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间的距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全文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全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22183c6529647d272852e5.png)
试判断圆C1与圆C2的位置关系. 解法一(几何法):把圆的方程都化成标准形式,为 C 1:(x 1 )2(y4)225 C 2:(x2 )2(y2 )21 0
C 1 的圆心坐标是 (1, ,半4)径长 r1 5 ;
C 2 的圆心坐标是 ( 2 , 2,半) 径长 r2 1 0 ; 所以圆心距 C 1 C 2( 1 2 )2 T名师课件
练 1.圆x +y -2x=0与x +y +4y=0的位置关系是( C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22
22
习 A.相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2.
B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三、两相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1.若圆C1:x2+y2+D1x+E1y+F1=0与圆C2:x2+y2+D2x+E2y+F2=0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 在直线的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2.当两圆相切时,以上方程表示两圆的公切线方程。 3.公共弦长的求法 (1)代数法:将两圆的方程联立,解出两交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弦长. (2)几何法:求出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圆的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弦长. 如图,首先求出圆心 O1 点到相交弦所在直线的距离 d,而 AC=21l, ∴14l2=r21-d2,即 l=2 r21-d2,从而得以解决.
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圆与方程》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方法
代数方法
求圆心坐标及半径r (配方法)
( x a)2 ( y b)2 r 2 Ax By C 0
消去y
C 1 的圆心坐标是 (1, ,半4)径长 r1 5 ;
C 2 的圆心坐标是 ( 2 , 2,半) 径长 r2 1 0 ; 所以圆心距 C 1 C 2( 1 2 )2 T名师课件
练 1.圆x +y -2x=0与x +y +4y=0的位置关系是( C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22
22
习 A.相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2.
B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三、两相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PPT名师课件
1.若圆C1:x2+y2+D1x+E1y+F1=0与圆C2:x2+y2+D2x+E2y+F2=0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 在直线的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2.当两圆相切时,以上方程表示两圆的公切线方程。 3.公共弦长的求法 (1)代数法:将两圆的方程联立,解出两交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弦长. (2)几何法:求出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圆的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弦长. 如图,首先求出圆心 O1 点到相交弦所在直线的距离 d,而 AC=21l, ∴14l2=r21-d2,即 l=2 r21-d2,从而得以解决.
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圆与方程》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方法
代数方法
求圆心坐标及半径r (配方法)
( x a)2 ( y b)2 r 2 Ax By C 0
消去y
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的中点坐标 说课课件
![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的中点坐标 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a9b7cc5fbfc77da269b156.png)
例3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为 A(1,0)、B(2,1)、C(0,3) ,试求BC边上的
中线AD的长度.
设计意图:例题的设计,是对新知识巩固和熟练的过程。可 以让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老师则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处理,集体指导。
4、运用知识
巩固练习
B(3, 两点之间的距离. 4)
5、反思总结
理论升华
设计意图:由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知识性内容
的小结能将传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能让学 生从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 维的严谨性,又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多媒体投影
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例题
学生板演
活用板书,将知识重点、学习任务、学习流程留在黑板上,使板书和课件合理、科学的衔接.
六、评价分析
1、评价教学过程:教学中注重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
的整合,利用ppt课件、实物投影等,画面丰富生动,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外部刺激,有利于完善认知结 构,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 程和全体学生,利用小组竞赛,集体积分的比赛方式,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提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评价学习过程:通过问题引入,以尝试、提问、 讨论、练习等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层层深入,充 分挖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 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3、评价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行为给予肯定 的评价,和对暴露问题的及时矫正,培养学生的理性 思维并陶冶情操。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 点的坐标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课件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148fd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9.png)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要点 两条直线的交点 (1)已知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是 l1:A1x+B1y+C1=0,l2:A2x +B2y+C2=0,当方程组 AA12xx+ +BB12yy+ +CC12= =00,有唯一解时,l1 与 l2 相交;有无穷多个解时,说明直线 l1 与 l2 重合;当方程组无解 时,l1 与 l2 平行.
②类似地,有 l1⊥l2⇔A1A2+B1B2=0.
(4)①设 P1(x1,y1),P2(x2,y2),则 |P1P2|= (x2-x1)2+(y2-y1)2. ②原点 O(0,0)与任一点 P(x,y)的距离|OP|= x2+y2.
如何设直线系方程?
答:(1)与直线 Ax+By+C=0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 Ax+By+ m=0(m≠C);
(2)经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A2x +B2y+C2)=0(其中不包括直线 A2x+B2y+C2=0).
