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王昌龄送别的古诗及其赏析

王昌龄送别的古诗及其赏析

王昌龄送别的古诗及其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唐代诗人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平明: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唐代诗人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

唐代诗人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唐代诗人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

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

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

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

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

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

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

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

王昌龄的边塞诗艺术风格

王昌龄的边塞诗艺术风格

王昌龄的边塞诗艺术风格王昌龄的边塞诗艺术风格导语:王昌龄的边塞诗,它们有着怎样的的艺术风格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边塞诗艺术风格,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昌龄(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至757年之间),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

家境贫寒,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

开元十一年客于河东并州、灏州。

开元十二年,即诗人二十七岁以及其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

在其早年生活中,曾经写过一首《塞上曲》来表现这段经历。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相噪于林间,八月的暑气透过重重的绿林,塞外却好像已近秋天,道上处处飞扬着枯黄的芦草。

风挟着地上扬起的尘沙刮过客子的耳畔。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年轻的诗人在漫游边塞时自己的亲身经历。

历史中少年的王昌龄是一个慕侠尚气、喜欢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就是他的自白。

其边塞诗作品中多是以乐府旧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艺苑卮言》)因此王昌龄也被后代人称为“七绝圣手”、“七绝长城”。

在我看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融合了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显得非常真实和感人,而隐藏于诗歌内容背后的艺术表现力也十分的突出,这就使得王昌龄的边塞诗不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非常精彩,下面就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意境开阔首先,在王昌龄的诗歌中意境开阔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艺术特征,在其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开篇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宏阔广大的战争的背景,“长云”“雪山”“遥望”通过环境的渲染和地理上的辽阔,充分的表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战场上厮杀的惨烈以突出将士们的英雄杀敌的.气概。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1000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这些诗歌以描绘塞外景象,表达人物情感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以下是对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的浅析。

一、描写自然景色王昌龄边塞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手法,通过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她所处的环境的苍凉和荒芜。

如《凉州词》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通过这样的诗句,王昌龄将凉州地区独特的地貌、气候、植被等形象地表现出来,将读者完全带入到诗歌的情景之中。

二、抒发人物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王昌龄在诗歌中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作为情感的表现和情绪的宣泄。

如《长恨歌》中写到:“闻王抱柱愧双生,网眼罗教不自宁。

”王昌龄通过突出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她对王爷的柔情和苦心,使得整个诗歌显得情感真挚而深刻。

三、运用寓言手法王昌龄的边塞诗运用了大量寓言手法,直接寓言或间接寓言,这些都使得整个诗歌语言更加生动鲜活。

如《塞下曲》中写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为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里的“高堂明镜”和“金樽”实际上都是指人类生活在天地间,须知天命难违,富贵不永的寓言。

四、抒发悲壮情怀王昌龄的边塞诗,普遍体现出边塞人民的悲壮情怀,如《边城》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就抒发了边塞人民那种为国守卫而黯然神伤的情怀。

这种情怀不仅反映了边塞人民的生存现状,更是抒发了她们的爱国之激情,是对祖国深情的载歌载舞。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谱写了边塞人民的苦难与坚定,洋溢着对祖国深情厚爱的情感,也展示了她作为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才华。

她的边塞诗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风貌,成为中国文化和经典诗歌的瑰宝。

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导语:王昌龄是盛唐有较长赴边从军经历并大量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21首边塞诗以其思想内蕴的深刻丰厚、复杂及艺术的卓绝,大大超越了之前的边塞诗,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盛唐诗歌宏大气象下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山水田园诗人群,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的瑰丽奇伟的边塞诗人群。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艺术特色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

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些则直接影响着唐文学的风貌。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得瑰丽奇伟的王昌龄、高适、岑参。

尤其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是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达到了顶峰,赢得“七绝圣手”之盛誉。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

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从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一、意境开阔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王昌龄作为盛唐时期屈指可数的送别诗作家,在他现存的诗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大约有五十首,是王昌龄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的送别诗类型多样,其中主要表达真挚友情、积极进取、怀才不遇等思想;在艺术特色上,善于使用萧索意象,情景交融,比喻抒怀的手法;结合王昌龄的人生经历,分析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王昌龄王昌齡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抒发了个人情感。

