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平衡定律
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及典例
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及典例01遗传平衡定律概念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vbrium)是英国数学家Godfrey Hardy 和德国医生Welhelm Weinberg于1908年各自独立提出的关于群体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的规律,所以又称为Hardy-Weinberg定律,它是群体遗传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
1.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存在,则群体的基因频率可代代保持不变。
(2)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上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构成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只要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以后每代都经过随机交配,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3)在平衡状态下,子代基因型频率可根据亲代基因频率按下列二项展开式计算:[p(A)+q(a)]2=p2(AA)+2pq(Aa)+q2(aa)。
符合上述条件的群体称为平衡群体,它所处的状态就是Hardy-Weinberg 平衡。
2.遗传平衡定律的生物学例证满足群体遗传平衡的条件是有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
而且没有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显然是一个理想的群体。
在自然界中是否有接近这种平衡状态的群体呢?人类的MN血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人类的MN血型这一性状,满足了定律的前提条件:(1)因为基因L M和L N是共显性,这个性状的基因型与表型是一致的,所以容易从表型来辨别不同的基因型;(2)一般在婚配时对于这个性状是不加选择的,因此,它是符合随机交配原则的;(3)人类的群体一般都很大,进行调查时,可以有充足的数据;(4)L M和L N基因构成的三种基因型与适应性无关,具有同等的生活力,因此在实际统计中,预期的和观察的基因型频率无差异。
02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遗传学上的Hardy-Weinberg定律和物理学、化学中的许多定律一样,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及其影响因素
ABO血型的B等位基因频率 从东亚的0.30→西欧的0.06 从东亚到西欧:由20%~30%→10%~1320% →10%~15%→5%~10%→0%~5% B基因在东方的原始突变后逐渐扩散到更多 的西欧群体中。
苯硫脲尝味能力 基因t 欧洲和西亚白人:tt→36% t→0.6 宁夏回族: tt→20% t→0.45 中国汉人: tt→9% t→0.3
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及其影响因素
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and impacting factors
基础医学院 1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1
❖ 群体或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 活在某一地区的、能相互杂交 (婚配)的个体群。这样的群 体也叫孟德尔式群体。
❖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是指 群体中某一基因在其等位基因 的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 2 是指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型个 体占该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
一、遗传平衡定律
(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Hardy-Weinberg law)
在理想状态下,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在一代一代的繁殖中保持不变,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13
小结
❖ 本节所含概念
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近亲婚配、选择、 适合度、迁移压力、基因流、随机遗传漂变
❖ 群体遗传平衡的条件
(5点)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5条)
14
❖ 近亲婚配的危害
14
15
15
突变率表示方式:n×10-6 配子/代, 例如:10-5配子代的标准写法为10×10-6 配子/代。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遗传平衡定律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遗传平衡定律遗传平衡定律如果一个群体满足以下条件: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保持平衡(不变)。
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
例 如果某群体中最初的基因型频率是YY (D )=0.10,Yy (H )=0.20,yy (R )=0.70。
则这个群体的配子频率(配子频率)是20.020.02110.0)(=⨯+=p Y 80.020.02170.0)(=⨯+=q y 于是,下一代的基因型频率是即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YY=p 2=0.04 Yy= 2pq=2×0.16=0.32yy= q 2=0.64 由此可知,该代的基因频率是 80.032.02164.0)(20.032.0210.04)(=⨯+==⨯+=q y p Y 与上代的基因频率达到平衡。