(3)已知 l1:A1x+B1y+C1=0 与 l2:A2x+B2y+C2=0,则 ①A1B2-A2B1≠0⇔l1 与 l2 相交;A1B2-A2B1=0 且 A1C2-A2C1 ≠0⇔l1∥l2;A1B2-A2B1=0 且 A1C2-A2C1=0⇔l1 与 l2 重合.
题型三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 3 求函数 y= x2-8x+20+ x2+1的最小值. 【思路分析】 常规方法显然行不通,只有进行转化!根据结 构联想距离.
【 解 析 】 原 式 可 化 为 y = (x-4)2+(0-2)2 + (x-0)2+(0-1)2 ,考虑 两点间 的距 离 公式形 式得三点 A(4,2),B(0,1),P(x,0),则上述问题转化为:在 x 轴上求一 点 P(x,0),使得|PA|+|PB|最小.作点 A(4,2)关于 x 轴的对称点 A′(4,-2),可知|PA|+|PB|=|PA′|+|PB|≥|A′B|,故|PA|+|PB| 的最小值为|A′B|的长度.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B|= 42+(-2-1)2=5,所以,函数 y= x2-8x+20+ x2+1的 最小值为 5.
两点的距离公式ppt课件
![两点的距离公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a4e9a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1.png)
Love ,not time,heals all wounds. 治愈一切创伤的并非时间,而是爱.
Life is tough,but I'm tougher. 生活是艰苦的,但我应更坚强.
知识探究(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思考1:在x轴上,已知点P1(x1,0)和 P2(x2,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1.5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 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提出
复习: 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垂直?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直线的方 程可以确定两直线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 以及求两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我们同样可 以根据点的坐标确定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关系.
2.平面上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一 般通过什么数量关系来反映?
P2
M
o
P1 x
| P1P2 | (x2 x1)2 ( y2 y1)2
思考6:当直线P1P2与坐标轴垂直时,上 述结论是否成立?P2 y P1 P2
o
x
P1
思考7:特别地,点P(x,y)与坐标原点的 距离是什么?
| OP | x2 y2
思考6:当直线P1P2与坐标轴垂直时,上 述结论是否成立?P2 y P1 P2
知识探究(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思考1:在x轴上,已知点P1(x1,0)和 P2(x2,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P1P2|=|x1-x2|
思考2:在y轴上,已知点P1(0,y1)和 P2(0,y2),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P1P2|=|y1-y2|
思考3:已知x轴上一点P1(x0,0)和y轴上 一点P2(0,y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 多少?
思考2: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 P2(x2,y2),直线P1P2的斜率为k,则 x2-x1可怎样表示?从而点P1和P2的距 离公式又可作怎样的变形?
Life is tough,but I'm tougher. 生活是艰苦的,但我应更坚强.
知识探究(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思考1:在x轴上,已知点P1(x1,0)和 P2(x2,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1.5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 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提出
复习: 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垂直?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直线的方 程可以确定两直线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 以及求两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我们同样可 以根据点的坐标确定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关系.
2.平面上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一 般通过什么数量关系来反映?
P2
M
o
P1 x
| P1P2 | (x2 x1)2 ( y2 y1)2
思考6:当直线P1P2与坐标轴垂直时,上 述结论是否成立?P2 y P1 P2
o
x
P1
思考7:特别地,点P(x,y)与坐标原点的 距离是什么?
| OP | x2 y2
思考6:当直线P1P2与坐标轴垂直时,上 述结论是否成立?P2 y P1 P2
知识探究(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思考1:在x轴上,已知点P1(x1,0)和 P2(x2,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P1P2|=|x1-x2|
思考2:在y轴上,已知点P1(0,y1)和 P2(0,y2),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P1P2|=|y1-y2|
思考3:已知x轴上一点P1(x0,0)和y轴上 一点P2(0,y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 多少?
思考2: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 P2(x2,y2),直线P1P2的斜率为k,则 x2-x1可怎样表示?从而点P1和P2的距 离公式又可作怎样的变形?
2025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2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x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025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2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x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0ca08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4.png)
2.通过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培养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必备知识•探新知
知识点 1 两条直线的交点
1.两直线的交点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点A(a,b). (1)若点A在直线l1:A1x+B1y+C1=0上,则有_A__1a_+__B_1_b_+__C_1_=__0____.
