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二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07d41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c.png)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理解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性能指标;3.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各种自动控制装置,按照预定的规律自动地完成对生产过程或设备运行状态的调节和控制。
本实验主要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
1. 阶跃响应:当系统受到一个阶跃输入信号时,系统输出信号的变化过程称为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2.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在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频率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函数信号发生器;4. 计算器;5. 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
(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等性能指标。
2. 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频率响应曲线。
(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性能指标。
3. 系统校正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实验箱和示波器。
(2)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3)根据期望的性能指标,设计校正环节,并搭建校正电路。
(4)输入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5)分析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验证校正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根据示波器显示的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系统的超调量为10%,上升时间为0.5s,调节时间为2s。
(2)分析: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响应速度较慢,超调量适中。
2. 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根据示波器显示的频率响应曲线,计算得到系统的幅频特性在0.1Hz到10Hz范围内基本稳定,相频特性在0.1Hz到10Hz范围内变化不大。
自控实验报告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自控实验报告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bc240f856a561253d36f84.png)
自控实验报告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 Routh 判据,用 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 1.2-1 所示。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 1.2-2 所示。
(3) 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k1T0S(T1S+1)=K1T0S(T1S+1); 开环增益K=K1T0(4) 实验内容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 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图 1.2-2)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 1.2-3 所示。
(2) 模拟电路图:如图 1.2-4 所示。
(3) 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函为:G(s)H(s)=500RS(0.1S+1)(0.5S+1)(其中K=500R)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1 +G(s)H(s)=0 S3+12S2+20S+20K=0。
(4) 实验内容实验前由 Routh 判断得 Routh 行列式为:四、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 1V,周期为 10s 左右。
2.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1) 按模拟电路图 1.2-2 接线,将 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 R = 10K。
(2) 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 C(t),测量并记录超调 MP、峰值时间 tp 和调节时tS。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https://img.taocdn.com/s3/m/c1336bc2941ea76e59fa0401.png)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TS K)s (R )s (C +-=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860bd2cf111f18583d05af1.png)
学生实验报告PID 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它根据给定值()t r 与实际输出值()t y 构成控制偏差()t e()()()t y t r t e -=(2.2.1)将偏差的比例()P 、积分()I 和微分()D 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故称PID 控制器。
其控制规律为()()()()⎥⎦⎤⎢⎣⎡++=⎰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u D tp 011(2.2.2)或写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s T s T K s E s U s G D p 111(2.2.3) 式中:p K ——比例系数;I T ——积分时间常数;D T ——微分时间常数。
在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中,也将传递函数写成()()()sK s K s K s K s K K s E s U s G I p D D Ip ++=++==2(2.2.4) 式中:P K ——比例系数;I K ——积分系数;D K ——微分系数。
上式从根轨迹角度看,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极点和两个位置可变的零点。
简单说来,PID 控制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如下:A 、比例环节: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t e ,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B 、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的型别。
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I T ,I T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C 、微分环节:反映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
