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07b204b35eefdc8d33342.png)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cb0b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7.png)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1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999ee08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9.png)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f62d4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3.png)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ccbc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8.png)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安排课时。
1课时。
教学程序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完成下列问题:—3完成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2P2—,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________,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6593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a.png)
生物必修3教案6篇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都要制定教案,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必修3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3教案篇1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df7fdeb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d.png)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f2d5a3ad51f01dc381f10a.png)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________,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
)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A.血浆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归纳与整理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完整版)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
![(完整版)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06770bfbf12d2af90342e67a.png)
高中生物必修三所以教案汇总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583ac48762caaedc33d416.png)
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c5fe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0.png)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本节根据建构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
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全册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978e3bfa7f1922791688e8bc.png)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教学内容活动意图章引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阅读引入入要性思考新课〖板〔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思考创造书〗第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回答问题1节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情境,细胞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引入生活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新课的环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境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问题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探讨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阅读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思考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回答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板〖问〗什么是体液, 阅读书〕〖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思考一、体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回答细胞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生在1.体夜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细胞内液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师提示〗学生思考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讨论与讨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后回论1〕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答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62fe8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9.png)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871fbbaeaad1f346933fac.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精选8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0ccb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5.png)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精选8篇)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3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一)生字:秒:秒表,秒针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拨:拨号,拨弄,拨打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怖:恐怖,阴森可怖(二)正音字:琴弦(xián)清脆(cuì)立即(jí)玻璃(li)蝉(chán)(三)多音字: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四)近(反)义词:立即--马上呈现--显现增加--减少拒绝--接受(五)生词解释: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的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第二课时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第三课时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三,拓展与运用.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篇2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2.知识方面(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要想讲透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内环境的概念.和外界环境相比较,内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利用了一个课件,借助计算机,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内环境的构成和作用.内环境的稳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清楚内环境稳态时各组分的理化指标,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再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分析事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更明确地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利用投影仪,将由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展现给学生.最后以一道习题作为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物的新陈代谢与植物新陈代谢有何显著不同?(2)单细胞动物是何进行物质交换的?2导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引出内环境的知识.3.什么是内环境?(1)明确体液的组成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体液构成概括如下: 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的是:体液是由水﹑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构成的.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而为弄清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2)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参考教材图3–15首先使学生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存在的位置: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存在与血管中;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淋巴—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然后动态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1)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2)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3)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毛细淋巴管比壁细胞呈覆瓦状(鱼鳞状)排列,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成分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反渗回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琐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总结三者关系如下:通过上述讲解得出结论: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需给学生指出: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问题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内环境.根据上面所讲内容,学生讨论总结:与人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哪些?投影仪显示下表: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
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
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
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
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
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
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图1-1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练习:P6 一、基础题二、拓展题课后反思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能力方面通过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体温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