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血液凝固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01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02
03
04
05
血小板的表面结构
膜蛋白 主要的膜蛋白:糖蛋白(GP) GPⅠa, GPⅠb, GPⅡa, GPⅡb, GPⅢa, GPⅣ, GPⅤ, GPⅨ等。 这些糖蛋白的糖链部分向膜的外侧生长,在血小板膜外形成一个细胞外衣。这层外衣在血小板也叫糖萼,是许多物质的受体。 血小板膜糖蛋白中数量最多的是GPⅡb/GPⅢa复合物,;GPⅠb/Ⅸ复合物的数量为第二位。
On unstimulated platelets, GP IIb/IIIa is in a conformation that has low affinity for soluble fibrinogen. When platelets are activated, they undergo morphologic and physiologic changes, and GP IIb/IIIa molecule alters its conformation, becoming a high-affinity receptor for fibrinogen. Each fibrinogen molecule can bind to 2 GP IIb/IIIa molecules and therefore cross-link receptors on adjacent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formation of platelet-rich thrombi. 血小板通过GP IIb/IIIa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而聚集。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和ADP酶。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08.10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理论基础(一)
感 谢
感 谢
阅阅
读读
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 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凝 血的基础。
血小板聚集机制
黏附的血小板受凝血酶、ADP等诱导剂的作用被 激活,并相互聚集。
主要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 Ⅲa与Fg和 Ca2+ 介导形成。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
GPⅡb/Ⅲa(血小板)- Fg( Ca2+ )- GPⅡb/Ⅲa (血小板)
Ⅵ:=V因子、被废除 Ⅶ:稳定因子,外源因子
Ⅷ:血友病甲因子
Ⅸ:血友病乙因子
Ⅹ:共同途径凝血因子
Ⅺ
Ⅻ:接触活化因子,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PK:即激肽释放酶 HMWK:即高分子量激肽原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①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 白;②血小板聚集、收缩、释放。
凝血因子特性
二、凝血机制
传统经典学说:3途径,2系统。 3途径● 外源凝血途径
● 内源凝血途径 ● 共同凝血途径 2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
1.凝血机制:参见图 2.有关凝血的几个基本概念:
1)内源性凝血途径: 传统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ⅨaPF3-Ca2+-Ⅷa复合物形成后,激活因子X的过程。现亦指 外源性Ⅱa激活Ⅺ的内源激活过程。
(一)血管壁的结构
大致分三层 内膜层-----最内侧,与血液接触 中膜层-----中间具有保持血管形状、弹
性和伸缩作用 外膜层-----最外侧,由结缔组织来分隔
血管壁与机体、其他组织。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含有各种细胞器:棒杆状小体(WeibelPalade ,W-P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生产或贮成 所。
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测
15
二、血小板检验
检验项目 PLT形态 PLT计数 MPV.PCT.PDW
血块退缩试验
PLT黏附功能(PAdT) PLT聚集功能(PAgT) Β-TG、PF4 PLT抗体
主要意义 观察PLT大小、形态、分布、 反映PLT数量 反映PLT质量(大小、异质性) ⑴反映PLT数量及质量(血栓退缩白) ⑵反映Fg量及活性 ⑶反映凝血因子 (4)反映纤溶功能 反映PLT与血管壁黏附功能 反映PLT 与PLT之间的聚集功能 反映PLT释放功能 临床多查PLT膜抗体PA. IgG
【临床意义】 BT延长见于:1. 血小板明显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2.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巨大血 小板综合征;3.严重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如vWD、DIC;4. 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5.药物干扰, 如服用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BT缩短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 板、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维蛋 白溶解(纤溶)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它 们之间的生理性平衡和调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
2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 收缩反应 2、 激活血小板 3、 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 4、 抗止血功能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10
出血性疾病检查要点
概念:因出血或凝血障碍而产生的疾病,称 为出血性疾病。
原因:
1.血管异常 血管壁异常
血管炎性病变
感染性毒素所致的血管损伤
2.血小板异常 pt生成 、破坏 、分布异常、 功能有缺陷
实验诊断学:血栓与止血检测
(依K因子:因子Ⅱ 、Ⅶ 、Ⅸ 、Ⅹ )
三.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作用 体液抗凝作用: ❖ AT-Ⅲ :体内最主要的生理抗凝活性物质。 ❖ 蛋白C和蛋白S系统。
四.纤溶系统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
❖ 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过程牵涉到多个系统的多个 环节,因此相关的检测项目也及其复杂。
[参考值]31~43s ,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异常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① APTT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
