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病变CT诊断
肺部弥漫性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慢性嗜酸性肺炎
女,43岁。低热,进行性气短
肺外围实变影
解析
❖ 首要异常是实变还是磨玻璃改变:实变、磨玻璃密 度?
❖ HRCT示肺外围不均的实变,注意在密度增高影内 看不到肺血管影像。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伊红细 胞增多。
一)
肺部弥漫性病变的高分辨率CT (HR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 本课件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内容
一、肺部弥漫性病变(高密度型部分) 二、肺部弥漫性病变(低密度型部分)
一、肺部弥漫性病变的HRCT诊 断与鉴别诊断
(高密度型部分)
毛玻璃影
❖ 毛玻璃影(ground-grass opacity, GGO):其病理基础为肺 泡壁间质的增厚,同时肺泡腔内充满炎性细胞、渗出液及受 损细胞碎片;慢性期纤维细胞浸润修复受损肺组织,残留肺 泡及细胞碎片导致受累区域肺内含气量下降,病理提示约35 %左右GGO可发生纤维化。HRCT均表现为肺内淡薄的稍高 密度影,边界模糊,其特点在GGO区域仍可见到肺血管及 支气管形成的纹理影, GGO的出现高度提示肺组织疾患的 活动性,为可逆性。
❖ 最可能的诊断:病毒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出血、 肺水肿、过敏性肺炎?
❖ 这种影像学表现要明确诊断是困难的,对于一个淋巴瘤化疗 患者,上述每一诊断都是可能的。纤维支气管镜检为 PCP。
❖ 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呈现磨玻璃密度伴小叶间隔增厚。
病毒性肺炎
女,47岁。咳嗽,发热, 不舒服。淋巴瘤史
❖ 亦有以局限性结节阴影,单侧浸润为表现。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男,42岁。发热、气短。艾滋病患者
肺部病变的CT征象诊断
最远端纯传送气道
呼吸性细支气管(腺泡核心)
衬以纤毛上皮,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气体交换
12个或更少的腺泡构成肺小叶
肺小叶、腺泡、小叶间 隔,细支气管、呼吸性 细支气管、腺泡、肺泡
肺动脉
肺静脉
正常肺
正常的动静脉和支气管 肺部的支气管和肺动脉常相伴走行。当扫描层面和它们的长轴成 角时,肺动脉分支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的点状不透光影,直径和伴 行的薄壁支气管相当。当扫描层面和它们的长轴平行时,肺动脉 分支和支气管呈圆柱状或远端变细分叉,这取决于它们在扫描层 面内的长度和走行。
2.对于≥10mm的单纯性磨玻璃密度结节为细支气管肺泡 癌的可能性大,推荐活检或外科切除。
3.对于<10mm的完全性磨玻璃密度结节,在首次CT检 查后6个月采用薄层螺旋CT对结节进行再评价。如果磨 玻璃密度结节的大小或密度增加,推荐活检或外科切除。 如果没有变化,推荐在第2次CT检查后6个月再采用薄 层CT进一步评价,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治疗措施。
象的意
义
注意
临床
对照旧 病 史
片参照
的真 实性
临床病 与 重
史及实 要性
验室检 独 立 查 思考
1.常见病中典
型或不典型
CT征象
得
2.相对少见病 CT征象
出 3.均不符合,
结
可能征象太 不典型,或
论 尚未被认识
的新病或新
征象
复习HRCT解剖中几个概念
肺间质:是结缔组织网形成的肺的支架结构。 肺实质:包括支气管和肺动脉及其分支肺通气及换气。
24个月分别进行CT复查(最好LDCT),若无生长可视为 良性,则每年复查CT即可 3、直径≤5mm肺微结节只作间隔6~12个月的低剂量筛查 4、多发肺结节(2~6个)处理原则同孤立结节 5、随访中若肺结节增长较块,应活检或手术切除
肺结节c丅平扫诊断标准
肺结节c丅平扫诊断标准
肺结节是指在肺部组织中出现的一种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
