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理论 第二章 产业关联理论.ppt
合集下载
研究生产业经济学讲义PPT课件
![研究生产业经济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ac49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d.png)
包括进入规制、价格规制、质量规制、 环保规制等,确保产业的健康有序发 展。
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方法
0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的实施
效果进行评估。
绩效评估的指标
02
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技术进步与创新指标、资源优化配置
指标、经济安全指标等。
绩效评估的实践案例
产业组织形态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等。
特征
不同产业组织形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性等;垄断竞争市场具有 产品差异性、进入障碍较低等;寡头垄断市场具有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市场、产品有一定差别等;完全垄断市场 则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的互动关系
研究生产业经济学讲 义ppt课件
目录
• 产业经济学概述 •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 •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 • 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 • 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 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01
产业经济学概述
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的定义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产 业结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与经济发 展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产业升级过程中,新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政 策环境等,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3
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产业的持续 发展和进步。
06
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与挑战
数字经济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式,对 传统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产业组织向网络化、平 台化方向变革。
产业经济学课堂PPT
![产业经济学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0c24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6.png)
12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组织 产业政策
13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发展
产业是具有同类特征的企业的集合,它有着与单个企 业发展不同的发展规律。
产业发展的主要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 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产业政策 等问题
.
关联方式分类法
关联方式分类法就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 关联方式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 法。
技术关联分类法(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 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
原料关联分类法(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 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似为依 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个量分析到总量分析到 产业分析的过程。
3
.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个量分析
个量分析又称为微观经济分析,他以单个经济 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厂商如 何将其所拥有的有限资源适当地分配与其准备 生产的各种商品或劳务上,以求得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或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与其准备 消费的各种商品或劳务上,取得最大的效用满 足。
广义先行产业包括了先导产业和狭义的先行产 业。
34
.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 创立。
第一阶段: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阶段:以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为标志 第三阶段: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进
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35
.
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76463d0c3968011ca30091b3.png)
7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d7b6d4856a561253d36f28.png)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 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 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将产业分为:消 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将产品用途有75%以 上属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难以用以上标准划 分的产业则被列入其他工业。这一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难以 划分和量度,因而这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 比例。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第 一,从需求角度来说,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 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第二,从供应角度来 说,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 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产 业应该具有的活动是专指具有经济性质(即为一定的经 济目标服务)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同时,产业应该具有的经济活动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 性的特征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 门经济活动。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四)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
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 产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
(五)产业的涵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 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 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将产业分为:消 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将产品用途有75%以 上属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难以用以上标准划 分的产业则被列入其他工业。这一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难以 划分和量度,因而这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 比例。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第 一,从需求角度来说,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 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第二,从供应角度来 说,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 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产 业应该具有的活动是专指具有经济性质(即为一定的经 济目标服务)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同时,产业应该具有的经济活动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 性的特征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 门经济活动。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四)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
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 产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
(五)产业的涵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理论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70cb4f284ac850ac0242a3.png)
第3页/共99页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 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联系。 ❖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 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 ❖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第4页/共99页
第9页/共99页
3.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特点是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 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将其 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开辟新市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对 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 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
