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
如何走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误区
如何走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误区【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议题。
目前存在一些误区,如教育理念不正确、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等。
为了走出这些误区,我们可以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未来,我们应该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误区、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主体作用、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
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政治知识和文化素养,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的实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效,表面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好象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但当我们认真审视、研究、剖析我们课堂教学的某些教学行为时,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几大误区: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忽视“知识”目标的误区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了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课堂教学如何使用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上,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增加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平台,但并没有否定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三维目标能有效达成。
二、为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而走“形式”的误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例如:角色扮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关于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几点问题及解决办法
也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管理与对策郝新峰[问题提出] 近年来,学生暴力事件频繁见诸于各大媒体。
学校——育人的地方,却育死了人;学校育出的人,却成为凶手,害死了人。
事件的始作俑者,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令人吃惊的是还有一批令人羡慕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出国留学生。
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更是我们教育的耻辱。
它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一系列反思。
[分析问题]回顾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重智育,轻德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公益广告语,经过几年的宣传,如今已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条件。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孩子能够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不少家长却扭曲了这句话,他们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省出一笔钱来供孩子择名校,补课,学琴用。
而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事实上违纪与犯罪往往只是一线之隔。
在这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缘处止步。
二、重分数,轻能力近几点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分低能的庸人越来越多。
有个学生到离家几十里的城市上高中,需要晒被子,但铁丝太高,被子放不到铁丝上,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给远在几十里之外的爸爸打手机请求帮忙,爸爸听后啼笑皆非。
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无法笑起来。
今天,在人们追求“升学率”,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阴晴表,也成了家长评价教师或孩子的唯一标尺。
这样就使人们忽略了对孩子其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
有些学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促成了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浅析幼儿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误区
浅析幼儿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误区摘要: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期对孩子的教育好坏与否关系着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在幼儿生长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从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误区入手,浅析误区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幼儿家庭教育理念。
关键词:儿童期是人类心理从发生到成熟的阶段。
其中,幼儿期(3-6、7岁)是期间较为关键的时期。
家庭教育在幼儿期占了大量的时间段,因此,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中大多数走入了重视智力教育、过度宠溺、实施过度的物质奖励等措施,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概念笔者通过翻译资料,认为在本文中的重视智力教育可以归纳为“智力第一”的概念。
智力第一就是家长或长辈们认为应该要竭尽全力地、过早的开发幼儿的智力,盲目、毫无选择性的让幼儿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家庭教育观点。
这种观点直接决定了家长的行为进入教育误区。
比如过多的为孩子报兴趣班、信服个别专家的学习什么就能开发什么智力的缪谈。
二、“智力第一”的表现1、过多的为幼儿报兴趣班目前,大多数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都不惜血本和精力,为幼儿报各种兴趣班,让幼儿过早的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盲目攀比。
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很多家长也不是真正的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报班,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理想为孩子报名参加。
如珠心算班、钢琴培训班、绘画班、英语班等,“遍地撒网”,没有侧重。
如今,一名幼儿同时参加几个不同的兴趣班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这些家长往往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幼儿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休息和游戏时间,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
2、忽视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因为过分重视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把灌输知识、学习技能当做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上对幼儿百般呵护,处处替幼儿包办,抱着“只要孩子能出头,父母甘为做老牛”的想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调整学生“重智轻德”的不良心理
如何调整学生“重智轻德”的不良心理我国虽然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事实,即德育在有些学校的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是华而不实的。
“德育首位”只是一句美丽而遥远的空话,轻德育重智育的情况仍然有待改变。
但是,各种复杂的“弱德”现象及其副作用却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及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