可以计算,下代的基因型频率与上代相等,即YY=p 2=0.04 Yy= 2pq=2×0.16=0.32 yy= q 2=0.64 至此,基因型频率也达到平衡。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大的群体中的等位基因A 和a ,当A 基因频率为p ,a 基因频率为q 时, 有 1=+q p这个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是2p AA = pq Aa 2= 2q aa = 于是有 1)(2222=+=++q p q pq p ①个体数量足够大②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②……………………………………………………………………………③……………………………………………………………………………④……………………………………………………………………………① …………………………………………………………⑤。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的检验
无限大
群体大小无限,个体 间相互交配。
定律的推导过程
01
利用概率论中的二项式定理和组合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通过配子的随机结 合,推导出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关系。
02
根据推导结果,得出在满足假设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不 变,即符合遗传平衡定律。
03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的 原理包括基础概念、定律的假设条件以及定律的推导过程。这些内容为我们进 一步理解和应用遗传平衡定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直接检测 基因序列或基因变异位点来检验
Hardy-Weinberg平衡。
可以利用DNA测序、限制性片 段长度多态性(RFLP)、单核 苷酸多态性(SNP)等技术来检
测基因变异位点。
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度高,但需 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昂贵的设备。
04 实际应用案例
人类遗传学中的应用
数学表达
设p和q分别为某基因A和a的频率,则有:p^2 + 2pq + q^2 = 1。这表示AA、Aa和aa三种基因型 的频率分别为p^2、2pq和q^2。
02 Hardy-Weinberg遗传 平衡定律的原理
基础概念
遗传平衡定律
指在理想条件下,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遗 传中保持不变,即基因的随机组合能保持稳定。
基因频率
指某一群体中某一基因占该群体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
指某一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比 例。
定律的假设条件
随机结合
基因的配子结合是随 机的,不受任何非随 机因素的影响。
无突变
遗传平衡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编辑遗传平衡定律即哈迪-温伯格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中文名哈迪-温伯格定律外文名Hardy-Weinberg Law别称遗传平衡定律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目录1概述2满足条件3适用范围4意义1概述编辑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
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2满足条件编辑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3适用范围编辑遗传平衡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达到的,但在一个足够大的种群中,如果个体间是自由交配的且没有明显的自然选择话,我们往往近似地看作符合遗传平衡。
如人类种群、果蝇种群等比较大的群体中,一些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是可以应用遗传平衡定律的。
如题:某地区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求该地区一对正常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小孩的几率。
该题就必须应用遗传平衡公式,否则无法求解。
解答过程如下:由题意可知白化病的基因型频率aa=q2=0.0001,得q=0.01,则p=0.99 ,AA的基因型频率p2=0.9801,Aa的基因型频率2pq=0.0198 ,正常夫妇中是携带者概率为:2pq/( p2+2pq)=2/101 ,则后代为aa的概率为:2/101×2/101×1/4=1/10201。
解毕。
此外,一些不符合遗传平衡的种群,在经过一代的自由交配后即可达到遗传平衡,此时也可应用遗传平衡定律来求后代的基因型频率。
例如:某种群中AA 个体占20%,Aa个体占40%,aa个体占40%,aa个体不能进行交配,其它个体可自由交配,求下一代个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
遗传平衡定律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十二遗传平衡定律一、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Hardy-Weinberg定律的原理;2、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人工模拟选择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改变的影响。
3、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人工模拟选择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影响。
二、原理Hardy-Weinberg定律是群体遗传学中的基本定律又称遗传平衡定律,该定律于1908年由英国数学家G. H. Hardy和德国医生W. Weinberg共同建立的。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在无突变、无任何表式的选择、无迁入迁出、无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
推导过程包括3个主要步骤:1)从亲本到其产生的配子;2)从配子结合到产生合子的基因型;3)从合子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
a2 + 2pg + q2= 1是在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的遗传平衡公式。
