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朗读资料
人教版必修4: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40页)
表达了词人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中集中了三组形
象表现词人的旷达风貌,一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轻
胜马”,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词人最得意的旷达行为,也是
他内心世界的外化。下片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路
乱石穿空
咏赤壁 惊涛拍岸
写景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周瑜
感人生
江山如画人生如梦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笑我
抒怀
早生华发
-12-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壁市。苏轼这里所说“赤壁”,实为今黄冈城外的赤鼻矶。
-22-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乱 石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穿空 ,惊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
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的
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
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14-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
C.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
意的笑,声一;生在历达经观坎“错潇坷自。洒,觉这的但功时风仍成,度能名作里保就者潜持”自伏乐着观一豪种迈浓的厚精的神,,不逃时避发现出实健,旺追爽求朗解 脱的老庄思想,觉用功来名寄事托业自还己没对有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D. 《念奴娇·赤壁成怀就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
•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
2.着力表现周瑜风流 倜傥的儒将风采。
“一时多
少豪杰”为 什么只写周 瑜?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作者怎样抒写人生如梦 的感慨的?
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 王安石的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 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 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 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38
外
尊主忧国,渴望 建功立业
既有积极 进取的精
儒
神,又交
内
超然物外的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朗诵开场白以及中间串词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朗诵开场白以及中间串词
水调歌头》宋苏轼
高天上一轮明月,阅尽了古今变迁,人世纷扰,悲欢离合。
因此,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技冠群芳,成为领衔之作。
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也映照心灵。
苏东坡心寄明月,把自然、神话和人生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他振起想象的双翅,巡视天宫,叩问上苍,俯瞰人间。
在唏嘘感慨之中,不由得发出了“不如归去”的喟叹。
但这种归隐决不是对现实的逃逸和回避,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人文关怀情愫使他禁不住发出期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吟咏着它,在异地它乡思念故乡亲人。
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与离恨请听诗朗诵《水调歌头》。
苏轼写的宋词10首诵读
苏轼写的宋词10首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宋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幕遮·暑笼晴[宋] 苏轼暑笼晴,风解愠。
雨後馀清,暗袭衣裾润。
一局选仙逃暑困。
笑指尊前、谁向青霄近。
整金盆,轮玉笋。
凤驾鸾车,谁敢争先进。
重五休言升最紧。
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
春日[宋] 苏轼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无题[宋] 苏轼六秩行当启,区中缘更疏。
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
故国多乔木,先人有敝庐。
誓将闲散好,不著一行书。
无题[宋] 苏轼帘卷窗穿户不扃,隙尘风叶任纵横。
幽人睡足谁呼觉,攲枕床前有月明。
谒金门·秋帷里[宋] 苏轼秋帷里。
长漏伴人无寐。
低玉枕凉轻绣被。
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
窗外鸡声初起。
声断几声还到耳。
已明声未已。
谒金门·秋池阁[宋] 苏轼秋池阁。
风傍晓庭帘幕。
霜叶未衰吹未落。
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
似与世人疏略。
一片懒心双懒脚。
好教闲处著。
谒金门·今夜雨[宋] 苏轼今夜雨。
断送一年残暑。
坐听潮声来别浦。
明朝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
来岁今宵圆否。
酒醒梦回愁几许。
夜阑还独语。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宋] 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宋] 苏轼玉肌铅粉傲秋霜。
准拟凤呼凰。
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
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定风波》苏轼词两首PPT-完美版
•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方法 :
•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 代背景 ;展开 丰富联 想。……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继续 运用我 们总结 的这些 体会句 子的方 法去学 习课文 ,一定 会有更 多的收 获。
•
日积月累
•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 化宝库 中的一 笔财富 ,这节 课我们 一起细 细品读 鲁迅先 生文章 中的脍 炙人口 、发人 深省的 名言警 句。
疑问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更是疑问重重 ,一是此句说披着一件蓑衣在烟雨中行走,可小序中 明明已交代“雨具先去”,何来蓑衣?二是作者分明写 的是“沙湖道中遇雨”之事,却为何牵扯出“平生” 二字?
疑问四: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可作者却说
你在你词在中词看中到看了到了 一个一怎个样怎的样苏的轼苏?轼?
《定风波》苏轼词两首PPT
定 风 波
苏 轼
《定风波》苏轼词两首PPT
一
、
读
(一)读准字音
词
(二)读出 节 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 三 ) 师 读
( 四 ) 分 组 读
二 、 背 诵
三、品词
疑问一:“穿林打叶”用一个“穿”字和“打”字 ,说明雨大、猛、急,而且小序中已说明“雨具先去 ”,即携带雨具的人已先走了,作者为什么不忙着避 雨,而是“吟啸且徐行”?
苏轼诗词朗诵10篇
苏轼诗词朗诵10篇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直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
元丰五年,余谪居于黄。
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
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
觉而异之,乃作此词。
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苏轼朗诵(2):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诗词朗诵(3):满庭芳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
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
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
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
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
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
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苏轼诗词朗诵(4):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诗词朗诵(5):满庭芳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苏轼词两首》
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 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 浑壮美的图画;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 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三、展想象,塑形象
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
下阕: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表现周
哲学思想: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 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 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 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 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 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 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 对儒、释(佛)、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 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以儒学体系为根 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 础。
关于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 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 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 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 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 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 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非常有名, 不仅用《念奴娇》“本意”以外的内容写词,而 且气势雄放,为“曲子所缚不住者”。 《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 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 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比喻却十分确切, 把“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都说得非常清 楚。
苏轼词朗诵8篇
苏轼词朗诵8篇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
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
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
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
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
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
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词朗诵(2):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雪浪横江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盖实梦也。
然公诗复云:“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沣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
苏轼词朗诵(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词朗诵(4):雨中花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
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
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
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苏轼词朗诵(5):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轼词朗诵(6):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2.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61页)
[背景回放]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已近 50 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 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 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 《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 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2)樯橹灰.飞烟.灭( (3)已而遂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
) )
) )
五、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生活作风不好,轻浮放荡。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猛将必发.于卒伍
故.垒西边
(2)故既 三 已克 日 而, 断 遂公 五 晴问 匹 ,其 , 故.大 故 作.人 此 故 .嫌迟
君安与项伯有故.