有人不无道理地发出了悲愤的呼喊:“二十年来,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德育’的缺失!”危机已经出现。
我们可以亡羊补牢,使这种“重智轻德”不良心理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那么,教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使之放弃“成绩就是一切”的片面学习观念呢?1.剖析“重智轻德”心理的隐患不良的心理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或者危害。
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重智轻德”心理的危害,端正学习态度,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而放弃“重智轻德”的心理。
比如,“重智轻德”的思想会让学生只专注于学习,而不注意修正自身懒惰、自负等品德缺陷。
而这些品德缺陷却会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陷入孤独状态。
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仅靠自己的能力而没有朋友的协作,做任何事都将难以成功。
当学生明白品德对于自身的重要价值时,自然会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注意修正自身品德,让自己更加完美。
2.用换位意识研究学生学生“重智轻德”心理是有诱发原因的。
教师不能因学生品德不好而嫌弃他,而应该想办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要具备换位意识。
教师应该用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以心换心,才能让学生明白:老师帮助自己改掉坏毛病是为我着想,从而保证学生德、智发展两不误。
3.用崇高的师德影响学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让自身的个人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摆脱了对智慧和道德教育的误解多年来,我们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从孩提时代开始,孩子们就学会了更多的单词和更多的唐诗.他们会计算几个数学问题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多年来,家长也重视智力教育,允许孩子参加思维训练班等.家长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这是绝对必要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小孩子教他数数和识别单词.它不是关于教会计数和识字的知识.它是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和好奇心的兴趣,刺激和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背诵十首诗和八首诗.他感到不舒服.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天才.事实上,孩子们要大一些.十岁时回到唐代诗歌很容易.过去,人们关注知识教育,忽视知识教育.现在,父母已经开始关注智力教育,强调智力投资和智力训练,并特别关注早期的智力教育.早期的智力教育是绝对必要的,但早期的智力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早期的智力教育是知识教育.孩子知道的词越多,他就会更多地描述儿童智力发展的唐诗.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知识和智慧是相互联系和不同的.他们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但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智力发展.对于我们的许多父母来说,我们必须掌握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人类智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没有具体的知识,就不存在纯粹的智慧.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发展智力越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但是,智力并不等于知识.我们无法通过掌握多少知识来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当他们看到孩子会背诵几首唐诗并说几句英语时,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智慧是非凡的.这些都是误解.智力是否异常不能通过掌握的知识量来确定,而主要取决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他智力因素,如观察的发展水平,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家长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重视儿童的智力教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作为不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的父母,谁不希望孩子聪明.然而,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别教育.我们家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们不要太大或太小,不能与老人交谈.他们甚至抨击他们的父母并且缺乏礼貌地对待他们.我们不能培养智力水平低但道德标准低的儿童;我们不能训练学习成绩好但性格畸形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往往对孩子非常粗鲁,不了解成年人,任性,脾气暴躁,深受打扰,非常生气.一位父亲为他的儿子买了很多世界名字.孩子感觉不舒服,他很生气,父亲几乎摔倒了电视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要求创造数以千计的高度创新和创造性,丰富的科学知识,强大的自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劳动者.那些傲慢的个性,难以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的人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必须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不是降低人们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工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和生活标准.高科技有两面性.它可以利用高科技造福人类.它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来伤害社会.计算机病毒是利用高科技危害社会的典型例子.走出家庭教育,注重智力教育,忽视对道德教育的误解,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道德,智慧,身体,美和劳动的人.。
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
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摆脱了对智慧和道德教育的误解多年来,我们的父母都特别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
从孩提时代开始,小孩们就学会了更多的单词和更多的唐诗。
他们会计算几个数学征询题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多年来,家长也注重智力教育,同意小孩参加思维训练班等。
家长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这是绝对必要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小小孩教他数数和识别单词。
它不是关于教会计数和识字的知识。
它是为了激发小孩对学习和好奇心的兴趣,刺激和激发小孩的思维活动,培养小孩学习。
适应。
一个三岁的小孩可以背诵十首诗和八首诗。
他感到不温馨。
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天才。
事实上,小孩们要大一些。
十岁时回到唐代诗歌特别容易。
过去,人们关注知识教育,无视知识教育。
现在,父母已经开始关注智力教育,强调智力投资和智力训练,并特别关注早期的智力教育。
早期的智力教育是绝对必要的,但早期的智力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早期的智力教育是知识教育。
小孩明白的词越多,他就会更多地描绘儿童智力开展的唐诗。
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知识和智慧是互相联络和不同的。
他们不是一回事。
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但一个人特别难在短时间内智力开展。
关于我们的许多父母来说,我们必须掌握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人类智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开展。
没有详细的知识,就不存在纯粹的智慧。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开展智力越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
但是,智力并不等于知识。
我们无法通过掌握多少知识来推断儿童的智力开展。
有些家长留意小孩的早期教育。
当他们看到小孩会背诵几首唐诗并说几句英语时,他们错误地认为小孩的智慧是非凡的。