是假定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
实际上,自然界的条件千变万化,任何一个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影响群体平衡因素的干扰,而使群体遗传结构不断变化。
研究这些因素对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不仅在于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而且还因为在育种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运用这些因素来改变群体遗传组成,而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群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所谓育种无非是人为地运用各种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以控制群体遗传组成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
影响群体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移和交配系统。
突变:基因突变(mutation)对于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因突变本身就改变了基因频率,是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力量。
例如,当基因A突变为a时,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就减少,而a基因的频率就增加;其次,基因突变是新等位基因的直接来源,从而导致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增加,并为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提供物质基础。
简述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
简述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遗传平衡定律是自然界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对于每一种生物的遗传信息必须通过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两代才能将基因型的改变传给后代。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等位基因之间的频率关系;第二、同一等位基因内部的频率关系;第三、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关系。
在同一等位基因之间: 1、实质性相同,在等位基因的排列顺序上,彼此交换重叠区域; 2、分离规律,彼此距离越远的,基因分离的距离越大; 3、连锁互换规律,分离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的;4、共显性规律,其分离比较随机的。
在不同等位基因之间: 1、实质性相同,在等位基因的排列顺序上,彼此交换重叠区域; 2、分离规律,彼此距离越近的,基因分离的距离越小; 3、共显性规律,分离比较随机的。
平衡就是这样维持着生命的过程。
虽然我们没有理由去探究每一种生物为什么要设置这些遗传关系,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了解这些遗传关系,会让你了解到生命世界的奇妙。
要点一、等位基因之间的频率关系1、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关系:基因型aa、 aa表示所有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都为1/2; bb、 bb表示所有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都为1/4。
2、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关系:基因型aa、 aa、 aa表示所有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都为1/2; bb、bb表示所有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都为1/4。
二、同一等位基因内部的频率关系1、实质性相同,在等位基因的排列顺序上,彼此交换重叠区域; 2、分离规律,彼此距离越远的,基因分离的距离越大;3、连锁互换规律,分离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的;4、共显性规律,其分离比较随机的。
三、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关系1、实质性相同,在等位基因的排列顺序上,彼此交换重叠区域; 2、分离规律,彼此距离越近的,基因分离的距离越小; 3、共显性规律,分离比较随机的。
四、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型aa、 aa、 aa表示该生物体细胞内所有等位基因的频率均为1/2。
遗传平衡定律名词解释生态学
遗传平衡定律名词解释生态学
遗传平衡定律,也被称为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无限大、有性繁殖、没有世代重叠、随机交配的二倍体种群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情况下,经过一定时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达到稳定平衡,世代相传,不会发生变化。
符合上述条件的种群被称为遗传平衡种群。
在生态学中,遗传平衡定律是用来描述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的理论。
这些条件包括种群是极大的、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产生、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没有自然选择等。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
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在AA与Aa个体中两种基因频率是确定的,A=2/3,a=1/3 经过一代的自由交配后子代达到遗传平衡,AA=4/9,Aa=4/9,aa=1/9。
