 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 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 性别差异。 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探讨妇女最完整、最理 性、最智慧的书,一本让妇女独立的书,被视为是 女性主义的圣经。
Introduction)
“If woman seems to be the inessential which never becomes the essential, it is because she herself fails to bring about this change.” (The Second Sex, Introduction) “…the women’s effort has never been anything more than a symbolic agitation. They have gained only what men have been willing to grant. They have taken nothing, they have only received.” (The Second Sex,
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对女性问题的透视、深 化与自省 其一, 提出新观点,认为 “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是变 成了女人。” 其二, 将妇女问题全盘地、相当彻底地摆了出来,力 图囊括女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姿态论 述女性。 其三,简述女性地位史,观点独到 其四,探讨了五位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 男性思想 其五, 波伏瓦对女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第 二性》的主体部分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19世 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讨论了妇女处境、妇女地位和妇女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中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本书被誉为“一部传世不朽的女性主义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挑选着看的,对第二卷中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所处的境地颇有感触。

在男权社会里,美貌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价值所在,从好的方面说,这是褒奖,从坏的方面说,这就是强制,因为它意味着女性必须是美的,而美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正如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由于内化了女性必须美的这一要求,从而不停地在镜子面前端详打量自己的五官、体形、一颦一笑。

而且由于女性被教育、引诱为时装的奴隶,所以女性甘愿穿那些非常不舒适、不方便的服装。

而且,女性不但被构建为养眼之物,而且是性用品,所以“在珠宝、荷叶边、亮晶晶的饰片……,女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偶……;女人也在展示她们的肩膀、背部和胸部。

”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刚阳阴柔是在男权制社会中固有的性别分配原则,所以,“小男孩学会了有条不紊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吸取了暴力的教训。

他从小便学会了挨揍、蔑视痛苦和有泪不轻弹”。

而女孩,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只能等着男人来英雄救美,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许她们自己救自己,她的身体只用于观赏而不是暴力。

渐渐地,女孩明白了女性是为男性而生的,从而她学会了用男人的、别人的眼光观察自己,她变成了自己的客体,沉溺于自己的美貌和身段。

这也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女孩会这样,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后天构建,在男权社会下,父母、学校等一点一滴地通过教育将小女孩一步步地构建成了男权制要求的女人:被动、爱美、无用。

然而,小女孩并不是那么驯顺地就被训练成被动、无用的男性客体,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想向男孩子那样追求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渴望自由和思考,这是男权带给她们的诱惑。

但是,在当时十七八世纪的欧洲,许多不安于被动等待,渴望自由去思考、冒险的女性常常被诊断为一种精神谵妄的疾病。

《第二性》女人先是弱者,才成为他者

《第二性》女人先是弱者,才成为他者

《第二性》:女人先是弱者,才成为他者最近在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又被译为《他者》),里面有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不是历史对女人的轻描淡写导致了女人的无关紧要,而是女人对历史的无关紧要导致了历史的轻描淡写。

我也曾怀疑历史对女人的轻描淡写是否合理?但从社会和历史所得到的反馈,就像西蒙娜·德·波伏娃所得出的结论一样,因为女人对历史的价值本身无关紧要。

在历史与社会最大流的目光里,女人是这样一个温和的物体,永远看似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女人的价值先被男人忽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渐渐地,女人自己也觉得自己的价值无关紧要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女人对家庭的付出,对人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女人对男人的支持与配合,难道这些都不算价值吗?这些繁琐却繁重的工作当然是价值,但是历史只能轻描淡写,因为女人的这些工作,全都承载在另外一个核心上。

静下来想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观念:女人对家庭付出,因为渴望家庭的庇佑,对社会付出,因为需要社会认可,对男人付出,因为始终摆脱不了男人身上肋骨的宿命。

如果女人对自己付出呢?女人对前三者的付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付出,女人的安全感太薄弱了,她骨子里就认为只有对前三者付出了才能对自己付出,否则你过不了自己是女人这一关,女人对自己付出是需要家庭、社会允许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的。

女人是没有信仰的物体,始终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直到退得完全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只能依附于另一个存在而生存。

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当然换不来地位,换来的也只是存在感的丧失,怪不得历史会无视女人这样的牺牲。