这些都是误解。
智力是否异常不能通过掌握的知识量来确定,而主要取决于小孩思维才能的开展水平,以及其他智力要素,如观察的开展水平,经历力,想象力和操作才能。
家长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注重儿童的智力教育。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作为不想让小孩掌握更多知识的父母,谁不希望小孩聪明。
试论德育的误区与创新策略
试论德育的误区与创新策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指明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现实、历史意义,更体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德育工作在许多方面常常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途径、手段、机制等诸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使德育工作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事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造成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低靡,影响了不少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概括起来,德育的误区主要呈现在如下方面:1.观念陈腐。
许多家长希望子女成才,但看重的只是考分,不重视孩子的品行习惯,对孩子的心理压力更极少过问,总是当孩子的思想、心理处于崩溃边缘时才追悔莫及。
许多教师忽略自己育人的职责,总认为德育是学校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不注重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渗透思想教育。
甚至不少学校领导在指导思想中仍然是智育第一,轻视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讲德育挂在嘴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造成学校德育机制、投入、人才等措施不到位。
2.教育内容偏颇。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应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常抓不懈的内容。
但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今年年初。
一些地方中学生中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刑事案件,学生厌学、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事件正说明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责任观念淡薄,心理异常脆弱。
尤其是德育内容,在现实教育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被错误扭曲,一些家长和教师灌输的观念就是找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造成不少学生错误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
3.方法手段滞后。
德育方法和手段的滞后是造成当今德育实效低靡,缺乏针对性、主动性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德育同智育分离,德育被分裂为教育的一部分,不再是人的生命、灵魂、行为的统领性的东西。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健康教案、科学教案、语言教案、安全教案、美术教案、音乐教案、数学教案、语文教案、节日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health lesson plans, science lesson plans, language lesson plans, safety lesson plans, art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holida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多少年来,我们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从小让小孩多识几个字,多背几首唐诗,会算几道数学题,认为这是最为要紧的。
德育教育工作的误区与对策
德育教育工作的误区与对策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做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
教师应以育人为己任,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但必须落实德育首位。
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政治优良、道德品质高尚、个性心理健康,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分析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误区,阐述了走出误区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德育工作误区对策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做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
这就说明教师的任务是育人。
素质教育要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但必须落实德育首位。
德育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如何使德育教育手段运用得当,行之有效呢?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需要艺术性、技巧性、机智性、灵活性,多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操。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当好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这就明确指出了当代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本身的素质低,认识不够,导致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进入了误区。
一、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误区目前,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种力求“简单化"的倾向,这种简单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技术化处理”思想工作的倾向日趋突出。
这一误区主要体现为:1、形式化的量化管理教师为了管理的“方便’’将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分类分项逐条“量化”。
如,迟到一次扣1分,上课说话扣2分,清洁做得不彻底扣3分,打架扣8分;做好人好事一次加8分,做影响班集荣誉的事一次扣1 O分等等。
表面上教师管理似乎“有章可循”了,实则本末倒置。
有的学生“为”加分而做事,“为”不扣分而不做某事。
以致于出现了上自习时清点人数到齐,清点过后就不见人影了;检查清洁时很卫生,但一会儿又弄脏了……学生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体现,而是成了敷衍了事的手段。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作者:曾印梅来源:《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12期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世代承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法律制度,决定了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成为社会的主题,人们对智育的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家庭教育开始将德育同智育等同起来,甚至只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忽略孩子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早期训练。
家庭教育一日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就会造成家长教育行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下将浅析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并得出几点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原因一:家庭德育还没形成良性的社会舆论。
健康的社会舆论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精神力量,能起到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当前对家庭德育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社会舆论,传统习俗,邻里环境及大众传媒(包括电影、广播、书报刊物、网络等)都没能很好地配合家庭的德育工作,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办法的内容很少。
