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出血

血栓

止血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按管径分:

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

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内皮细胞和中膜

)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

2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参与小血管的收缩

⏹激活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

⏹何谓异质性?

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

⏹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

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血小板的结构:

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小板表面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细胞膜及其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脂质。

①血小板表面结构:

膜蛋白:糖蛋白(GP)是主要的膜蛋白成分,含量最多:GPⅡb/Ⅲa复合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第二GPⅠb/ Ⅸ复合物,与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有关,再者GP Ⅰa/Ⅱa复合物,它是胶原的受体。

膜脂质:磷脂最多,占总脂 75%-80%,胆固醇:20%-25%,糖脂:2%-5%,

磷脂,磷脂主要由鞘磷脂(SPH)和甘油磷脂组成,后者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以及少量溶血卵磷脂等。各种磷脂在血小板两侧成不对称分布。在血小板未活化时,SPH、PC、和PE主要分布在质膜的外侧面,而PS主要分布在内侧面,血小板被激活时,PS 转向外侧面,可能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②血小板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

是指膜内侧面的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也称作血小板溶胶—凝胶区。

⏹微管:非膜性管道结构,呈环形排列于血小板四周。维持血小板的形状。

⏹微丝:实心细丝状结构,主要含有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肌动蛋白和

肌球蛋白构成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参与血小板收缩活动、伪足形成和释放反应。

⏹膜下细丝:结构与作用与微丝相似。

③血小板细胞器和内容物

细胞器最主要的是一些颗粒成分:

α-颗粒:是血小板中可分泌的蛋白质的主要贮存部位。其成分有: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特意的蛋白质,它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间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被激活,β-TG从α-颗粒中释出,PGI

2,

使血浆中含量增高。

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是血小板又一特异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不是血小板特异,但是促血小板聚集。

纤维连接蛋白(Fn)

血小板源(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碱性糖蛋白,来自巨核细胞,其作用是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化,增强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反应性,最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的形成。

δ-颗粒(致密颗粒):含ATP,较多的Ca2+,80%的ADP贮存在致密颗粒中。5-HT 储存于致密颗粒中,当血小板受到凝血酶刺激时,其释放到血浆,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

γ-颗粒(溶酶体)数目较少,含有很多种酸性水解酶及组织蛋白酶,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

其他:线粒体、糖原颗粒、过氧化物酶小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膜囊

④血小板特殊膜系统

⏹开放管道系统(OCS)是血小板膜凹陷于血小板内部形成的管道系统,是

血小板与血浆中物质交换的通道。

⏹致密管道系统(DTS)不与外界相通,调控血小板收缩和释放反应。

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础

循环中的血小板90%以上是静寂的,保证了正常人不会因PLT过度活化而引起血栓性疾病。若发生出血或受到体内外多因素的影响,PLT迅即活化,发生形态改变,释放大量内容物的同时,其表面也会表达一系列特殊成分进行适度的止血反应或过强的血栓形成演变。

血小板活化主要依据:

⏹血小板的形态的改变:由静寂的圆碟形变成多角形或多伪足形。

⏹血小板表面特殊蛋白的表达:GPⅡb/Ⅲa复合物和P选择素在血小板表面的双

重表达,已成为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最可靠的指标。

⏹血浆血小板特异产物水平增高:当血小板被活化后,血浆中、PF4和血栓烷A2

较稳定的代谢产物血栓烷B2水平明显增高。

(2)血小板参与止血通过三个步骤:

首先,血小板与胶原物质粘着,以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内皮外流。

其次,加速内皮损伤处的凝血因子活化,使Fib在损伤处沉着。

最后,释放的血小板的内容物,活化更多的血小板,并促使血管收缩以利伤口的愈合。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基础

⏹血小板收缩的基础

⏹血小板表面物质表达基础

⏹血小板代谢基础

(3)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粘附功能: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受损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的vWF、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如GPⅠb/ Ⅸ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该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随后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内的活性物质,参与二期止血,并形成较牢固的止血栓子。

(二)聚集功能: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该功能是形成血板血栓的基础,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保证,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的血小板以其GPⅡb/Ⅲa复合物与Fg结合,血小板发生聚集

血小板聚集有两种类型:

第一相聚集(初级聚集):指由外源性致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

第二相聚集(次级聚集):指由血小板释放的ADP诱导的聚集

(三)释放反应:体内血小板活化后或体外血小板被机械或诱聚剂等激活后,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称为释放反应。释放的产物最主要的是两种特异蛋白类物质β-TG和PF4。

常用的诱导剂有ADP、肾上腺素、5-HT、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胶原等。诱导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