因为生理上的弱势总是无端被冠上无能的罪名,相对男人而言,女人是力量薄弱容易侵犯的,当女人受到外来力量侵犯的时候,得到来自社会的反馈好一点的是同情,不好的或者说潜意识里最原始的反应是对女人无能的鄙视。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女人是弱者,这是女人之所以成为他者最本质的原因。

但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女人的安全感是被历史用忽视扼杀掉的,而女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也是历史的忽视所赋予的。

波伏娃

波伏娃

谢谢观赏
《第二性》
第十五章 女性同性恋
• 我们一般认为,女性同性恋者是一个头戴毡帽、 留着短发、系着领带的女人,她的男人外貌仿佛 表明荷尔蒙的某种反常。把同性恋者与“男性化” 女人这样混为一谈,是绝大的错误。在后宫的妃 妾婢女和妓女当中,在极想“女性化”的女人当 中,其实有许多同性恋者,相反,大多数“男性 化”的女人却是异性恋者。性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都证实了这个共同的观察结果:多数女性“同性 恋者”在身体结构上与其他女人完全相同。她们 的性行为根本不取决于人体结构的“命运”。
第二部 历史 第04章 游牧族中的女人 第05章 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 第06章 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 第07章 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 国女人 第08章 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 从政
第三部 神话第 09章 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 第10章 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 第11章 神话与现实

《第二性》
第一章 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
《第二性》
第二十五章 结论
不,女人不是我们的兄弟;通过懒惰和堕落,我 们已把她变成了另一种人,一种未 知的人(她除了性欲没有别的武器,而这种武器 不但意味着不断争斗,而且也是永远长 不大的小奴隶用以猜疑,用以崇拜或憎恨的不光 明正大的武器),但决不是我们的坦诚 伙伴,决不是具有哪种[团结精神〕与和衷共济 精神的人。
波伏娃
• ——这是1949年,波伏 娃写出惊世骇俗的 “女性解 放运动《圣经》”《第二性》 后,法国媒体对她的评论。很 显然,此时,大多数人并不喜 欢她支持堕胎、避孕的言论。 至于书中 “婚姻是危险的, 应废除家庭,进行集体生活”, “女性应学空手道,反抗男性 暴力”的建议,更为当年主流 文化所不齿。一时间,加缪谴 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 作家弗朗索瓦· 莫里亚克干脆 写信给杂志社:“因为波伏娃, 有关你们女老板阴道的一切, 我都知道了。”

《第二性》对女性地位的社会分析

《第二性》对女性地位的社会分析

第二性对女性地位的社会分析1. 引言《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于1949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入剖析了社会中的性别问题,特别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本文将通过对《第二性》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女性地位在社会中受到的制约和变革。

2. 性别概念与社会构建在开始分析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性别"这个概念及其与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

波伏娃认为,性别并非生物上固定的属性,而是一种被社会所构建、赋予意义和角色的身份。

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不同的形象、职责和权益。

3. 《第二性》中对女性地位的描述《第二性》详细描述了女性在家庭、工作、教育等领域所遇到的限制和歧视。

波伏娃揭示了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对女性弱势和依赖关系无法摆脱的现实,并深入分析了这种现实对女性自身的意义和行动带来的制约。

4. 性别平等与社会变革波伏娃也提出了她对于性别平等和社会变革的看法。

她认为,要改善女性地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并进行全面的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变革。

唯有消除性别歧视并建立真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解放女性,使其在社会中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权益和机会。

5. 当代女性运动与挑战本节将讨论《第二性》对当代女性运动和挑战的论述。

尽管波伏娃在书中探讨了许多重要问题,但仍存在许多争议。

我们将评估当代女性运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求新的方法来推动性别平等。

6. 结论通过对《第二性》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女性地位在社会中所受到的困境和限制。

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努力追求真正平等以及消除性别歧视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对《第二性》对女性地位的社会分析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所需。

第二性摘抄读书笔记

第二性摘抄读书笔记

第二性摘抄读书笔记【篇一:第二性读书笔记】《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班级:新闻092学号:070912210一、简介书名:《第二性》作者:(法)西蒙波伏娃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二、章节介绍第一部事实与神话第01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第02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第03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第二部历史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第三部神话第09章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第10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第11章神话与现实第四部女性形成第12章女孩第13章少女第14章性发动第15章女性同性恋第五部处境第16章结了婚的人第17章母亲第18章社交中的女人第19章妓女第20章中老年女人第21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第六部生存之辩第22章自恋第23章情妇第24章修女第七部走向解放第25章结论三、主要内容《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

