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专题一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步骤:联系表层含义+体会深层含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例如: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例3.《变色龙》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深层含义: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变色”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联系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
中考语文三种文体阅读理解题型及应答方法素材
中考语文三种文体阅读理解题型及应答方法素材三种文体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记叙文一、整体感知①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②人物形象:a.处境、命运(外在);b.性格(内在)③主题:赞扬了、肯定或鞭挞、批判了……风气、现象二、语段赏析① 确定角度:词语、修辞和写作方法② 根据想法进行分析。
(1)原意b.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情形、样子c、它显示了。
事物的特征或。
人物的品质、性格和心理。
(D.表达作者的…情感-风景)-表面理解。
e、将整篇文章连接起来,询问理解的原因。
f、理解情感,找到表面理解的根本原因。
(2)修辞:1类比a.本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情形、样子c、它显示了。
事物的特征或。
人物的品质、性格和心理。
(D.表达作者的…情感-风景)-表面理解。
e、将整篇文章连接起来,询问理解的原因。
f、理解情感,找到表面理解的根本原因。
2.拟人a、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赋予。
和人类。
表达、动作、语言和心理。
b、现场,情况和外观。
这里写得很生动c.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品质、性格、心理。
(d.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写景状物)――表层理解。
e.勾连全篇,追问表层理解的原因。
f.感悟情感,得出表层理解的根本原因。
3.行比a.本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内容和……内容排列在一起。
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情形、样子c、它显示了。
事物的特征或。
人物的品质、性格和心理。
d、它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风景-表面理解。
e、将整篇文章连接起来,询问理解的原因。
f、理解情感,找到表面理解的根本原因。
(3)写作方法:1.对比a.本段中ab两个内容构成对比。
b.突出了b内容。
2.衬托a、本段使用内容a来抵消内容B。
用心爱心专心一b.突出了b内容。
三、句子的作用① 结构功能:前后衔接,前后呼应等②内容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内容进行分析③结合主题理解四、理解句子① 是什么: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中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单词重复(表面意思)②为什么:扣上主题和人物形象,找出作者使用这个词(或写这个句子)的原因——(深层含义)5。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工、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 气氛;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④推动……情节的开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比照;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外表内容(景物特点)+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 心情,……例如: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 "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响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2.排比、反复:强调、烘托;排比答题格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几个(或多个)相似的词语或句子,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程度等)。
3.夸张、反语:夸张、讽刺;反语答题格式: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反着说的方式表达了什么(的讽刺、挖苦等)。
例8.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①春天,大地被万物的生机所覆盖。
②夕阳把天空染成了一片红色。
③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④月亮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躲在云朵后面。
答案:③、④例9.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①她的笑容明媚动人,她的眼神清澈明亮,她的声音温柔动听。
②我既不想去,也不想留下来,我只想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③他的脸上写满了愁云,他的眼里透着深深的忧伤,他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答案:①、③例10.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①这个人真是太优秀了,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②这个地方太美了,简直丑得让人想哭。
③这个人说话真是太有趣了,让人想马上离开。
答案:①、②二)抓语言特点1.描写:形象生动;2.对比:突出差异;3.照应、呼应:协调统一;4.反复、强调:加强语气;5.省略、悬念:引起思考;6.借代、暗示:含蓄深刻。
例11.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①这个地方既有山川秀丽,又有人杰地灵。
②他的话说得轻飘飘的,但是他的眼神却很坚定。
③这个人的外表看上去很冷静,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激情。
答案:①、②、③例12.下列句子中,哪些句子运用了省略的手法?①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②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夏天的那个故事。
③他的话让我感到有点不舒服,但我又说不出为什么。
答案:①、②、③答题格式:运用反复手法,多次重复强调+对象+特性,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14.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努力就会成功!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重复强调努力就会成功,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努力带来成功的坚定信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介绍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几种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解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段落主题。
3. 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寻找关键词。
4. 排除干扰选项,选择与文章主旨最相关的选项。
二、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的细节内容来回答问题。
解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仔细阅读问题,注意关键词和线索信息。
2. 定位原文中的相关信息,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内容。
3. 在原文中核对答案,排除干扰选项,选择正确选项。
三、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断分析,解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理解问题的意思,确定问题的要求和推断方向。
2. 找出原文中的线索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
3. 考虑文中的信息是否足够,做合理的推断。
4. 从选项中选择与推断结果相符合的选项。
四、观点态度题观点态度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作者观点和态度来回答问题。
解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注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分析文章的立场。
2. 注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
3. 从问题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
五、综合分析题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多篇文章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回答问题。
解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仔细阅读多篇文章,理解各个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2. 比较各个文章的异同点,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3. 分析问题中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回答。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如上所述,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多进行模拟练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快速阅读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
