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公开课教案4篇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公开课教案4篇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公开课教案4篇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公开课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撕纸游戏猜一猜: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

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

3.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动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3.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动量守恒。

4. 举例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我注重了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通过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注重了难易程度的把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验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也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条件、应用及实例。

2. 交通事故视频:用于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3. 课后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应用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动量守恒实验。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物理》教材第四章第3节,详细内容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主要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以及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运用其进行相关计算。

2. 学会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能运用楞次定律解释相关现象。

3. 了解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

难点:楞次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演示器、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磁感应演示器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回顾磁场与电流的关系,引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详细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及各参数含义。

(3)介绍楞次定律,讲解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一道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例题,强调公式应用及单位换算。

(2)讲解一道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两道练习题,一道计算感应电动势,一道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3. 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4. 例题及解答步骤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线圈面积、磁感应强度、切割速度,求感应电动势。

(2)判断题:根据给出的磁场变化,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计算得出。

(2)判断题答案:运用楞次定律进行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楞次定律的应用情况。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开课物理教案

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开课物理教案

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开课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知道电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电流做功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W=UIt计算电流做的功。

3. 让学生了解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流做功的快慢。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概念: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2. 电流做功的计算方法:公式W=UIt。

3. 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 欧姆定律:I=U/R。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分析电流做功的快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电流做功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流做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电流做功的概念:电流做功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3. 教授电流做功的计算方法:公式W=UIt。

4.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做功的快慢,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6. 总结提升:总结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强调欧姆定律在分析电流做功中的应用。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电流做功的知识。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流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物理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平衡、机械能和机械功等内容。

2. 热学:包括热的传递、状态变化、热量和温度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内容。

4. 声学:包括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对物体的作用等内容。

5. 电学:包括电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4. 讨论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5. 知识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践所学的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小组评价。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E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六十中学陈浩教学目标:1.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加速度概念和公式。

2.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即速度增量的方向。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定义及其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加速度与瞬时速度和速度变化的区别联系。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的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符号正负的意义。

教学内容:一复习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强调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点)的运动快慢;而平均速度只能大致粗略的反映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

二举例引新课:大家看过赛车吗,大部份同学是在电视上看到过。

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秒。

伏特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秒。

问: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讨论。

当提到伏特赛车速度变化比麦克拉仑赛车快时,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用a表示再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书上所举的列车,摩托车和子弹的速度变化快慢等等。

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

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

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上式写出加速度的单位:m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三什么是ΔV(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改变的大小,即末速度减去初速度:末速度用Vt 表示,初速度用V0 表示。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中职物理教材第四章《电磁学》中的第3节“磁场与磁感应强度”。

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基础概念、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并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磁场的基本特性,掌握磁场方向的规定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安培环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以及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场演示器、磁铁、电流表、导线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场演示器展示磁铁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磁场的存在及特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磁场的基本概念及方向规定。

(2)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磁场问题为例,演示如何运用安培环路定律进行求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并解决两个与磁场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磁场的基本概念及方向规定。

2.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

4. 例题解答步骤。

5.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

答案:根据安培环路定律,运用给定电流和距离,计算出磁感应强度。

2. 拓展题目:探讨如何影响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答案:磁感应强度与电流大小、导线长度以及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公开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磁场及磁感应强度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篇一: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物理,公开课)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科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基础、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的阶段。

因此,设计一节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课程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将选择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物体的运动和力学;2. 浮力和密度;3. 空气压力与大气压;4. 热和温度。

四、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活动: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引导他们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可能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影响的力量。

通过让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运动和力学的概念引入。

2.实践活动:浮力和密度通过给学生一块木块和一盆水,让学生观察木块在水中的运动成果。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然后,通过示范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如何通过调整物体的密度来影响它的浮沉。

3.实验活动:空气压力与大气压通过展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压力在日常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气球膨胀和受压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压力与大气压的概念。

4.小组讨论活动:热和温度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些日常物品,如冷热水、冰块、杯子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变化,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热和温度的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针对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物理原理。

3. 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发放评估表,收集学生反馈。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考虑以下延伸活动:1. 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参加科学展览,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

2. 组织物理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一、课程背景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初中科学课程的一部分,物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档包含了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案列表以下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内容:1. 《平抛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平抛运动的数学描述方法;- 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

- 教学内容:- 平抛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平抛运动的概念;2. 讲解平抛运动的特征;3. 示范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轨迹;4.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2. 《浮力和浮力原理》- 教学目标:- 了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 掌握计算物体浮力的方法;- 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浮力原理的说明;- 计算浮力的公式;-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步骤:1. 引入浮力和浮力原理的概念;2. 讲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3.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4. 进行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5. 总结和讲解。

3. 《光的传播与折射》-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 掌握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观察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的介绍;- 光线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3. 示范如何描述光线的传播和折射;4.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以上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部分内容,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开课物理教案

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开课物理教案

电流做功的快慢公开课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知道电流做功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概念及实质2. 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3. 电流做功的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的概念、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 教学难点:电流做功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实质。

2.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实质,阐述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流做功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流做功的概念和影响电流做功快慢的因素。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流做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总结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2. 介绍一些先进的电流做功技术,如节能灯、电动汽车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分析学生在实验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九、课后作业1. 复习电流做功的概念和影响电流做功快慢的因素。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主题: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也是远距离输送交流电不可缺少的装置。