25%甲型血友病。 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Ⅸ(血友病乙)、 Ⅺ和Ⅻ缺乏症; 当共同途径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血管壁检测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束 臂试验,CRT)
[原理] 在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外加“标准压力”、增加
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皮肤出血点数量的方法。 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与血小板质和量有关。
[参考值] 5CM 8min 成年男性低于5个出血点; 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10个出血点。
1.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原理]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释放出A肽和B 肽后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FM), FM具有自行 聚合呈肉眼可见的纤维絮状或胶冻状的特性。如 发生继发纤溶时,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 可与FM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而硫酸鱼精蛋白具 有解离析出FM的能力,FM自行聚合形成肉眼可 见的纤维状物,称为3P试验阳性。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a.病理性CRT阳性见于: 毛细血管壁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必看题库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必看题库知识点1、单选抑制凝血酶活性最主要的物质是()A.抗凝血酶Ⅰ(ATⅠ)B.抗凝血酶Ⅱ(ATⅡ)C.抗凝血酶Ⅲ(ATⅢ)D.抗凝血酶Ⅳ(ATⅣ)(江南博哥)E.抗凝血酶Ⅴ(ATⅤ)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
2、单选下列哪一组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A.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B.致密颗粒,α-颗粒和溶酶体颗粒C.ADP,β血小板球蛋白D.ATP和纤维蛋白E.微管,微丝和膜下细胞丝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电镜下,血小板的胞质中可见微管、微丝及膜下细丝等,它们构成血小板的骨架系统,在维持血小板的形态、释放反应和收缩中起重要作用。
3、单选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因子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血浆中。
4、多选有关血栓素A2的生理功能,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抑制腺苷酸环化酶B.使环腺苷单磷酸(cAMP)生成增多C.抗血小板聚集D.扩张血管E.TXA2和PGI2在血小板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对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正确答案:A, E5、单选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凝血酶。
6、单选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A.ⅧB.ⅩC.ⅫD.ⅣE.Ⅺ正确答案:C7、多选在加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A.当某级荷载作用时,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5倍B.当累积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C.当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倍D.对于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值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属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为()A.XYDE碎片B.X'Y'DE'碎片C.X'Y'D-DE'碎片D.XYD-DE碎片E.XYD'E'碎片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5.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D-二聚体 的产生
交朕纤维蛋白(Fb) 特异的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0-0.5μg/m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如DIC)标志物; 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IV
III withoutIII源自IIII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11-14.5 sec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DIC早期(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in Blood
in Plasma
试 验 原 理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凝血因子及凝血 功能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 纤溶活性检验
常用检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出血时间(BT) 血浆凝血因子
AT测定 血浆蛋白C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血浆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者PT/正常人PT,参考值1.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2)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标本采集:同APTT,枸橼酸钠抗凝血2ml,mlml血液混匀,两者是1∶9关系。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黏附(GPI、VWF、胶原)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小板血栓 聚集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反应Ⅰ 其肝抗素凝 :的是主一要种机酸制性在粘于多它糖能,结主合要血由浆肥中大的细一胞些和抗嗜凝碱蛋性白粒,细使胞这产些生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ADP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出血不止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诊断学-血栓与止血基础最新
