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两化融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53【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融合 企业发展工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新时代下,如何全面衡量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加速两者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和企业深度考虑的问题。
信息化可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同样工业化也能够助力信息化的发展,所以,现在加强对两者融合的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两化融合的概念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将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两化融合主要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
概括来讲,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了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2 两化融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2.1 两化融合促进工业企业的转型现代工业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将产品的研发和电子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企业管理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大大改变了企业在研发、制造、管理以及其他各个生产管理环节的方式,实现信息化生产和研发,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增强了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在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对于我国经济来讲生产制造行业非常重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为我国步入新兴“工业4.0”道路提供了基础,促进两化融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文/王志刚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华丽转型。
2.2 提升企业与市场的沟通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现代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扩大了信息来源,朝着信息化发展。
第十章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

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二、三产业扩张迅速,为农业
(二)
农业生产率的变 化
劳动者提供工作机会,提供日益增多的现代要素。
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只需越来越少农民。
随着发展和技术与管理方法进步,劳动分工愈来愈
(三)
分工与专业化的 扩展
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农业生产无关的,有 关的活动渐渐分离出来,变为非农业部门。
1.33
0.91 3.00 2.13 2.85 1.72
1.37
0.97 1.08 1.61 1.87 0.97
1.03
1.22 1.10 0.93 1.12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2.19
2.60 3.00 2.05 2.08
1.32
1.73 1.41 1.15 2.45 1.83
1.02
1.18 1.39 0.91 0.88 1.13
随着工业化提高,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发展
德国霍夫曼(W. G. Hoffman)对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 进行统计分析。
最初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发现工 业化一 般具有 相同趋 势
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 展,消费品工业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个阶段,消费品与资本品工 业达到平衡,而资本品工业快于 消费品工业增长趋势。
消费品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 值比率在5:1。
两种工业净产值比率2.5:1。
两种工业净产值比率1:1,各占一 半。
资本品 工业必 须加速 发展
第一 第二
如果只发展消费品工业,永远不可能站在科技发展前沿, 资本品工业技术远高于初级消费品,更能促进科技进步。
消费品工业扩张和质量提升只有在资本品工业不断发展条件下 才成为可能,只有使用现代先进机器设备才是可行的。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宽领域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重点分析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以及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旨在为促进二者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带动机制促进机制一、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的过程。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化是一个将传统农业经济转变成现代工业经济的自然历史过程。
关于工业化的含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学者见解不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库兹涅茨(1955)指出,工业化是资源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资源逐步由农业转向工业,更多的资源转向了非农业生产活动。
撒克(1985)指出,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农业在国民收入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钱纳里(1984)指出,工业化是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来衡量。
巴格其(1992)指出,工业化这一过程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制造业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增加。
随着以上两种比例的增加,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
张培刚先生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
“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
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模型探索--基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

2 0 1 4年 2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J o u r n a l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e s
N o . 2( G e n e r a l ,N o . 2 4 4 )
推移 理论 的角 度来 分 析 … 1,认 为 这 些理 论 构 成 了
方面: ( 1 )使得西方发达 国家竞相效仿美国,发 展以信息经济为实质 的新经济 ,形成 了 “ 新二 元 经济”的格局 ( 由于已经完成工业化 ,“ 新二元”
即为现代农业经济和信息经济) ;( 2 )使广大 的发 展 中国家 ( 尚未完成现代工业化任务)在面临新
F e b. 2 0 1 4
信 息化 与 工业 化 融 合 的理 论模 型探 索
— —
基 于三元 经济 结构 视 角
李 飒 林木 西
( 辽 宁大 学 ,沈 阳 1 1 0 0 3 6 )
[ 摘 要] 通过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简称 “ 两化融合 ” )的文献梳理 ,发现对其 内涵 、本质 和指
经济冲击的背景下大力建设本 国信 息产业基础和 完善信息技术体 系,呈现 出农业 、工业和信息经
济 三者并 存 的三元经 济形态 。
两化融合 的理论依据 。诚然 ,这些理论可 以作为 两化融合 的理论支撑 ,但是追本溯源 ,两化融合
概念 的 形 成 源 于新 经 济 的迅 猛 发 展 。2 0世 纪 9 O
・・- — —
1 3 2 - - - — —
第2 期( 总第 2 4 4 期) 2 0 1 4 年2 月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摘要: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国家信息化方针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头脑”的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坚持都市先行跨越,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增长极和信息源。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
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
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
“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
20世纪50年代 (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5)二、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7)2.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概念界定 (8)2.2 两化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9)2.3 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10)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11)3.1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13)3.2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指标体系 (14)3.3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5)四、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17)4.1 信息化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18)4.2 工业化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19)4.3 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 (21)五、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22)5.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说明 (23)5.2 实证分析与结果解读 (24)5.3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25)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总结 (28)6.2 政策建议提出 (28)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内容概要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两化融合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了两化融合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揭示了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融合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足等。
案例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化融合成功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本文旨在为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两化融合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当前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目标的实现。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更是通过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信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是指企业在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实现各个体系之间的协同运作。
