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策略
马关县特殊教育学校段顺梅
摘要:游戏治疗是特殊儿童康复方法之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文章主要讲述了游戏治疗的概念及游戏治疗的特点。了解掌握一些游戏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学会初步运用游戏疗法进行个案治疗。
关键词:游戏治疗;特点;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把游戏看作是与童年的快乐、未来健康生活有关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游戏治疗用于治疗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游戏治疗对于儿童来说就相当于成人的心理治疗;游戏治疗已经在特殊教育领域和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系统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游戏治疗的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概念界定,特点及方法的具体实施等几方面介绍游戏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游戏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实践方面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二,游戏治疗的概念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问题,并从中自我解除精神困扰的一种治疗方法。游戏治疗主要分为指导性游戏治疗和非指导性游戏治疗。指导性游戏治疗是专门针对面临特定压力情景的儿童,其倡导者莱维认为没有必要解释,而是深信游戏的消散效果。治疗者的角色主要是改变者,即由选定的玩具来重新创造情景来改变儿童焦虑。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又称“个案中心治疗”,其倡导者强调儿童有追求成长的天赋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治疗者不控制和改变儿童,只是静静地陪伴在儿童身边,让儿童主动地表达想法和情绪,当儿童的情感被表达、了解和接纳后,他们就能接纳自己,且能成功地处理自己的情感经验。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给予儿童一个机会,儿童通过游戏这个媒介表达出他们积累的紧张、不安全、担忧和混乱等,把这些内心深处的感情带到表面上来,并学会控制他们,放弃他们。通过游戏治疗,使孩子们感到感情上的放松,唤起自身的力量,从而成为一个有主权的人,一个能独立做出决定的人,一个心理上更加成熟的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的实施要遵循六项原则:
1.治疗者应与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
2.治疗者要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
3.治疗者要迅速地承认并反馈儿童表达的情感,使他们能洞察自己的言行,承认感情和
解释感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两者之间又难于绝对区分。
4.治疗者要始终相信儿童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让儿童负有自己选择和改变情况
的责任,要使儿童的行为改变具有持久的价值,必须使他内心获得自知力。
5.治疗者不要企图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限制儿童的行为。
6.治疗者应该承认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企图加快治疗进程。
三,游戏治疗的特点及方法
游戏治疗和一般的游戏活动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游戏治疗中,教师根据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具体情况,分别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儿童的个别游戏计划,以便使儿童从中受益。列如,第一次和儿童见面后,教师就要针对该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目标,以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克服
障碍向前发展。由于聋儿、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的特点不同,因此目标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异。如:
1.言语训练案例的训练目标是:
(1)加强舌、唇、齿、气流的运用和训练;
(2)指导正确的发音方法,使孩子尝试、模仿发出普通话的正确语音;
(3)帮助孩子把学到的普通话的正确语音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2.智力障碍儿童的具体教育目标表
应注重生活自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游戏治疗应制定其相应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另外,游戏环境的选取、布置、游戏的进程也都需要深思熟虑。
(二)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于自身的障碍,生活范围狭小、生活经验有限,这样就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游戏治疗通过游戏中角色、动作、语言、玩具材料等直观具体的活动,使儿童可以身体力行、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不断积累有关生活的知识经验;游戏能激发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认识;游戏治疗是儿童调整消极情感,建立积极情感的途径,也是他们表露发泄情感的渠道;游戏以其娱乐性、趣味性激起特殊儿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给他们带来舒适、愉悦,并能从中体验各种情绪情感。
如自闭症儿童在玩抱娃娃的游戏中,能体验到妈妈及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游戏中发泄了自己的内心冲动后,能慢慢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理解自己乃至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给消极的情绪提供出路,减少情感上的失调和障碍,从而建立新的情感。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自身发展缓慢,加之父母过分溺爱或放弃不管,造成他们孤僻、退缩、任性等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缺陷,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时,多表现为被动接受或不会交往,通过游戏,使儿童在模仿现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学会如何控制疏导自己,学会适宜地表现愿望,克服自卑心理、认识自我价值,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如在一个发展的治疗框架中,木偶游戏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用来帮助智障儿童交流感受、解决情感冲突,化解人际间的问题,以及练习新的沟通和社会技能。智障儿童被木偶吸引并在与木偶的活动中感受到愉快。木偶还可以成为儿童自己的化身,激发他们“从做
中学”。
案例
自然情况:刘某是一个13岁的女生。智商轻度,有一定认知水平,表达能力较强。
出现问题:刘某平时表现较好,最近突然出现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在学校频繁与同学发生矛盾,打同学,不听从老师的指导。父母反映在家里趁父母不在时偷偷掐、打刚出生的小妹妹。
问题分析:根据以上情况,教师推断可能是因为最近妈妈生了小妹妹,刘某感到父母忽略了自己,于是产生心理问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教师根据上述情况决定利用木偶家庭游戏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情绪疏导。
制定方案:每周两次,每次四十分钟的木偶游戏活动。
教师编写了一个“小白兔的一家”的小故事。利用木偶游戏透过兔爸爸、兔妈妈、兔姐姐、兔妹妹来表演“如何跟家人愉快融洽相处”;“如何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玩木偶家庭游戏时,刘某扮演兔姐姐,教师扮演多重角色——兔妈妈、兔爸爸、兔妹妹。游戏中学生逐渐进入老师安排好的故事情境,叙述的过程中通过木偶的角色,渲泄学生的负性情绪。教师通过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负性情绪,以及所产生的问题,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游戏过程中允许学生扮演的兔姐姐拼命打兔妹妹,这时教师扮演的被打的兔妹妹可以因疼痛而哭泣,求得姐姐的怜悯和同情,请姐姐不要再欺负她,要好好保护她。教兔姐姐如何去向兔爸爸和兔妈妈讲,不要只照顾小妹妹,也要关心自己。让学生学习以适当的形式来争取家长的注意和关心。
教师:你愿意和我做一个木偶的游戏吗?
刘某:愿意!
(教师左手戴兔爸爸的布袋木偶右手戴兔妈妈的布袋木偶,做兔子的蹦跳动作,学生戴兔姐姐的布袋木偶跟着老师做动作。)
教师:这个游戏很简单,我先说一句,你接一句,我再说一句,这样把整个故事说完。我先说“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白兔一家,家里有兔爸爸、兔妈妈还有——”
刘某:兔宝宝
教师:很好,他们住在大树底下的蘑菇房子里,每天快乐的游戏,还吃——
刘某:胡萝卜。
教师:兔妈妈每天照顾兔宝宝,她们在大树底下玩的很——
刘某:很高兴!
教师:不久,兔妈妈生了一个小兔妹妹,兔宝宝开始做姐姐了。从此以后兔妈妈每天忙着照顾小妹妹,兔姐姐只好在大树底下——
刘某:自己玩。
教师:兔姐姐不高兴了,于是她做什么了——
刘某:就打妹妹,还骂她,讨厌她。
(让学生做出她要表现的举动,用兔姐姐打教师手中的兔妹妹)教师:兔妹妹很疼就——(装做哭的样子)
刘某:哭了。
教师:兔姐姐打兔妹妹,兔妹妹多疼呀,兔妹妹可怜吗?
刘某:可怜。
教师:兔妹妹就对姐姐说:“姐姐你别打我了,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看电视,做游戏,我们一起在大森林里玩,好不好?”
刘某:好!
教师:你不高兴了可以和妈妈说,“妈妈,妈妈,我一直都很乖,你表扬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