(一)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内 源 Ⅻ 凝 血 系 统
固、液
Ⅻa Ⅺ Ⅸ Ⅹ Ⅺa Ⅸa
FⅦa +TF
Ⅷ a -phospholipid-Ⅸa-Ca2+ Ⅹa-Ⅴa-Ca2+-PF3 Thrombin
Prothrombin Fibrinogen
纤溶酶原和纤溶酶
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分解凝血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体内最强烈的纤溶酶原激
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纤溶抑制物
纤维蛋白降解机制
Thr mbosis
(二)接触系统因子
FⅪ、FⅫ、PK(激肽释放酶)、HMWK(高分
子激肽原):
共同特征:
① 可被液相物质(Ⅱa)或固相物质(体外 带负电荷)激活。 ② 活化后的因子能接触激活其他因子。 ③ 可参与纤溶和补体系统的活化。
④ 缺乏:无出血,而有血栓形成及纤溶活性
下降的趋势。 合成部位:肝脏
2.中膜(media):弹性蛋白、平滑肌和基底膜
参 与 血 管 的 舒 缩
支 持 血 管 诱 导 Plt 粘 附
① 弹性蛋白
①弹 性 蛋 白
Elastic fibres
② 平滑肌细胞
smooth muscle cells
③基底膜
basal lamina
中膜 大血管的中膜(media)是较厚的一层。
血液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溶解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 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1.血小板结构
⑴表面结构
⑵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
◆α颗粒
⑶细胞器和内容物
◆致密颗粒
⑷特殊膜系统
◆溶酶体颗粒
⒉血小板活化
⒊血小板功能
⑷Special membrane system Open canalicular system (OCS) Dense tubular System (DTS)
PLT Plasma Membrane: OCS
– Anucleate – Few mitochondria – Granules
Alpha:ß-TG、PF4、TSP、FV 、Fg 、FXI、GMP-140、Fn
Dense
Lysosomes mitochondria peroxisomes
PLT Granules’ Content
Granule
•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mnant
– From megakaryocyte
Hemostasis
Anticoagulation
凝血亢进,抗凝减弱
Hemostasis
Anticoagulation
正常凝血-抗凝平衡
❖Primary hemostasis 初期止血 ❖血液凝固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流变特性 ❖血栓形成
第一节、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壁的结构 ◆血管的止血作用
了解 熟悉
第二节、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结构 ◆血小板的活化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熟悉 了解 掌握
❖Primary hemostasis 初期止血 ❖血液凝固系统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流变特性 ❖血栓形成
primary hemostasis
血栓与止血检验PPT课件
一、基本理论
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激活血 小板
收缩 反应
激活凝 血过程
抗血 栓特 性
第十三章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及检验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血管损伤(抗血栓特性降低)
血管收缩
激活凝血过程
血流减慢
纤维蛋白形成
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
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
血栓形成
第十三章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及检验
二、血管壁(内皮)检验
第十三章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及检验
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检测 参考区间
标准曲线与计算
B/B 0A (标 A % 零 准 )标 品 — 准 — A 非 或 A 非 孔 特 样 特 1 异 品 异 00%
式中:B为测定管;B0为不加样品管,最大结合率管; B/B0为结合率。
以标准品含量为横坐标,B/B0(%)为纵坐标,在半对 数纸上绘制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孔B/B0(%)值在标 准曲线上读出6-酮-PGF1α的含量。 样品6-酮-PGF1α浓度(pg/ml)=测定值×10。 参考范围10.7~25.1 pg/ml。
内皮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初期释放 ADP等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进一步激活、释放 血小板促凝作用
纤维蛋白形成
ADP 5-HT
血小板的主要释放产物
类别
成分
活性胺
腺嘌呤核苷酸 阳离子 血小板因子 凝血因子 血小板蛋白 血栓烷
5-HT,组胺,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ADP,ATP,cAMP
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检测
原理 ELISA法:将抗原(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牛血 清白蛋白连接物)包被于固相载体上,与游离抗原 (待测样品或6-酮-前列腺素F1α标准品)竞争性地与 一定量的抗6-酮-PGF1α抗体结合,洗涤后加入过量 的酶标记第二抗体,再加入底物显色。待检血浆或标 准品中的6-酮-PGF1α含量与显色程度呈负相关,根 据显色程度(A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中推算出待检血 浆中6-酮-PGF1α的含量。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栓与止血检验基础理论(四年制)
• 血栓形成: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活体血管 内或心腔中形成纤维蛋白块或出现血凝块 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 血栓:血栓形成所产生的纤维蛋白或血凝 块称为血栓。
对活体而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中止就是血栓,因而止血 是发生血栓的基础。
• 止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P39 人们把血管、血液有形成分、血浆凝固和 调节凝固物质、血液循环与血管构成的血 流特性,归结于止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GPIV GPV GPIX
CD49b 与GPIIa复合,是胶原的受体
CD42c 与GPIX复合,vWF受体
CD49f 与GPIIa复合,Fn与层素受体