何妨吟啸且.徐行 (3)且不出,火且.尽
存者且.偷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 (4)向秋 向.天 吾漠 不漠 为向 斯.昏 役黑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3)形容 词作动词,天放晴 (4)名词作动词,骑马
课件22: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写作特色
虚实相济,映衬凸显 《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 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 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 的手法就是映衬。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 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 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 “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 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江山如画 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超然旷达,忧乐两忘
文本深读
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 点? [答案]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 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 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穿”“拍”“卷”等动词使画 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 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定风波》 这首词也写于1082年。苏轼与同伴到黄州城东南30里处的 沙湖去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 人皆狼狈不堪。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 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 前行的洒脱而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 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答案] 1.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2.古义: 有功业,有文采。今义:轻浮放荡。3.古义:旧地。今义:历 史悠久的国家。4.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浣溪沙、太常引、临江仙)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 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表现了 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 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思想情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 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 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 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 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 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 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 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 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 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精选苏轼的10首宋词诵读
初发嘉州[宋] 苏轼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稚川虽独善,爱物均孔颜。
欲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
辛勤破封蛰,苦语剧移山。
博哉无穷利,千载食此言。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渊明虽中寿,雅志仍丹丘。
远矣无怀民,超然邈无俦。
奇文出纩息,岂复生死流。
我欲作九原,异世为三游。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子政洵奇逸,妙算穷阴阳。
淮南枕中诀,养炼岁月长。
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
安知青藜火,丈人非中黄。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恩怜。
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
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
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何当从山火,束縕分寸烛。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後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黄花冒甘谷,灵根固深长。
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
二女戏口鼻,松膏以为粮。
闻此不能寐,起坐夜未央。
和陶读《山海经》[宋] 苏轼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和陶拟古九首[宋] 苏轼有客叩我门,击马门前柳。
庭空鸟雀散,门闭客立久。
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
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
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
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
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
和陶拟古九首[宋] 苏轼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
由来竹林人,不数涛与戎。
苏试诗最著名的十苏轼诗最著名的十首诗词诵读
苏试诗最著名的十苏轼诗最著名的十首诗词诵读
苏试最著名的十首诗词诵读如下:
1、《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5、《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6、《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7、《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8、《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9、《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0、《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词两首》有关资料
《苏轼词两首》有关资料《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当然,这些人是属于过去的了,就像沙砾被波浪所淘汰了一样。
但是不是他留下的历史遗产也被淘尽了呢?那可不是的。
风流人物的肉体虽已属于过去,而他们的事功却是不会磨灭的,它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
这两句,江山、人物合写,不但风格雄浑、苍凉,而且中含暗转,似塞实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否则,我们一看,风流人物都被浪淘尽了,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还有什么下文呢?正因为暗中有此一转,所以才可由泛泛的对于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未写作战之人,先写作战之地,因为是游其地而思其人的。
水调歌头朗读稿
《水调歌头》朗读稿件一、诗词简介《水调歌头》是一首著名的宋词,由诗人苏轼创作。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词中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深深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无限感慨。
二、朗读规范在朗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和注意事项:1. 发音准确:朗读时要确保每个字的发音准确,尤其是多音字和通假字的发音要准确无误。
2. 声调恰当:文言文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要注意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来确定每个字的声调。
3. 语气得当:根据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文章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
4. 停顿合理:在朗读中要合理安排停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也能让听众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律。
三、内容示范下面选取《水调歌头》中的代表性片段进行实际朗读示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朗读时,要注意突出重点词汇和意境表达。
如“明月几时有?”要读出疑惑和感叹的语气;“把酒问青天”则要体现出诗人的豪迈和感慨之情;“人有悲欢离合”要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感慨。
四、作品欣赏《水调歌头》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融为一体。
其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地位来看,《水调歌头》作为宋词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述其特色。
例如,《水调歌头》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虽然都是描写人生的词作,但苏轼的词作更加豪放、豁达,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细腻、婉约。
这充分体现了宋词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苏轼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苏轼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鉴黄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化名流之一。
本文档将涵盖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抒怀之作。
词中描绘了明月的美丽和奇妙,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追问。
整首词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疑问与不满,并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苏轼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怀之作。
词中描绘了长江的壮美景色和流水的奔腾,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这两首词的默写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以及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默写与
理解这两首词,有助于培养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品味,同
时也能启发我们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从中受益良多。
希望这份文档对你有所帮助,祝你能够享受阅读和默写的过程!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述,不涉及详细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
一、音乐起(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伴奏带),学生演唱一遍(时长大约25秒)。
(继续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的伴奏带)
二、过渡:
(女甲):无论是满月的清亮,还是初月的迷离,(男甲):无论是明月中的皎洁,还是月挂枝头的缠绵,(女乙):多情的明月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阅尽了人世红尘的
离合悲欢,
(男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人合):让我们飞越时光,去聆听北宋诗人苏东坡在中秋明月下的一声感叹,一声祝福——三、朗诵《水调歌头》。
配乐:《月下品茶》
(音乐起)
男合:《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男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女甲: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女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全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停顿时间稍长,音乐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