2、 PID 参数的确定方法 (1) 根轨迹法确定PID 参数 PID 的数学模型可化为:()s K s K s K s G IP D ++=2从仿真曲线看出未校正系统震荡不稳定。
设球杆系统PID 校正的结构图为如图2.2.5 示:要求采用凑试法设计PID校正环节,使系统性能指标达到调节时间小于令Kp=2.5,Ki=1.2,Kd=1.5,SampleTime=-1,位移响应曲线如下:令Kp=2,Ki=1.2,Kd=1.5,SampleTime=-1,位移响应曲线如下:令Kp=2.1,Ki=1.2,Kd=1.5,SampleTime=-1,位移响应曲线如下:令Kp=2.4,Ki=1.2,Kd=1.5,SampleTime=-1,位移响应曲线如下:令Kp=2.5,Ki=1.2,Kd=1.5,SampleTime=-1,位移响应曲线如下:令Kp=2.6,Ki=1.2,Kd=1.5,SampleTime=-1,位移响应曲线如下:PID参数整定:Time Offset(s) Kp Ki Kd SampleTime sT(s) %5 2.5 0.9 1.5 -1 23 4%学生实验报告从仿真曲线看出未校正系统震荡不稳定。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https://img.taocdn.com/s3/m/e510297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3.png)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https://img.taocdn.com/s3/m/0f310d128bd63186bdebbcce.png)
实验二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ss s p r p e t t t ,,,,σ。
2)绘制出当ζ=0.25, n ω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ω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256)(4)(2()(2++++=s s s s Ks G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三、实验报告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1) 程序代码如下: >> num=[1 3 7];den=[1 4 6 4 1 0]; impulse(num,den) grid曲线如下:2) 程序代码如下:num=[1 3 7 0]; den=[1 4 6 4 1 0]; step(num,den) grid曲线如下: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 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出)/(2s rad n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ss s p r p e t t t ,,,,σ。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ad79f29ccbff121dd36837b.png)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定量分析ζ和ωn与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 S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超调量Ó%: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 检查USB线是否连接好,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实验,点击按钮,出现参数设置对话框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示通信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将两个积分电容连在模拟开关上。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
5)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
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代入下式算出超调量:Y MAX - Y∞Ó%=——————×100%Y∞T P与T P: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与T P。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4ff31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9.png)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掌握常用控制元件的性能和特点。
3. 学会搭建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4. 通过实验,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反馈机制实现被控对象状态控制的系统。
它主要由被控对象、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产生控制信号,驱动执行器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自动控制实训台2. 电源3. 控制器4. 执行器5. 测量仪器四、实验内容1. 搭建简单控制系统(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2)检查系统连接是否正确,确保各个元件连接牢固。
(3)开启电源,观察系统运行情况。
2. 观察控制过程(1)通过手动调节控制器,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达到期望值。
(2)观察控制过程,分析控制效果。
3. 改变系统参数(1)改变控制器的参数,观察系统响应的变化。
(2)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 故障排除(1)人为制造故障,观察系统响应。
(2)分析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搭建简单控制系统通过搭建简单的控制系统,我们掌握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控制器通过调整控制信号,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达到期望值。
2. 观察控制过程在控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产生控制信号,驱动执行器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通过手动调节控制器,我们可以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达到期望值。
3. 改变系统参数在改变控制器参数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系统响应的变化。
当控制器参数改变时,系统响应速度、稳定性和超调量等性能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这表明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
4. 故障排除在故障排除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分析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排除故障。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学会了搭建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加深了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b5c010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d.png)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本实验以三角波输入作为扰动源,考察了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本实验共分为准备和实验两部分,具体过程如下:
1. 准备:
(1)准备理论分析
根据二阶系统的理论分析,比例的系统的输出响应可以用“先过斜坡,后弹跳”的曲线来描述。
当输入为阶跃信号时,最终的输出也应随之发生阶跃。
(2)安装系统设备
系统的设备由负反馈比例控制器与多功能电路板组成,本实验采用比例控制实现,用一个三角波发生器后装置来产生三角波控制信号。
2. 实验:
(1)稳态响应
调整三角波周期参数,使系统实现稳态响应,测量得出输出与输入的闭环增益值,满足系统的稳态要求;
(2)阶跃响应
设定参数使得系统实现阶跃响应,测量得出系统的时间常数值以及输出响应与输入阶跃幅度之比,画图分析出输出在某一个阶跃时刻趋近系统的稳态响应值时所需的时间。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概况。
本实验将三角波应用于二阶系统,进行阶跃响应实验,尝试测量、分析系统阶跃响应的指标,可见本实验对对比例系统的指标的测量及系统性能的分析有很大的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c80f6897cfc789eb172dc8c8.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实验一频率响应测试一、实验目的1. 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 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 测定给定环节的频率特性系统模拟电路图及系统结构图分别如图2-1及图2-2,元件参数标注于模拟电路图中。
图2-1 系统模拟电路图图2-2 系统结构图系统传递函数为:取R=2R1=200KΩ时,则k=2,G(s)=200s2+10s+200取R=5R1=500KΩ时,则k=5,G(s)=500s2+10s+500输入正弦信号,在折转频率两侧适当范围内改变正弦信号频率,测量其稳态输出并记录数据。
2. 根据测定的系统频率特性,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根据所测得的系统频率特性数据,绘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并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实验原理1.系统的频率特性若正弦输入信号为U i(t)=A1sin(ωt),则当输出达到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 o(t)=A2sin(ωt+ϕ)。
改变输入信号圆频率ω值,便可测得二组A2/A1和ϕ随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即系统的频率特性。
2.测量系统幅频特性幅频特性即测量输入与输出信号幅值A1及A2,然后计算其比值A2/A1。
3. 测量系统相频特性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进行相频特性的测试,其测试原理如下:设有两个正弦信号X(ωt)=X m sin(ωt)Y(ωt)=Y m sin(ωt+ϕ)若以X(ωt)为横轴,Y(ωt)为纵轴,而以ω作为参变量,则随着ωt的变化,X(ωt)和Y(ωt)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 X-Y 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曲线。
这个图形就是物理学上所称的“李沙育图形”,如图2-3所示。
图2-3 李沙育图形相位差角ϕ的求法:对于X(ωt)=X m sin(ωt)及Y(ωt)=Y m sin(ωt+ϕ),当ωt=0时,有X(0)=0,Y(0)=Y0=Y m sinϕ。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2c2883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9.png)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篇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2、掌握任意波函数新号发生器的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3、掌握四位半数字万用表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4、学会正确选用电压表测量直流、交流电压。
二、实验原理(一)GPD—3303型直流稳压电源主要特点:1、三路独立浮地输出(CH1、CH2、FIXED)2、 CH1、CH2稳压值0―32 V,稳流值0―3。
2A3、两路串联(SER/IEDEP),两路并联(PARA/IEDEP)(二)RIGOL DG1022双通道函数/任意波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特点1、双通道输出,可实现通道耦合,通道复制2、输出五种基本波形:正弦波、方波、锯齿波、脉冲波、白噪声,并内置48种任意波形三、实验仪器1、直流稳压电源1台2、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3、数字万用表1台4、电子技术综合试验箱1台四、实验数据记录与误差分析1、直流电压测量(1)固定电源测量:测量稳压电源固定电压2.5V、3.3V、5V;误差分析:E1=|2.507—2.5|÷2。
5×100%=0.28%E2=|3.318—3。
3|÷3.3×100%=0.55%E3=|5.039—5|÷5×100%=0.78%(2)固定电源测量:测量实验箱的固定电压±5V、±12V、—8V;误差分析:E1=|5.029—5|÷5×100%=0.58%E2=|5.042—5|÷5×100%=0.84%E3=|11.933—12|÷12×100%=0.93%E3=|11.857—12|÷12×100%=0.56%E3=|8.202—8|÷8×100%=2.5%(3)可变电源测量;误差分析:E1=|6.016—6|÷6×100%=0.27%E2=|12.117—12|÷12×100%=0.98% E3=|18.093—18|÷18×100%=0.51%(4)正、负对称电源测量;2、正弦电压(有效值)测量(1)正弦波fs=1kHz;(2)正弦波fs=100kHz;3、实验箱可调直流信号内阻测量4、函数信号发生器内阻(输出电阻)的测量;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因为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有热心的同事们的努力配合和帮助,所以能较圆满的完成质检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作为质检专责我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掌握全厂的工艺,负责全厂的质量工作,审核化验结果,并定期向上级领导做出汇报,编写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编写质量和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以及实验设备的验收等工作。
自动控制实践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ec92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b.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4. 提高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原理,使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能够跟踪给定输入量的系统。
本实验主要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信号调理器、数据采集卡等;3. 实验软件:MATLAB/Simulink。