CD29 与GPIa和Ic复合,胶原Fn受体
CD41a Fg的受体,也是vWF和Fn受 体
CD36 TSP的受体
凝血酶的受体
CD42a 同GPIb
聚
集
• 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 × (100%-HCT%) ×100%]
血小板止血功能(小结)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收缩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一期止血
• 止血与血栓的检验:就是对上述参与因素 的检验。
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
首先应弄清正常的凝血与抗凝机制
• 一期止血(血管和血小板) • 二期止血(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 • 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两
正个
常 止
方 面
血四 机个
能因
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血栓与止血检验理论
内源
Ⅻ 接触因子
肝
内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
共同
PK
激肽释放酶原 肝
内源
HK高分子量激肽原
肝
内源
凝血因分类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 接触系统因子 凝血酶敏感因子 其他凝血因子
(一)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
包括FII、VII、IX、X,其共同特点---氨基末端含 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
γ-羧基谷氨酸:具有结合Ca++的能力,并借助于 Ca++ 与磷脂膜结合,Ca++起“搭桥”作用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止血机制
内皮下组织暴露
血小板粘附
ADP、T xA2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反应 止血栓形成
初期止血
凝血酶形成
纤维蛋白形成 加固止血栓
止血栓收缩 血凝块形成
二期止血
第一节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一、 血管壁的结构 二、血管的止血作用
(一)大 血管的结构 (二)小 血管的结构
内膜 中膜 外膜
内膜 外膜
,并参与组成了Ⅸa-Ⅷa-Ca2+-PF3复合物和ⅩaⅤa-Ca2+-PF3复合物 吸附和浓缩凝血因子:血小板表面vWF分泌,具
有结合Ⅷ的能力
4.血小板促凝活性(下)
(platelet coagulant activity)
对凝血因子Ⅺ、Ⅻ有活化作用:血小板受胶原和ADP 刺激时,形成了接触产物活性(contact productforming activity,CPFA)和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 (collagen induced coagulant activity,CICA) 可活化凝血因子Ⅺ、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小板表面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细胞膜及其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脂质。
①血小板表面结构:膜蛋白:糖蛋白(GP)是主要的膜蛋白成分,含量最多:GPⅡb/Ⅲa复合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第二GPⅠb/ Ⅸ复合物,与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有关,再者GP Ⅰa/Ⅱa复合物,它是胶原的受体。
膜脂质:磷脂最多,占总脂 75%-80%,胆固醇:20%-25%,糖脂:2%-5%,磷脂,磷脂主要由鞘磷脂(SPH)和甘油磷脂组成,后者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以及少量溶血卵磷脂等。
各种磷脂在血小板两侧成不对称分布。
在血小板未活化时,SPH、PC、和PE主要分布在质膜的外侧面,而PS主要分布在内侧面,血小板被激活时,PS 转向外侧面,可能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②血小板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是指膜内侧面的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也称作血小板溶胶—凝胶区。
⏹微管:非膜性管道结构,呈环形排列于血小板四周。
维持血小板的形状。
⏹微丝:实心细丝状结构,主要含有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参与血小板收缩活动、伪足形成和释放反应。
⏹膜下细丝:结构与作用与微丝相似。
③血小板细胞器和内容物细胞器最主要的是一些颗粒成分:α-颗粒:是血小板中可分泌的蛋白质的主要贮存部位。
其成分有: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特意的蛋白质,它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间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被激活,β-TG从α-颗粒中释出,PGI2,使血浆中含量增高。
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是血小板又一特异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不是血小板特异,但是促血小板聚集。
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源(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碱性糖蛋白,来自巨核细胞,其作用是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化,增强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反应性,最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的形成。
δ-颗粒(致密颗粒):含ATP,较多的Ca2+,80%的ADP贮存在致密颗粒中。
5-HT 储存于致密颗粒中,当血小板受到凝血酶刺激时,其释放到血浆,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
γ-颗粒(溶酶体)数目较少,含有很多种酸性水解酶及组织蛋白酶,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其他:线粒体、糖原颗粒、过氧化物酶小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膜囊④血小板特殊膜系统⏹开放管道系统(OCS)是血小板膜凹陷于血小板内部形成的管道系统,是血小板与血浆中物质交换的通道。
⏹致密管道系统(DTS)不与外界相通,调控血小板收缩和释放反应。
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础循环中的血小板90%以上是静寂的,保证了正常人不会因PLT过度活化而引起血栓性疾病。
若发生出血或受到体内外多因素的影响,PLT迅即活化,发生形态改变,释放大量内容物的同时,其表面也会表达一系列特殊成分进行适度的止血反应或过强的血栓形成演变。
血小板活化主要依据:⏹血小板的形态的改变:由静寂的圆碟形变成多角形或多伪足形。
⏹血小板表面特殊蛋白的表达:GPⅡb/Ⅲa复合物和P选择素在血小板表面的双重表达,已成为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最可靠的指标。