作为一个爱国王昌龄,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

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表现王昌龄真挚友情王昌龄自成年以后,就离家远行,漫游四方,结交很多诗坛友人,与“诗仙”李白,与山水诗派的主要王昌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感情深厚,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夜泊在潇湘之上,充满愁绪。

离别之际,难免会感伤,表达了王昌龄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王昌龄积极进取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为,一展自身才华。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四处干谒,期望得到他人的引荐与重用。

他曾经在给冯六的诗中写到“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足见其仕进之心急切。

因此,在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别陶副使归南海》、《留别司马太守》等送别诗中,展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以婉约派的风格,流畅自然的语言,深情的诗意,广为传诵。

王昌龄边塞诗中,挂念家乡,爱慕佳人,歌咏自然,抒发爱国情感等主题,颇具个人特色和时代价值。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

他用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乡音乡情的珍视。

如《从军行》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话表达了王昌龄因从军离家多年后重返故乡时,乡亲们的语音依然没有改变,而自己却已经老去的心境,引人深思。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

他以细腻柔情的笔触,描摹了自己和情人之间的恋爱情感和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如《登乐游原》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何处寻觅玉人痕,杏花村路依依。

”这句话表达了王昌龄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婉约柔情的诗歌风格。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自然景观也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

他以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描绘了内蒙古高原上的草原、羊群、牧民等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如《塞下曲》中“万里寒沙连大漠,百年辛苦旧中华,骏马休惊白日暮,长林人未到凭轻舟。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边塞平原的苍黄郁葱,以及王昌龄的坚毅愤慨。

最后,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表现出他个人的艺术特色,更展现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征和时代价值。

唐代边塞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汇地带,地处西北军事要地,历经战争和动荡,诗歌中显示出了边塞士人的激情和坚毅。

总之,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婉约的语言、深情的诗意、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唐代华丽诗歌的佳作之一,表达了他对家乡、爱情、自然和祖国母亲的浓浓情感,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誉。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不写离情之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并且还勉励宽慰朋友,在众多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

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

”“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

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

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

“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

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

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 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 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 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 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简述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简述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家天子”。

他以七绝诗
著称,诗作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饯行赠别等为题材,反映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王昌龄七绝诗的语言具有圆润、蕴藉的特点。

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同时,他善于运用平仄声调,使诗歌韵律感极强,读者阅读起来倍感舒适。

其次,王昌龄七绝诗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他的诗中常常融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评价,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最后,王昌龄七绝诗具有雄浑、高亢的风格。

他的诗歌常常以雄浑、高亢的语言表现自己坚定、自信、爱国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综上所述,王昌龄七绝诗具有语言圆润、蕴藉,意境深远,风格雄浑、高亢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深受后人推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章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章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章解析王昌龄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通过对友人左迁的抒发感情和祝福,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写作手法和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这首诗采用了七律的形式,每句四个字,共四十八字。

通过有规律的诗句节奏和呼应的句式,使整首诗具有一种韵律感,与唐代文人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相一致。

其次,在意象运用方面,王昌龄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情感。

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描绘了寒冷的北风吹拂下,大地上的白色草地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发感情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王昌龄在写作手法上也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使整首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例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思乡”一句中的“断鸿声里”一词,通过对比寂静的楼头和划破寂静的断鸿声,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这种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最后,通过对整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想表达的主题是对友情的思念和祝福。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左迁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通过这种方式,王昌龄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展示了唐代士人之间的友情和彼此的关心。

总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象鲜明的送别诗。

通过对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写作手法和主题表达的解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首诗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第一篇: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国力的不断增强,使诗歌得到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领土的不断扩张与巩固,出现了很多以“边塞”为题材的诗人。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边塞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七绝;艺术特色文学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社会状况。

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盛唐气象”。

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建功立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

他们热烈的向往、追寻边塞生活,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边塞诗,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

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

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

吟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的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的杰出的代表。

王昌龄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

唐朝的大文学家殷璠对王昌龄的评价甚高,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说王昌龄的诗是“中兴高作”1。

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苍茫,慷慨昂奋,既反映了盛唐时代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着英雄主义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于诗中寄托了对征战于大漠苦寒中的将士的深切同情,并且对统治者某些用人不当的情形表示了深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集注》。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年版,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婉的讽意。