对于肺结节的诊断,一般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在临床上,肺结节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节的大小,通常情况下,结节直径小于3厘米的被定义为肺结节。
根据结节的大小可以初步判断其良性还是恶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小于6mm的结节较少恶性可能性,而大于2cm的结节可能性较大。
2. 结节的形态,在CT平扫图像上观察结节的形态,包括边界清晰与否、形状等。
典型的良性结节往往边界清晰,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而恶性结节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
3. 结节的密度,CT平扫可以观察结节的密度,密度不均匀的结节可能性较大,恶性结节内部常常出现坏死、钙化等表现。
4. 结节的增强扫描,对于可疑的肺结节,医生可能会进行增强扫描观察其强化特点,以帮助鉴别良恶性。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以对肺结节进行初步的诊断。
但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有时还需要进行活检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总之,对于肺结节的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不能单纯依靠CT平扫图像来做出诊断。
肺部感染ct报告单
肺部感染ct报告单
检查项目:肺部CT扫描
检查结果:肺部感染
1. 一般情况:患者肺部CT扫描显示有肺部感染病变,表现为
较多的肺部炎症病灶。
2. 病灶特征:扫描发现多处散在分布的实变病灶,大小不一,边界模糊,密度增高,结构不规则。
3. 胸腔积液:部分扫描显示胸腔积液,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存在炎症渗出。
4. 气管支气管异常:扫描显示气管、支气管壁增厚,轻度扩张,可能存在炎症反应。
5. 淋巴结异常:腺体显影显示腔隙周围多个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提示炎症反应的累及。
综合分析:肺部CT扫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肺部感染病灶,可
能为细菌性感染。
建议进一步检查细菌培养等相关实验,以确定病原微生物,并及时开始相应的治疗措施。
肺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肺气肿 指肺实质过度充气状态。基本病理变化是终末细支气管至外围肺泡腔内的过度充气,体积异常扩张,可有肺泡壁的破裂。按病因、病变性质和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肺气肿、局限阻塞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其中以弥漫性肺气肿最常见,主要由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引起,而X线平片发现局限阻塞性肺气肿要排除早期肺癌。 弥漫性肺气肿X线平片表现为:①横膈低平,运动受限,可显示锯齿状附着点,肋膈角钝平;②肺透亮度增高、不均,局部出现肺大泡;③肺血管纹理稀疏、纤细、变直;④深吸气时肺体积变化明显减小;⑤心影窄小,心尖离开膈肌;⑥胸骨后间隙增大;⑦肋骨变平,肋间隙增宽。 高分辨力CT可以显示肺小叶的结构及异常改变,对肺气肿的检出率很高,甚至在肺功能发生异常之前即可发现早期的肺气肿。 肺气肿以病理解剖为基础可分为: 1.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病理特点为小叶中心部分呼吸细支气管及其壁上的肺泡扩张,而小叶周围的肺泡无扩张,早期多见于肺上部。高分辨力CT可见小叶中心部呈0.5~1cm的无壁透明区。病变进展透亮区可以增多,范围扩大,严重时与全小叶型肺气肿不易区分。 2.全小叶型肺气肿 高分辨力CT可见病变累及整个肺小叶,在两肺形成较大范围的无壁低密度区,好发于中下叶,呈弥漫性分布,肺气肿区血管纹理明显减少,多合并肺大泡形成(肺泡壁破裂融合致含气腔隙大于10mm时可称肺大泡,无壁)。 3.间隔旁肺气肿 病变累及小叶边缘部分,多在胸膜下,可沿胸膜、叶间裂及纵隔旁分布,表现为胸膜下的小气泡。常同时伴有较大的胸膜下肺大 4.瘢痕旁肺气肿 病变多发生在肺内慢性炎症、结核或尘肺纤维化病变的周围,表现为局限的低密度区或较小的肺大泡。