:按照遗传学的别离率和自由组合率,当两个杂合个体婚配后,子代3/4表现为显性性状,1/4表现为隐性性状,因此在群体中随着隐性性状的减少,显性性状将会增加,最终大多数为显性性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①在随机婚配的大群体中,没有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显性性状并没有随着隐性性状的减少而增加,不同基因型相互比例在一代代传递中保持稳定。
②不管群体起始基因型频率如何,经过一代随机交配后,便成为遗传平衡的群体。
这种基因型的平衡建立在以下公式中: ③继续保持上述理想条件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为上述平衡状态而不会改变。
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公式
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公式
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是由英国数学家哈迪和英国生物学家温伯格在1908年提出的。
它基于以下四个假设:
1.交配在种群中是随机发生的。
2.种群中没有发生突变。
3.种群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4.种群中不存在选择作用。
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公式是:
p2 + 2pq + q2 = 1
其中,p和q分别表示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p2表示基因型AA的频率,q2表示基因型aa的频率,2pq表示基因型Aa的频率。
这个公式描述了遗传平衡下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平方-根公式是基于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基础上,根据已知的基因型频率来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的公式。
平方-根公式的公式如下:p = √(p2 + 0.5pq)
q = √(q2 + 0.5pq)
其中,p和q分别表示等位基因A和a的频率,p2表示基因型AA的频率,q2表示基因型aa的频率,pq表示基因型Aa的频率。
这两个公式可以根据已知的基因型频率来推测等位基因频率,并且可
以进一步预测种群在下一代中各基因型的频率。
这些公式提供了一种基于
遗传平衡原理的计算方法,对于遗传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和平方-根公式是建立在严格的
前提假设基础上的,实际生物种群中难以完全满足这些假设。
因此,在使
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适当的调整,以获
得更准确的结果。
此外,这些公式仅适用于一种单一基因上的遗传平衡,
对于多基因互作的情况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
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及典例
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及典例01遗传平衡定律概念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vbrium)是英国数学家Godfrey Hardy 和德国医生Welhelm Weinberg于1908年各自独立提出的关于群体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的规律,所以又称为Hardy-Weinberg定律,它是群体遗传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
1.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存在,则群体的基因频率可代代保持不变。
(2)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上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构成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只要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以后每代都经过随机交配,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3)在平衡状态下,子代基因型频率可根据亲代基因频率按下列二项展开式计算:[p(A)+q(a)]2=p2(AA)+2pq(Aa)+q2(aa)。
符合上述条件的群体称为平衡群体,它所处的状态就是Hardy-Weinberg 平衡。
2.遗传平衡定律的生物学例证满足群体遗传平衡的条件是有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
而且没有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显然是一个理想的群体。
在自然界中是否有接近这种平衡状态的群体呢?人类的MN血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人类的MN血型这一性状,满足了定律的前提条件:(1)因为基因L M和L N是共显性,这个性状的基因型与表型是一致的,所以容易从表型来辨别不同的基因型;(2)一般在婚配时对于这个性状是不加选择的,因此,它是符合随机交配原则的;(3)人类的群体一般都很大,进行调查时,可以有充足的数据;(4)L M和L N基因构成的三种基因型与适应性无关,具有同等的生活力,因此在实际统计中,预期的和观察的基因型频率无差异。
02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遗传学上的Hardy-Weinberg定律和物理学、化学中的许多定律一样,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遗传平衡定律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确定群体大小后,应采取随机取样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收集样本。 避免选择特定个体或群体,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随机交配与婚配选择
随机交配
在遗传平衡定律中,随机交配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这意味着每个个体与其他个体交配的机会是相等的 ,不受其个体特征、性别或社会地位的影响。
婚配选择
虽然随机交配是遗传平衡定律的基础,但在现实生活 中,婚配选择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习 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个体 的交配机会和后代的选择。