王昌龄边塞诗的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

王昌龄代表作有哪些?诗歌特点是什么

王昌龄代表作有哪些?诗歌特点是什么

王昌龄代表作有哪些?诗歌特点是什么王昌龄代表作有哪些?诗歌特点是什么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意境开阔,语句优美,耐人寻味,有着高度的概括和富有表现力,读起来朗朗上口,被人们称为“诗家天子”。

“七言圣手”。

作为我国唐朝历史上杰出的诗人,王昌龄写下了许多诗篇,流传于后世,而王昌龄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应当属《出塞》和《从军行》这两首。

《出塞》是早期王昌龄奔赴边塞所作,这时唐朝正处于盛唐时期,国泰民安、人民生活美满,王昌龄奔赴边塞,看见边境都是战后留下的景象,完全没有中原大地的富饶强盛,此地人烟稀少,万物疮痍,守城将士虽然顽强抵抗外地的侵略,但是国无良将,百姓依然常年饱受战乱,人民渴望和平,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这首著名的边塞诗,由景致描写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出人烟稀少的边境高地在凄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苍凉,诗人还暗示,此地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常年打仗,战事就未曾休止过,“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出这里距离中原大地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战事的频繁,出征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有的已经成为了敌人刀下的冤魂,有的常年驻扎在边关,所以都回不了家,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让人民摆脱这种痛苦,怎样才能让常年不能回家的将士回到故乡呢?所以诗人表达了他的愿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人用汉代名将卫青、李广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指责诗人所处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能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家卫国,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军行》有七首,流传最广的就是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通过描写了青海湖上乌云密布,湖的北面,连绵的雪山隐隐约约,越过雪山就是西北边境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唐朝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横亘数里的画卷刻画了当时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状态,这两句不仅写景,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复杂的感情,流露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为了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摘要:一、引言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2.场景与意义完美结合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三、具体作品分析1.《凉州词》2.《从军行》四、结论正文:一、引言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边塞诗人,作品众多。

他的边塞诗在盛唐诗歌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擅长捕捉典型场景,概括度高,表现力丰富。

本文将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将人物微妙多变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为宋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凉州词》中,王昌龄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诗人既表达了战士们豪迈、开朗的性格,又透露出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和无奈。

2.场景与意义完美结合王昌龄的诗歌将场景、意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去过边塞,亲眼目睹了沙漠、雄关、古城、雪山、篝火、羌笛等壮丽景色,因此在他的边塞诗中,形成了一组组鲜明的自然风光。

这些景色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更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意义。

如《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现出戍卫边疆的英勇决心。

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王昌龄的边塞诗简练、明快,在语言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边塞诗非常注重语言的精炼,真的是言均意足,寓意无穷。

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如《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边塞景色,意境深远。

三、具体作品分析1.《凉州词》《凉州词》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卫边疆的英勇决心。

诗中,诗人以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

同时,诗人通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描绘,表现出戍卫边疆的英勇决心。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王昌龄(854-936),清朝建国帝王皇太极的后裔,也是著名的唐末边塞诗人,以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现和诗歌的思想表达不仅赢得了四海的赞誉,也深入人心。

此外,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八股文的主要成分。

在边塞诗风格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边塞流派”,为近代边塞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篇幅将对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进行浅析。

首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体现在文学风格上。

他的边塞诗句式紧凑,文字洗练,惊人的节奏感,表达朴实、淡雅,材料和修辞都精炼而且大气磅礴。

其次,王昌龄边塞诗表现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大量运用自然语汇叙述自然场景,又用朴实的语言和精准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边塞诗中感受到悠悠的深情,令人倍感慰藉。

最后,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表达也十分鲜明。

他把愤慨写入边塞诗,表达了对遭受折磨的百姓,对沉浸在苦难中的人们的惋惜,抒发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具有明显的边塞气势和思想。

在总结阐述中,王昌龄边塞诗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思想表达,这也是它独特的风格特色所在。

丰富的情感表达,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诗歌的思想表达,表达的不仅是自身的思想,还是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变革的期待;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所蕴含的深远思想,而这种深远思想正是今天边塞诗最值得怀念之处。

回顾王昌龄边塞诗的发展历史,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思想表达,正是将唐末边塞诗发展到更高水准,深入人心的关键原因。

他的诗歌也是八股文的主要成分,在边塞诗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边塞流派”,也为近代边塞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表现在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思想表达三个方面,即文学风格紧凑、表达朴实、材料和修辞都精炼;丰富的情感表达,用朴实的语言和精准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抒发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具有明显的边塞气势和思想。