四、实验内容1. 系统搭建与调试(1)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2)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幅值的信号;(3)调整信号调理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4)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实验台,观察系统的响应。
2. 稳定性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伯德图;(2)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动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动态性能指标;(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 稳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稳态误差曲线;(2)根据稳态误差曲线,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态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系统搭建与调试通过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观察系统的响应,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行性。
2. 稳定性分析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在原参数下的稳定性。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在原参数下稳定;(2)减小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提高;(3)增大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降低。
3. 动态性能分析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80%所需时间;(2)超调量:系统在达到稳态值时,输出量相对于稳态值的最大偏差;(3)调节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95%所需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ae3da81312b3169a551a411.png)
北京联合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课程(项目)名称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物流工程班级: 11100358110 学号: 2011100358112 组员:范杰卢甲东学号: 2011100358118 实验日期: 2013年10月9日报告完成日期: 2013年10月21日实验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典型三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及Ⅰ型三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达式。
2. 熟悉劳斯(Routh )判据使用方法。
3. 应用劳斯(Routh )判据,观察和分析Ⅰ型三阶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系统的稳定、临界稳定及不稳定三种瞬态响应。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用于观察和分析三阶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典型Ⅰ型三阶单位反馈系统原理方块图见图2-1。
图2-1 典型三阶闭环系统的方块图Ⅰ型三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1()(2121++=S T S T TiS K K S G (2-1) 闭环传递函数(单位反馈):212121)1)(1()(1)()(K K S T S T TiS K K S G S G S +++=+=φ (2-2) Ⅰ型三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2所示。
它由积分环节(A2)、惯性环节(A3和A5)构成。
图2-2 Ⅰ型三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图图2-2的Ⅰ型三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的各环节参数及系统的传递函数:积分环节(A2单元)的积分时间常数Ti=R 1*C 1=1S ,惯性环节(A3单元)的惯性时间常数 T1=R 3*C 2=0.1S , K1=R3/R2=1 惯性环节(A5单元)的惯性时间常数 T2=R 4*C 3=0.5S ,K2=R4/R=500k/R该系统在A5单元中改变输入电阻R 来调整增益K ,R 分别为 30K 、41.7K 、100K 。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Ⅰ型三阶闭环系统模拟电路图见图2-2,分别将(A11)中的直读式可变电阻调整到30K 、41.7K 、100K ,跨接到A5单元(H1)和(IN )之间,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进行实验。
2023年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2023年自动控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294acb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c.png)
计算机控制原理试验汇报**: ***学号: 2班级: 计算机三班****: ***完毕时间: 2023年10月11日试验一 二阶系统闭环参数n ω和ξ对时域响应旳影响一、试验目旳1.研究二阶系统闭环参数n ω和ξ对时域响应旳影响2.研究二阶系统不一样阻尼比下旳响应曲线及系统旳稳定性。
二、试验规定1.从help 菜单或其他方式, 理解程序旳每个语句和函数旳含义;2.分析 对时域响应旳影响, 观测经典二阶系统阻尼系数 在一般工程系统中旳选择范围;三、试验内容1.如图1所示旳经典二阶系统,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 其中, 无阻尼自然震荡角频率 =1, 为阻尼比, 试绘制 分别为0, 0.2, 0.4, 0.6, 0.9, 1.2, 1.5时, 其单位负反馈系统旳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
图1 经典二阶系统方框图2、程序代码wn=1; sigma=[0,0.2,0.4,0.6,0.9,1.2,1.5];(1)num=wn*wn;t=linspace(0,20,200)';(2)for j=1:7(3)den=conv([1,0],[1,2*wn*sigma(j)]);(4)s1=tf(num,den);(5)sys=feedback(s1,1)(6);y(:,j)=step(sys,t);(7)endplot(t,y(:,1:7));(8)grid;(9)gtext('sigma=0');(10)gtext('sigma=0.2');gtext('sigma=0.4');gtext('sigma=0.6');gtext('sigma=0.9');gtext('sigma=1.2');gtext('sigma=1.5');3、代码函数理解分析(1)给 赋值。
(2)用于创立向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60aa02b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7.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
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是一个实验,用于测试一个系统的频率响应。
