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眉户戏
户又作“眉鄂”或 “迷糊”,是陕西 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之 的李瑞芳,享有很 好的声誉。关中流 传着“看过梁秋燕, 三天不吃饭”。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 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 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 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 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 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 传外人)。 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 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 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 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 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 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 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 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 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 独有之长。
关中戏曲: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 叫“陕西梆子”,是最早 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 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 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 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 有《蝴蝶杯》、《游龟 山》、《三滴血》等。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 一碗粘(ran)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这 不仅是秦地风情的直观写 照,也是秦人的自画像。
3.服饰
服饰是人类智慧的 结晶,也是人类独 有的特殊技巧。服 饰具有两重民俗性 格,一是保护身体, 二是装饰。服饰有 其自身的古老传承, 既有历史的继承性, 又有不同时代的革 新与创造。
4.民居
5.婚丧嫁娶
关中婚俗从女娲时代结束了群婚现象,实行媒娉制后到周代确定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周礼制定的婚礼的六个程序: 问名(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为占卜而用) 纳吉(卜为吉兆,做出决定) 纳采(男方给女方送小四色礼) 纳征(又称纳帛,送聘礼以成婚) 请期(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 亲迎(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 现在关中还传承着这六个婚礼程序。
民间信仰(宗教信仰)
祖宗崇拜:女娲,伏羲,神农氏,炎黄二帝 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 草树木 图腾崇拜:龙飞天下,凤舞九天。龙凤是中华 民族的两大图腾,其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的精 髓。 城隍信仰:原始、民间、宗教信仰三者合一
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
关中民间文学以故事见长。这和关中的农耕文化、村落聚居有直接关系。
民俗就是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即民众在自己长期居住、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基础性的文化、根源性的文化,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即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着传统与现实,反映着 乡村与群体的意愿,并通过人为载体,进行着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 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伴生物,也是一个民族 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体现。我国农耕文明十分久远,从氏族部落到 分封制国家,人们均以农耕为生,这种生产是以家庭为一个基本生 产单元,数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一个村落,长期居住在一地,逐 渐形成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周礼》中描述的:“五家为比, 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不但 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而且是“家乡”称谓的渊源。
皮影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 刻制。据宋朝《梦粱录》等书记载:“京 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 雕影,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 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 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 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 直传到中亚国家。 陕西关中皮影,俗称“影子戏”,是用牛 皮或驴皮硝制,刮磨,雕刻,彩绘,镶连 而成,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画像石的宏大 气派,皮影戏起于先秦成于汉,盛于宋, 明清极盛,每至暮色四合,鼓乐响起,无 不惟妙惟肖,人物打盹酣睡,挥毫泼墨, 形象传神,栩栩如生。陕西民间有一个传 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 一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 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 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 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 转哭为笑。
同州梆子
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也称老秦腔。因其历史 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
社火活动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 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 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 “后土,社也。”以后为便于祭 祀土地神,又称谓社为地域区划 小的单位。《管子〃乘马》曰: “方六里,为社。”即方圆 6 里 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 围火而舞”, “火”能驱难避 邪。故称社火。 由此可知,从古到今,社火都有 祭祀、祝福之意。“社火”是村 与村,社与社为祭祀、悦人和社 交,在特定的时间(农历正月初 一至十五)内,群众自发的民间 习俗活动。
当代所说的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小关中”包括了宝鸡、 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个地市,“大关中”概念从潼关往东延 伸三百里,北至黄河以南,西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南到秦 岭至华山之阳洛南。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 的黄河中上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关中境内有影响的大河有泾、渭、洛河,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 化”,也有河洛文化。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 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关中实行土葬,源于远古时期。黄皮肤人从黄土地出来又回到黄土 地里去。 选 【墓坟】 主要是风水先生选坟地定日期,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 人死下葬后,确定为七个七日为祭祀之日。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 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天、 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 “七历七事”。 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 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 怀之意。同时要宴请亲友。甚至请戏。
生活民俗
1.宗亲,村落,民间组织
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 较大的村落,其道路 多呈棋盘状,并设有 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 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 较严谨,多数为传统 的四合院和三合院, 但院落层次较多,一 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臵, 中轴明确。
2.饮食
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 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 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 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 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 大碗。 关中人语言习惯中称这 种大碗叫“大老碗”或 “老碗”,除有一种亲 切感之外,一个“老” 字尤其应有深刻的文化 涵意。
关中民俗文化
关中即关中平原。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 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除了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 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 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从 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 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 之地。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 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礼馍”,在我国黄 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面花造 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既可食用又可观赏, 是关中等地农村红白喜事的必备之物。逢 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 馒、枣花、 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 小孩的面羊、 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 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 石榴、桃、虎、狮、鱼等; 四月,出嫁女 儿给娘家送“面鱼”, 象征丰收;也有女 儿出嫁作陪嫁 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 节上坟 时用“蛇盘盘”以示灭毒消灾;做 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 “囫囵” 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 祝寿用“大寿桃”等 等。花馍在民间依不 同岁时和 用途有各种形式。
第一怪:房子半边盖
第二怪:帕帕头上戴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第四怪:锅盔像锅盖
第五怪:石头枕起来
第六怪:面条像裤带
第七怪:碗盆难分开
第八怪:辣子一道菜
第九怪:唱戏吼起来
第十怪:不坐蹲起来
木板年画
在陕西一带的农村,每到 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要 贴年画,这种农民们非常 喜爱的年画、古朴、夸张、 色艳、品种多样,大多都 来自木版年画之乡——陕 西省凤翔县。 凤翔木版 年画独具风格,是中国民 间年画的一大流派,被国 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 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 名博物馆皆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