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在第二卷中,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的轨迹,作者描述了各类女人,有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感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女性等,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经历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尤其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

《第二性》导读

《第二性》导读

三、精彩导读





这本书的鸟瞰 了解波伏娃用到的概念 女性是第二性吗 男权制使女性沦为第二性 从小女孩到少女:女性被建构为第二性的早期阶段 婚姻中的第二性 性中的第二性 生育中的第二性 经济政治中的第二性 女性必须从第二性中解放出来
这本书的鸟瞰


波伏娃的《第二性》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全 文共分上下两卷,七部二十五章。 时隔半个多世纪再读波伏娃的这部传世杰作, 仍然无法不叹服她思考的辽阔与深邃,时间上 至原始社会,下至《第二性》1949年发表时; 空间则穿梭于五洲四海;学科涉及哲学、生物 学、心理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社会学; 学术流派则自由徜徉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唯物主义等。
因为你正年轻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翔实地证明,性别教育 是从儿童开始就一点一滴进行的,性别观念和 性别关系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构建的。 既然性别的构建是从点滴开始的,那么,让每 一个男性女性都全面发展,做到勇敢又温柔, 建设和平、公正的两性友好就不是难事。 一切的限制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当你正年轻, 新鲜的目光和新鲜的头脑需要接触真正有益身 心的书籍,所以,因为你正年轻,从阅读《第 二性》开始吧。
下冊目錄:第二卷 当代女性


第四部 女性形成 第十二章 女孩 第十三章 少女 第十四章 性发动 第十五章 女性同性恋
第五部 处境 第十六章 结了婚的女人 第十七章 母亲 第十八章 社交中的女人 第十九章 妓女 第二十章 中老年女人 第二十一章 女人的处境和特徵 第六部 生存之道 第二十二章 自恋 第二十三章 情妇 第二十四章 修女 第七部 走向解放 第二十五章 独立的女人 结论


也正是从《第二性》开始,人们才开始全面思 考: 究竟是什么导致女性成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为什么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如此普遍持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性》内容整理
(一)
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
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
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如果是后者,那么女性如何成为主体的问题便变得更为棘手了。

(?)
(三)
波伏娃将“同性恋”放在了“成长”一部的最后一章,前三章分别是“童年”、“少女”、“性的启蒙”。

波伏娃否决了将“天使”与“女人”融合在一起,作为最佳的法官的想法。

她将同性恋视作是一种在处境中选择的态度,既不是一种蓄意的反常,也不是一种诅咒。

这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渴望脱离男性的支配,渴望平等,静置的爱。

但同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逃避自我处境的一种方式,是消极的。

选择这样一种方式,非但没有达至主体,相反,它还进入了女同性恋的处境中,面对着社会谴责,因女性身份带来生理与精神的双重性障碍,她们往往孤立,羸弱,自卑而矛盾。

许多情况下,她们都无力于自然地体验而选择而带来的理想中的自由——除非她们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在可能发生的一切障碍面前时清醒、慷慨、自由。

事实上,如此的“慷慨”是难致,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包容度。

(四)
在此章节中,波伏娃牵引到一个比较对象:即主动、独立的异性恋女人。

波伏娃对其精神特质的描述丰满而理想。

她指出“”目前据我所知,并没有女性兼并了男性世界的确定的显性特征与表现。

但这里的兼并,仅是对女性个体而言的,女性可以选择软弱,依存于她的男人,这最有意志的,最有支配欲的女人,不惮与男人对峙,所谓‘具有男子气的女人’往往是一个坦率的异性恋者。

她不想弃绝自己的女性气质,她选择进入男性世界,甚至兼并它。

是大多数将得到男人的爱或对于男人的爱视为自己“存在”,或是基于道德约束、性格约束的女人所常见的选择;也可以选择强大,不依存于男人,并且更有甚者,表现男人的风骨。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男性世界中占据主导。