对点训练❷ (1)若不论m取何实数,直线l:mx+y-1+2m= 0恒过一定点,则该定点的坐标是_____(-__2_,_1_)_____.
(2)直线l过直线x+y-2=0和直线x-y+4=0的交点,且与直线3x- 2y+4=0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 (1)直线 l:mx+y-1+2m=0 可化为 m(x+2)+(y-1)=0,
一组
无数组
直线 l1 与 l2 的公共点的个数 直线 l1 与 l2 的位置关系
一个 __相__交___
__无__数__个___ 重合
__无__解___
零个 __平__行___
做一做:直线x+y=5与直线x-y=3交点坐标是( B )
A.(1,2)
B.(4,1)
C.(3,2)
D.(2,1)
[解析] 解方程组xx-+yy==35,, 得xy= =41, , 因此交点坐标为(4,1),故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3.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3,1),B(3,-3), C(1,7),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 可求出三条边的长,根据所求长度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 方法一:∵|AB|= 3+32+-3-12= 52, |AC|= 1+32+7-12= 52, |BC|= 1-32+7+32= 104, ∴|AB|=|AC|,且|AB|2+|AC|2=|BC|2.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kAC=1-7--13=32,kAB=3--3- -13=-23,∴kAC·kAB=-1. ∴AC⊥AB. 又|AC|= 1+32+7-12= 52, |AB|= 3+32+-3-12= 52, ∴|AC|=|AB|.∴△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必备知识•探新知
知识点 1 两条直线的交点
1.两直线的交点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点A(a,b). (1)若点A在直线l1:A1x+B1y+C1=0上,则有_A__1a_+__B_1_b_+__C_1_=__0____.
对点训练❷ (1)若不论m取何实数,直线l:mx+y-1+2m= 0恒过一定点,则该定点的坐标是_____(-__2_,_1_)_____.
(2)直线l过直线x+y-2=0和直线x-y+4=0的交点,且与直线3x- 2y+4=0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 (1)直线 l:mx+y-1+2m=0 可化为 m(x+2)+(y-1)=0,
一组
无数组
直线 l1 与 l2 的公共点的个数 直线 l1 与 l2 的位置关系
一个 __相__交___
__无__数__个___ 重合
__无__解___
零个 __平__行___
做一做:直线x+y=5与直线x-y=3交点坐标是( B )
A.(1,2)
B.(4,1)
C.(3,2)
D.(2,1)
[解析] 解方程组xx-+yy==35,, 得xy= =41, , 因此交点坐标为(4,1),故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3.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3,1),B(3,-3), C(1,7),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 可求出三条边的长,根据所求长度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 方法一:∵|AB|= 3+32+-3-12= 52, |AC|= 1+32+7-12= 52, |BC|= 1-32+7+32= 104, ∴|AB|=|AC|,且|AB|2+|AC|2=|BC|2.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kAC=1-7--13=32,kAB=3--3- -13=-23,∴kAC·kAB=-1. ∴AC⊥AB. 又|AC|= 1+32+7-12= 52, |AB|= 3+32+-3-12= 52, ∴|AC|=|AB|.∴△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889PPT课件
![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889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4ce70502d276a201292e06.png)
解: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有: (1) | AB | (2 3)2 (3 1)2 (5 4)2 6; (2) | AB | (6 3)2 (0 5)2 (1 7)2 70.
2、在Z轴上求一点M,使点M到点A(1,0,2)与点 B(1,-3,1)的距离相等.
解:设M点的坐标为(0, 0, a). 由题意可知:| MA || MB |,
D` A`
C`
B` M
连 接BN
O
Cy
在BCN中 ,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B
| BN | | BC |2 | CN |2 2 | BC | | CN | cxos45 5 a
3
小结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 P1(x1,y1,z1)和P2(x2,y2,z2)间的距离:
| P1P2 | ( x1 x2 )2 ( y1 y2 )2 (z1 z2 )2
即:(0 1)2 (0 0)2 (a 2)2
(0 1)2 (0 3)2 (a 1)2 , 解得:a 3. 所以点M的坐标为(0, 0, 3).
练习
3、求证:以A(10,-1,6),B(4,1,9),C(2,4,3)三点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型.