疾病基因定位与遗传病预测
总结词
定位疾病基因,预测遗传病风险。
详细描述
应用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帮助定位导致疾病 的基因,从而预测个体的遗传病风险。例 如,通过家系分析可以确定致病变异,然 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后代患病风险。
进化与生态学研究
总结词
揭示物种进化历程,解释生态适应机制。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物种的遗传结构,可以了解物种的 进化历程和生态适应机制。例如,比较不同 物种的遗传差异,可以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 系和进化历程;分析物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模拟参数设置
模拟研究中的参数设置应该基 于实际的研究背景和数据特征 。参数设置越合理,模拟结果
越能反映实际情况。
模拟样本大小
模拟样本大小应该足够大,以增 加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考虑计算效率和资 源消耗等因素。
模拟结果分析
模拟结果的分析应该基于科学的统 计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同时, 也需要考虑模拟样本的代表性和实 际数据的差异等因素。
在遗传平衡定律应用中注意 的几个问题
2023-11-05
目录
• 遗传平衡定律概述 • 遗传平衡定律的数学表达 • 遗传平衡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 应用遗传平衡定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遗传平衡定律的实验验证 • 遗传平衡定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遗传平衡定律的五大条件
遗传平衡定律的五大条件
德氏遗传平衡定律是由德国科学家门采尔·本·德氏在1908年提出的一种遗传学理论,德氏平衡定律认为突变体在庞大的无脊椎生物群体中的频率不变。
其原则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即遗传均衡、基因流、表观和隐形遗传变异、突变形成和遗传连锁等。
首先,遗传平衡是指在无脊椎动物种群中,自然选择和随机扰动不能改变基因变异在种群中的频率。
基因变异的频率在种群中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变异的传播也是稳定的。
其次,基因流是指基因在性繁殖的动物群体中的移动和传播,当遗传材料在种群中传播时,组成种群的能力也会改变。
第三,表观和隐形遗传变异是指突变与不突变之间的变化,在自然选择中,表观遗传变异要比隐形遗传变异容易被发现和选择。
第四,突变形成是指基因组中基因的突变可由原来的特性变异出新表型、新性状等,而这些新表型则有可能被自然选择或受环境影响,从而改变遗传材料的频率。
最后,遗传连锁是指基因与基因在进行繁殖时会在染色体上相连结,一旦同一染色体传到后代,一对等位等好的基因必会一起传递。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突变型基因可能与其伴侣基因一起传递,所以这些两种突变类型的基因的勿分度(即淘汰)会降低。
总而言之,德氏遗传平衡定律中的五大条件共同构成了这一遗传学理论,这为研究动物群体中长期进化动态提供了一种完整的框架和解释,也为动物种群的实际分布提供了解释。
遗传平衡定律及其一般应用
进化生物学与遗传学的交叉
探讨遗传平衡定律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化机制 和物种形成过程,为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遗传平衡定律的一般应用
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确定种群遗传结构
01
通过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分析种群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频率,
了解种群的遗传结构。
预测种群遗传变化
02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以预测种群在受到环境变化、选择压力
等因素影响后的遗传变化趋势。
评估物种进化潜力
03
通过分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评估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基因频率
种群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
种群中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占该种群所有个体的比例。
适范围与条件
理想种群
种群足够大,且无突变、迁移、选择等进化因素影响, 个体间随机交配。
平衡状态
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即处于遗传 平衡状态。
随机交配
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不受近亲交配、遗传漂变等 因素影响。
02
遗传平衡定律的起源与证明
起源与发展
遗传平衡定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遗传学刚刚起步,科学家们开始研究 遗传规律。
1908年,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提出了遗传平衡定律的基本思想,即在一个随机交配的 种群中,如果基因频率在世代间不发生变化,则基因型频率将在世代间保持不变。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遗传平衡定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和证明。
遗传平衡定律
遗传平衡定律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Hardy-Weinberg定律的原理;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人工模拟选择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改变的影响。
2. 实验原理Hardy-Weinberg定律是群体遗传学中的基本定律又称遗传平衡定律,该定律于1908年由英国数学家G. H. Hardy和德国医生W. Weinberg共同建立的。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在无突变、无任何表式的选择、无迁入迁出、无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