相反,神童天才,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屡见不鲜,人们对此的兴趣极浓。
“文凭风”、“天才热”冲击着家庭教育,家长认为:分数=知识=智力=文凭=成才。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考高分,盲目用物质金钱奖励。
有的家长不问试题难易威吓孩子,甚至拳脚想见。
于是学生中考试舞弊者有之,让人代答卷者有之,改分数者有之。
家长在关注孩子分数上升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孩子的良好品性的培养,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
原因二:社会德育的下坡使家庭德育陷入困境。
当前许多新事物新现象使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家庭德育的内容与社会德育、社会风气的格格不入。
例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可社会上的一些乞丐利用孩子的纯真进行各种非法的变相乞讨来骗取钱财。
比分数、比名牌日渐成风。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第一篇: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一、抛出这一主题的立意是什么?1.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最为重要的两块内容。
(解决外人质疑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问题)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二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做事的能力。
从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来说,学校教育给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提供基础性、习惯性的支撑。
德育和智育尤为重要。
2.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德育和智育,更不能把二者切割开来。
(解决德育和智育谁更重要的问题)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
3.如何科学地去推进这二项内容,并把握二者关系是这一主题的中心立意。
二、思考这一主题的角度有哪些? 1.外延和内涵。
德育不单单是道德教化,智育并不能纯粹是知识传授。
德育:道德品性、行为、人格自我控制力智育:知识思维、能力、素质自主学习力即内涵不断丰富,增加了深度。
外延不断拓宽,增加了宽度。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2.问题的解决德育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和实效性智育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化和系统化德育存在的问题:(1)载体、手段、方法、活动、抓手等等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2)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节点、敏感期、冲突期,没有认真分析,没有专业化思考,只凭感觉,凭经验,想当然。
(3)说教的多,批评的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多。
缺乏精心设计,缺少专题研究和推进。
(4)没有形成处处有德育的共识,没有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机制,没有构筑成“教书育人”的场景。
教学存在的问题:(1)强抢学生时间,乱发练习资料。
(2)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
(3)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
缺乏专业化思考,凭感觉,凭经验,想当然。
(4)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不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潜能不能爆发出来,要取得学科高质量难乎其难!3.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误区及超越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误区及超越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超越和改进。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分析并提出超越的方法与建议。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误区之二是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德育课教学中,过分强调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超越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灵活多样。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误区之三是教师素质不足。
很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缺乏专业的德育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超越这一误区的方法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与素质提升。
学校可通过举办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指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误区之四是与社会实践脱节。
部分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实际的社会情境和经验积累,使得学生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真实感受。
超越这一误区的方法是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等,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体验,使得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成长环境。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误区之五是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部分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试卷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和道德实践能力。
超越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评价。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德育成长档案、开展学生的德育实践评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误区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社会实践和评价体系上,需要超越和改进。
只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与素质提升,重视德育教育与实际社会结合,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误区及超越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误区及超越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超越。
这些误区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模式、理论脱离实际、评价标准单一和缺乏亲情教育四个方面。
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知识传授模式的误区。
传统上,德育课被视为灌输道德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多以讲解和刻板宣传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主体性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情绪。
我们需要超越这一误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误区。
德育课程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道德理论和抽象概念,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情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的误区。
目前,德育课的评价主要以道德素养和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标准。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心理,追求表面的道德规范而忽视内在的真实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超越这一误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注重道德品质,也关注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缺乏亲情教育的误区。
德育课程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家庭背景的了解和关怀。
