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要素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要素和原则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要素和原则
当企业出现经营业绩逐渐下滑、产品质量迟迟不能提高、浪费和消耗严重、新的管理措施总是难以实施、管理效率下降、员工不满情绪增加等等诸多问题的时候,企业家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常见的思考方式会认为,这些可能是人员素质问题、激励措施问题、绩效考核问题或者是制度不完善,更进一步的,或许还会认为是企业战略不清晰、是企业执行力不够或者是企业文化需要重塑?于是,企业往往会采取执行力培训、文化重塑、战略转型、绩效管理改革、薪资改革等等手段,甚至会解聘和更换员工。这些措施本身毫无问题,但是却往往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甚至解聘和更换员工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一、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不合适才是根源
当企业出现病症的时候,最容易被忽视但却可能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我们通常认为,有很多合理的组织结构模型可以供选择:例如职能制、矩阵式、事业部制、母子公司体制、超矩阵式等。所以在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企业家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采取一种耳熟能详的或者公认的组织结构形式。尤其是当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也在采用类似的组织结构时,企业家们会更加安心。但是完美的
组织结构理论这一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冰冷的现实时刻在提醒我们,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绝对正确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它是让人们有效的一起工作的工具。因此,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必然需要配合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战略: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的载体,战略不同组织结构必然随之调整。就像蜗牛与羚羊,蜗牛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缩进硬壳里面,所以蜗牛需要背着房子到处走;羚羊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要快速奔跑离开,所以羚羊就需要强健的四肢。如果让羚羊背上房子,又怎么能实施快速奔跑的战略呢?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改变,组织结构也需要相应变革来适应组织的发展。在创业阶段,企业需要快速反应来保证生存,组织结构需要简单,围绕主要职能来设置部门,如果组织结构过于臃肿、部门过多,就会造成流程割裂、效率低下,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当企业发展壮大,如果仍然粗略的设置组织结构,就会造成重要职能薄弱或缺失,企业就会缺乏相应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像人小的时候,如果穿过大的鞋,就会举步维艰,怎么也跑不快;当长大成人,如果再穿小时候的鞋,跑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束缚、疼痛难忍。
不同的环境:企业面临的环境决定了组织结构的特征。就像沙漠的干旱和风沙决定了骆驼需要高高的驼峰储存水分和养料,海水的高阻力决定了鱼儿的流线型身躯。如果把企业视作人体,组织结构就像
1)部门职能界定不清晰
部门职能界定不清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新增的职责没有清晰界定归属部门,因此会造成有些事多头管理,有些事大家都不愿意管。多头管理会使基层员工无所适从,遇到事情要逐个请示一遍,当不同的管理者给出的要求和方法不一致的时候,下属要么就是等待管理者统一意见,要么就是继续向上反映等待更高级管理者的决断。统一意见或者向上反映都会降低企业运行的效率,而且往往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会议。大家都不管的职责往往是工作难度大、不容易做出成果的工作,为了推动这些职责的落实,也往往会需要领导者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部门职责过粗,没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细分或深化,造成部门职责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由于职责不落实,很多日常的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流程,反而成为了领导需要处理的例外工作。
2)授权不足
授权不足是指部门和岗位的责权利不匹配,各部门拥有了职责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因此需要请示的事情反而更多了。授权不足一种可能是因为没有赋予中层经理相应权力;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领导者的工作习惯、工作作风还没有完全转变,所以虽然在书面上进行了授权,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需要大量的请示和汇报。
3)缺少横向沟通协调的机制
在组织结构设计时,企业普遍重视的是垂直的职责分工设计,而
往往忽略部门之间横向沟通协调机制的设计。缺乏横向沟通协调的机制会使部门之间信息堵塞,产生本位主义,也会产生大量的需要决策的事项上报给总经理。因此,根据部门之间的分工适当设立分管领导来协调将会大幅度提高公司运营的效率,减少部门之间的壁垒。
2.企业运行出现漏洞,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很多老总在关于集权还是分权的命题上都很困扰,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放权,就会出现漏洞;如果完全集权,又会影响下属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影响效率。也就是常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1)监督职能弱化
企业创业初期,会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获得市场和维持生存上,同时由于人数较少,管理相对简单,主要依靠的是老板的目视管理和员工的自发自觉,而不是制度化的管理,因此监督和制约的职能相对弱化。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需要摆脱“人治”,以合理的制约和监督来实现“法治”。否则就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现象。企业关键的职能需要加以制约和监督,如果缺乏监督,会造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失控以及部门之间的失衡。制约的实质就是控制,即监督、检查执行部门的工作,使之按照规定的标准行事,及时校正偏差,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组织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错误例如把质检部门合并到生产部门管理,把审计部门合并到财务部门管理等等。
2)过于强调监督和制衡
很多企业出于“人性本恶”的假设,过于强调监督和制衡,甚至
除了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以外,还将很多部门职能分离,重复设置到不同的机构里,以起到互相监控的作用。任何企业都需要监管,但不能把监督当成管理,当一个企业过分强调审计和监督工作时,其实往往表明它对基本管理问题已束手无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审计和监查部门越来越庞大,可是漏洞却越来越多。监督和制衡过多往往会导致组织结构庞杂,责任单位主体缺少完整的职能,部门之间业务不清,关系复杂。
3)决策权没有分层设计
企业关于各项事务的决策权需要分层设计,即建议权、草案权、审核权、审批权、监督权等权力分别赋予不同的层级。很多企业之所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是因为决策权没有分层设计,造成要么领导负责决策,一管到底;要么权力整体下放,领导无法监控。
3.新的管理措施很难落实,变革会无声无息的夭折
令老总们经常苦恼的另外一种现象是,老总在上面喊的声嘶力竭,到了员工层面就变成了悄无声息。用某位老总的话说,“我已经喊的要吐血了,他们还是无动于衷”。在这种情况下,老总是整个企业的发动机,要不停的想出新的措施来推动企业前进。但新的管理措施却往往很难落实,即使落实了也很难坚持,变革总是在无声无息中就自然死亡了。这主要是由于缺少相应的企业管理部门,尤其是缺少对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的部门和岗位。因此新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缺少监督、检查和反馈,就像汽车一样,如果没有传动机构,发动机的马力再强劲也不能驱动汽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