它包括了数学模型的描述,实验处理装置的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前,我们需要对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来确定具体实验中参数的取值,如时间常数、截止频率和放大器带宽等。
在实验中,根据实验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处理装置,由PC机,通道放大器,放大器反馈回路,传感器,相应示波器以及控制软件组成。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正弦信号作为输入,通过PC机的控制软件调节信号的频率和幅值,然后将信号输入到放大器中,放大器放大信号,输出到反馈回路中,反馈回路中的传感器检测反馈信号,将反馈信号输出到PC机,再通过相应示波器显示出来,以便观察系统的响应。
在实验中,我们对频率响应进行了测试,首先,我们使用定时器设置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并记录响应曲线;其次,我们使用扫频器模拟正弦信号,以每个正弦信号的频率进行不同振幅的扫描,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并记录响应曲线;最后,我
们使用控制软件对系统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并记录响应曲线。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将系统的频率响应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系统的频率响应符合理论值,控制软件的调整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响应能力。
总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是一个有益的实验,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二](https://img.taocdn.com/s3/m/94522335bcd126fff7050bf1.png)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给定环节的频率特性。 2.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下图:
其中 R1=200KΩ C1=0.1μFC1=1μF
R2=1MΩ
R3=100KΩ
R4=100KΩ
R=200KΩ
3. 系统传递函数为: 取R=200KΩ,则G S = S 2 +10S+200 取R=100KΩ,则G S = S 2 +10S+500
对数辐频特性:M = G jω
特征点:ω = ωn ,M = 2ξ ,φ = −90° 易知当 Y(0)/Ym 接近 1 时,ω的值即为ωn,Ac /Ar 的值等于 1/2ξ ① k=2 时 φ = 90° 时,ω = 13.5rad ∙ s−1 = ωn M = 1.423,故������ =0.35 故������ ������ = ������������ +������������������������ ������+������������ = ������������ +������.������������������+������������������.������������
������ ������
1
������������
������������������.������������
理论值������ ������ = ������ 2 +10 ������+200
200
七、误差分析
1. 电容电阻的标称值和实际值一般都有误差。 2. 运放并非理想运放,放大倍数理论参数与实际参数有误差。 3. 在 matlab 中显示的李沙育图像中找 Yo 时发现,当 X=0 时,不一定有相应的 Y 与之对应。这是由于系统实际输出电压为连续的,而 A/D 转换是离散的,所以 实验得到的 Yo 并不是实际的 Yo,而是有一定偏差。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b8fd8b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e.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响应特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2. 示波器;3. 数字多用表;4. 个人电脑;5. 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根据给定输入信号自动调节输出信号的系统。
它主要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组成。
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的偏差,通过调节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来改变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1. 典型环节(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1/s,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
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3)比例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1 + 1/s),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在比例环节的基础上,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2.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其传递函数为G(s) = Kp + Ki/s + Kd(s/s^2),其中Kp、Ki、Kd分别为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
PID控制器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稳定和精确控制。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1)搭建比例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搭建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搭建比例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实验二:PID控制器参数整定(1)搭建PID控制器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通过改变PID控制器参数,观察并分析系统响应特性;(3)根据系统响应特性,整定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响应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_2](https://img.taocdn.com/s3/m/fe9d404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1.png)
