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应用地球化学、珠宝首饰与材料工艺学等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地质学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发展方向,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献身地质事业的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主要内容:介绍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过程及产物特征,各种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古生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及地质年代学的概念,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地球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概念。

基本理论: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地球,特别是岩石圈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基本知识:各种基本概念,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以及有关地球的基本论述。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课程计划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环节来完成。

注意科学性、实践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加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并贯穿“将今论古”的原则。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观地质陈列室和野外现场教学。

标本的肉眼观察和鉴定,地质现象的识别和分析,主要通过实验课给予初步训练,并在后继课程及野外实习中进一步加深和完成。

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

布置课外思考题和作业,开展假日地质旅游和大学生科技活动帮助掌握教学内容。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将今论古”的原则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教学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唯一性;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特征;大陆地形单元和海底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

《地貌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415课程名称:地貌学Geomorphology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总学时:32 ;授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貌学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是在学习了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将着重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一一地质构造和岩石、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营力作用及人类活动、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时间因素、主要的典型地貌特征作详细介绍。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貌的发育受到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掌握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地貌既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对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貌形态进行分析、鉴别和从中提取自然地理信息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内容共九章,各章及实验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如下:1.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树立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了解地貌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地貌学发展简史。

重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难点: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

2.地貌与构造(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全球构造地貌;理解大地构造地貌;掌握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等。

重点:各种构造地貌的特征与识别标志。

难点:各种构造地貌现象的分析;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块体运动的力学机制,理解风化作用、风化壳及主要岩石的风化地形特征及层次性;掌握崩塌、滑坡、蠕动等坡地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的基本特征。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5104课程名称:地貌学英文名称: Geomorphology实验总学时:12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在野外确定方位、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使用地质罗盘仪来量测岩层的产状、地形坡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通过对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的实验模型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地貌模型分析地貌特征的基本方法。

学会从地貌模型上分析和判断地貌的类型和成因,帮助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貌现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地貌演化过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想像力的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地貌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内丘陵、台地、坡地、沟谷、湖泊等地貌及坡面防护工程的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能身临其景地真实感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通过观察和判读地形图的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2.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质学与地貌学》适用课程: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相关课程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使学生掌握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地貌现象的实际应用。

3.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1 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发展历程1.3 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地球的内部圈层2.2 地球的外部圈层2.3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章:岩石与矿物3.1 岩石的分类和特征3.2 矿物的分类和特征3.3 岩石与矿物的形成和变化第四章: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4.1 内力地质作用4.2 外力地质作用4.3 地质构造及其分类第五章:地貌学原理与应用5.1 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2 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5.3 地貌分类及其应用二、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导入:通过展示地质地貌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课堂讨论:针对某一地质地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的地质地貌案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 031301003开课学期: 2课程总学时/实验总学时:90 /18是否独立开设:否实验室名称: 地质地貌学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有关矿物、岩石和古生物有直观认识,并初步掌握构造、地质图的分析以及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

三、成绩考核方法考核:考核在实验课中安排,每个学生抽取各类标本,由老师当面考核其观察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定名的准确性。

实验内容:实验一矿物实验目的:了解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形态等等特征及矿物集合体形态。

实验方法和手段:观察手标本。

借助于无釉瓷板、指甲、小钢刀、放大镜等手段。

实验内容:重点掌握以下几种,其余标本为了解内容。

石英:晶体形态为六方柱及菱面体的聚形,柱面上有横纹。

岩石中常见为无晶形的粒状,晶洞中常见石英晶簇,在石英脉常为致密块状体。

具有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为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性硬,比重2.5-2.8。

水晶: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

含有杂质而带颜色的紫水晶(锰);烟水晶(有机质);蔷薇石英(又叫芙蓉石,含锰矿)。

由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为玉遂,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这称玛瑙,不纯净、红绿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具有脂肪或蜡状光泽,半透明,贝壳状断口。

黄铁矿:经常发育良好的晶形,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六面体晶面上有与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条纹互相垂直,有时呈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结核。

浅黄铜色,条痕黑色微带绿,强金属光泽,不透明。

硬度6-6.5,无解理,性脆。

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正长石:又名钾长石,晶体为板状或短柱状,在延伸岩石中常为晶形不完全的短柱状颗粒。

