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危害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
微观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是计划经济里最受批评的要点。因为国家所有资源都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私人不掌握生产资料,于是乎国家可以罔顾私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经济计划。如当国家要求全国广种苹果时,事实可以是民众对苹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种出来的苹果在微观层面就会形成浪费。因为私人不得反对政府或是财团的决策,如果民众对芒果的需求高涨,但政府可以不按民众的喜好,而拒绝种植芒果。因而芒果在这个计划经济国家,就变成短缺。短缺通常会引发黑市的产生,而黑市则会对国家的计划经济造成极大地危害。另外,国家可以无视人民的需求和喜好而硬性要求他们的生产目标,违背了孙子兵法的“令民与上同意者。”会造成抵触,民众消极懈怠,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2.不能改善微观效率
计划经济下的微观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国家或是财团往往不强调私人参与,而是由政府或财团一个全权话事。即是说,计划经济下会缺少私人竞争。缺少私人竞争,会造成产品质量降低,这也意味着生产者不能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甚至价格也不能通过竞争而有所调整。比如日本,大型财团形成卡特尔,垄断国内市场价格,大型企业内部依旧采用大锅饭,年功序列模式,缺乏微观竞争效率。但是从宏观角度,国家很容易通过计划经济发展规模经济,使得发展效率大为提高,苏联短时期内成为超级大国,中国政治上被誉为“第三极”,日本战后致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所以计划经济的出现给批评者的产生了严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观的低效率无法延伸到成为宏观的低效率,宏观效率极高。
3.扼杀个人自由
计划经济下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不考虑少数阶层的诉求,个人的消极自由就自然被牺牲(见伯林《自由论》中关于消极自由的描述,自由主义评价自由程度是消极自由的程度)。又因计划经济下政府掌管国家一切经济活动,政府权力自然过大,容易实现明显的阶级专政。共产国家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但都几乎无一幸免地,在政治上诉求不通的群体都是归结其为极权主义,实际上是对其他违背发展目标的群体实行压制,如苏联、古巴、朝鲜就是日本也是一样。
4无法应对大量新技术的涌现
新技术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其出现具有不可预测性。新技术不能准确预知,当然在其产生之前以致成熟之前都很难将其应用放在经济计划之中,要等到下一轮计划制订时再考虑其应用。对于不期而至的新技术可能会较快应用,但是对于需要追加物质投入的新技术难以尽快应用,因为后者会打乱既定的计划。计划当然可以调整,但是如果计划经济的范围很大,新技术的涌现又很多,计划就得天天调整,而天天调整的计划是没法执行的。新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大量涌现,使得技术进步与计划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5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需求
人与动物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于人即是高度社会化的又是非常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且人的需求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计划经济对于整齐划一的需求容易满足,而对于不断变化的需求无法满足。如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心甘情愿如同士兵或囚犯一样,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或者如同家禽、家畜一般吃同样的饲料,住同样的棚舍,那么计划经济将多一分存在的理由。如果一种制度是建立在社会成员需求整齐划一的基础上,就不能说它是人道的、理性的,它就没有长期存在的理由。
6消灭竞争和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
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彻底否定竞争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上,各计划经济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修正,但是依旧还是把大多数人的动力磨灭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发现的生物界基本法则。这一法则也一直支配着人类社会。
计划经济的影响
计划经济是中国自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立的经济体制。这个概念首先由列宁提出,它以排除商品货币关系为手段,将经济控制在政府的经济指令安排之中来达到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苏联和建国初期的中国都将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关系国家性质和存亡的政策坚定不移的实施,在初期都适应了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但同样,由于忽视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将国家经济带向崩溃的道路。在这里笔者首先澄清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问题是历史需要那种经济模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哪一方更适应,哪一方就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这种经济的最大的优点是它强大的可计划性和可控制性。在经济资源匮乏和国家经济动荡的时候可以以较快的有力的调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达到恢复经济,稳定经济,进而维护国家稳定的目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这种特点在苏联和中国的建国初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乃至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中国可以以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身份向工业国家迈进,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也正是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事事都要计划,时时抓紧计划”,对各种资源抓的过紧过死,这首先就导致了对产品分配上的不灵活性,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形成资源政策性的缺乏,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资料乃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是由国家层层下拨的,生产任务、生产指标也是依照上层的指导进行。在对各地情况了解的不详细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乱指挥”的现象出现,对生产发展,社会进步极容易造成不利影响。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种植,忽视各地的气候差异,从而导致农业改革的失败,就是对计划经济的局限性是一个很典型反映。
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倡导人人都能够各尽其才,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职位,能够按劳分配获得生活资料。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浮于事的情况的发生。建国后发生的一些机构冗杂,人员重复,和办事效率的低下有不容分割的联系。这种情况的发生便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社会资源尚不丰富,而对资源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便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之下也是难以实现的。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计划经济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极高的要求。获得私有财产自古是私有制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这种欲望也是推动人类自觉的进行劳动生产,发挥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本动力,而私有制社会也是在这种动力之下取得发展和进步。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其原因就是它破除了私有制,实行集体分配劳动产品,所以私有财产的欲望也就丧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体制先于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不可避免的会对人们的积极性,乃至于社会建设形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何在生产力较落后的情况下,有效的实施计划性较强的计划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乃至于向未来过渡是我们应当努力的部分。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有几大弊端
我认为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弊端还不少。为什么这样讲,首先要说明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对既有的经济体制是可以发表自己观点的。
第一、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市场微观平衡问题而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由社会总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衰退、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单纯靠市场机制难题以很好解决。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种事后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第二、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的目标和结构。分散决策的商品生产者依据市场价格进行自主决策,而市场价格反映的供求关系主要是短期的供求关系,由此形成的经济结构可能并不是有利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最佳结构。
第三、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个别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但是,有些部门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而没有计入有关产品的价格或成本。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社会效益和私人效益之间存在差异,在这种条件下,单纯的市场调节下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提的。但是在现实经济中,自由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垄断的产生,对于生产、销售和价格形成的垄断,限制了竞争的充分展开,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影响了市场调节的效果。
第五、由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如国防、邮电、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消费品般难以通过市场上个人之间不的价格来进行交换。不有些部门如公办、学校、医院等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因而也不完全受价格机制的调节。
第六、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原则,这种竞争的原则会导致收入分配中的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公平和安定。
用追溯法来回顾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即可把市场经济有着不可克服的罹患看得分明。以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为先导的国际经济危机,也波及了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国,这场经济危机至今还未走出其周期。虽然这场经济危机发生后各涉及国都千方百计救市,但始终不能消除其造成的巨大损失。继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把欧盟搞得焦头烂额,希腊几乎濒临经济崩溃,不得不重组内阁;意大利经济负重如牛,老贝不得不下台。然这都不能抹除经济危机的剧痛。国际经济危机已多次发生,每轮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