肺不张 病理上系不同原因引起的肺泡内含气量减少或完全无气,导致肺泡不能完全张开,肺体积缩小。可由支气管完全阻塞、肺外压迫及肺内瘢痕组织引起。 X线影像上的直接征象有叶间裂移位、向病变肺叶靠拢、病变肺叶体积缩小且密度增高;不全不张时可见病变肺叶内肺血管纹理聚拢。间接征象包括:肺门移位,向病变肺叶靠拢,患侧膈肌抬高,纵隔向患侧移位,邻近肺叶代偿性过度充气,无支气管充气征(仅见于阻塞性),患侧肋间隙变窄,等等。 1.各肺叶不张的表现 右上叶肺不张:上叶体积缩小,肺门升高,右中下叶膨胀代偿,大多数中叶向上向外代偿。右下叶代偿至不张上叶的后方,偶可伸展至其内侧。如右中叶的顺应性良好,则右下叶决不会伸展至不张上叶的外侧。正确诊断右上叶完全不张的要点为:肺门上升,右肺门影变小,右侧肺透亮度加大,其中肺血管稀少。CT表现为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以上可见缩小的肺叶呈右侧纵隔旁的三角形或窄带状阴影,尖端指向肺门,边缘清楚。 左上叶肺不张:左上叶体积缩小,左下叶向上膨胀至其后方,常伸至肺尖区。另外,左下叶伸至不张上叶的外侧也常见,偶尔左下叶也可向内侧伸延。左肺空间的重新分布使左上叶部分不张的典型的X线表现为左侧肺尖区充气良好,这是由于左下叶过度膨胀所致。从锁骨向下,肺野呈不同形状大片面纱状密度增高,系不张的上叶重叠在下叶的前方所致,左肺门常模糊。舌段支气管起源于尖后和前段支气管开口附近,因此单独的舌叶不张相对少见。 CT表现为在支气管隆突以上层面三角形软组织密度阴影,尖端指向肺门,边缘清楚。 右中叶不张:完全不张时,其继发性X线征象如肺门下移、膈肌抬高及纵隔移位等均不明显。其肋面从胸壁回缩成极薄的薄片,其外侧的空间则被部分上叶及部分下叶所占据,正位胸片易漏诊;内下缘相对较厚,较易显示,且紧贴右心缘,并使其模糊不清,呈“剪影征”。但如重度不张时,右下叶向前膨胀,可使右心缘清晰,不出现“剪影征”。CT表现为中间支气管层面右心缘旁三角形软组织密度阴影,尖端指向外侧,边缘清楚。 两下叶肺不张:下叶体积变小,以下肺韧带为枢纽向后向内移位。随不张程度增加,则斜裂更加朝向外侧,终致在正位胸片上显影。因为下叶不张,下叶肺动脉不显影,致使肺门影变小,此种“小肺门征”可能是诊断下叶肺不张的重要指征。如下叶不张极为严重,下叶在纵隔旁明显变薄,正位片表现为椎旁心脏后方的楔形影,而侧位片通常不能显示。下叶不张的主要表现包括:正侧位胸部内侧后下方的三角形阴影;小肺门征;肺门影向下、内移位;上叶透亮度加大,纹理稀少;水平裂下移或后下移,斜裂向后下移;同侧膈肌稍上升,心脏稍向患侧移位。cT表现为脊柱旁三角形软组织密度阴影.尖端指向肺门,其前外缘锐利。 2.圆形肺不张 或称球形肺不张,为肺不张的少见类型。与胸膜病变有密切关系。本病受累为大叶的一部分,与肺段的解剖无关。为紧靠胸膜的圆形或卵圆形致密影,少数紧贴膈面,通常位于下叶的后部。附近的支气管血管束聚集成束状,而且进入不张内,像彗星尾。手术证明它以胸腔积液为核心,周围绕以不张的肺组织,再向外为增厚的胸膜。X线平片及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分叶或不规则形的病灶,常见于下叶侧、后基底部,一般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或模糊,与胸膜呈锐角相交,直径为2.5~5cm,可双侧或多发,有血管集束现象,周围有正常或气肿的肺组织,故与膈肌分界清楚;常伴胸膜增厚、肋膈角变钝、半侧胸腔萎缩或叶间裂移位等。 3.压迫性肺不张 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液气胸可将一侧肺完全压缩,表现为肺门部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中量积液可使邻近液体的脏层胸膜下产生部分性压迫性肺不张,CT表现为在积液前缘胸膜下,有弧形带状软组织密度影。
常见肺部病变的CT诊断思路
¾ 有壁的空腔常见于支扩、先天性肺囊肿、蜂 窝肺、淋巴管肌瘤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 干燥综合征、肺泡癌;
¾ 无壁空腔多见于肺气肿、空气潴留征、肺大 泡、肺气囊等。
常见空腔、空洞病变
特殊征象
¾ 分叶征:病理基础为肿瘤不同部位的不均匀生长或受支气 管、血管阻挡所致;分叶处为肿瘤生长活跃部分,分叶越 深,愈具恶性征象。
的,直径约3-5mm大小的结节影、短线状或分叉状结 构。
印戒征
2014-4-26 树芽征
空泡征
肺囊肿,直径大于1cm,薄壁
不同性质空洞
良性空洞
恶性空洞
