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研究
注意事项:本活页中一律不得出现申报人、主要参与者及有关单位等有效信息,否则按放
弃申报处理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不少教育工作者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寻找各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意蕴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1.注重诗词的积累背诵,轻视感性体验
有些老师将古诗词教学等同于词语解释,即逐字逐句的把古诗词“译成”白话文。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破坏了诗的意境,还促使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的养成。我们试想下,当我们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中那份淡雅而动人心弦的境界岂不荡然无存?是多么的可笑?可见,老师过度讲解反而使小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诗词基本都是押韵的,古代的识字课则多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不要求其立刻理解词义句意。当然,我们亦可借鉴,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其熟记诗词,对于诗词的“言外之意”可以留给学生慢慢体会。如郑燮《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样的诗句老师解释起来本来就困难,何况是要小学生去理解。
2.教师预设过多,限制学生思维发挥
在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当学生的理解与教师预设的不同时,教师就开始千方百计的
引导、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教师本应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其实,诗词是凝聚着作者个性魅力的作品,学生的理解也可见仁见智,为什么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一定要引导分析出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没有了自由理解的权利,诗词理解对学生而一言,只能是死背答案,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3.缺乏理性思考,忽视诗词意境的领悟
诗词的意境深远悠长,景、情、理完美融合。但我们的许多诗词教学课满足于用形象思维再现画面,对诗词的赏析浅尝辄止。如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不加选择、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却未必是好事,尤其对诗词教学而言,往往适得其反。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如果在朗读后,就播放图片。那么,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制约,此后的所谓“品境”完全是在“品图”,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品味意境?诗词意境被破坏,学生又怎么能领略深藏其中的神韵呢?
4.不得不提的应试教育
虽说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但小学升初中依旧有考试,依旧有分数“测评”着老师和学校。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仍偏重于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忽略学生诗意的感受。教师的“教”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一面,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教师的“教”已不全是以塑造出“感性的人”为目的。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本课题组初步探索出了这套“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我们将会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还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之精致、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8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要求中提出: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我们的古诗教学要多诵读,读出韵律美,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初步探讨出古诗词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古诗教学“四读四导”模式。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即便是有模式,我们也应该因课而异,而不能照搬模式,让模式束缚我们的思维。
(三)研究价值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当代中小学生肩负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祖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我们将从古诗词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诵读、品味、欣赏,其目的与意义在于:
1.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升学生人格修养。
2.感受古典诗词中反复锤炼的艺术语言,体味古典诗词的音韵、格律之美;感悟古典诗词的内在气韵,促进学生文学语言能力的发展。
3.试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传承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古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其能丰富人的心灵,也能塑造健康的灵魂,它担当起承传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不少优秀的诗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如苏轼《题西林壁》、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这些诗词或富含哲理,或写景逼真,或感情真挚,或文质兼美,对我国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可以更好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