例如,企业需要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的管理和运营。
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企业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并确保多体系融合的顺利进行。
一个好的实施指南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步骤,帮助企业规划好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多体系融合的管理体系,探讨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并提出多体系融合的关键要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多体系融合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进多体系融合的实施。
最后,本文将总结多体系融合的优势,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并给予企业管理方面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概念和价值,了解多体系融合的实施指南,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进多体系融合的实施。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促进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内容,并介绍文章结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及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同时探讨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和多体系融合的关键要点。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一、引言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
信息化以其高效、智能的特点,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工业化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然而,单一的信息化或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需要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来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的全面发展。
二、两化融合的意义1. 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工业化产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2. 推动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生产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以我国制造2025为例,该战略旨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方向发展。
在推动我国制造2025战略实践中,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管理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双赢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化两化融合的实践探索,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 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 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以 业尤其是 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 的阶段
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 的阶段
农业
三
大
产
工业
业
服务 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 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二、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在1958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批判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提出 了不平衡增长战略。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 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 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 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 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 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 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三、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 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 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四化”协调发展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
为此,以协议、协调发展概念的深入理解为基础,提出“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并深入分析“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完善“四化”协调的理论体系。
标签:“四化”;协调发展;内涵0 引言“四化”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四化”协调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研究四化“协调”首要是认清“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四化”间两两的相关关系,对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制定“四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协调在辞海中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一致。
随着对协调认识程度的加深,协调涉及的学科也在增加,从过去的系统学、控制学到现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
曾珍香(2001)从系统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一种状态。
其目的就是减少系统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
井辉(2006)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通过外力使系统中分散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并且使之配合适当。
力求相互配合,以达到预期目的。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
关联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别于协调,关联是协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关联则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关联度越大,两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程度越明显,一般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关联度去衡量。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在协调的基础上加入发展要义,体现的不仅是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信息技术对工业工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于工业工程的影响摘要:工业工程( IE)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它的显著特征。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工业工程所涉及的诸多内容体系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和关键作用,现代工业工程已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关键词:工业工程信息技术生产力应用1关于工业工程1.1工业工程的概念工业工程(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它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
工业工程是以规模化工业生产及工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优化生产系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为追求目标,在生产制造技术、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等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1.2工业工程的分类工业工程分传统IE和现代IE。
传统IE是通过时间研究与动作研究,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生产计划和日程安排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现代IE以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作为先进手段,兼容并蓄了诸多新学科和高新技术。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
2信息技术对于工业工程的影响2.1工业工程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近几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种类日渐多样化,促使了产品品种的不断更新和产品寿命周期日益缩短。
这种生产经营环境迫使企业从过去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始终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中普遍采用通用设备,通用工艺装备,机群式的平面布置和高储存量的库存管理和推动式的生产方式。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刘绍武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5期刘绍武(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所浙江杭州 310007)摘要:本文阐述了两化融合的相关知识和两化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了两化融合发展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46-01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作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大决策。
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
在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正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少、科技价值增值链低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俱增,处于兴盛顶端的新技术正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未来站稳脚跟并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响应发展需求,融入信息技术的推广语与应用。
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1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发展历史方面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