它的推导过程包括3个主要步骤:1)从亲本到其产生的配子;2)从配子结合到产生合子的基因型;3)从合子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
a2 + 2pg + q2 = 1是在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的遗传平衡公式。
它表示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和漂变的情况下,整个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总和都等于1,符合这一条件的群体称作平衡群体。
3. 实验用具及材料普通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及残翅突变型果蝇、双筒解剖镜、麻醉瓶、毛笔、白板纸、乙醚、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等。
4. 实验方法及步骤人工模拟选择对果蝇正常翅、残翅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影响(1)选用两个纯合的果蝇群体,即正常翅和残翅类型。
分别从2个群体中选取雌处女蝇和雄蝇各20只,共同放入一个大的培养瓶内,放入25℃培养箱内培养。
记录亲本正常翅和残翅的只数。
并计算此时群体中正常翅和残翅基因的频率。
(2)当发现培养瓶内有幼虫或蛹出现及时将亲本处死,以防发生回交。
当有F1个体出现后,观察其表型,记录F1正常翅和残翅的只数。
(3)将F1群体中出现的残翅个体全部处死。
在一个新的培养瓶中分别放入20只正常翅雌蝇和雄蝇继续培养。
即F1×F1,此时不需要选处女蝇。
培养至有F 2代产生。
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
基本概念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法则是群体遗传中最重要的原理,它解释了繁殖如何影响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
这个法则是用Hardy,G.H (英国数学家) 和Weinberg,W.(德国医生)两位学者的姓来命名的,他们于同一年(1908年)各自发现了这一法则。
他们提出在一个不发生突变、迁移和选择的无限大的相互交配的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逐代保持不变。
哈迪-温伯格定律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假设:在一个无穷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进化的压力(突变、迁移和自然选择);第二部分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第三部分:随机交配一代以后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
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
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 + 2pq + q2 = 1这个定律简而言之:在没有进化影响下当基因一代一代传递时,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不变。
前提:理想群体哈迪-温伯格定律的第一部分是前题,或者假设这些条件存在时此定律才适用。
实际上这些条件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具备这些条件的群体称之为“理想群体”。
首先,定律指出这个群体是无穷大的,若一个群体的大小有限,可能导致基因频率和预期的比例随机发生偏差。
简述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
简述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在遗传学中,遗传和变异的关系是复杂的。
遗传和变异的互相转化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遗传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并用数量方法,研究各种遗传因子和遗传规律,以解决人类遗传问题。
遗传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给后代。
使后代在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基因所控制。
而基因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决定生物亲缘关系远近的根本因素。
遗传平衡定律认为:生物性状,除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外,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只有使生物体内的基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才能表现出最佳的适应能力。
遗传平衡定律的精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遗传平衡定律表明,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父母,另一部分则来自环境。
遗传平衡定律的精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我们考察各种花草树木,会发现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反之,在同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植物,也有相似或者不同的特征。
比如:同样是水稻,同样是阳光和土壤,同样施肥和喷药,但种在盐碱地和沙地的水稻结出的穗子大小却有差别;同样的南瓜品种,但种在海边和山谷的两块田里,它的产量也不相同。
显然,这是植物内部的基因发生了变异造成的。
可以看出这个定律完全符合自然规律。
因此,任何生物都是基因型与环境互相选择、适应和斗争的结果。
这种互相选择、适应和斗争,就是遗传平衡的自然规律。
当生物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其体内原有的遗传基因会被激活,从而导致机体发生基因突变。
不同的突变基因,又通过内在机制,调整自身,从而更新遗传物质。
这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
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自然规律:在阳光下暴晒几天的番茄就会变绿;但经过水浸泡后的番茄却没有变色,这说明番茄中含有能够抗拒强光照射的基因。