第12页/共99页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 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 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 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 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 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 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 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最后,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 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阶段的变迁。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 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 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联系。 ❖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 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 ❖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第4页/共99页
第9页/共99页
3.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特点是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 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将其 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开辟新市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对 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 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
第12页/共99页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 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 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 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 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 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 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 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最后,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 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阶段的变迁。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 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ppt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3bf05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c.png)
第三章 第一节
扶持官营工商业,抑制民间工商业
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即国家专营或专卖的政策。
与对官营工商业极力扶持相对应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 抑制。中央政府决不会放任民间工商业自由成长为一支能 与之抗衡的经济力量,否则对其一元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是 一种极大的威胁。故对封建国家来说,其理想目标就是既 允许它存在,但同时又将它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处于永 远依附于国家的地位。
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精髓之一,是他在“社会主 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方面的理论创新。他提出“社会 主义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 展”。
1992年南巡讲话更使人们茅塞顿开。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思想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实践中认识到,发达的农 业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因此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 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等,这些思 想是制定农业政策的基础。
为达到农本思想目标的具体政策大致有土地政策、赋 役政策和人口政策三类。
抑商思想
第三章 第一节
伴随农本思想提出和依此实施政策的同时,抑商思想 和政策即已开始提出和实施。但封建政府推行抑商政策并 不是说其认为工商业是“末技”,是不重要的,而是为维 护其封建统治而推行的政策。因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必 然造成商人势力的增大,导致土地兼并加剧,从而破坏小 农经济的生存基础,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重 农抑商就成为各个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
重农轻商的思想
第三章 第一节
战国初期李悝从重农角度提出“农是国之本,农伤 则国贫”的观点;
商勒、苟况、韩非等人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未” 的口号;
战国时期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买卖已经出现,给商 业资本向土地投入开辟了途径,而商业资本向土地投资 最初必然是对自耕农进行兼并,就势必造成军事官僚实 体赖以进行的军事兼并的物质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为 了保证兼并战争的顺利进行,地主阶级便在传统重农思 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重本抑末的理论,从此偏重农业 的农本政策开始确立。
产业结构政策PPT课件
![产业结构政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c1063450e2524de4187ecb.png)
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产业结构
政策目标要
第11页/共71页
•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措施
1.要对落后、薄弱的幼小产业采取资助和保护等政 策措施进行扶植
2.注重对未来新兴主导产业,即战略产业的培育, 重点扶植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3.注重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植,促进传统产业的技 术改造
⑥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性程度、产品的竞争优势和竞
争范围等。
第18页/共71页
• 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目标:
• 在充分考虑现有产业结构状况基础上,利用现有 优势,坚持产业技术创新,坚持体现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明确在一定时期内 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制定和实施适 应新形势的产业结构政策,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技术水平,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17页/共71页
6.立足现状,坚持创新和特色的原则
①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产业水平和结构状况;
②现有资源禀赋状况、各种要素的成本和质量、要 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③市场整体需求水平和由需求特征决定的对特定产 业及市场的需求水平及层次;
④社会性质和经济体制以及国家对经济及社会功能 的定位;
⑤特定环境所形成的对特定产业发展的约束和促进 条件及强度;
2.核心:
• 在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化的同时,提高产业结构转 换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在合乎规律的转换中
第3页/共71页
3.产业结构政策兴起于日本并发展了日本
• 二战后日本,为加快经济的重建和振兴,通过规 划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目标,科学制定 实现途径,确定不同时期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 产业”,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证“主导产 业”的崛起,调整经济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产业经济学 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理论渊源与分析框架
![产业经济学 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理论渊源与分析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e37beb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2.png)
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拓展
(二)新奥地利学派及其理论主张
20世纪70年代在米塞斯(L.Mises)和哈耶克(F.A.Hayek)等人提出的经 济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经济学流派。 完全否定新古典主义关于市场运行的完全竞争理论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抨击行政垄断。 关于市场是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强调在市场的动态竞 争过程中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对实现经济绩效的重要作用,重视经济现 象背后的道德和文化基础,这些观点和分析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0世纪30至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 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费歇尔、克拉克、赤松 要和库兹涅茨等人。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 结构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 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希金斯和一批日本学者等。
干春晖等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上,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 而探讨了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江小涓认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产业结构中较为突出 的问题之一。
第三节
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产业布局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有关产业结构的研究
中国的研究者通常是在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 实际进行实证分析。
林毅夫采纳了“旧结构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产业 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这一观点。林毅夫将市场和政府的 作用结合起来,提出了“增长识别与协调”(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六大步骤。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050600ccfc789eb172dc872.png)
产业组织理论懂得一个主题是,一个产业 的企业规模和 数量是与规模报酬程度相关的。因而探讨一下在完全经济 的市场条件下生产单一产品的汗液(或市场)均衡和厂商 最优规模是如何决定的。这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 的情况: 1.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2.长期行业均衡的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二)现代企业理论 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 念引入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提出并且 讨论了什么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为什么是时常经济中要有企业 存在/为什么企业的边界不能扩大到整个经济这样一些至关重要 的有关企业的基本问题。 他认为: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缺陷:
①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
②第三次产业内容过于繁杂. 局限性:技术进步越快,知识老化也越快,原来是知识密集 型产业,随着知识的老化,也会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 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二)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国家标准分类法:一国政府为统一该国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 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 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标准。 (2)两大部类分类法: 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第Ⅱ部类:“消费”资料 局限性:①没能涵盖所有产业。 ②许多商品难于归类,给产业经济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③这种分类法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 ④这种分类在方法上与其他分类法相差甚运,分析口径不一,其 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一)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⑴关联方式分类法 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集合的方法,它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分为多种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 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 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 管理技术等。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等产业均具有各自密 切技术关联关系。
产业经济学完整课件
![产业经济学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86638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7.png)
竞争与创新相互促进
在产业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这些创新活动又会进一步加 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业竞争与产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06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类型
产业融合的定义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 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 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 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要点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 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 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要点二
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 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其中,三次产业 结构是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 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 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 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原则
包括地域分工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技术 条件、生态环境等。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产业关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决定了产业布局必须考虑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产业间的冲突和浪费。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 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和 特征。例如,在重化工业时期,大型企业占 据主导地位,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 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形成竞 争性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对产业结构的影 响
产业组织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 业结构具有反作用。合理的产业组织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则可能导致 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阻碍产业的发展和进 步。因此,优化和调整产业组织是推动产业
在产业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这些创新活动又会进一步加 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业竞争与产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06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类型
产业融合的定义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 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 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 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要点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 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 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要点二
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 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其中,三次产业 结构是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 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 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 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原则
包括地域分工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技术 条件、生态环境等。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产业关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决定了产业布局必须考虑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产业间的冲突和浪费。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 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和 特征。例如,在重化工业时期,大型企业占 据主导地位,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 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形成竞 争性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对产业结构的影 响
产业组织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 业结构具有反作用。合理的产业组织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则可能导致 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阻碍产业的发展和进 步。因此,优化和调整产业组织是推动产业
产业结构 PPT
![产业结构 PPT](https://img.taocdn.com/s3/m/ebcf32eccaaedd3383c4d3dd.png)
中国结构状况 18.0 49.2 32.8 49.9 23.7 26.4
数 量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图1-1 赤松要的雁行形态模式
时间
数 量
出口
消费曲线 生产曲线
满足国内市场
进口
图1-2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时间
生产
出口
进口
图2-3 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1.3 产业序列
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 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发展工厂化农业
(2)农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 (3)农业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
发展趋势
2.3 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章 投入产出
---投入产出分析的含义和特点 ---实物型和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的各种系数,包括物质消 耗系数和劳动消耗系数等的计算 ---投入产出分析的实际应用
中间需求率小
中间需求率大
中
Ⅲ 最终需求型产业
Ⅱ 中间产品型产业
间
日用杂货、造船、皮革及皮革制
钢铁、纸及纸制品、石油产品、
投
品、食品加工、粮食加工、运输设备
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煤炭加工、橡
入
、机械、木材、木材加工、非金属矿
胶制品、纺织、印刷及出版
率
物制品、其他制造业
大
中
Ⅳ 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间
A.渔业
第一产业
下降
第二产业
不确定
第三产业
上升
下降 上升 上升
下降 上升 不确定
下降
(1以下) 下降
上升
(1以上) 上升
微升 (稳定)
005 产业关联(2)
![005 产业关联(2)](https://img.taocdn.com/s3/m/0815ca8cd4d8d15abe234e26.png)
rij
x
i
xij
ij
应用4:波及效果:感应度和影响力
感应度系数: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波及的程 度称为感应度=该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全部 产业横行逆矩阵的系数的平均值
si
b
j
ij
1 n i
b
j
ij
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在全部行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表8-3
应用4:波及效果:感应度和影响力
p1 p 2 I AT n 1 p n 1
a n1 1 a n 2 p n a nn1
上式的经济解释:
a n1 an2 p n 表示第 n 部门产品的价格提高 p n 后, a nn 1
:j产业的全部投入 :i产业对j产业的中间投入
根据前向和后向关联系数区分产 业类型
LF(i)=0.69248(最终需求型 vs. 中间投入型);LB (j)=0.62483(制造业vs.基础产业)
大
后向关联系数
Ⅲ 最终需求型制造业
Ⅱ 中间投入型制造业
Ⅳ 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Ⅰ 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小
1 1 2 3 . . N 投入方 2 b11 3 . . . . . b1n n 需求方 b12 …………..
