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宽领域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重点分析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以及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旨在为促进二者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带动机制促进机制
一、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的过程。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化是一个将传统农业经济转变成现代工业经济的自然历史过程。
关于工业化的含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学者见解不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库兹涅茨(1955)指出,工业化是资源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资源逐步由农业转向工业,更多的资源转向了非农业生产活动。
撒克(1985)指出,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农业在国民收入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钱纳里(1984)指出,工业化是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来衡量。
巴格其(1992)指出,工业化这一过程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制造业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增加。
随着以上两种比例的增加,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
张培刚先生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他指出,只有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城市和农村全部工业化,才能改变农业国的现状,振兴经济,并强调农村工业化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德国学者吕贝尔特(1983)、英国学者肯普(1985)认为,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切主要的工业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件都在紧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关系中。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化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者们将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等传统的工业上;其次,工业化被视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领域的重要方法;最后,工业化被定义为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变革,一方面,工业化为技术的变革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法制、民主等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科学定义,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道路。
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的加入促使我们不得不选择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进行,走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
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低耗高效型经济。
再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
最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
信息化是传统工业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直接引导传统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传统工业则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离开了传统工业,信息化将成为“空中楼阁”,发展信息化必须要以传统工业为条件和基础,可以说,信息化是传统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仅为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推进信息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加快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特征。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和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与传统工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密切结合,使各生产要素具备了更高的效能,从而优化其他生产要素,为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带来深刻的变革。
同时,它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作为硬产业的传统工业的“软化”,即传统工业产品、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将与日俱增。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不仅将促进传统工业“量”的增长,更将促进传统工业“质”的飞跃。
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将促进传统工业结构升级
首先,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产生并构成新兴的产业群,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其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宏大工程。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将出现普遍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最后,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从而有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工业产品的升级,都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信息化将提高传统工业生产效率
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工业在经历了手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制造三个阶段后,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信息化制造阶段,它以数字化设计、网络化经营和清洁化生产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
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传统工业研究开发、设计水平、生产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
传统工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求解(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技术,发展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提高了制造标准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使企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在提高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信息化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
据统计,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传统制
造业将节约劳动力30%~40%,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60%~80%源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信息化将推动传统工业管理创新
以信息化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传统企业的核心改造。
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经营财务管理等在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造后,将大大扩展管理的空间和能力,提高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管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企业管理透明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例如,全球第一大网络设备厂商CISCO,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而该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全球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后,仅用几小时就可以对本公司全球的资金核算一次。
4、信息化将加快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促进现代社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产业化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挑战传统的商务模式,突破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以网络方式将全球顾客、制造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商务信息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光速传递,使供需各方在第一时间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使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因而加快了企业的市场反映和商品流通速度,减少了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信息化使传统工业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美国,过去七年里人们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或是其他商业活动的总量上升了86%。
2003年,美国“企业到企业”(BtoB)电子商务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万亿美元。
根据高盛公司研究报告估计,BtoB电子商务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产出水平平均永久性提高2.5%~5%,这意味着GDP以每年0.25%以上的速度增长。
5、信息化将推进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针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信息化的推进可以从传统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入手,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和三废治理的技术改造,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
工业化以企业为市场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
同时,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也会提出相应的需求,从而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更离不开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传统产业的原始资金积累,便于为新兴的信息产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多种投融资渠道。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所培养的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因此,没有工业化的支撑,信息化也不可能顺利发展。
没有稳固的地基,信息化产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日益凸显。
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开拓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依托工业化,在为工业化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刘莹:工业化、信息化与信息产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2] 刘昭东、宋振峰:信息与信息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3] 卢东斌: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J].求是,2003(7).
[4] 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