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

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呼应。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装饰的精美,体现了中国人对工艺技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建筑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不同类型。

这些建筑既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也是社会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例如,皇家宫殿代表着皇权和王权,庙宇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园林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整体的和谐。

例如,皇家宫殿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每个院落都有特定的功能,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如雕花、彩绘、瓦片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上。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如斗拱结构、榫卯连接、木构造等。

这些工艺和技术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固和耐久,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工艺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建筑的设计、风格、功能、象征意义、布局、装饰和传统工艺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千百年来先民智慧的结晶。

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建筑元素、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正是来自于这种与文化相融合的美。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它的建筑形式。

传统建筑注重对八卦图、五行合理运用,建筑平面布局通常呈现出对称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形式往往以三进院落为主。

前有门楼,中有大殿,后有后殿,错落有致,意境深远。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均衡”观念的具体体现。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造型也是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如黄鹤楼中独特的歇山顶、重檐脊等,通过对线条和形状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建筑独有的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也充满了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这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木材崇尚的影响。

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之物。

因此,将木材运用于传统建筑中,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

此外,传统建筑中的彩绘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以故宫为例,其宫殿内外,雕梁画栋、壁画琉璃,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这些彩绘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技艺也是完美融合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师与工匠之间的合作,掌握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中国木构建筑中的斗拱技法,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力学原理,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

同样,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以及对石材、砖瓦的精细加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

这些技艺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使得建筑不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可以从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体现。

中国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经历了不同朝代和历史阶段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从商代到西汉时期,中国古建筑主要以神庙、宫殿和陵墓为主要建筑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势和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形式逐渐多样化,增加了官方建筑、民居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类型。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宫殿、园林和寺庙等建筑形式。

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独特的建筑特点,如建筑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一般采用悬山式和空心木构架结构,以及青石和红砖等材料的使用。

布局上,中国古建筑讲究室内外空间的平衡和连续,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中的对称和比例。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的特点,如彩绘、壁画和雕刻等。

第三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学者前来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研究中国古建筑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在设计和布局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天地之道的追求,希望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多以望向南方为主,以迎接太阳的阳光,同时坐北朝南也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念。

古代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借助建筑物本身来模拟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平衡的氛围。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风格。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包括梁、柱、榫卯等构件的使用,经过精巧的设计和工艺加工,使得建筑物能够在自然灾害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安全。

在风格上,中国古代建筑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封闭性,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

古代建筑注重的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合,而不是突出个体建筑的个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到一座座殿堂、宫廷和庙宇等建筑物形成的整体景观,而不是独立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和代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艺术家们的杰作,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世界上许多非常有名的建筑,如北京故宫、长城和丽江古城,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是我们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可以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

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

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

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

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着独特的单体造型,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以及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和缤纷绚丽的色彩运用。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三)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传承至今并影响着现代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追求自然、和谐、均衡的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和石构结合:古代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也善于利用石材构建基础和装饰。

这种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耐久,并保留了其原始美感。

2.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从整体到细节,都展现着严格而有序的美感。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为斗拱形状,呈曲线状弯折,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精美的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常以壁画、瓷砖和雕刻等形式表现。

这些细致而精湛的装饰赋予了建筑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对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表达:古代中国建筑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教义和哲学观念。

比如,寺庙通常都会有巍峨的塔楼,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2.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建筑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皇宫、官府和贵族的府邸都是巍峨宏大的,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更加朴素和实用。

3.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保存和修复不仅能够延续文化传统,也能够让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

4.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比如,庭院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阔,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儒家礼教天人合一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杰作,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最初的中国传统建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房屋遗迹揭示了当时人们建造房屋的方式,可以看出晚期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风格的演变。

尤其在秦汉时期,由于统一的政府和重视建筑的政策,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创新。

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如洛阳白马寺、长安大雁塔等。

二、建筑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材料、造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着重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成了严谨的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材料的选取和使用。

建筑师通常选择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的工艺处理上也注重细节,如建筑物表面的雕刻、彩绘等,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通常以山水为背景,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如山、水、树、石等,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在施工工艺上注重团队合作与技术传承。