肉红、浅黄、浅黄白色,玻璃或珍珠光泽,半透明。

硬度6,有两组解理直交。

是花岗岩和某些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第一章地质地貌学基础

第一章地质地貌学基础

河 流 类 型 图 示
图 说 洪 积 扇
“ 悲 怆 ” 的 黄 土 高 原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长 江 河 谷
丹霞地貌
桂 林 山 水
沙 丘 地 貌
冰川
海岸地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高度分类方案:
名称 极高山 绝对高程(米) 海拔高度(米) >5,000 相对高程(米)
强烈切割的 高山 中等切割的3,500—5,00 轻微切割的 强烈切割的 中山 中等切割的1,000-3,500 轻微切割的 低山 中等切割的500-1,000 轻微切割的 丘陵
三、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
◆大陆和海洋——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 ◆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 ◆河谷、沙丘等微地貌——外力作用,其成因主要受
气候条件的控制。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 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 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 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 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岩浆作用
构造运动方向性与地质构造
• 水平运动 变形:挤压 拉张 剪切
变位:挤压
拉张 剪切
面断 两层 侧: 岩岩 块层 由发 明生 显破 的裂 错, 位并 、且 位岩 移断 裂
火 山 活 动 ( 喷 发 )
升降运动

高原、盆地、海
伏岩 地 升 和层 表 降 海发 的 运 陆生 方 动 变隆 向 : 迁起 运 运 和动动 凹;方 陷对向 引地: 起表岩 地的层 势影沿 高响垂 低:直 起使于
二、矿物的鉴别方法: 1、光学方法:将矿物制成薄片,运用偏光显 微镜观察,确定矿物类别;这种方法比较先 进,但易受仪器限制,土壤组从西德进口了 一台。 2、化学方法:有些矿物和化学试剂反应来加 以鉴定。 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3、物理方法:用矿物的一些物理性质来区分 矿物,这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我们在野 外鉴定的主要方法,这些物理性质主要有: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地质学基础是地学类专业和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时空概念,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

介绍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观察和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阐述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及相互关系;介绍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生物界的演化概况及地质学的发展和展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介绍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地质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质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学习《地质学基础》的意义和《地质学基础》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地球的基本特征1. 形态特点:形状、大小、质量、密度等2. 物理性质:重力、地热、地电、地磁等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第三节地球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化学成分2. 地幔的化学成分3. 地核的化学成分本章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界面;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

第三章矿物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晶体结构1. 晶体结构单元2. 晶体类型第三节矿物的化学成分1. 矿物化学式2. 矿物中的水3. 类质同象4. 同质异象第四节矿物的形态1. 单晶2. 双晶3. 集合体第五节矿物的物理性质1. 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发光性2. 力学性质:硬度、解理、形变、比重3. 其它性质:磁性、放射性、可塑性等第六节矿物分类1. 成因类型2. 工业分类3. 综合分类4. 晶体化学分类第七节硅酸盐矿物1. 硅酸盐矿物分类2. 常见硅酸盐矿物第八节其他矿物1. 碳酸盐矿物2. 磷酸盐矿物3. 硫化物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5. 卤化物本章重点:1)矿物的解理、硬度、颜色;2)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3)常见硅酸盐矿物。

09(1)地质地貌学习纲要

09(1)地质地貌学习纲要

09(1)地质地貌学习纲要地质地貌学习纲要前⾔§1、地质学是⼀门什么科学地质学就是⼈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的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门⾃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研究对象:研究地球,但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研究岩⽯圈(地壳和上地幔上部)3、资料来源:矿物、岩⽯、化⽯及⽤地球物理化学数学航天等获得的信息等。

4、基础地质学分科:基础地质学的“三⼤⽀柱”:地壳的物质组成、分类、成因及转化规律;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及成因;地壳的发展历史、⽣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担负着两⼤使命:1、寻找矿产资源;2、环境保护三、地质学的研究⽅法(了解)四、地质学的发展1、著名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在19世纪提出:“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地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2、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的论战:1、⽕成论对⽔成论;2、渐变论与灾变论;3、活动论与固定论。

3、⼤地构造学经历了:地槽-地台——⼤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

§2、地貌学是⼀门什么科学⼀、地貌及地貌学1、地形与地貌的差异●地貌与地形,含义基本相同,但⼜有差异;●不同的地形有着不同的成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起伏的形态,⽽且还包括形成这些起伏的原因和过程;●仅研究地球表⾯起伏的是地形学;既研究地表起伏,⼜研究其起伏原因和过程的才是地貌学;●地形有正地形与负地形之分,正地形:相对⾼起的地形;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地貌有顺地貌与逆地貌之别,顺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致;逆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不⼀致。

2、地貌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略)⼆、地貌学研究⽅法(略)三、地貌学的学科分类(了解)四、地貌学的发展(略)五、地貌学的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认识⾃然规律2、实际意义——服务⼈类社会§3、地球、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形状1、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然表⾯的真实形状,⽽是指⼤地⽔准⾯(Goid)的形状。