也就是说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生了信息化,可以说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信息化,而没有信息化,工业化也得不到快速的推进。
但是,要注意到,信息化绝对不是工业化的附属品,当工作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信息化,与此同时,信息化也在推动者工业化不断前进,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从作用形式上来说,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简称两化融合。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发达国家都是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
我国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后,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是继续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还是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出了决策。
两化融合是两个历史进程的融合发展,信息化不仅带动工业化,还要带动和促进一切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历史进程,使之融合发展。
十八大将此概括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中,不仅是生产力(技术、工具、设备、动力等等)的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观念、习惯、体制、机制等等)的发展。
推进企业两化融合,不仅是技术、设备等等的融合,而且是包括企业的愿景、目标、商业模式、管理体制、文化等等的融合。
简而言之,企业两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条件(环境)下,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2.1.发达国家两化融合发展历程的特点与我国有显著不同2.2.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自动化时代蒸汽机时代工厂内动力传递困难,限制了工厂规模,是“小工业时代”。
电力时代能量(动力)传递无困难,工厂规模急剧扩大,进入“大工业时代”。
自动化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走上了“两化融合”!美国案例:美国由于工业技术发展(如流水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白领人员数超过了蓝领人员数,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新技术如电子邮件、互联网等出现,信息传播与获取快速高效,传统管理细分层级成了阻碍,以“扁平化”为核心的重组(Reengineering)、重构(Re-structuring)形成高潮,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带来了长达九年的经济高涨期。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l 理解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
信息化作为现代经济社会 发展新 阶段的运行形 态 。是
术手段构成 了经 济全球 化的网络 基础 。谁 远离信 息 化 ,谁 游离于信 息网络之外 ,谁就难 以融 入经 济全球化 中来。坐 上信息化这班车 ,是争 得参 与全 球经济大循环 的必要条件 。
随着 信息技术 和网络技 术的发 展 ,世界 经济竞 争格 局
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得到广泛应用并与经济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 果。其 中,信息技 术的飞速发 展是推 动信
息化的核心要件,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
正在世界范围内对经 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和 巨大变化。 而工业化 不仅仅 指工业 产业 这个层 面 ,同时还涉 及工
正在发生变化 。信 息化导致 国际市 场竞争 日趋激 烈 ,信 息 技术和信息产业则成为竞争的焦点 , 信息化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和一个地区经 济实 力的重要标 志。不 以信息 产业 为先 导 ,缺少与信 息技术 相结合 的产业 ,就 会越来越 失去 竞争
i t n i a s e i cie u ow r h 6l n t n lme t g z i p cf a p t r a d i te 1 t ai a ei .T i p p rd su s s h w fmain7 t n a v n e ao s i d f n l o n hs a e i s e o i o t i i d a c c n o a o id s il ai n a d d mo s ae h l w n s e t: c mp e e sv n e s n i g p o e i cin e e t e p t n u t ai t n e n t t te f l i g a p cs o r h n ie u d rt dn ; rp rdr t ; f ci a- r T o r s oo a e o v trs ifmainz t n a v n e id sr l ain i e fn a na e g n fu b n z t n O l n ti w y a en ; n o t i i d a c u t a zt st d me t n i e o r a i i . ny i hs a 。c n we o ao n ii o h u l ao  ̄s hy o ra v n a e l 。r,i rp dd v l p n n e l po es 0 r a ia o p u d a t s f l g u y e l. a i e eo me t d i l r c s fub nz t n. l  ̄ fT a mp t i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共3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共3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1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和驱动力量。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和人文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技术发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企业的智能生产和服务转型,加强了供应链、产品设计和客户关系的优化。
同时,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等与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改进也为工业化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加强了工业品质和工业效率,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政策引导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对工业化的投资、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
政策引导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市场需求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企业始终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和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推动着企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运用,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效率、智能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广泛融合。
人文因素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人文因素涵盖了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管理模式等方面。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趋势和大环境。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不仅有技术发展、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因素,也包括人文因素。
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

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摘要: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国家信息化方针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头脑”的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坚持都市先行跨越,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增长极和信息源。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战略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
(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
(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
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工业化和信息化就像一对超级搭档,在现代社会的大舞台上搞出了好多奇妙的事情呢。
先说工业化吧,工业化就像是一个肌肉猛男,充满了力量。
它有着庞大的工厂,那些机器就像是猛男的肌肉块,隆隆作响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
从巨大的汽车到小小的螺丝钉,就像猛男轻松举起哑铃一样,工业化在物质生产方面超级厉害。
而信息化呢,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小精灵,满脑子都是奇妙的点子。
它没有实体的肌肉,却有着无形的魔力。
当工业化遇到信息化,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猛男戴上了智能眼镜,瞬间变得又聪明又强大。
信息化给工业化带来了精准的导航,让那些生产机器不再盲目干活。
以前工厂生产可能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现在通过信息化的大数据分析,就知道什么时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像猛男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休息。
信息化也从工业化那里得到不少好处呢。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硬件基础,那些电脑、服务器等设备,就像是小精灵的魔法道具。
要是没有工业化造出这些设备,信息化就只能在空中飘着,没有落脚点。
这就像小精灵没有魔法棒,啥魔法也施展不出来。
工业化在信息化的帮助下,生产管理变得超级高效。
就像一个庞大的军队有了超级智能的指挥官。
以前可能传达个指令要层层转达,像传悄悄话一样到最后都变味了,现在一键就搞定。
而信息化借助工业化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像小精灵骑着猛男打造的骏马,驰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且呀,工业化和信息化一起玩创新游戏的时候可酷了。
工业化的技术和信息化的创意一结合,就像把大力水手的菠菜和魔法师的魔法药水混在一起,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说智能家居,工业化造出那些家电实体,信息化给它们注入智慧的灵魂,让家电像有了生命一样听人指挥。
在市场竞争这个大战场上,工业化和信息化携手就像超级英雄组合。
工业化提供强大的火力,也就是产品的供应能力,信息化则提供敏锐的情报和策略,就像给超级英雄配上高科技的装备和作战计划,让企业在商海中战无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宽领域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重点分析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以及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旨在为促进二者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带动机制促进机制一、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的过程。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化是一个将传统农业经济转变成现代工业经济的自然历史过程。