b21
b22
…………….. b2n
bn1
an2
…………….. bnn
应用1:最终需求变化的影响
假设i产业的最终需求为yi,总产出为xi。问,最 终需求变化一个单位,总产出会如何变化? Y=( yi )nX1, X= ( xi )nX1 总产出=中间投入+最终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关 联
里昂惕夫(1905-1999)
第二章 关 联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编制投入产出表,应用投 入产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美国第一张官方表是1939 年表、日本是1951年表)。 ➢前苏联于1959年开始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先后编制了 1959、1966、1972、1977及以后几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在 国家制定的“苏联编制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指示” 中专门列有投入产出一章,将它纳入计划方法体系中,作为 国民经济平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欧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成功地应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3.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为投入产出价值模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4.劳动就业联系:某一产业的发展会相应地增加一定劳动 就业机会,必然会使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机会增加。
5.投资联系:某一产业直接投资导致大量相关产业投资的 现象,集中反映在“投资乘数效应”上,即增加的收入用 于消费的比例越大,投资引起的产业间连锁反应就越大。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方式是很复杂的,顺 向和逆向联系往往交织在一起。
第二章 关 联
3.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产品、提供 技术的联系。 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 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才有联系。如汽车工业与采 油设备制造业之间。
第二章 关 联
2.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 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 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 品,即最终产品为止。如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组装成品。 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 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如机械设备行业生产的设备和零部件 供冶炼业或采掘业使用,形成一种逆向联系。
二、产业关联方式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 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
(一)产业间联系的纽带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
为依托连接起来的。
第二章 关 联
1.产品、劳务联系:指一生产技术联系:作为产业间联系的重要依托,不仅直接 影响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供求比例关系,还会使产业依存 度发生变化,如纺织工业。
第二章 关 联
• 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一倍所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ki =Δy/Δi
• 第一期,初始新增投资100万元买一机器,投资代表对生产 要素的需求,参与生产机器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加100, △i直接导致国民收入增加△y1 =100。
• 第二期,生产机器的要素所有者增加的收入中将有80万用 于增加对服装的需求,因为MPC=0.8,由此带动生产服装 的人们的收入增加80,△Y2=80。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的 基本工具,包括实物性和价值型两种类型, 价值型应用更加广泛。
第二章 关 联
一、投入产出表
并且决定:以后每5年编制一次; ➢ 目前已经正式编制了1987、1992、1997、2002年四张表 ➢ 除国家级外,我国各地区都编制了本地区的投入产出表,
部分部门和企业也编制了本部门和本企业的投入产出表。
第二章 关 联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运用投入产出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投 入产出模型来对产业间“投入”与“产出” 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章 关 联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的发展
➢ 1959年:孙冶方访问苏联,回国后即开始倡导 ➢ 1974~1976年:编制第一张1973年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
产出表; ➢ 1982年:试编完成第一张1981年23部门国民经济全部门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国务院1986年决定,正式编制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
第二章 关 联
里昂惕夫与投入产出分析
➢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国1919年、1929年 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 ➢1936年发表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 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 ➢1941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 ➢1942-1944年间,主持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 ➢1966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 ➢里昂惕夫由于在投入产出分析领域的贡献,获得了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 第三期,生产服装的人们增加的收入将带动对自行车的需求 和生产,生产服装的人们增加收入中有80*0.8=64用于自 行车的消费,自行车生产者收入增加64,△Y3=64。
第二章 关 联
(二)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1.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 单向联系是指一系列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 门提供产品以供其消耗,而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如棉花→棉纱→色布→服装。 多向联系指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 品作为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产品也返回相关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如煤炭←→电力为产业部门间双向联系, 煤炭→钢铁→矿山机械部件→煤炭为多项循环联系 。
第二章 关 联
三、投入产出的涵义
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 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 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投入产出法是通过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 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品 的相互“流入”、“流出”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 来分析各产业间的各种重要比例关系。
第二章 产业关联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系
内容概要
➢产业关联概述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第二章 关 联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一、产业关联的涵义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 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品和产出品包括: 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第二章 关 联