这导致了学生在面对家庭问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失落。
我们需要超越这一误区,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提供相关的亲情教育。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着知识传授模式、理论脱离实际、评价标准单一和缺乏亲情教育等误区。
为了超越这些误区,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提供实际案例和情景进行教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品质和情感表达能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中职德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陈旧的教育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原因,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误区。
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刻剖析,寻找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矫正教育误区、更新人才观、树立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误区教育方法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从孟母三迁到梁启超七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经典故事,都彰显了家庭之于子女成长和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价值。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教育孩子成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然而,目前,我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相当数量的家长存在“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
有太多的家长将注意力集中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难度,这对人才的培养和孩子以后步入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误区。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1.重智力开发,轻德育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将智力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少家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而很少关心或无暇顾及孩子的德育教育。
即使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的孩子,只要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就可“一俊遮百丑”。
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将来怎样立足社会、怎样服务社会。
2.重说教,轻身教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但在与孩子相处时,却又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榜样作用。
重智育轻德育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
重智育轻德育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叶倩云(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18)【作者简介】】叶倩云(199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摘要】首重德育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要求。
无论时代发展到一个怎样的高度,教育始终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科教才能兴国。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优劣。
如何冲破巨大的升学压力,将德育至于教育之首的地位,并与主体道德需求相结合,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下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本质;重智育轻德育;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1-0078-03一、“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道德教育。
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西方社会在18世纪后期渐渐形成了“德育”这一概念,不久之后,英国著名学者斯宾塞在其著作《教育论》一书中,将教育划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由此,“德育”作为一个基本学术概念在教育界中广为流传。
20世纪初,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有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用“德育”“知育”、“美誉”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更加加深了国人对“德育”一词的认知。
“德育”虽是近现代的学术术语,但并非凭空出现的事物。
中国自远古社会就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教育主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他指出“君子怀德”的思想理念,认为应当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聪明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并非只有我国如此,首重德育也是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的思想共识。
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教育应该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
走出教学的“德育误区”让学生健康成长
90[2013.7]【才思】【成才经纬】语文学科的人文化,语文素材的广泛性、民族性、生活性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使语文教师能从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负载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及健康的心理,承传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彰显深刻的文化底蕴,使德育花园芬芳阵阵。
然而,德育需要“度”的衡量,少者不可,多者无益。
经观察和研究,发现身边语文教师常出现几种德育误区。
一、过分追求知识与技能,忽视德育教育现在有些语文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重智育轻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徘徊不前。
要名次,要分数,机械性地要求学生大量识字,多写多背,几乎每篇课文都有要求背诵的内容,讲课细致到标点符号,课堂乃至课下,要求学生读,写、练、记,一切向“优”看齐。
可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很少甚至没有。
许多学生小学毕业不知道“雷锋”是谁,不知道什么是爱家乡、怎样来爱国。
这样的语文课堂扼杀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使语文课堂无内涵,更无外延。
二、德育太牵强,无病呻吟不能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对的,但一味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知识点,就没有必要了。
刻意地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如同画蛇添足。
像三年级语文《燕子》《爬山虎的脚》《猫》《松鼠》等文章,体会作者能抓住动物特点,表现动物特征,培养对小动物的热爱就可以了。
何必非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呢?何必鼓励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以便于小动物的健康成长呢?这样四不像的思想教育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恐怕会激起学生质疑乃至厌倦的情绪。
三、德育教育挖得太深,跑得太远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旅》这篇课文时,只需要教育学生知道读书的好处,热爱读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就可以了。
某位教师在讲公开课时,从外国名著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纵横万里书海,包罗上下千年。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课堂变成了阅读欣赏课,一回到教学内容上,学生情绪马上降下来了,影响了教学中心的突出,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
