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立意与目标
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
讲授新课
一、少年天子雄心
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
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
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教师提问:
(1)汉武帝想将什么永久传下去?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中,汉武帝为了现实这一目的,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说明汉武帝继位时的年龄,凸显汉武帝少年天子的本色。展示《汉书•董仲舒传》中部分内容的译文,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所展现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责任感及其表现出来的饱满干劲。学生不仅能看到一个鲜活的汉武帝,也能顺畅引出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
问三答”。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
教师课件出示“汉武三问”与“董仲舒三答”材料。
汉武帝:朕想要让祖宗的基业永久传下去。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兴盛?最后又会灭亡?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学生得出认识:汉武帝如果想要使汉王朝“传之万世”,就必须顺应天意。
汉武帝:如何才能顺应天意,使国家政治开明、天下祥和,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泽?
董仲舒: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正心,指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汉武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就应该为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汉武帝:如何才能“正心”?
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知所从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学生得出认识:董仲舒给汉武帝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建议就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在课本内容中,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原因并没有给出说明。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初衷,也不利于理解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为此,本设计增添汉武帝选择儒家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措施出现的缘由。同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转化原本干涩难懂且缺少教材支撑的史料,使之变得形象、易懂。
2.如何才能独尊儒家思想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课件出示“焚书坑儒”图片,思考秦始皇统一思想的做法。
提出问题:秦始皇的措施有没有实现统一思想?汉武帝能否借鉴秦始皇的做法?
汉武帝的做法:
(1)任用精通儒家之人为官——以官禄的方式利诱天下人。
(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教育的手段感化天下人。
汉武帝通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与推崇儒学思想的氛围,实现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普及,进而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取向。由于这一措施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利于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设计意图:列举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效果对比上看到汉武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而理解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缘由。
三、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
1.封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