如果将番茄种子放入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那么番茄就不会变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二遗传平衡定律一、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Hardy-Weinberg定律的原理;2、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人工模拟选择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改变的影响。
3、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人工模拟选择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影响。
二、原理Hardy-Weinberg定律是群体遗传学中的基本定律又称遗传平衡定律,该定律于1908年由英国数学家G. H. Hardy和德国医生W. Weinberg共同建立的。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在无突变、无任何表式的选择、无迁入迁出、无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
推导过程包括3个主要步骤:1)从亲本到其产生的配子;2)从配子结合到产生合子的基因型;3)从合子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
a2 + 2pg + q2= 1是在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的遗传平衡公式。
是假定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
实际上,自然界的条件千变万化,任何一个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影响群体平衡因素的干扰,而使群体遗传结构不断变化。
研究这些因素对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不仅在于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而且还因为在育种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运用这些因素来改变群体遗传组成,而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群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所谓育种无非是人为地运用各种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以控制群体遗传组成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
影响群体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移和交配系统。
突变:基因突变(mutation)对于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因突变本身就改变了基因频率,是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力量。
例如,当基因A突变为a时,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就减少,而a基因的频率就增加;其次,基因突变是新等位基因的直接来源,从而导致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增加,并为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提供物质基础。
没有突变,选择即无从发生作用。
当突变和选择的方向一致时,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就变得更快。
虽然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但也有一些突变对育种是有利的,如控制矮秆和某些抗病基因。
突变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形:(一)非频发突变:非频发突变指的是仅偶尔发生一次而不能以一定频率反复发生的独一无二的突变。
这种突变在大群体内长期保留的机会很微小,因而,不大可能对群体的基因频率有什么影响。
假定在AA纯合群体内发生一次 A→a的突变,则群体内只有一个Aa个体。
该杂合子 Aa只能与其他 AA个体交配。
如果该个体不能产生后代,则新基因 a丢失的机会是 1;如果杂合子Aa只能产生一个后代,则该后代基因型是AA或Aa的可能性各占0.5,亦即 a基因丢失的概率为 0.5。
如果该杂合子Aa产生两个后代,则 a基因丢失的机率是 0.25。
依此类推,若Aa个体能产生 k个后代,则 a基因丢失的概率是:。
a基因丢失的概率取决于Aa×AA所产生的个体数。
后代数越多,a基因保存的机会越多。
然而每传递一代突变的a基因都有丢失的可能,传递代数越多,丢失的总概率越大。
所以,除非突变基因有特殊的生存价值(突变体生活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繁殖力等),或育种者在它出现后能及时正确地识别并选择它,否则很难在群体内长期保留。
如果实际的生物群体并不大,独一无二的突变基因在这种群体内可能长期保存,再加上随机漂移的作用,最终可能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化。
(二)频发突变:以一定的频率反复发生的突变叫频发突变。
由于这种突变能够反复发生,突变基因得以在群体内维持一定的基因频率,从而成为引起群体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假定 A基因以固定的频率u突变为a基因。
则每经一代之后,a基因的频率就会增加u×p (其中p为上代A基因的频率),因此a 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大,而A基因频率越来越小,也就是说a基因的数目逐渐增加,而A基因的数目逐渐减少。
突变使群体的遗传结构逐代发生变化,这种作用称为突变压(mutation pressure)。
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阻碍,最后a基因将可能完全取代A基因,则这个群体最后将达到纯合性(homozygosis)的a。
设基因A在某一世代的频率为p0,则在经过n代之后,它的频率p n将是:p n= p0(1-u)n (14-5)因为大多数基因的突变率是很小的(~ ),因此只靠突变压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显著改变,就需要经过很多很多世代;不过有些生物的世代是很短的,因而突变压就可能成为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重要因素。