里昂惕夫(1905-1999)
第二章 关 联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编制投入产出表,应用投 入产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美国第一张官方表是1939 年表、日本是1951年表)。 ➢前苏联于1959年开始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先后编制了 1959、1966、1972、1977及以后几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在 国家制定的“苏联编制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指示” 中专门列有投入产出一章,将它纳入计划方法体系中,作为 国民经济平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欧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成功地应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3.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为投入产出价值模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4.劳动就业联系:某一产业的发展会相应地增加一定劳动 就业机会,必然会使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机会增加。
5.投资联系:某一产业直接投资导致大量相关产业投资的 现象,集中反映在“投资乘数效应”上,即增加的收入用 于消费的比例越大,投资引起的产业间连锁反应就越大。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方式是很复杂的,顺 向和逆向联系往往交织在一起。
第二章 关 联
3.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产品、提供 技术的联系。 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 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才有联系。如汽车工业与采 油设备制造业之间。
第二章 关 联
2.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 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 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 品,即最终产品为止。如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组装成品。 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 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如机械设备行业生产的设备和零部件 供冶炼业或采掘业使用,形成一种逆向联系。
二、产业关联方式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 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
(一)产业间联系的纽带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
为依托连接起来的。
第二章 关 联
1.产品、劳务联系:指一生产技术联系:作为产业间联系的重要依托,不仅直接 影响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供求比例关系,还会使产业依存 度发生变化,如纺织工业。
第二章 关 联
• 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一倍所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ki =Δy/Δi
• 第一期,初始新增投资100万元买一机器,投资代表对生产 要素的需求,参与生产机器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加100, △i直接导致国民收入增加△y1 =100。
• 第二期,生产机器的要素所有者增加的收入中将有80万用 于增加对服装的需求,因为MPC=0.8,由此带动生产服装 的人们的收入增加80,△Y2=80。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的 基本工具,包括实物性和价值型两种类型, 价值型应用更加广泛。
第二章 关 联
一、投入产出表
并且决定:以后每5年编制一次; ➢ 目前已经正式编制了1987、1992、1997、2002年四张表 ➢ 除国家级外,我国各地区都编制了本地区的投入产出表,
部分部门和企业也编制了本部门和本企业的投入产出表。
第二章 关 联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运用投入产出法,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投 入产出模型来对产业间“投入”与“产出” 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章 关 联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的发展
➢ 1959年:孙冶方访问苏联,回国后即开始倡导 ➢ 1974~1976年:编制第一张1973年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
产出表; ➢ 1982年:试编完成第一张1981年23部门国民经济全部门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国务院1986年决定,正式编制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
第二章 关 联
里昂惕夫与投入产出分析
➢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国1919年、1929年 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 ➢1936年发表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 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 ➢1941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 ➢1942-1944年间,主持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 ➢1966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 ➢里昂惕夫由于在投入产出分析领域的贡献,获得了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 第三期,生产服装的人们增加的收入将带动对自行车的需求 和生产,生产服装的人们增加收入中有80*0.8=64用于自 行车的消费,自行车生产者收入增加64,△Y3=64。
第二章 关 联
(二)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
1.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 单向联系是指一系列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 门提供产品以供其消耗,而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如棉花→棉纱→色布→服装。 多向联系指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 品作为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产品也返回相关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如煤炭←→电力为产业部门间双向联系, 煤炭→钢铁→矿山机械部件→煤炭为多项循环联系 。
第二章 关 联
三、投入产出的涵义
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 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 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投入产出法是通过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 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品 的相互“流入”、“流出”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 来分析各产业间的各种重要比例关系。
第二章 产业关联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系
内容概要
➢产业关联概述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第二章 关 联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一、产业关联的涵义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 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品和产出品包括: 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第二章 关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