女人或许无心于这样的较劲,但对某些男人,这是一个威胁,男人会因此动用他的权威来限制争取独立的女人的自由。

女人要如何才能抵抗住至今仍为主宰的男人的强势压制,不使自己的理想陷入绝望,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体?
(五)
波伏娃通过近当代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海伦妮多伊奇精神病专家所提供的案例,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了当代女性所身处的几大处境:已婚女人、母亲、社会生活、妓女和高级妓女、从成熟到老年。

这通常成为致使女人只能是“他者”,而无法获得自身的主体身份的困境。

从传统而言,婚姻是女人的命运。

随着妇女参加生产,女性经济状况的改变,婚姻制度在随之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婚姻仍旧被认为是女人该有的目的。

相较
于男人的可选择性,未婚的少女显得尤为被动。

她们对婚姻存有更多的恐惧,先是离开家的恐惧,新婚之夜失去贞操的恐惧,后是怀孕的恐惧,分娩的恐惧。

女人在婚姻之后更容易被束缚,纵使她们幸运地不必忍受肉体上丈夫的施暴与精神上的冷漠。

在她们怀孕,拥有了孩子的一刻,她们除却“妻子”,多了一层“母亲”的身份。

从传统意义而言,作为“母亲”,养育孩子,是女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传统道德认为正是通过生儿育女,女人完整实现她的生理命运;这是她的“自然”使命。

这个自然使命是女人与生俱来,生命在子宫中孕育,受着神秘力量的驱使。

黑格尔说“孩子的出生是父母的死亡”,对母亲而言尤是。

女人一旦怀有身孕,孩子便成为一个自主的存在,不属于母亲,基于这个观点,在许多国家,堕胎被视作犯罪。

这于许多“失足”或未婚母亲是不利的。

但黑格尔的话语存在偏颇,波伏娃用许多例子证明了“不存在母性的‘本能’。

成为怎样的母亲取决于本是怎样的女人或更泛一步,本是怎样的人。

有些母亲将孩子作为“拥有和支配的对象”,她预期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

她是这么理想化以至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生活,她想她的孩子成为英雄她想掌握她孩子的人生。

这是对自身的迷恋,她将自己推向了死亡。

许多母亲努力调和孩子与工作的关系。

这是现代劳动妇女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许多人为此焦头烂额,同样的,她们沉迷在反复不断的困境与埋怨之中。

唯有不“迷恋自我”,乃至“忘记自我”,可以勇敢地“承受”自己的状况的女人才可在怀孕,在育儿的过程中得到解放,这是波伏娃所推崇的,拥有慷慨的快乐的母亲,才赋有创造性。

女人们总要通过服装,首饰,现今的化妆品来装饰自己的美,用以表现她的“社会尊严”(她的生活标准,她的社会地位,她的财富)。

纵使这花费了她大量
的时间,在踩着高跟鞋,走在人群之中,她体会到优越感,这份优越感来自于她所以为的表现出的“她的存在”。

出自这样的想法,她已将自己构成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上岁数的女人喜欢奇装异服,有些女人给予自己“谨慎的高雅个性”,有些女人以标新立异“拒绝俗套”,这种特意不是真正意义的解放,而更使自己成为附属。

她们都力图拥有超越性。

许多女人在社交生活中建立起女性友谊,渴望建立一个“反宇宙”来力图超越现有的社会从属地位,她们力图用自己的女性道德来解释,但最后的审判者却又回到男人。

(六)
女人寻求许多途径,力图冲破这个既定的社会,却发现是以卵击石,唯有少数忘我而积极的幸运的女性做到了,其中能够征服男人世界的女性天才更是少之甚少。

波伏娃说,这是由于女人缺少自由。

自由有两层,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狂热与才能在女人身上因为理性的节制而加以束缚了。

她们首先需要为成为与男人平等的女人而奋斗。

但女性“观念世界”的独特与奇妙蕴含着未知的巨大力量。

波伏娃相信“自由的女人”仅仅正在产生,在她“自我确立”时,她会验证兰波的预言:“诗人会出现!”天才的孕育总在冥冥之中,但我们可以确定,那天定是主流社会,男人,女人都真正承认女人拥有主体性的时候。

(蓝色,绿色部分为引用)
2014.5.9
高三8班叶晓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