从设计到施工,传统建筑所涉及的工艺技术非常繁复,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艺的传承。

三、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而传统建筑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下面将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而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和孝顺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由自在、善忘无欲的境界,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佛教文化则强调慈悲、智慧和勇气,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性和和谐美,它以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物的各个构件和细节都精心设计,并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朴实自然、简洁优雅的追求。

传统建筑还注重空间的分割与组合,强调有序与协调,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氛围。

传统建筑的代表有宫殿、庙宇、园林等。

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场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庙宇是中国人民用来祭祀神明和祖先的场所,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例如岳阳楼、峨眉山寺等。

园林是中国人民用来休闲娱乐和观赏美景的场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结晶,例如苏州园林、圆明园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律,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例如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园林风格和水景而闻名,它注重水与石的结合,巧妙地利用水与石的形状和颜色营造出宛如仙境般的美景。

古建筑毕业论文

古建筑毕业论文

古建筑毕业论文古建筑毕业论文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篇论文将探讨古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部分: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建筑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和工艺技术,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建筑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体现,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伟大成就和智慧。

第二部分: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古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者遗忘的危险。

然而,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着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保护古建筑,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保留建筑本身,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保持着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独特性。

第三部分: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与应用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与应用。

首先,古建筑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古建筑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代表,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此外,古建筑还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激发创意和创新。

古建筑的现代应用还包括它们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构造理念,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灵感和借鉴。

通过融合古建筑的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现代功能的建筑作品。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有很多的论文都对中国古建筑的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的赏析,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主要以木构架为建造体系,以建筑群体的组合为核心形式,以建筑装饰塑造建筑的形体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象的构成以及建筑文化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尤其是屋顶的构造形态,不但造型十分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飞翘形状的屋檐装饰是对“天”的憧憬与崇敬,凹曲的“人”形屋面装饰设计,则是上天、下地、人居中间之意。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装饰力求自然,把自然作为建筑审美的基本原则,并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灵动感十足。

同时,飞檐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我国建筑中的深刻的体现,折射出了人们力图挣脱封建社会各种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憧憬。

(二)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反映与标志,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也是各不相同。

例如,龙凤图是古代帝王才能选用的建筑装饰,其代表着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而宫殿不同的建筑其装饰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金色龙图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还有建筑物的大门装饰,宫殿中的建筑物大门能够使用斗�怼⒚哦ひ约捌咽椎茸笆危�然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家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故而中国古代民间的建筑物大门装饰通常都较为简朴。

(三)祈福驱邪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饱含着古人的美好祈愿,不同的建筑装饰代表着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是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独特性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核心,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对于建筑风格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们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深深地融入到了建筑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也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

房屋的形式和结构对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宅院中的庭院结构、四合院、正厅和左右配房等建筑布局,都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建筑结构。

尤其是庭院结构,它融合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家庭的尊重,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亲情和友情的关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关系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也十分独特。

比如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石头、竹子和木材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石头象征稳重和长久,木材象征亲切和长寿,而竹子则象征清雅和身心健康。

同时这些材料也呈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也与中华民族较为悠久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常常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比如长城和壁画之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神话和传说。

这些建筑装饰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它们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和塑造。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些建筑风格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内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和思想观念。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篇一: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论文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探讨摘要:我国古典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其色彩鲜明,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本文就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做出简略分析。

关键词:古典建筑;和谐;自然山水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21)16-001-01 我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追求含蓄与沉稳风格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谓“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置亭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色更富有生气和魅力。

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

”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

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

例如:避暑山庄的120余组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融入了塞北风情,如在绿草如茵的篇二: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作者姓名:崔清林学号:10199581【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称得上是三千年不变,从殷周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其建筑形式及其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

这其实正是建筑的文化背景所致。

中国古代文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建筑及其空间上的不变形,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

本文着重介绍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对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等级制度风水建筑布局影响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中华民族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古代建筑论文总结范文

古代建筑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著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古代建筑的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后世研究提供参考。