地质地貌学基础

地质地貌学基础

《地质地貌学》考研大纲本课程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方面的内容。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和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地貌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贯穿全书,从地质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地壳物质组成,到地貌学部分提到的各种地貌的形成,以及后面的地质灾害,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重点:各种内力、外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即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和各种地质构造;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以及与各种地貌类型相关的沉积物。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风化特点,各种地下水类型的特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理、形态特征及结构特点。

难点: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风化特点,尤其是在野外鉴定矿物和岩石类型的技能锻炼;二是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与实际生产结合,运用地学观点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

绪论基本要求:了解地质学、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掌握地质作用的内涵及类型,认识地质学、地貌学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建立地学的宏观研究思想。

重点:地质作用内涵概念: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了解内容:地质地貌学与土壤、土地科学的关系。

第一章矿物基本要求:掌握矿物的含义、化学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学会认识鉴别常见矿物,了解矿物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重点:矿物的概念、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晶构造特征。

概念: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类质同象(同晶置换)、同质异象、解理、硬度、颜色、他色、假色、结晶习性、结晶质了解内容:矿物(粘土矿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章岩石基本要求: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结构、构造、矿物组成方面的特征,了解岩石的演变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5075303课程类别:开课单位:总学时:实践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和现代研究领域的前沿与成就;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地质现象和地貌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地质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研究技能,为学好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与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理论知识方面1、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及矿物、岩石的分类和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

3、了解风化作用类型及影响因素。

4、了解坡地重力、流水、风沙、黄土地貌的产生原因、类型和特征。

5、掌握矿物、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岩石的典型特征。

6、掌握地壳运动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及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

7、掌握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8、掌握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和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二)实践技能方面1、掌握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观察方法。

2、掌握常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方法。

3、掌握其他造岩矿物和农用矿石的鉴定方法。

4、掌握三大岩石主要类型的手标本鉴定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学和土壤调查与制图等课程中都牵涉到本课程的内容,此外,高年级的实践活动和实习过程中也都有较多机会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理解地质与地貌学的含义,了解地质与地貌学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2.本章重点:地质与地貌学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分科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二节地质与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地质学的发展与现状二、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三节地质与地貌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掌握地球大小、形状、磁场、温度及其地质意义,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3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Geolog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0学分: 5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球概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地貌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从事地球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入门基础课。

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及山地灾害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沙及黄土地貌、海岸与陆架地貌、构造地貌和地貌演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地质地貌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同时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地质地貌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冰期、黄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河流、岩溶、泥石流、荒漠化研究成果卓有实效,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为灾害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地质地貌课程将积极反映上述成果,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研究的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卫星、计算机、遥感和电子显微镜、年代学等技术的应用,其研究领域已从地球表层向深部、从大陆向海洋、从地球向地外空间物质扩展,显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外动力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圈和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预防和减轻地貌灾害以及了解生命的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野外实习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3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Geolog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0学分: 5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球概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地貌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从事地球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入门基础课。

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及山地灾害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沙及黄土地貌、海岸与陆架地貌、构造地貌和地貌演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地质地貌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同时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地质地貌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冰期、黄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河流、岩溶、泥石流、荒漠化研究成果卓有实效,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为灾害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地质地貌课程将积极反映上述成果,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研究的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卫星、计算机、遥感和电子显微镜、年代学等技术的应用,其研究领域已从地球表层向深部、从大陆向海洋、从地球向地外空间物质扩展,显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外动力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圈和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预防和减轻地貌灾害以及了解生命的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野外实习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分析的方法。

同时地质地貌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须多观察、多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授课)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和手段的多样,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实验室观察手标本及模型及野外实习等方法。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内容为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

野外实践属于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践,共15天,要求学生在野外学会阅读地质地貌图、认识三大岩类,分清不同岩石类型的典型特征,认识构造地质现象,地层的接触关系,辨认的河流、岩溶、山地、丘陵、坡地重力等等地貌在野外的表现,了解通过岩石、结构构造,地层、地貌等现象探讨研究区的地球演化简史。

同时学会野外记录、野外现象素描、信手剖面图、实测剖面、野外综合报告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

室内实验具体情况如下:(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地质地貌认知实习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版使用教材:《地貌学原理》杨景春,李有利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主要参考书:《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二版《地质学原理》张宝政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古生物学》张永烙等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矿床学概论》任启江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自然资源学原理》蔡运龙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地貌学教程》杨景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中国地貌特征与演化》杨景春主编,海洋出版社,1993《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卷)竺可桢、黄秉维等,科学出版社,198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第四纪环境》刘东生编译,科学出版社,1997《第四纪环境学》夏正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八)说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学科发展趋势做适当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