实验一matlab基本指令练习例1:num=[1,5];>> den=[1,2,3,4,5];>> G=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s + 5-----------------------------s^4 + 2 s^3 + 3 s^2 + 4 s + 5例2:num=6*[1,5];den=conv(conv([,3,1],[1,3,1]),[1,6]);>> 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6 s + 30----------------------------------3 s^4 + 28 s^3 + 66 s^2 + 37 s + 6例3:Z=[-1.9294;-0.0353+0.9287j;-0.0353-0.9287j];P=[-0.9567+1.2272j;-0.9567-1.2272j;0.0433+0.6412j;0.0433-0.6412j]; G=zpk(Z,P,KGain)Zero/pole/gain:6 (s+1.929) (s^2 + 0.0706s + 0.8637)----------------------------------------------(s^2 - 0.0866s + 0.413) (s^2 + 1.913s + 2.421)例4:G1=tf(1,[1,2,1]);>> G2=tf(1,[1,1]);>> G=feedback(G1,G2)Transfer function:s + 1---------------------s^3 + 3 s^2 + 3 s + 2G1=tf(1,[1,2,1]);G2=tf(1,[1,1]);G=feedback(G1,G2,1)Transfer function:s + 1-----------------s^3 + 3 s^2 + 3 s例5G1=tf([1,7,24,24],[1,10,35,50,24]);G2=tf([10,5],[1,0]);H=tf([1],[0.01,1]);G_a=feedback(G1*G2,H)Transfer function:0.1 s^5 + 10.75 s^4 + 77.75 s^3 + 278.6 s^2 + 361.2 s + 120-------------------------------------------------------------------- 0.01 s^6 + 1.1 s^5 + 20.35 s^4 + 110.5 s^3 + 325.2 s^2 + 384 s + 120 例6:num=[6.8,61.2,95.2];>> den=[1,7.5,22,19.5,0];>> G=tf(num,den);>> G1=zpk(G)Zero/pole/gain:6.8 (s+7) (s+2)-------------------------s (s+1.5) (s^2 + 6s + 13)例7:Z=[-2,-7];>> P=[0,-3-2j,-3+2j,-1.5];>> K=6.8;>> G=zpk(Z,P,K);>> G1=tf(G)Transfer function:6.8 s^2 + 61.2 s + 95.2-------------------------------s^4 + 7.5 s^3 + 22 s^2 + 19.5 s例8:实验二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1.To get started, select MATLAB Help or Demos from the Help menu.>> b=[1 1];>> a1=[1 0];>> a2=[1 -1];>> a3=[1 4 16];>> a=conv(a1,a2);>> a=conv(a,a3);>> rlocus(b,a)>> p=1.5i;>> [k,poles]=rlocfind(b,a,p) k =22.5031poles =-1.5229 + 2.7454i-1.5229 - 2.7454i0.0229 + 1.5108i0.0229 - 1.5108i>> p=1.5108i;>> [k,poles]=rlocfind(b,a,p) k =22.6464poles =-1.5189 + 2.7382i -1.5189 - 2.7382i0.0189 + 1.5197i0.0189 - 1.5197i>> p=1.5197i;>> [k,poles]=rlocfind(b,a,p) k =22.7642poles =-1.5156 + 2.7323i-1.5156 - 2.7323i0.0156 + 1.5269i0.0156 - 1.5269i>> p=1.5269i;>> [k,poles]=rlocfind(b,a,p)k =22.8593poles =-1.5129 + 2.7275i-1.5129 - 2.7275i0.0129 + 1.5329i0.0129 - 1.5329i>> p=1.5329i;>> [k,poles]=rlocfind(b,a,p) k = 22.9385poles =-1.5107 + 2.7235i-1.5107 - 2.7235i0.0107 + 1.5378i0.0107 - 1.5378i>> p=1.5378i;>> [k,poles]=rlocfind(b,a,p) k =23.0031poles =-1.5088 + 2.7202i-1.5088 - 2.7202i0.0088 + 1.5418i0.0088 - 1.5418i>> p=1.5418i;>> [k,poles]=rlocfind(b,a,p) k =23.0558poles =-1.5073 + 2.7175i-1.5073 - 2.7175i0.0073 + 1.5451i0.0073 - 1.5451i>> p=1.5451i;>> [k,poles]=rlocfind(b,a,p) k =23.0992poles =-1.5061 + 2.7152i-1.5061 - 2.7152i0.0061 + 1.5479i0.0061 - 1.5479i>> p=1.5479i;>> [k,poles]=rlocfind(b,a,p) k =23.1361poles =-1.5051 + 2.7133i-1.5051 - 2.7133i0.0051 + 1.5502i0.0051 - 1.5502i >> p=1.5502i;>> [k,poles]=rlocfind(b,a,p) k = 23.1663poles =-1.5042 + 2.7118i-1.5042 - 2.7118i0.0042 + 1.5521i0.0042 - 1.5521i>> p=1.5521i;>> [k,poles]=rlocfind(b,a,p) k =23.1913poles =-1.5035 + 2.7105i-1.5035 - 2.7105i0.0035 + 1.5537i0.0035 - 1.5537i>> p=1.5537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123poles =-1.5029 + 2.7094i-1.5029 - 2.7094i0.0029 + 1.5550i0.0029 - 1.5550i>> p=1.5550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293poles =-1.5024 + 2.7085i-1.5024 - 2.7085i0.0024 + 1.5561i0.0024 - 1.5561i>> p=1.5561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438poles =-1.5020 + 2.7077i-1.5020 - 2.7077i0.0020 + 1.5570i0.0020 - 1.5570i>> p=1.5570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556poles =-1.5017 + 2.7071i-1.5017 - 2.7071i0.0017 + 1.5578i0.0017 - 1.5578i>> p=1.5578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661poles =-1.5014 + 2.7066i-1.5014 - 2.7066i0.0014 + 1.5584i0.0014 - 1.5584i>> p=1.5584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740 poles =-1.5012 + 2.7062i-1.5012 - 2.7062i0.0012 + 1.5589i0.0012 - 1.5589i>> p=1.5589i;>> [k,poles]=rlocfind(b,a,p) k =23.2805poles =-1.5010 + 2.7058i-1.5010 - 2.7058i0.0010 + 1.5593i0.0010 - 1.5593i>>实验三根轨迹(课本)例4-16:num=1;den=conv([1,0],conv([1,4],[1,4,20]));rlocus(num,den)例4-17:num=1;den=conv([1,1],[1,2,9]);sys=tf(num,den);rlocus(sys)[r,k]=rlocus(sys)r =1.0e+002 *Columns 1 through 6-0.0100 + 0.0283i -0.0095 + 0.0283i -0.0090 + 0.0283i -0.0082 +0.0285i -0.0067 + 0.0289i -0.0043 + 0.0300i-0.0100 - 0.0283i -0.0095 - 0.0283i -0.0090 - 0.0283i -0.0082 -0.0285i -0.0067 - 0.0289i -0.0043 - 0.0300i-0.0100 -0.0110 -0.0119 -0.0136 -0.0166 -0.0215Columns 7 