一、古代建筑的特点1. 庭院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以庭院式布局为主要特点,以院落为中心,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传统思想。

2. 轴线对称: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强调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 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构件间采用榫卯连接,既保证了结构的牢固性,又展现了我国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4. 精美的装饰:古代建筑在装饰方面独具匠心,如雕梁画栋、彩绘、砖雕、石雕等,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二、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1. 建筑艺术:古代建筑在建筑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成就,如故宫、天坛、应县木塔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结构严谨,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2. 绘画艺术:古代建筑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连,如壁画、彩绘等,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3. 雕塑艺术:古代建筑中的石雕、砖雕等,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成为我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代建筑在选址、布局、装饰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2. 塑造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古代建筑在风格、技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江南园林、徽派建筑等。

3. 培养工匠精神:古代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工匠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挖掘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风水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由于它是一种能亲眼目睹、长期保存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常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有民族性、地区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如古希腊罗马的神庙、教堂与中国的寺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中国、日本、泰国的佛教寺庙,即使采用相同的木料材料、相同的结构方式,佛殿、佛塔的形式与风格也大相径庭。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

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礼制”与“风水”两个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一、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

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

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

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例如《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礼记·礼器》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有以高为贵者。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

“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

《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室内陈设也都有严格规定。

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

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

这种庭院式建筑组群不仅与中国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

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意义。

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内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人住房,后面的罩房是女仆的住房,以及厨房、储存杂物的房间。

这样,就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

这种建筑布局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型的规范,紫禁城就是其最集中的代表。

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

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85000 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西宽200 m,南北深190 m,占地面积达38000 m2。

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

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

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

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

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

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

此外各门、各殿的面阔大小、台基高低甚至于铜狮子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风水与建筑风水术,也称堪舆、卜宅、相宅、青乌、山水之术,是中国术数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积累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承继了巫术占卜的迷信传统,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以择定吉利的聚落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涉及人居环境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扑朔迷离的知识门类和神秘领域[3]。

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已孕育萌芽,汉代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到明清已达到泛滥局面。

它对中国建筑活动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上至都邑、宫庙、陵墓的选址、规划,下至山村、民宅、坟茔的相地、布局,都深受风水意识的制约。

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这八卦再上下重叠组合,便推演成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中的任一组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如泰卦就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

对居住建筑而言,坐北朝南最理想。

正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坎宅”。

宅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如“巽门坎宅”则以东南方为宅门,排布吉凶星位,北向正房为“生气天狼木星”,上吉;西南向为“五鬼廉贞火星”,大凶,一般为厕所使用[4]。

许多传统民宅,如北京的四合院都采用这种类型。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自然和人际是相通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

风水学说的前提就是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天时、地利、人和存在着密切的制约关系。

同时风水学说认为所有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内环境还是建筑外环境都受到风水的影响,居住环境的“安”与“不安”都关系着直接影响到家族兴衰,因此风水术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人居环境的吉凶问题。

以陵墓为例,在汉代,葬地堪舆之术就已被得到重视。

古人把死者葬地的优劣和后代贫富贵贱相联系,葬地的选择关系着人间的凶吉,因此建造陵墓除了有侍奉、祭祀祖先的意义外,还有求得祖先荫庇的目的。

在《阳宅十书》中说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

”具体来说就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

这种“聚风藏气”的模式在风水术中被认为是理想环境,因此长时间以来建筑选址甚至村落选址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

例如浙江兰溪市诸葛村的选址就是依据这个理念。

寺山位于村子的北面,东西各有护山自北蜿蜒向南,村前有案山桃源山,远有朝山乌龙山。

村子东边护山之外有石岭溪源从北角山脉曲折向南,村子西边则有高隆市路。

这样位于护山之间开阔谷地的诸葛村就成为了一块贵地。

抛开其迷信的部分,风水学关于环境的选择,阳宅、阴宅的定点、定向,住房形态的分析等等论述与主张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

如风水学说中以“枕山、环水、面屏”为藏风聚气的理想环境,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农田灌溉用水,又可以在水中养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