证明 根据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得|AB|= 10-42+-1-12+6-92=7, |BC|= 4-22+1-42+9-32=7, |AC|= 10-22+-1-42+6-32= 98. 因为|AB|2+|BC|2=|AC|2,且|AB|=|BC|, 所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3.2 空间中两 点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
平面:| P1P2 | (x1 x2 )2 ( y1 y2 )2
类比 猜想
2、在Z轴上求一点M,使点M到点A(1,0,2)与点 B(1,-3,1)的距离相等.
解:设M点的坐标为(0, 0, a). 由题意可知:| MA || MB |,
D` A`
C`
B` M
连 接BN
O
Cy
在BCN中 ,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B
| BN | | BC |2 | CN |2 2 | BC | | CN | cxos45 5 a
3
小结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 P1(x1,y1,z1)和P2(x2,y2,z2)间的距离:
| P1P2 | ( x1 x2 )2 ( y1 y2 )2 (z1 z2 )2
即:(0 1)2 (0 0)2 (a 2)2
(0 1)2 (0 3)2 (a 1)2 , 解得:a 3. 所以点M的坐标为(0, 0, 3).
练习
3、求证:以A(10,-1,6),B(4,1,9),C(2,4,3)三点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型.
证明 根据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得|AB|= 10-42+-1-12+6-92=7, |BC|= 4-22+1-42+9-32=7, |AC|= 10-22+-1-42+6-32= 98. 因为|AB|2+|BC|2=|AC|2,且|AB|=|BC|, 所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3.2 空间中两 点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
平面:| P1P2 | (x1 x2 )2 ( y1 y2 )2
类比 猜想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cfab3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b.png)
[规律方法] 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化为一般式. (2)点 P 在直线 l 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0,公式仍然适用. (3)直线方程 Ax+By+C=0 中,A=0 或 B=0 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线 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用数形结合求解.
2.本例中条件不变,你能求出正方形对角线所在直线方程吗? [解] 由3x+x-3yy-+37==00, 可得交点坐标为15,-152,又正方形中心为 P(-1,0). ∴由两点式方程得对角线方程为:-y1-52-0 0=15x++11,即 2x+y+2=0.
由x3+x-3yy--53==00, 可得正方形另一顶点坐标为75,65,又正方形中心为 P(-1,0),
2.原点到直线 x+2y-5=0 的距离是( )
A. 2
B. 3
C.2
D. 5
D [d= |1-2+5|22= 5.选 D.]
3.已知直线 l1:x+y+1=0,l2:x+y-1=0,则 l1,l2 之间的距离为( )
A.1
B. 2
C. 3 D.2
B
[依题意
d=|1-12+-112|=
2= 2
2.选 B.]
2.上述问题中,当 d 取最大值时,请求出两条直线的方程. [提示] 由上图可知,当 d 取最大值时,两直线与 AB 垂直. 而 kAB=26- -- -13=13,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y-2=-3(x-6)和 y+1=-3(x+3), 即 3x+y-20=0 和 3x+y+10=0.
=0 的距离 d=_____A_2_+__B_2____
|C1-C2| 的距离 d=___A_2_+__B_2___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e607b75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a.png)
知识点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两点间的距离
1 . 平 面 内 的 两 点 P1(x1 , y1) , P2(x2 , y2) 间 的 距 离 公 式 , |P1P2| =
2 − 1 2 + 2 −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点间距离的特殊情况
2 + 2
(1)原点O(0,0)与任一点P(x,y)间的距离|OP|= __________.
|x2-x1|
(2)当P1P2∥x轴(y1=y2)时,|P1P2|=_______.
|y2-y1|
(3)当P P ∥y轴(x =x )时,|P P |=_______.
1 2
1
2
1 2
问题式预习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微训练]
1.已知M(2,1),N(-1,5),则|MN|=(
的中线AM的长为(
)
A.8
B.13
C.2 15
D. 65
D
解析:由B(10,4),C(2,-4)可得M(6,0),又A(7,8),所以
|AM|=
6−7
2
+ 0 − 8 2 = 65.
问题式预习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且线段AB的中点为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式预习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学习任务目标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会简单应用.(逻辑推理)
2.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ppt课件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ppt课件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9b6330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a.png)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评价活动]
1.已知两条平行直线x+2y+m=0与2x-ny-4=0间的距离是 5.若
m>0,则m+n=(
A.0
B.-1
)
C.1
D.-2
B 解析:因为直线x+2y+m=0,即 2x+4y+2m=0,与2x-ny-4
=0平行,所以n=-4.再根据 5=
去),则m+n=3-4=-1.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2.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问题式预习
2.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学习任务目标
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数学运算)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问题式预习
2.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01
问题式预习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问题式预习
2.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因为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
或-15.