through 12-0.0024 + 0.0312i -0.0009 + 0.0323i 0.0031 + 0.0363i 0.0079 +0.0420i 0.0136 + 0.0497i 0.0204 + 0.0598i-0.0024 - 0.0312i -0.0009 - 0.0323i 0.0031 - 0.0363i 0.0079 -0.0420i 0.0136 - 0.0497i 0.0204 - 0.0598i-0.0251 -0.0281 -0.0363 -0.0459 -0.0572 -0.0708Columns 13 through 150.0231 + 0.0640i 0.7526 + 1.3212i Inf0.0231 - 0.0640i 0.7526 - 1.3212i Inf-0.0763 -1.5352 Infk =1.0e+006 *Columns 1 through 11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0.0000 0.0000 0.0000 0.0001 0.0001Columns 12 through 150.0003 0.0003 3.5494 Inf>> kg=spine(real(r(2,(9:12))),k(9:12),0)kg =24.0000例4-18:num=[1];>> den=conv([1,0],conv([1,1],conv([1,3.5],[1,6,13]))); >> rlocus(num,den);>> axis equal>> [kg,p]=rlocfind(num,den)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selected_point =-11.5789 +10.9846ikg =6.4164e+005p =-16.6028-6.5912 +13.7908i-6.5912 -13.7908i9.6426 + 8.5111i9.6426 - 8.5111i例4-19:n=[1,4];d=[1,1,0];>> sys=tf(n,d);>> rlocus(sys)>> axis equal>> [r,k]=rlocus(sys);>> ri=r(2,10:18)ri =Columns 1 through 6-0.9648 + 1.6697i -1.1358 + 1.9484i -1.5056 + 2.4038i -1.8755 + 2.7361i -2.2756 + 3.0044i -2.6756 + 3.2009iColumns 7 through 9-3.0757 + 3.3385i -3.4758 + 3.4242i -3.9086 + 3.4629i>> t=10:18;>> ma=min(angle(ri));>> ti=spline(angle(ri),t,mati =10>> hold on>> plot([0,2*real(r(2,10))],[0,2*imag(r(2,10))]);>> [wn,z]=damp(r(2,10))wn =1.9284z =0.5003>> mpmax=exp(-z*pi/sqrt(1-z*z))mpmax =0.1628实验四典型环节及阶跃响应测试一.比例环节二.积分环节三. 微分环节四. 惯性环节五.震荡环节。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0110c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4.png)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二、实验要点1、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2、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3、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三、实验方法(一)四种典型响应1、阶跃响应:阶跃响应常用格式: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脉冲响应: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0)(1)(0==?∞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① )(sys impulse ;②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二)分析系统稳定性有以下三种方法:1、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2、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3、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三)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四、实验内容实验三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一实验目的1.利用计算机完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2.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一般规律3.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分析二实验要点1. 预习什么是系统根轨迹?2. 闭环系统根轨迹绘制规则。
三实验方法(一)方法:当系统中的开环增益k 从0到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上的一组曲线为根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学院:昆仑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刘成斐学号:0953305045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三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21)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 的动态特性; 二、 实验方法(一),四种典型响应1、 阶跃响应:阶跃响应常用格式: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0)(1)(0〉==⎰∞t x f dx x f其拉氏变换为:)()()()(1)(s G s f s G s Y s f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②);,();,(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③ ),(T sys impulse Y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三、实验内容 (一) 稳定性1.系统传函为()2724364523234+++++++++=s s s s s s s s s s G ,试判断其稳定性代码:z=[1 3 4 2 7 2];r=roots(z) r =-1.7680 + 1.2673i -1.7680 - 1.2673i 0.4176 + 1.1130i 0.4176 - 1.1130i-0.2991由计算结果可知,该系统的两个极点有正实部,所以该系统不稳定。
2. 用Matlab 求出253722)(2342++++++=s s s s s s s G 的极点。