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同时标有“△、○”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地质学第一章绪论(3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2.掌握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3.了解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质学概述要点:地质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分类研究的特点第二节地质学发展简史要点:不同时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地球基本特征(3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2.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和内部圈层构造;4.掌握地质作用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概况要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要点:1.地球的外部圈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其能量要点:1.地质作用;2.地质年代;3.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10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矿物与岩石的概念2.了解矿物的物理性质;3.熟悉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能够认识鉴定常见的重要矿物。

4.掌握岩浆、岩浆作用和岩浆岩的概念和基本知识;5.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的基本特征;6.了解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火成岩的矿物成分7.熟悉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8.熟练火成岩的分类和常见火成岩。

9.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0.掌握沉积岩的特征;11.熟练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12.掌握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13.掌握变质岩的特征;14.熟练变质岩的分类和主要变质岩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学时)要点:△矿物岩石第二节矿物的基本特性(2学)要点:1.○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2.矿物的化学性质;3.△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

4.主要矿物简述第三节火成岩(3学)要点:1.岩浆;△岩浆作用;岩浆岩。

2.火山构造;火山喷发物;火山喷发类型;△近代火山喷发规律。

3.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4.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火成岩的矿物成分;△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的构造。

5.分类原则;分类表。

6.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碱性岩类;火山玻璃岩类。

第四节沉积岩(2学)要点:1.△先成岩的破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2.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颜色;△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

3.碎屑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特殊沉积岩类。

第五节变质岩(2学时)要点:1.作用因素2.变质岩的矿物;△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

3△.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岩石;接触变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岩石;区域变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岩石;混合岩化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岩石。

4.变质程度;变质作用和地壳演化的关系;△岩石的转化。

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0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证据;2.掌握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3.熟练褶皱构造及其分类;4.熟练断裂构造及其分类;5.能够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6.了解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的基本概念;7.掌握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8.了解地震波和地震仪;9.熟知地震强度的有关知识;10.掌握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11.了解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

1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和基本理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0.5学时)要点:构造运动概念第二节构造运动的特征与表现(1学时)要点:1.构造运动方向性、速度和幅度、周期性和阶段性2.新构造运动的证据;△○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3.△岩层的产状;○岩石变形。

第三节褶皱构造(2学时)要点:1.褶皱的概念;褶曲要素;2.褶曲的分类;.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3. △褶曲的组合类型;○褶皱构造的野外观察;4.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第四节断裂构造(2学时)要点:1.节理的分类;○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研究节理的意义。

2.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分类;断层的组合类型;○怎样识别断层;3.○韧性断层;○区域性大断裂。

第五节新构造运动与地震(2学时)要点:1.新构造运动;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陆震和海震。

2.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3.震级;△地震烈度。

4.△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5.地震烈度区划;地震短期预报。

第六节大地构造学说(2.5学时)要点1.大陆漂移学说的兴衰;海底扩张说的提出;2.△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第五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8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2.了解地层系统。

3.了解太古宙和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4.掌握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壳演化特征5.了解早古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6.掌握早古生代的地壳演化、生物演化特征、重要矿产;7.了解晚古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8.掌握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生物演化特征、重要矿产;9.了解中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10.掌握中生代的地壳演化、生物演化特征、重要矿产11.了解新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12.掌握新生代的地壳演化、生物演化特征、重要矿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1学时)要点:1.△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相与古地理分析;构造历史分析。

2.岩性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地质时代单位;地层符号。

第二节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1学时)要点:1.一般地史特征;中国的地层;最古老的一次大冰期--震旦纪冰期;第三节早古生代(1.5学时)要点:1.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2.△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海洋占优势的时代;△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3. 中国早古生代-三个主要稳定核心;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地史发展主要特征;中国早古生代矿产。

第四节晚古生代(1.5学时)要点:1.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2.△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联合古陆的形成;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

第五节中生代-新生代(3学时)要点:1. 中-新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2.△中-新生代的新构造运动;△联合古陆解体;中生代古地理概况;中生代气候和沉积矿产;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代形成。

3.中-新生代中国地史概况-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中国中-新生界矿产第六章地质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4)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矿床的基本概念2.了解矿床按成因的分类3.掌握可燃有机岩矿床4.了解地下水资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矿产资源要点:1、矿床、矿石、品位等的基本概念2、矿床成因分类3、△可燃有机岩矿床:煤;石油第二节地下水资源要点:1、含水层与隔水层2、地下水类型3、○储水构造4、地下水开采注意问题地貌学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地貌及地貌学的概念2.了解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地貌的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4.了解地貌学的发展简史二教学内容要点:△1.地貌与地貌学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A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B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C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岩性和地质构造(3)内外力作用时间(4)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