历史教学应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
历史教学应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和智力开发一样重要,本文针对目前历史教育中出现的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况,从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素材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其实施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大目的,全面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即传授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
可是,在现今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实质上的“重智轻德”的现象,更有甚者为应试需要忽视了德育,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
本人有感如此,认为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为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心理品质而进行的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
分析德育的内涵,历史教学的德育体系应该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问题。
在当前各种不健康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历史教学应加重渗透政治方向的教育。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大量素材:如中华民族悠久、灿烂、不间断的古代文明,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忱,民族自豪感;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容易激发人们奋进图强,为四化献身的决心;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抗争,可以培养人们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近代中国的探索史可以让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白求恩、柯棣华、“国际纵队”、世界反法西斯统一站线、“南南合作”等,更能让人们理解国际主义的含义。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文档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误区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世代承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法律制度,决定了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成为社会的主题,人们对智育的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家庭教育开始将德育同智育等同起来,甚至只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忽略孩子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早期训练。
家庭教育一日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就会造成家长教育行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下将浅析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并得出几点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原因一:家庭德育还没形成良性的社会舆论。
健康的社会舆论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精神力量,能起到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当前对家庭德育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社会舆论,传统习俗,邻里环境及大众传媒(包括电影、广播、书报刊物、网络等)都没能很好地配合家庭的德育工作,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办法的内容很少。
相反,神童天才,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屡见不鲜,人们对此的兴趣极浓。
“文凭风”、“天才热”冲击着家庭教育,家长认为:分数=知识=智力=文凭=成才。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考高分,盲目用物质金钱奖励。
有的家长不问试题难易威吓孩子,甚至拳脚想见。
于是学生中考试舞弊者有之,让人代答卷者有之,改分数者有之。
家长在关注孩子分数上升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孩子的良好品性的培养,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
原因二:社会德育的下坡使家庭德育陷入困境。
当前许多新事物新现象使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家庭德育的内容与社会德育、社会风气的格格不入。
例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可社会上的一些乞丐利用孩子的纯真进行各种非法的变相乞讨来骗取钱财。
比分数、比名牌日渐成风。
家庭相互间攀比心理等等使得家庭德育难以抵制社会的功利、物欲和世俗,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托起明天的太阳
山东省安丘市浯河中学
多少年来,我们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从小让小孩多识几个字,多背几首唐诗,会算几道数学题,认为这是最为要紧的。
这些年来,家长对智力教育也重视了,让孩子参加思维训练班等等。
家长重视孩子知识教育与智力教育,这是完全必要的。
我个人认为,很小的孩子教他数数、认字,并不在于教会数学和认字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和启发孩子的思维活动,培养孩子好学的习惯。
一个三岁小孩能背十首八首唐诗,就感觉了不得,甚至家长误认为是天才,其实孩子再大一点,到了十岁背几首唐诗是很容易的事情。
过去人们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智力教育,现在家长也开始重视智力教育,强调智力投资、智力训练,特别重视早期智力教育。
早期智力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早期智力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
有些家长误认为早期智力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孩子识的字越多,背的唐诗越多就表示开发了孩子的智力,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知识和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是一件事情。
一个人短时间内可能获得了很多知识,但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智力上有多么大的发展。
对于我们很多家长来说,一定要把握知识和智力的相互关系。
人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脱离具体的知识,纯粹的智力是不存在的。
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智力越发展,获得的知识越多。
但是,智力不等于知识,我们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判定孩子的
智力发展情况。
有的家长很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看到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误认为孩子的智力超常,这些都是误区。
智力超常与否,不能以知识掌握的多少来确定,而主要看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看孩子其它智力要素,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判定。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
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
我们的家长也常为孩子的不礼貌,不体谅大人,任性,脾气暴躁而深感不安,也感到非常生气。
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
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
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
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
高新技术具有两
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
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