13
+2
13
,所以 2 2 =
,解得C=11
2
2
6 +4
2.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问题式预习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类题通法】
常见的距离公式应用问题的解题策略
(1)求最值问题:
①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可转化为求两点间的距离;②求代数
式的最值,可根据所求式子的几何意义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③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探究2:直线l1与l2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提示:如图,当l1,l2与直线PQ垂直时,l1与l2间的距离最大,
且最大值为|PQ|=
精品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ppt课件(两份)
![精品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ppt课件(两份)](https://img.taocdn.com/s3/m/c18b2503bd64783e09122b56.png)
解决途径: AM =(x0-x1,y0-y1)
MB =(x2-x0,y2-y0)
M ( x 0, y 0) A(x1,y1) x
由于M为线段AB的中点,则
AM
= MB
O
即
x0 x1 x2 x0 , x1 x2 y1 y2 即 x0 , y0 解得 2 2 y0 y1 y2 y0 ,
( x0 x1, y0 y1 ) ( x2 x0 , y2 y0 ),
探究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 ) P ( 结论2:一般地,设 P 、 为平面内任 1 x1 , y1 2 x2 , y2)
( 意两点,则线段 p1 p2中点 p 的坐标为 0 x0 , y0)
x1 x2 y1 y2 x0 , y0 2 2
3 5 同理,求出线段SQ 的中点P ( , ) 2 4 9 1 线段QT的中点 R ( , ). 2 4 1 9 1 3 5 Q ( 3, )、 R ( , ). 故所求的分点分别为P( , )、 2 2 4 2 4
应用二:巩固提高
y
例3.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 为 A(1,0)、B(-2,1)、 C(0,3),试求BC边上的中 线AD的长度.
2 2
y2
x2 x1
P2 ( x2 , y2 )
y2 y1
2
P 1 ( x1 , y1 )
P1P2 x2 x1 y2 y1
2
y1
x1 o
x2
X
方法二:利用向量的模求.
将平面向量 P P 1P 2的模叫做 1, P 2之间的距离
P1P2 P1P2 P1P2 P1P2 x2 x1 y2 y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间距离(课件)(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间距离(课件)(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ed8b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a.png)
A.8
B.2 2
C. 2
D.16
(2)若 P(x,y)在直线 x+y-4=0 上,则 x2+y2-2x-4y+5的最小值为多少?
(1)A 解析:x2+y2=(x-0)2+(y-0)2 表示点(x,y)与原点(0,0)的距离的平方, 故等价
于原点(0,0)到直线 x+y-4=0 的距离的平方,即 d= 4 =2 2,∴d2=8,故选 A. 2
当堂达标
2.两条平行线 l1:3x+4y-2=0,l2:9x+12y-10=0 间的距离等于( )
7
7
4
2
A.5
B.15
C.15
D.3
C 解析:l1 的方程可化为 9x+12y-6=0,由平行线间的距离 公式得 d=|-962++11202|=145.
当堂达标
3.已知 O 为原点,点 P 在直线 x+y-1=0 上运动,那么|OP|的 最小值为( )
经典例题
题型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
跟踪训练1
已知点(a,2)(a>0)到直线 l:x-y+3=0 的距离为 1,则 a=( )
A. 2
B.2- 2 C. 2-1
D. 2+1
C 解析: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1|2a+-(2+-31|)2=|a+21|=1, ∴|a+1|= 2. ∵a>0, ∴a= 2-1.故选 C.
√
)
小试牛刀
2.原点到直线 x+2y-5=0 的距离为( )
A.1
B. 3
C.2
D. 5
D 解析: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原点到直线 x+2y-5=0 的距离
d=|0+120+-252|= 5.
3.两条平行线 l1:3x+4y-7=0 和 l2:3x+4y-12=0 的距离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是 A(1,-1),B(-1,3),C(3,0).
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
3.3.2《两点间的距离》
知识探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思考1 已知点P1(x1,y1)和P2(x2,y2),那么点P1和
P2的距离为多少?
y
P1(x1, y1)
P2 (x2 , y2 )
P2 y zxxkw
o
P1 x | P1P2 | x02 y02
思考4 一般地,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P2(x2, y2),利用上述方法求y点P1和P2的距离可得什么结论?