⏹血浆血小板特异产物水平增高:当血小板被活化后,血浆中、PF4和血栓烷A2较稳定的代谢产物血栓烷B2水平明显增高。
(2)血小板参与止血通过三个步骤:首先,血小板与胶原物质粘着,以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内皮外流。
其次,加速内皮损伤处的凝血因子活化,使Fib在损伤处沉着。
最后,释放的血小板的内容物,活化更多的血小板,并促使血管收缩以利伤口的愈合。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基础⏹血小板收缩的基础⏹血小板表面物质表达基础⏹血小板代谢基础(3)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粘附功能: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受损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的vWF、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如GPⅠb/ Ⅸ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
该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随后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内的活性物质,参与二期止血,并形成较牢固的止血栓子。
(二)聚集功能: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
该功能是形成血板血栓的基础,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保证,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的血小板以其GPⅡb/Ⅲa复合物与Fg结合,血小板发生聚集血小板聚集有两种类型:第一相聚集(初级聚集):指由外源性致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第二相聚集(次级聚集):指由血小板释放的ADP诱导的聚集(三)释放反应:体内血小板活化后或体外血小板被机械或诱聚剂等激活后,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称为释放反应。
释放的产物最主要的是两种特异蛋白类物质β-TG和PF4。
常用的诱导剂有ADP、肾上腺素、5-HT、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胶原等。
诱导剂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相应受体,释出Ca2+促进肌球蛋白聚合形成微丝。
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相互作用,收缩蛋白使储存颗粒移向中央,储存颗粒膜与OCS膜融合,颗粒内容物经OCS向外释放。
(四)促凝作用:指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
PF3的促凝活性血小板的PF3在血小板活化后暴露于血小板外衣上,完成因子Ⅹ和因子Ⅱ的活化,参与凝血因子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和Ⅹa-Ⅴa-Ca2+-PF3复合物的形成。
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PFA)血小板受ADP或胶原刺激时,CPFA从血小板膜磷脂成分释出,激活因子Ⅺ,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
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ICA)血小板受ADP或胶原刺激时,CICA从血小板膜磷脂成分释出,激活因子Ⅻ,参与始动凝血反应。
α-颗粒中凝血因子的释放血小板激活时,α-颗粒中所含的FⅤ、Fg和FⅪ等均可释放至血浆,参与凝血过程。
(五)血块收缩:血小板具有使血凝块收缩的作用,其机制是:激活的血小板由于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的相互作用,使血小板伸出伪足。
当伪足向心性收缩,纤维蛋白束弯曲,存留在纤维蛋白网间隙内的血清被挤出,血凝块缩小并得以加固。
血凝块的收缩,有利于伤口的缩小和愈合。
(六)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充填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所造成的空隙,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故能增加血管壁的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三血液凝固机制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简称为凝血。
1、凝血因子的一般特性⏹14个凝血因子,除FⅣ(Ca2+)外都是蛋白质。
13个在血浆中,组织因子(Ⅲ)位于组织液中。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包括FⅡ、 FⅦ、FⅨ、FⅩ⏹接触凝血因子:包括FⅪ、FⅫ、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丝氨酸蛋白酶活性FⅡ、FⅦ、FⅨ、FⅩ、FⅪ、FⅫ、PK⏹具有转谷氨酰胺酶活性 FⅩⅢ⏹辅因子TF(FⅢ)、FⅤ、FⅧHMWK vWF2、凝血机制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结果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分为:内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1)、FⅫ的激活:FⅫ的激活不是体内凝血的一个环节,却对纤溶系统的激活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FⅫ、PK、和HMWK不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而FⅪ可直接被凝血酶所活化)。
FⅫ的缺陷或FⅫ体内活化的障碍或降低体内纤溶活性,导致血栓性疾病。
激活FⅫ通常有:体内:胶原、微纤维、基底膜、长链脂肪酸体外:玻璃、白陶土、硅藻土酶类激活: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凝血酶、胰蛋白酶。
FⅫa主要作用:激活 FⅦ、FⅪ、激肽释放酶原(PK)、纤溶酶原(PLG)。
(2)、FⅪ的激活(有凝血酶、FⅫa)FⅪa的作用:激活FⅨ为FⅨa(3)、PK的激活(FⅫa)激肽释放酶(K)作用:激活FⅫ、FⅪ、FⅦ;使HMWK转变成缓激肽;使纤溶酶原PLG转变成纤溶酶PL(4)、HMWK的作用:是接触反应的的辅因子,参与FⅫ、FⅪ的激活,生成的缓激肽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降低血压的作用。
(5)、FⅧ的作用:被凝血酶激活成FⅧa,后者与FⅨa、Ca2和磷脂(PF3)结合,形成FⅨa-FⅧa-Ca2-PF3复合物,此复合物有激活FⅩ的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1、组织因子的释放:TF是一种跨膜蛋白,N端位于胞膜外侧,是FⅦ的受体,可与FⅦ或FⅦa FⅦa结合,C端插入胞质中,提供凝血反应的催化表面。
2、FⅦ的激活:组织受损,TF释放入血与FⅦ结合,分子构型改变,暴露活性部位变为活化FⅦ(FⅦa),还可被酶(FⅩa、FⅨa、FⅫa、凝血酶、K等)激活,TF-Ⅶa- Ca2+ 复合物的形成,激活FⅩ和FⅨ使内外源凝血途径相通。
共同凝血途径是指从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后的共同凝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