在讲解变压器的原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电磁感应的角度说明:原线圈上加交流电压产生交流电流,铁芯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界负载供电。

要向学生强调,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变压器是把电能通过磁场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经过转换后一般电压、电流都发生了变化。

有的学生认为变压器铁芯是带电的。

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可让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经过独立思考了解到变压器铁芯并不带电,铁芯内部有磁场(铁芯外部磁场很弱)。

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物理教材第四章《电磁学》中的第2节“磁场与磁感应强度”。

具体内容包括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安培环路定律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掌握磁场方向的规定和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安培环路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安培环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安培环路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性材料(如铁钉、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源、指南针、示波器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材料(如铁钉、磁铁)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安培环路定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安培环路定律求解磁感应强度。

4.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答疑环节(5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磁场的基本概念2. 磁场方向的规定3. 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4. 安培环路定律5.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的基本概念。

(2)计算给定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

(3)运用安培环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磁场是指在空间中存在磁力作用的区域。

(2)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给定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3)运用安培环路定律,根据给定的电流和磁场分布,求解磁感应强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磁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如磁悬浮列车、磁共振成像等。

2024版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版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物理教材第四章《电磁学》中的第1节“库仑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库仑定律的表述、库仑力的计算、库仑定律的应用范围、库仑定律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库仑力的计算。

难点:库仑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库仑定律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库仑扭秤实验装置,电荷分布模型。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库仑扭秤实验装置,演示两个带电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库仑力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库仑定律的应用范围,以及库仑定律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库仑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2. 库仑力的计算方法3. 库仑定律的应用范围4. 库仑定律与电荷守恒定律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已知电荷量分别为Q1=2×10^6C,Q2=3×10^6C,两点电荷间距为0.1m。

答案:(1)F=k×Q1×Q2/r^2=8.99×10^9×2×10^6×3×10^6/0.1^2=5.396×10^ 3N(2)错误。

库仑定律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库仑定律的内容及计算方法。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3. 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背景及应用场景。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守恒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结合实例,讲解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阐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及应用。

4.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动量守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守恒现象。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量守恒定律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对动量守恒现象的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结合期末考试试卷,检验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物理教案公开课

高中物理教案公开课

高中物理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公式,培养学生对热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教学难点:热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示范演示、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实验器材、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实例引入热力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
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 热力学的基本公式:热力学方程、熵变等
三、示范演示(10分钟)
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会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四、讨论交流(15分钟)
1. 学生就示范演示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2. 学生针对课上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五、练习巩固(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当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展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践操作中,需要注意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公开课物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公开课物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本次公开课物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 -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品质;-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 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复杂物理现象的原理分析;- 学生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数据等;-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课堂互动等。

2. 学生准备:- 学习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技能;- 对本次公开课主题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本次公开课的主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2.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

3. 讨论分析-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拓展-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 总结本次公开课的核心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 强调物理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互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2. 学生反思:-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 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能力的提升。

小学公开课奥林匹克物理教案

小学公开课奥林匹克物理教案

小学公开课奥林匹克物理教案【话题】小学公开课奥林匹克物理教案【正文】教案一:探索光的传播路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来验证光的传播路径;2.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投影仪和幻灯片;2. 黑暗教室或遮光窗帘;3. 模拟光线传播实验器材:光源、反射板、透明物体等;4. 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镜子、小球等。

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2. 引发思考(10分钟)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看到物体时,光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眼中的?有哪些可能的传播路径?3. 实验模拟(15分钟)在黑暗的教室中,开启手电筒,向一个镜子照射。

观察并记录光的传播路径。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用透明物体、反射板等实验器材,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并记录结果。

4. 分享实验结果和讨论(15分钟)学生小组之间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5. 理论总结(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光的传播路径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请学生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6. 团队竞赛(2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发放竞赛任务。

每个小组设计一种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并写出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

每个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分享和讨论。

7.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光的传播路径,并给予学生合理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展示有关光的传播路径的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

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额外的实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光传播路径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积极思考,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但是,本课只针对光的传播路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未涉及相关的物理知识,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8变阻器》
姚大根
二0一四年四月
§11.8 变阻器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的九年级物理第78---82页。

具体教学内容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阻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知道电阻箱用途,会读出电阻箱示数。

4.知道变阻器和变阻箱电阻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电学仪器的技能和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从理论在实践应用出发,由一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入新课。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其使用,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
接法又有多种,因此变阻器是初中电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方案已作过调整,在电学问题中不出现变阻器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注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使用。

难点
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教学突破
利用能清晰表明变阻器的课件和模型,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变阻器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滑动变阻器实物、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滑动变阻器、课本、笔记本
教学步骤
一、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四、学习电阻箱
五、巩固练习、评估、交流、小结
的基础上小结。

2.布置作业
课题作业
:课本P81、P82的第1、3
题。

家庭作业:将《基础训练》上
§11.8 变阻器做完。

2.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11.8 变阻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

2.结构示意图、元件符号
3.使用方法和作用
方法:“串入电路,调流控压;一上一下,近小远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接通之前,移至最大。


作用:调节电流,保护电路。

二、电阻箱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