P2
M
o
P1 x
P1P2 x 1 x 2 2 (y 1 y 2 )2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6,0),B(-2,0); (2)C(0,-4),D(0,-1);
因为 AB 2 a2 CD 2 , AD 2 b2 c2 BC 2 ,
AC 2 (a b)2 c2, BD 2 (b a)2 c2,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2(a2 b2 c2 ),
AC 2 BD 2 2(a2 b2 c2 ),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AC 2 BD 2 .
例2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
对角线的平方和.
证明:如图所示,以顶点A为 坐标原点,AB边所在的直线为 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y
D (b,c)
C(a+b,c)
则A(0,0).设B(a,0), D(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得点C的坐标为(a+b,c).
A(0,0) B(a,0) x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 条对角线的平方和.
用“坐标法”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的 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 用坐标系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 有关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 “翻译”成几何关系
课堂小结
1.两点间的距离为
P1P2 (x2 x1)2 ( y2 y1)2 .
2.用“坐标法”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
y1=y2
x1 O
x2 |P1P2|=|x1-x2|
思考2 已知点P1(x1,y1)和P2(x2,y2),那么点P1和P2的 距离为多少?
y
y2
•P2 (x2 , y2 )
x1=x2
O
y1
x |P1P2|=|y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2|
• P1(x1, y1)
思考3 已知x轴上一点P1(x0,0)和y轴上一P2(0,y0), 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课后作业
课本110:7,8
(3)P(6,0),Q(0,-2); (4)M(2,1),N(5,-1).
答案:(1)8
(3)2 10
(2)3
(4) 13
思考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是 A(1,-1),B(-1,3),C(3,0).
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
例1 已知点A(-1,2),B(2,7 ),在x轴上
求一点P,使 PA PB ,并求PA 的值。
解:设所求点为P(x,0),于是
由 PA PB 得 x 12 0 22 x 22 0 7 2,
即 x2 2x 5 x2 4x 11,
解得x=1.所以,所求点为P(1,0), 且
PA (11)2 (0 2)2 2 2.
例2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 对角线的平方和.
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
3.3.2《两点间的距离》
知识探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思考1 已知点P1(x1,y1)和P2(x2,y2),那么点P1和
P2的距离为多少?
y
P1(x1, y1)
P2 (x2 , y2 )
P2 y zxxkw
o
P1 x | P1P2 | x02 y02
思考4 一般地,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P2(x2, y2),利用上述方法求y点P1和P2的距离可得什么结论?
P2
M
o
P1 x
P1P2 x 1 x 2 2 (y 1 y 2 )2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6,0),B(-2,0); (2)C(0,-4),D(0,-1);
因为 AB 2 a2 CD 2 , AD 2 b2 c2 BC 2 ,
AC 2 (a b)2 c2, BD 2 (b a)2 c2,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2(a2 b2 c2 ),
AC 2 BD 2 2(a2 b2 c2 ),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AC 2 BD 2 .
例2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
对角线的平方和.
证明:如图所示,以顶点A为 坐标原点,AB边所在的直线为 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y
D (b,c)
C(a+b,c)
则A(0,0).设B(a,0), D(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得点C的坐标为(a+b,c).
A(0,0) B(a,0) x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 条对角线的平方和.
用“坐标法”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的 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 用坐标系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 有关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 “翻译”成几何关系
课堂小结
1.两点间的距离为
P1P2 (x2 x1)2 ( y2 y1)2 .
2.用“坐标法”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
y1=y2
x1 O
x2 |P1P2|=|x1-x2|
思考2 已知点P1(x1,y1)和P2(x2,y2),那么点P1和P2的 距离为多少?
y
y2
•P2 (x2 , y2 )
x1=x2
O
y1
x |P1P2|=|y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2|
• P1(x1, y1)
思考3 已知x轴上一点P1(x0,0)和y轴上一P2(0,y0), 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课后作业
课本110:7,8
(3)P(6,0),Q(0,-2); (4)M(2,1),N(5,-1).
答案:(1)8
(3)2 10
(2)3
(4) 13
思考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是 A(1,-1),B(-1,3),C(3,0).
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
例1 已知点A(-1,2),B(2,7 ),在x轴上
求一点P,使 PA PB ,并求PA 的值。
解:设所求点为P(x,0),于是
由 PA PB 得 x 12 0 22 x 22 0 7 2,
即 x2 2x 5 x2 4x 11,
解得x=1.所以,所求点为P(1,0), 且
PA (11)2 (0 2)2 2 2.
例2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 对角线的平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