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展学 习班
2014-4-26
结核球
肺鳞癌
支气管粘液嵌塞
空气半月征 晕轮征
晕轮征
反晕轮征
磨玻璃结节(GGO)
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展学 习班
血管包埋、集束征、单纯血管推挤征等。
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展学 习班
特殊征象
¾ 印戒征:系支气管扩张的典型征象; ¾ 月晕征(晕轮征):指结节、肉芽肿或肿块周围的环形
磨玻璃影,提示渗出或出血等活动性病变; ¾ 空气潴留征:又称过度充气;表现为呼吸末肺实质内低
密度; ¾ 卫星征:结节周围的体积小、密度较低的点片状阴影; ¾ 树芽征:HRCT表现为与支气管血管束或小叶核心相连
Case5:男,61岁,健康体检 BMI=29 ED=1.54msv
病理:原位腺癌 Case 6:薄层重建观察支气管狭窄阻塞征象 原位癌
120KV 50msA 5mm层厚 常规512*512
120KV 50msA 1.5mm 超高分辨率 1024*1024
肺部CT.基本病变
3
片状渗出影 范围不同的片状渗出影,最常见于细菌感染所
致肺炎,也可见于其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4
片状渗出影
左肺近肺门处局部渗出影, 合并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为 “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典型表现”。
27
厚壁空洞 空洞壁厚薄不均,近肺门侧较厚,内壁有结节凸向腔内,为
“周围型肺癌(鳞癌)”的典型征象
28
薄壁空洞 洞壁小于3mm且光滑,周围可见散在渗出、实变影,最终诊断“
结核空洞”。
29
薄壁空洞 洞壁小于3mm且光滑,内可见肿块,增强时肿块无明显强化,
考虑为真菌球。
30
空洞与空腔
l 空腔 肺内固有腔隙的异常扩大,壁为正常组织,薄而均匀, 厚度<1mm,周围无实变。常见于肺大疱、肺气囊、含气肺脓 肿等。
l 薄壁空洞 洞壁厚度小于3mm。壁为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及干酪 组织,表现为境界清晰、内缘光整的透光区,洞内多无液平面。 常见于肺结核、肺转移瘤。长时间的空洞可继发真菌感染(真 菌球)。
l 厚壁空洞 洞壁厚度大于3mm,周围高密度实变区,内壁光滑或 凹凸不平,多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
22
厚壁空洞 厚壁空洞,内可见液平,外缘模糊,为“肺脓肿”典型表现。
45
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
左图可见2-4mm大小的,以小叶中心 分布为特点的结节影和与之相连的分 支线状影,结节影不累及胸膜。 “树芽征”临床可见于吸入性肺炎、 细支气管炎、结核、病毒感染、癌栓 阻塞、间质性病变等。
46
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 胸片显示左中肺野混杂的微小结影
肺部病变的分类介绍及CT诊断
后 营养不良性钙化、肿瘤异位内分泌致钙盐沉着 (5)肿块内均匀密度
(2)毛刺 粗毛刺:较长,粗细 不均,数目少
细毛刺:短而直,呈 放射状,数目 多
(1)血管纠集征(血管束征):肿块周围肺血管、支 气 管向肿块聚拢、牵拉、 移位
浸润性生长: 弥漫型:癌细胞——肺泡 壁呈覆 壁生长,肺泡充气,肺泡间隔
无破坏 局灶性:病灶中心纤维结缔组织
增生且伴有炭末沉积——邻近 支气管牵拉向瘤体中心
5.临床表现
(1)咳嗽、咯痰、咯血
(2)胸痛、胸闷、气短
(3)全身症状:发热、消瘦、贫血、食欲不 振
(4)内分泌紊乱: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物质——柯兴氏综合征 分泌甲状旁腺样素—高血CA+ 分泌促性腺样激素——男性乳房肥大
(2)“瘤血管征”:肿块肺门侧可见与肿块相连并增 粗
的血管影
5、肿块侵犯胸膜
(1)胸膜外脂肪层消失,邻近胸膜呈盘 状、结节状增厚
(2)胸膜凹陷征:肿瘤侧细线条影及胸 膜侧对称的小角形软组织组成
(3)胸膜播散及胸水
7、肿块的倍增时间
(1)肺癌〈3CM,生长较慢,〉3CM, 生长
(2)肺癌倍增时间一般为3个月
(2)形态:结节状 (3)边缘:模糊 (4)大小:0.4CM-5CM (5)空洞:较大病灶中心可有 (6)病灶与胸膜关系:部分可见胸膜增厚 (7)强化:部分结节周边环形强化