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语文中考小说阅读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小说阅读的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No.1、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No.2、揣摩人物形象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全整理!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积累)【一】记叙文一、记叙的六要素(概括情节、事件、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事件内容规范: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人+事】二、记叙的线索(概括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间(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地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关注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事物(以某一个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事件发展变化(关注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线)情感发展变化(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暗线)三、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1、※插叙作用(1)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2)突出人物……性格;(3)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4)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5)突出中心……;2、倒叙作用(1)开篇点题;(2)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内容;(4)使结构更紧凑;(5)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生动性。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作用:(1)使文章更真实;(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人称:(以“你(们)”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们)”)作用:(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叙事议论;(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题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1)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3)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主题】五、修辞手法:【答题思路:(1)手法(2)表达效果+内容(3)情感(4)情节】1、※比喻、拟人:把……比作……(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情感,(为下文……作铺垫)。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文学性作品阅读(记叙、散文)题型一:概括主要内容(一)短语型简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限定字数方法:“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或“什么怎么样了”。
答题时要注意所给例子,有没有规定字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回答时往往省略主语。
例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
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3分)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站在老屋门口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例2.“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答案:(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4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例答案:不理解(反感、嫌烦等)赞赏(推崇、赞美、赞同、认同等)(二)句子型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无字数限定方法:“谁,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
”或“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
”例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例5.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答案:(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
(1分)(2)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2分)例6.文章第(2)段中作者说“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惊奇”的原因是什么?答案:(2分,意思对即给分)使其貌不扬的树变得美丽起来,让杂乱无章的村庄也因此而变得诗意葱茏。
例7.父亲的哪些行为让“我”觉得“他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答案:(3分,至少写出三点)父亲不回北京、安身于小城,做普通的工作;不仅爱好广泛,而且都能耗费精力将其一一做到极致;过着一种“不求上进”的生活,甘做普通老百姓;与大多数人的忙碌奔波完全不同,与功利化过重的现实社会“脱节”。
中考记叙文阅读十五种题型与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十五种题型与答题技巧一、语文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十五种题型与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最全中考语文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思路及模式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四大文体: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3、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人叙事的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种情为线索行文,议论文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分类: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写景状物抒情散文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体活动的氛围(2)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3)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五大题型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题,点明中心
注意:以上写的段落结构作用都是答题重点,在做题过程中需要结合文章进行解释说明,比如:引出下文,引出下文中的……内容;点明中心,表达了……的情感;点题,与标题中的……相呼应。这样才算是完整答案,只写答题点是没有用的。
初中记叙文阅读五大题型
一、概括类题型
概括类题型一般分为三种:表格、横线填空、直接概括。
做题方法:
1、表格、横线填空可以划分为一个标准,即注意前后的内容是否有字数要求和格式要求。
(1)字数一致:当注意到表格的某一行列的字数完全一致,那么我们所填的空格字数必须与其上下一致(如图示)
时间
地点
事件
情感
4
1
3
内容上:根据题干中问的对应段落,去概括段落大意即可。
四、含义理解类题型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题干会出请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含义?/请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这类题。
含义说白了就是不止一个意思,理解说白了就是有几种解释,所以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答题步骤:表层——结合整篇文章中跟题干有关的事,列举;
深层——找文章中心句以及概括中心思想。
字、词如果没有手法可不答,句子必须答手法。
词语手法:叠词、反复、修辞、描写
三、作用类题型(标题/段落)
标题的作用:
1、点明中心(暗含中心),……字词表达了……的主题;
2、贯穿全文的线索,……字词贯穿全文,将……事连接起来;
3、点明写作对象,……字词是全文的主角;
4、点明主要事件,根据标题了解全文主要讲述……事;
也就是说在给文章分层正确的情况下,要落笔填空前,一定观察上下的内容是不是按照一样的格式去写的,如果是,那么我们的答案必须按照一样的格式写,否则即便内容正确但是格式错误,这一题依然是零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一、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根据上下文,理解……(某词)的含义b)赏析加点词。
(福建省常考题型)c)、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d)、根据你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e)、文章的第*段为什么说“……”?2、变式设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板a)本义+语境义(+感情色彩,褒义贬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b)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五种)c)词语描述对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d)思想感情4、答题技巧细读文本,定位到具体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知具体于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经典设问:1)开头一段(或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写道:“……”,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在内容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答题技巧1)、开头作用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
b)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中心(主旨)2)、结尾作用a)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b)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
情节徒生波澜,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中间段作用:a)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b)内容上:结合改段具体内容分析。
3)、标题的作用a),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b),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c),交代文章写作情感;d),点明时间地点,表明写作对象。
e),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f),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三:分清线索,理清记叙顺序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为题”的用意。
2024年中考语文题型
2024年中考语文题型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字音辨识: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的掌握情况。
2、词语辨析: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包括词义、用法、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区别。
3、语法结构:考查学生对句子成分、语序、语态等方面的理解。
4、标点符号: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5、文学常识: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包括作家、作品、文体等方面的知识。
二、阅读理解与赏析:1、文章内容理解:考查学生对所给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文章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理解。
2、文章细节理解:考查学生对所给文章细节的理解,包括对文章中的具体事实、细节、数据等方面的理解。
