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偈》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禅偈》小析

好长时间没有翻阅《红楼梦》了,今天忽然在网上见到有人提出这篇偈,很感兴趣就读了读,发现自己原来还是没有理解其中更深层的含义,就随笔写下了这些内容,权且表达一下个人小小的见解。

——题记

此偈出自原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其中贾母为宝钗过生日,让其点戏,宝钗就点了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并向宝玉推荐了其中的《寄生草》曲子,宝玉听后,喜得拍膝叫绝。而后,凤姐又拉着唱戏的小戏子龄官让众人猜其像谁,众人皆知是黛玉,都害怕黛玉的小性儿而恼怒,独独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向其使眼色,结果惹恼了湘云,于是忙去解释,又让黛玉听到了,最后就引出了那一串“她是公侯小姐,我原是平民丫头”的话。贾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中的那句“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所表达的无为思想有道理,又联想到他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参禅偈》和《寄生草·解偈》。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的末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写了两句。薛宝钗就由此引出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贾宝玉愚钝,并以此阻止他参禅。

先来逐一解释一下其中的词文,《寄生草》原文为: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看过《水浒》应该知道这出戏所演的内容,“漫搵”二句是鲁智深说自己英雄末路,转徙避祸。鲁智深先避难与七宝村,后因走漏风声,转移至五台山。而在佛教中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赤条条”一句在佛教中用以说不受身外之累。“哪里讨”几句意为独自云游四方,任凭我自由自在,化缘度日,这样的生活向哪里去讨呢?即自得其乐的意思。此句应该引用了苏轼《定风波》词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的意思。整首曲子表达了鲁智深因破坏佛门清规为世俗所不容,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的含义。

《参禅偈》原文为:

(贾宝玉作)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寄生草·解偈》原文为: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参禅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意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思是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是为了获得证明。也就是说,贾宝玉对于所有的姐妹包括“黛钗湘”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从对方身上得到一种感情的印证,他自己内心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证明,表情达意,包括对湘云使眼色,以及劝慰黛湘,都只是为了获得证明。所以宝玉后来对袭人、紫鹃才会说出“只愿我现在就死了把心给你们看”,“希望你们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身体漂起来”等等类似的话。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思是无求于身外,不要验证,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也就是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要是达到了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禅宗的境界。而黛玉所续之句意思是要连禅宗的境界都放弃了才算是最彻底的。也就是说宝玉最终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就像他和黛玉的爱情,两个人是真正的知音,能达到精神境界中的一种沟通。而黛玉却连精神境界也一并不要了,从而达到空无纯明之境。

《解偈》是贾宝玉以自己的角度写的,大概的意思是:我既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什么事。任凭史湘云不理解林黛玉,又与我有什么关系,从此我只随心而行,人生渺茫说什么悲愁欢喜,说什么你疏我密,我从前这样茫茫碌碌,为别人操心。现在回头想想,真没意思。

贾宝玉从前一直非常关心姊妹丫头,一直忙着替别人操心。身为“公子”“二爷”的他按世俗伦理本不应该这样,所以薛宝钗为他取绰号为“无事忙”。现在贾宝玉因为这件事,突然感觉到了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真无趣”,“没意义”。

其实,我们能够看出贾宝玉的参禅并非真悟,其写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有一种申明的意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写给黛玉、湘云看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恐人看了不解”而填写《寄生草·解偈》以求他人理解。但黛玉是真的领悟到了禅宗的境界。所以,书中才会有薛宝钗以他俩所悟与神秀惠能所作偈语做对比的情景,书中对神秀惠能的故事大概是这样描述的:

五祖弘忍欲以偈语选择衣钵传人,其大弟子神秀作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评论道:“你这首偈还没有见到心性,只是到了门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够了,但以这种见解寻求至高无上的佛理,恐怕还不行。”惠能则做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宝钗认为宝玉仅仅是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多仅仅是到了门口,并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则已经悟到了惠能的境界。

从《寄生草》的曲子到弘忍弟子所作偈语,曹雪芹向我们表达了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世俗伦理道德的贾宝玉都为周围的人们所不容,他们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即如贾宝玉的参禅。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宝玉的苦恼和其中的儿女纠葛。

曹雪芹的书往往是“一击两鸣”,“草蛇灰线”,我们应该“看到书的背面”他想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宝玉所作的《参禅偈》和黛玉所续,即是禅理,也是谶语。据脂砚斋批语可知,宝玉在黛玉死后家破人亡之际,流落在外,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以至他最终“悬崖撒手”,与世缘断绝,这都应了“无可云证”的话;而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也是为她最后泪尽而亡作谶。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曹公写书绝对是“大手笔”,绝对“没有寻常之笔”。所以,我们读他的书也要善于思考,就像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我的这面风月宝鉴,切记只可看背面”。

——高超

201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