三、支气管扩张
先天性 继发性 2.继发性病因 (1)支气管壁炎症破坏 (2)支气管阻塞 (3)肺部病变:肺纤维病灶等
(三)慢性肺脓肿
(1)急性肺脓肿迁延三个月 以上
(2)外周炎症吸收,纤维组 织增生——假包膜
肺部空洞病变的CT诊断
小结
位置 大小 空洞壁厚 壁结节 偏心空洞 边缘与轮廓 洞壁和淋巴结钙化 卫星病灶及病变周围炎 胸膜凹陷征 血管集束征 强化特点
结核性空洞
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空洞直径< 3cm 多数薄壁 可见 远离肺门侧壁厚者 浅分叶、细长毛刺 多见 多见 可见 (-) 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癌性空洞
无明显好发部位 空洞直径> 3cm 多数厚壁 多见 近肺门侧壁厚者 深分叶、粗短毛刺 少见 少见 多见 (+) 明显强化
结核性空洞
• 病理特点为干酪样坏死,干酪样物质排出且有空气进入后形成空洞。 • 干酪样物质未完全排出时可形成厚壁空洞,可有结节状突起。 • 待干酪性坏死组织进一步排出后,则形成薄壁空洞,此时空洞的内
壁较光滑。 • 空洞可单发或多发,周围常伴有纤维条索、钙化灶、卫星病灶及引
流支气管,临近的胸膜常增厚。
⑤钙化、卫星病灶及病变周围炎
• 洞壁和淋巴结钙化常见于结核空洞,是肺结核修复好转的一种反映, 被认为是肺结核非活动性的主要征象。
• 卫星病灶及病变周围炎是诊断结核空洞的重要征象,而在癌性空洞 少见,其合并感染性病变时,可表现为炎症特点。
⑥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
• 胸膜凹陷征为病变内部瘢痕收缩所致,肺癌、结核均可见。 • 血管集束征表现为血管的截断或血管聚拢,多见于癌性空洞,提示
• 一般以空洞直径3cm为界,小于3cm者多为良性,大于3cm者多为恶 性。
②洞壁厚度
• 多数结核空洞为薄壁空洞,少数可为厚壁。 • 多数癌性空洞为厚壁空洞,少数可为薄壁。 • 根据woodring等对肺内空洞性病变的研究,洞壁厚度小于0.4cm,92
%的空洞为良性病变,大于1.5cm者95%为恶性病变。
肺部空洞病变的CT诊断
肺部疾病病变CT表现
细支气管充气征:为病灶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亦可为直径1mm的小泡状空气密度影,见于连续数个层面上,为病灶内扩张的细支气管。
此症多见于周围型肺癌,又是可见于炎性假瘤。
病理基础:肿瘤细胞伏壁式生长,未破坏肺的支架结构,细支气管尚能保留。
同时由于肿瘤与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可引起纤维条索附近的完整的含气气腔扩张,从而导致细支气管扩张。
CT表现:薄层放大扫描可见肺结节病灶内细条状或细管状透亮影。
直径小于1mm,多位与胸膜下。
空泡征:为小泡状空气样低密度影,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0mm,大者数毫米,但不超过5mm,其边缘光滑。
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腺癌,偶可见于结核与细支气管囊肿。
病理基础:肺泡癌起源于细支气管与肺泡的上皮细胞,常为伏壁式生长,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壁蔓延、形成与正常肺组织相似的肺泡样结构,因肿瘤未破坏肺的支架结构,细支气管能够保留,放多不伴有节段性肺不张。
cT表现:肺内结节状病灶,由一个至数个小圆形、卵圆形或多个小蜂窝状、小泡状空气样透亮影构成。
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毫米,大者数毫米,边缘光滑。
出现率高达76.3%,普通x线仅50%。
空气支气管造影征,肺炎的cT征象之一。
病理基础: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肺实质和肺间质的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增生及变性。
急性炎症以肺部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及细文气管浆液性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慢性炎症以增生、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病理大体标本上可表现为结节实变,不规则实变区,肺段及肺实变。