关于工业化的含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学者见解不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库兹涅茨(1955)指出,工业化是资源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资源逐步由农业转向工业,更多的资源转向了非农业生产活动。
撒克(1985)指出,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农业在国民收入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钱纳里(1984)指出,工业化是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来衡量。
巴格其(1992)指出,工业化这一过程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制造业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增加。
随着以上两种比例的增加,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
张培刚先生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他指出,只有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城市和农村全部工业化,才能改变农业国的现状,振兴经济,并强调农村工业化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德国学者吕贝尔特(1983)、英国学者肯普(1985)认为,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切主要的工业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件都在紧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关系中。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化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者们将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等传统的工业上;其次,工业化被视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领域的重要方法;最后,工业化被定义为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变革,一方面,工业化为技术的变革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法制、民主等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科学定义,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道路。
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的加入促使我们不得不选择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进行,走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
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低耗高效型经济。
再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
最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信息化是传统工业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直接引导传统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传统工业则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离开了传统工业,信息化将成为“空中楼阁”,发展信息化必须要以传统工业为条件和基础,可以说,信息化是传统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仅为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推进信息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加快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特征。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和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与传统工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密切结合,使各生产要素具备了更高的效能,从而优化其他生产要素,为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带来深刻的变革。
同时,它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作为硬产业的传统工业的“软化”,即传统工业产品、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将与日俱增。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不仅将促进传统工业“量”的增长,更将促进传统工业“质”的飞跃。
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将促进传统工业结构升级首先,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产生并构成新兴的产业群,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其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宏大工程。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将出现普遍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最后,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从而有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工业产品的升级,都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信息化将提高传统工业生产效率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工业在经历了手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制造三个阶段后,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信息化制造阶段,它以数字化设计、网络化经营和清洁化生产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
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传统工业研究开发、设计水平、生产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
传统工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求解(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技术,发展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提高了制造标准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使企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在提高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信息化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
据统计,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将节约劳动力30%~40%,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60%~80%源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信息化将推动传统工业管理创新以信息化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传统企业的核心改造。
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经营财务管理等在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造后,将大大扩展管理的空间和能力,提高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管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企业管理透明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例如,全球第一大网络设备厂商CISCO,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而该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全球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后,仅用几小时就可以对本公司全球的资金核算一次。
4、信息化将加快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促进现代社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产业化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挑战传统的商务模式,突破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以网络方式将全球顾客、制造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商务信息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光速传递,使供需各方在第一时间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使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因而加快了企业的市场反映和商品流通速度,减少了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信息化使传统工业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美国,过去七年里人们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或是其他商业活动的总量上升了86%。
2003年,美国“企业到企业”(BtoB)电子商务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万亿美元。
根据高盛公司研究报告估计,BtoB电子商务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产出水平平均永久性提高2.5%~5%,这意味着GDP以每年0.25%以上的速度增长。
5、信息化将推进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针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信息化的推进可以从传统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入手,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和三废治理的技术改造,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工业化以企业为市场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
同时,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也会提出相应的需求,从而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更离不开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传统产业的原始资金积累,便于为新兴的信息产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多种投融资渠道。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所培养的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因此,没有工业化的支撑,信息化也不可能顺利发展。
没有稳固的地基,信息化产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日益凸显。
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开拓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依托工业化,在为工业化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1] 郭熙保、刘莹:工业化、信息化与信息产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2] 刘昭东、宋振峰:信息与信息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 卢东斌: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J].求是,2003(7).[4] 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