代码:z=[1 7 3 5 2];p=roots(z)计算结果:p =-6.65530.0327 + 0.8555i 0.0327 - 0.8555i -0.4100 (二)阶跃响应1. 二阶系统()102102++=s s s G1)键入程序,观察并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代码:num=[10]; den=[1 2 10]; sys=tf(num,den); step(sys)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01234560.20.40.60.811.21.4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并记录 代码:num=[10];den=[1 2 10]; sys=tf(num,den);damp(den) 计算结果:Eigenvalue Damping Freq. (rad/s) -1.00e+000 + 3.00e+000i 3.16e-001 3.16e+000 -1.00e+000 - 3.00e+000i 3.16e-001 3.16e+000 3)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及过渡过程时间,并填表:4)修改参数,分别实现1=ζ和2=ζ的响应曲线,并记录 代码:n0=10;d0=[1 2 10]; step(n0,d0); hold onn1=n0;d1=[1 6.32 10]; step(n1,d1);n2=n0;d2=[1 12.64 10];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01234560.20.40.60.811.21.4响应曲线5)修改参数,分别写出程序实现0121w w n =和022w w n =的响应曲线,并记录代码:n0=10;d0=[1 2 10]; step(n0,d0); hold on;n1=2.5;d1=[1 3.16 2.5]; step(n1,d1);n2=40;d2=[1,12.64 40]; step(n2,d2);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01234560.20.40.60.811.21.4响应曲线2. 作出以下系统的阶跃响应,并与原系统响应曲线进行比较,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 (1)()10210221+++=s s s s G ,有系统零点的情况代码:num0=10; den=[1 2 10]; num1=[2 10]; G0=tf(num0,den); G1=tf(num1,den); step(G0,G1)12345600.511.5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响应曲线 (2)()102105.0222++++=s s s s s G ,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代码:num0=10; den=[1 2 10]; num1=[1 0.5 10]; G0=tf(num0,den); G2=tf(num1,den); step(G0,G2)01234560.20.40.60.811.21.4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响应曲线 (3)()1025.0222+++=s s s s s G ,分子多项式零次项为零代码:num0=10; den=[1 2 10]; num1=[1 0.5 0]; G0=tf(num0,den); G3=tf(num1,den); step(G0,G3)0123456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响应曲线 (4)()10222++=s s s s G ,原响应的微分,微分系数为1/10代码:num0=10; den=[1 2 10]; num1=[1 0];G0=tf(num0,den); G4=tf(num1,den); step(G0,G4)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0123456-0.20.20.40.60.811.21.4响应曲线 3. 单位阶跃响应:25425)()(2++=s s s R s C 求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在所得图形上加网格线和标题 代码:G=tf([25],[1 4 25]); step(G);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00.51 1.52 2.530.20.40.60.811.21.4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三)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用Matlab 求二阶系统12012120)(2++=s s s G 和01.0002.001.0)(2++=s s s G 的峰值时间p t 上升时间r t 调整时间s t 超调量%σ。
代码:G1=tf([120],[1 12 120]); step(G1); grid on;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00.10.20.30.40.50.60.70.80.910.20.40.60.811.21.4响应曲线由图可知,tp=0.336s,tr=0.158s,ts=0.532.五.实验报告要求:a) 完成上述各题b)分析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对系统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的影响答:阻尼振荡频率越大,系统响应时间越短。
阻尼比越小,系统超调量越大。
通过阻尼比和阻尼振荡频率,可以确定无阻尼振荡频率。
c)分析零初值、非零初值与系统模型的关系答:当系统为典型的二阶系统时,初值为0;如果二阶系统加上一个零点0,初值仍为0;如果系统加上2个或者2个以上的零点,相当于系统有初始储能,此时初值变为1.d)分析响应曲线的稳态值与系统模型的关系答:当系统为典型的二阶系统时,稳态值为1;如果二阶系统加上一个零点,则稳态值变为0;如果二阶系统加上一个非0的零点,则稳态值仍为1,但系统加速;如果系统加上2个或者2个以上的零点,相当于系统有初始储能。
e)分析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答:系统零极点有加速阶跃响应的影响。
实验二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一 实验目的1.利用计算机完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 2.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一般规律 3.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分析 二 实验方法(一) 方法:当系统中的开环增益k 从0到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上的一组曲线为根轨迹。
设系统的开环传函为:)()()(0s Q s N ks G =,则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0)()(1)(10=+=+s Q s N ks G 根轨迹即是描述上面方程的根,随k 变化在复平面的分布。
(二) MATLAB 画根轨迹的函数常用格式:利用Matlab 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主要用pzmap ,rlocus ,rlocfind ,sgrid 函数。
1、 零极点图绘制1)[p,z]=pzmap(a,b,c,d):返回状态空间描述系统的极点矢量和零点矢量,而不在屏幕上绘制出零极点图。
2)[p,z]=pzmap(num,den):返回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极点矢量和零点矢量,而不在屏幕上绘制出零极点图。
3)pzmap(a,b,c,d)或pzmap(num,den):不带输出参数项,则直接在s 复平面上绘制出系统对应的零极点位置,极点用×表示,零点用o 表示。
4)pzmap(p,z):根据系统已知的零极点列向量或行向量直接在s 复平面上绘制出对应的零极点位置,极点用×表示,零点用o 表示。
2、 根轨迹图绘制1)rlocus(a,b,c,d)或者rlocus(num,den):根据SISO 开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直接在屏幕上绘制出系统的根轨迹图。
开环增益的值从零到无穷大变化。
2)rlocus(a,b,c,d,k)或rlocus(num,den,k): 通过指定开环增益k 的变化范围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3)r=rlocus(num,den,k) 或者[r,k]=rlocus(num,den) :不在屏幕上直接绘出系统的根轨迹图,而根据开环增益变化矢量k ,返回闭环系统特征方程1+k*num(s)/den(s)=0的根r ,它有length(k)行,length(den)-1列,每行对应某个k 值时的所有闭环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