由于炎症不破坏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壁,在实变的肺组织内可见含气支气管、细支气管影。
CT表现:在实变的肺组织内从肺门到外周肺野的含气支气管影,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支气管造影样表现。
粘液支气管征:又称为支气管液像,支气管粘液栓塞造成的CT征象。
病理基础:粘液支气管征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不张内有支气管粘液栓塞。
由支气管狭窄梗阻、粘液分泌异常和纤毛活动障碍所致。
对于中央型肺癌、狭窄或梗阻支气管的远端形成粘液铸型。
常见肺部疾病的CT影像
常见肺部疾病的CT影像李悦晴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204)肺部感染或炎性病变的CT影像特征(1)肺结核。
肺结核引起的肺结节常侵犯多个肺叶和肺段,四处散布,结节较多,一般常见条索状、斑片状阴影等。
肺结核病主要特征表现包括:1.钙化,即肺结核常出现钙化灶,尤其是已无结核菌活动的陈旧性病灶;2.空洞,即结核中的空洞壁薄且光滑。
(2)肺脓肿。
典型特征是含有脓液的空腔,主要因病灶常与支气管相通,坏死液化后的物质随支气管排出,肺部CT影像可见结节中明显的空洞和气-液平面。
(3)肺部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早期,结节常具有“晕征”,即围绕在实性结节周围的磨玻璃影;病程进展,结节内可以出现空洞,内可见悬浮结节或絮状物(菌丝)等内容物。
(4)肺结节病。
肺结节病最典型的特征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的发展,肺组织可出现弥漫性病变,甚至广泛纤维化。
而肺癌病灶出现转移后才累及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
(5)机化性肺炎。
CT影像可见病灶中心密度低,呈磨玻璃状,周围为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
肺部良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1)肺错构瘤。
肺错构瘤多为密度不均匀的单发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常出现以下特征: 1.有时边缘可见浅分叶,多是其中支气管上皮成分形成的分支状裂隙;2.结节内多见钙化,以“爆米花样”钙化最为典型,主要是因肺错构瘤内以软骨和纤维组织为主。
(2)硬化性肺细胞瘤。
硬化性肺细胞瘤常表现为孤立圆形或类圆形结节,且边缘较清晰。
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因硬化性肺细胞瘤中的各种成分生长速度不一,常表现出浅分叶状;2.部分硬化性肺细胞瘤病灶内或边缘,可见点状、细砂粒状或小斑片状钙化;3.围绕在实性因病灶周围的炎症组织形成大量渗出物或出血,可出现晕征;4.可观察到紧贴病灶边缘的肺部血管;5.富血供。
增强CT 扫描后直径小于3.0 cm 的结节常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直径大于3.0 cm的肿块强化常不均匀。
肺部血管性病变的CT影像特征(1)肺动脉瘤。
肺部疾病胸部CT的诊断
肺段
肺段CT口诀
独眼能看双上肺,左下还留一 点背。 对眼能看前后背,双眼能看前 和背。 嵴角出现能看中舌背, 基底干出现就看余下肺。
正常胸部CT
支气管基本病变CT表现
升主动脉 上腔静脉 右肺动脉
肺动脉干 左主支气管
6、左心房层面:
7、四腔心层面:
右心室 右心房
奇静脉
左心室 左心房
8、心室层面:
气管-支气管
支气管树:主支气管(一级),肺叶支气管(二级) , 肺段支气管(三级)等逐级分支形成的树支状结构。
气管分叉层面-肺窗(一)
右上叶支气管层面-肺窗(二)
普通CT
HRCT
正常胸部CT纵隔窗
胸部CT纵隔窗可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观察: 胸锁关节层面 主动脉弓上层面 主动脉弓层面 气管分叉层面 肺动脉干层面 左心房层面 四腔心层面 心室层面。
1、胸锁关节层面:
2、主动脉弓上层面:
3、主动脉弓层面:
4、气管分叉层面
5、肺动脉干与右肺动脉层面
肺部疾病的胸部CT诊断
什么是CT?