3、文章推理判断:考查学生对所给文章的推理判断能力,包括对文章中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方面的理解。
4、文章主旨概括:考查学生对所给文章的主旨概括能力,包括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的理解。
5、古诗词阅读: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包括对诗歌主题、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理解。
6、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包括对文章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理解。
7、阅读延伸题:考查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三、写作与表达:1、命题作文:根据给定的题目和要求,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
2、半命题作文:根据给定的半命题和要求,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
3、材料作文:根据给定的材料和要求,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
4、看图作文:根据给定的图画和要求,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
四、文化常识题:1、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包括对古代礼仪、制度、风俗等方面的了解。
2、现代文化常识:考查学生对现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包括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事件等方面的了解。
3、文学常识: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包括对作家、作品、文体等方面的了解。
五、语言运用题:1、句子仿写:根据给定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仿写一个与原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1、说明文文体知识A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B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C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③作比较:把和比较,突出说明了。
④作诠释:详细具体地揭示了。
⑤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⑥摹状貌:对进行描摹,生动形象地说了。
⑦下定义:准确、科学、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⑧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⑨列图表:直观、一目了然地说明了。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的数据,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D、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E、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2、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①判断是什么说明文(事物、事理说明文)如是说明具体事物的,就是事物说明文(如《绿色蝈蝈》);如是说明抽象事理的,就是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②判断说明顺序并分析作用答题格式:本文(段)使用了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归纳文学性作品阅读(记叙、散文)题型一:概括主要内容(一)短语型。
答题策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或“什么怎么样”。
答题时要注意所给例子,有没有规定字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回答时往往省略主语。
例1: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
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3分)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站在老屋门口(2009年温州卷《19.老屋》)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二)句子型。
答题策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干什么。
”或“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
”例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009年河南卷《12.北京时间不到点》)答案示例:1.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题型二:赏析句子(一)抓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又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2.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如: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7.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8.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叠词(具体指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怎么样,“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海底世界》)答案:运用叠词,“嗡嗡”、“啾啾”、“汪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给人听觉的感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例1: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
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4分)【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2009年温州卷《19.老屋》)答案: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例2:19.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4分)(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2009年太原卷《13.约会荷花》)答案:(1)这个比喻生动(或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
(2)(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例3: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5分)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2009年广东汕头卷《2.寻石记》)答案:2.提示A 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可爱,富于想象力,充满童趣。
例4: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5分)(1)赏析句子。
(3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009年南京卷《16.蔷薇几度花》)答案:(1)运用拟人及叠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并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例5: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2009年烟台卷《21.绝唱》)答案:3.(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例6:赏析句子。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例7:文中描写细腻感人。
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4分)【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2009年温州卷《19.老屋》)答案:“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例8: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2008年黄冈卷《37.会唱歌的炉火》)答案: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并且把炉火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二)抓关键字词。
答题策略: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格式:赏析句子注意点:指出具体字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表现了)什么怎样(情感或品质等)。
例1:4.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4分)(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2009年河南卷《12.北京时间不到点》)答案:4(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
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例2:11、本文画线的两处都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1)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2009鄂州卷《32.女儿的“遗产”》)答案:11.(1)一个“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抓妈妈手指头的力度,刻画出了女儿对妈妈的难割难舍的依恋;(2)一个“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死里逃生的庆幸与激动,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三)其他类型1.衬托(侧面烘托)手法答题格式:通过写xx ,从侧面衬托了xx的xxx性格/思想/感情等。
或以什么衬托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例如:《口技》一文,写简单的道具和观众的反应有何表达效果?答案:《口技》一文,通过写简单的道具和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还如:1.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2009年黄冈卷《14.无价的奖赏》)答案:1.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1分),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1分)。
2.讽刺手法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答题格式:运用讽刺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如: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
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运用讽刺手法,对(英法联军)进行(批判和嘲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批判之情,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