(三)回复突变:一个等位基因可以突变为其相对的另一个等位基因,反之另一个等位基因也可以突变为原来的基因,这种突变叫回复突变。
由 A变为 a叫正向突变,其突变率为 u,反之由a变为A称为反突变,其频率为 v。
当然,这两个方向的突变率不一定相等。
对这种回复突变可用下图表示:puAaqv如果起始群体中A基因频率为p0,a基因为q0,则由A突变为a的基因比率为 p0u,反突变由a变成A的基因比率为q0v。
当 p0u>q0v时,a频率增加;当p0u<q0v时,a频率减少。
如果正、反突变的频率不变,则基因突变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基因突变的比率 p0u和q0v的值,到某一世代,当 u= v时,两基因频率不再变化,即达到平衡,因这时u= v(1- )u= v于是有 =同理可得=可见在平衡状态下,基因频率与原基因频率无关,仅取决于正反突变频率u和v的大小。
如果一对等位基因的正反突变频率相等(u=v),则达到平衡时的基因频率和的值都是0.5。
选择选择(selection)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两个都是改变基因频率的重要因素。
个体间遗传基础的差异是选择的基础。
达尔文指出,自然界中生物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由于不同基因型很可能在育性、生活率或其他方面不同,也即是在某些内在条件或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使不同的基因型产生的后代数目不同,从而导致一些基因型频率逐代增高,另一些逐代降低,这就是自然选择作用的实质。
人工选择是在人为的干预下,按人类的要求对生物加以选择的过程,也即把某些合乎人类要求的性状保留下来,使其基因频率逐代增大,从而使群体遗传结构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生物体育性和生活率的差异可以用适应度(W)表示。
特定基因型的适应度可用具有该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的平均后代个体数目表示。
适应度的概念包含生活率和育性两个方面。
生活率用达到繁育年龄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例表示;育性则用每个繁育个体的平均后代表示。
一对亲本的后代数应该一半属于父本,另一半属于母本。
例如,4个AA基因型的个体中有3个存活到繁育年龄,因此其生活率是;属于这3个繁育个体的后代共有6个个体,因而每个繁育个体的平均后代是;所以AA的适应度W1=×=1.5。
同理可算出其他基因型的适应度,比如Aa基因型的为W2=1.5,Aa基因型的为W3=0.5。
以这种方式算得的适应度叫做绝对适应度。
遗传学中习惯于应用两种基因型绝对适应度的比值,叫做相对适应度。
如果上述基因型都以AA为标准,那么AA的相对适应度是 1.5/1.5=1.0,Aa的是 1.5/1.5=1.0,而 aa的为0.5/1.5=0.33。
由于相对适应度应用范围很广,为方便起见,往往直接把它称为适应度。
另外,为使选择的理论模型简单化,有时把适应度的含义等同于生活率的含义,而略去育性的作用。
选择系数是表示选择强度的参数,用s表示,并且s=1-W。
它表示在选择的作用下降低的适应值,用以测量某一个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0≤s≤1。
当s=0,W=1,表示选择不改变适应值。
当s=1时W=0,表示选择使适应值完全消失,使该基因型 100%不能繁育后代,例如对致死或不育基因纯合体的选择。
所以,当选择系数s〈1时,则是对于显性基因的不完全选择。
现以一个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的情况说明选择的作用。
(一)选择使显性基因淘汰隐性基因有利,在作物中也不少见。
有些抗病性有利基因是隐性基因。
例如玉米抗小斑病O小种的r hm基因。
一些控制特殊品质性状的基因也为隐性,例如某些禾谷类作物的糯性(w x w x),玉米的甜粒(susu)等等。
此外某些控制雄性不育、矮秆等的基因也往往是隐性基因。
因此在育种中为获得这些特性而进行选择时,显性基因是淘汰的对象。
人工选择(或显性致死时的自然选择)下淘汰显性基因,只要一代就能把显性基因型的个体从群体中消灭,从而把显性基因的频率降低到0。
在自然选择状态下,如果不是显性致死而只是生活率和繁殖力有所降低,即纯合子 aa的适应度最高,而AA和Aa都受到选择系数为s的选择压力,这样显性基因频率将会是逐代降低,在若干代后变为0。
(二)选择使隐性基因淘汰大多数隐性基因都是有害的,因此无论是人工选择还是自然选择的作用,都趋于使这些不利的基因淘汰。
在育种中如果希望通过选择来淘汰隐性不利基因,育种者需要了解选择对淘汰这些基因的效果如何,并以此作为制定选择计划的参考。
人工选择淘汰隐性基因的速度比淘汰显性基因慢很多。
设未进行选择时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为q0,三种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D0、H0和R0,则q0= H0+R0;由于选择作用(s=1)使aa淘汰了,隐性基因只存在于杂合体中,并且只占杂合体基因数目的一半,故下一代隐性基因的频率为:同理可得,经过两个世代的选择淘汰后,隐性基因的频率为:在经过n个世代的选择淘汰后,隐性基因的频率将变为:两个世代间隐性基因的频率改变量为:△q=q n+1- q n =这时△q值随q n值的增大而增大。
说明隐性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与其频率q n值有关,q n值越大,改变越快,q n值越小改变越慢,表明在完全淘汰隐性基因的选择时,隐性基因的频率越高,选择淘汰的效果就越好,但这种效果会随选择所进行的世代数目的增多而快速减慢。
如果起始群体隐性基因频率q0=0.40,由于的选择作用淘汰隐性纯合体而使各世代隐性基因频率降低的结果如下:0123456780 0.2860.2220.1820.1540.1330.1180.1050.095由此可见,淘汰隐性基因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三)选择淘汰纯合体基因型是杂合的个体 Aa,常常优于其纯合体AA和aa,这在自然界及育种中是常见的,而且有时很重要。
当纯合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不如杂合个体时,杂合个体的适应值为 1,两种纯合个体的适应值分别为 1-s1和 1-s2,纯合体AA和aa的选择系数s1和s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遗传漂移:群体达到和保持遗传平衡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群体必须足够大,理论上说应该是无限大,以保证个体间进行随机交配和基因能够自由交流。
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具体的生物群体都不可能无限大,人工群体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