CT是通过X线管环绕人体某一层面 进行扫描,测得该层面中各点吸收X 线的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高速运算 和图像重建原理,ted tomography
CT图象特点
一 CT图像
1、CT图像在显示屏上用由黑到白的不同 灰阶度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 脑室;白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颅骨。 这与X线照片图像一致。
2、增强扫描 是经血管内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 后再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 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 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 化类型,对病变组织性质做出判断。造影剂区 分不同病变性质,清晰显示血管、根据血供鉴 别病变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部病变CT诊断
一、细菌性肺炎
(一)分类
*大叶性
*段或亚段
*小叶性(二)CT表现
1.大叶性肺炎
(1)肺叶分布,均匀实变影
(2)病灶内见含气支气管征
(3)实变影边缘被胸膜影局限
2.段或亚段肺炎
(1)呈肺段或亚段分布
(2)边缘模糊,内见含
气支气管征
3.小叶性肺炎
(1)一侧或两侧下肺多发斑
点片状模糊
(2)肺纹理增粗
二、肺脓肿
(一)分类
*病因:吸入性,血源性
, 继发性
* 病程:急性,慢性
(二)急性肺脓肿
1.临床与病理
细菌——吸入支气管且繁殖——引起炎症、坏死、液化——肺脓肿——空洞
2.临床
大量臭脓痰、高热、寒颤
表现
(1)部位: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右肺>左肺
(2)边缘模糊类圆形密度增高影,中心密度偏低
(3)强化: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坏死部分不强化
(三)慢性肺脓肿
1.临床与病理
(1)急性肺脓肿迁延三个月
以上
(2)外周炎症吸收,纤维组
织增生——假包膜
表现
(1)空洞:厚壁,大液气平面,
内壁光滑
(2)空洞周围:渗出播散病灶
(3)可见胸膜增厚或脓胸
(四)血源性肺脓肿
1.临床与病理
(1)全身其它部位感染灶——经血行至肺部——引起肺组织炎症、坏死、液化,空洞
(2)临床:原发灶,高热
表现
(1)部位:双肺外周性,多见胸膜下
(2)形态:结节状
(3)边缘:模糊
(4)大小:
(5)空洞:较大病灶中心可有
(6)病灶与胸膜关系:部分可见胸膜增厚
(7)强化:部分结节周边环形强化
三、支气管扩张
(一)临床与病理
1.病因:
先天性继发性
2.继发性病因
(1)支气管壁炎症破坏
(2)支气管阻塞
(3)肺部病变:肺纤维病灶等
3.临床
(1)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2)咳血(大量)
4.分类
柱状,囊状,混合性(串珠
状)
(二)CT表现
1.柱状
(1)管行低密度或“车轨征”
(2)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增宽
(3)胸膜下3CM的肺野周边部也可见
支气管
(4)印戒征:扩张支气管断面透亮影与
伴行肺动脉形成
2. 囊状
(1)支气管呈多发囊状含气影,可呈
一组或一串
(2)囊内可见小液气平面
3. 混合性(串珠状)
类似柱状,管壁不规则,呈串珠状
四、原发性肺癌
(一)临床与病理
1.起源
支气管的上皮,腺体,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
2.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末分化细胞癌,细支气管肺泡癌,
3.放射学分型
(1)中心型:发生于主支气管、叶
支气管
(2)周围型:发生于段支气管及段以
下至细支气管以上
(3)细支气管肺泡癌:发生于细支气
管、肺泡上皮
4.生长方式
(1)中心型:结节型,浸润型,结节浸润型
(2)周围型:实体性生长:癌细胞充满肺泡——沿
肺泡孔向周围生长——实性肿块
浸润性生长:
弥漫型:癌细胞——肺泡
壁呈覆壁生长,肺泡充气,肺泡间隔
无破坏
局灶性:病灶中心纤维结缔组织
增生且伴有炭末沉积——邻近
支气管牵拉向瘤体中心
5.临床表现
(1)咳嗽、咯痰、咯血
(2)胸痛、胸闷、气短
(3)全身症状:发热、消瘦、贫血、食欲不
振
(4)内分泌紊乱: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物质——柯兴氏综合征
分泌甲状旁腺样素—高血Ca+
分泌促性腺样激素——男性乳房肥大
(5)肺癌外侵及转移症状:
*左喉返神经麻痹——声嘶
*肺上沟癌压迫颈交感神经——Horner‘s综合征(同侧
瞳孔细小 ,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额部少汗) *压迫上腔静脉——颈面部水肿
*膈神经麻痹——膈肌上升
*远处转移——脑、骨、肝等
二、中央型肺癌的CT表现
1、肺门区肿块:分叶、空洞
2、支气管改变:增厚、狭窄、阻塞、中断
3、间接征象:
(1)阻塞性肺气肿
(2)阻塞性肺炎
(3)阻塞性肺不张
4、侵犯纵隔、胸膜、胸壁
(1)侵犯纵隔——与纵隔结构分界不清,纵隔淋巴结肿大
(2)侵犯胸膜——胸膜增厚、结节、胸腔积液
(3)侵犯胸壁——肋骨破坏、胸椎破坏
5、远处转移:脑、骨、肝等
三、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1、肺野内肿块
2、肿块内部结构
(1)支气管气相:瘤体内管状、分支状低密度影
(2)肺泡气相(小泡征):瘤体内低密度小点状影
(3)空洞:多厚壁、偏心性,内壁不规则、凹凸不平
无液平面
(4)肿块内钙化(少见):病灶内原有疤瘢钙化、坏死
后营养不良性钙化、肿瘤异位内分泌致钙盐沉着
(5)肿块内均匀密度
3、肿块的边缘
(1)分叶征(伪足征)
(2)毛刺
粗毛刺:较长,粗细
不均,数目少
细毛刺:短而直,呈
放射状,数目
多
4、肿块周围肺血管改变
(1)血管纠集征(血管束征):肿块周围肺血管、支
气管向肿块聚拢、牵拉、移位
(2)“瘤血管征”:肿块肺门侧可见与肿块相连并增粗
的血管影
5、肿块侵犯胸膜
(1)胸膜外脂肪层消失,邻近胸膜呈盘
状、结节状增厚
(2)胸膜凹陷征:肿瘤侧细线条影及胸
膜侧对称的小角形软组织组成
(3)胸膜播散及胸水
6、肿块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肺门及
纵隔淋巴结淋巴结肿大
7、肿块的倍增时间
(1)肺癌〈3cm,生长较慢,〉3cm,
生长
(2)肺癌倍增时间一般为3个月
8、其他CT表现
(1)侵犯胸壁:胸壁软组织增厚、肋骨
破坏
(2)脑转移、肝骨转移
(3)侵犯心包:心包、积液
五、肺错构瘤
一、临床及病理
1、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一种,占40%以上
2、一般认为胚胎发育期,组成支气管的一片组织代倒转或
脱落,并被正常组织包绕而形成
3、多见于40岁以后,男〉女
4、病理分软骨组织型和纤维结缔组织型
5、根据发病部位分周围型及腔内型
二、CT表现
1、肺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多位于
肺外周胸膜下
2、边缘光滑,无毛刺
3、内可见局灶性脂肪及钙化,爆玉米
花样为典型钙化
六、肺转移瘤
一、临床及病理
1、任何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
到肺(女性生殖器和消化
系多见)
2、转移途径
血行、淋巴、直接侵犯、
气道
二、CT表现
1、典型CT表现
(1)两肺多发小结节影
(2)肺外带、胸膜下最多见,肺
中下野》上肺野
(3)结节大小:数mm-数cm可为肿
块
(4)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软组织影
2、不典型CT表现
(1)弧立性结节型
(2)肿块型和炎症型
(3)肺门纵隔肿块型
(4)癌性淋巴管炎型
(5)粟粒播散型
(6)混合型
(7)特殊类型:空洞、钙化或骨化、胸腔积
液、气胸
3、某些肿瘤肺转移灶特点
(1)绒癌肺转移,原发灶切除后可缩小或消
失
(2)骨肉瘤肺转移灶内可见钙化、骨化
(3)乳腺癌及消化系统癌——淋巴管类型肺
转移
(4)头颈部肿瘤肺转移——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