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所蕴含的深远思想,使得今天的边塞诗不仅受到各时代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摘要: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友人分手的离愁别绪,遭贬谪远离故乡的抑郁苦闷,同处逆境中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的情谊等,诗人都把这些情绪融入诗中。

其摹写的细致入微,抒情的委婉含蓄,表现手法的匠心独运,堪称炉火纯青,构成了王昌龄送别诗的独特的风格,蕴含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独特风格艺术特色王昌龄的七绝,按题材主要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词与闺怨诗以及送别诗。

王昌龄送别题材的七绝,不是一般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无病呻吟、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

它们往往都能够反映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境遇,带有浓厚的宣泄情绪,抒发心境的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他生活中的经历,诗人生活中几经曲折,所以每一个人生阶段所经历的事物、人在诗中都会有所体现,表达的情感也会随时年龄和经历的变化产生不同。

诗人几次被贬最后在安史之乱之后客死江淮,他的一生坎坷曲折,很难实现政治上抱负。

王昌龄胸怀建功立业壮志,但当时他只是担任县丞一类的小官,仕途上的失意也就表现在诗中:“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

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送韦十二兵曹》)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不满。

诗人多次遭到贬职,生活颠沛流离,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致他常常处于孤独苦闷当中。

于是送亲别友,诗以寓感,便成为王昌龄叹息自身境遇和低吟等多种隐曲的宣泄方式:以送别为缘起重在抒发即时即地的感受,同时倒映“自我”,深入肺腑,进而抒发胸臆。

因此,感事而吟,借题发挥,诗从情出,情真意切,构成了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鲜明特色。

王昌龄第一次被谪到岭南,后被赦回到长安,改任江宁丞。

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满意,他的一些好友,如岑参,都认为这个外放有似于再度被谪。

《芙蓉楼送辛渐》写的是早晨在江边与辛渐离别的情景,写了别情,也向洛阳亲友表白心迹。

一、二两句制造了情绪和气氛,第一句的舟行于寒雨连江之夜,透露了道途的艰难和诗人不安的心态,从而表明他对于前途的关心。

他这次被谪到南方来任职,是使他相当失望的。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那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的边塞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是乐府旧体,来描写在边疆战场建功杀敌的战士的保家卫国之心。

因为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都是使用七绝,因此都能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与其他的边塞诗人的风格有所不同。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

《从军行》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写了边塞的景物,写出了在边塞地区的青海湖的景色以及连绵不绝的雪山。

并且还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边疆战士想要收复玉门关的心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从军行》的后两句,写出了边疆战争的激烈,使得战士身上所传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战士仍然有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赞扬了战士的爱国之心。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王昌龄写下的边塞诗当中,最具代表性的。

从《从军行》这首诗,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不仅仅使用了可以入乐的词句,更是在诗中融入了情与景,使得人们更加的容易与诗产生共鸣。

王昌龄送别诗的特点王昌龄一生所写的诗词,被后人流传下来的一共只有一百八十多首。

其中多为边塞诗,但是也有将近五十首诗送别诗。

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送别诗也有很多,并且质量也很好。

王昌龄送别诗有很多的特点,其中就包括感情十分质朴,不掺杂矫揉造作,没有敷衍呻吟。

在王昌龄的送别诗当中,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的,便是《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这是《送窦七》的全文,前两句描写环境,利用环境的深幽,将为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后两句直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与窦七的不舍之情。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字里行间都表露出王昌龄对窦七的离情别意。

此外,在王昌龄的送别诗当中,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借送别表明自己的志向。

王昌龄送别诗艺术特色

王昌龄送别诗艺术特色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摘要】: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上,选取物象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艺术特色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他的边塞诗感情饱满,宫怨、闺怨诗“深厚有馀,优柔不迫,怨而不怒,里而不淫”(《诗薮》内编卷六),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后世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重点谈谈王昌龄的送别诗。

一、王昌龄现存诗歌170 余首,送别诗有60多首,占三分之一有余,数量之多,所占比重之大,在历代诗人中实是不多见的。

诗人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笃于友情,交游广泛,为人“孤洁恬澹,与物无伤”,十分珍视朋友间的相逢与离别。

因而,逢别必诗,借诗传情:或送别、或留别、或赠别、或寄别等等,以诗会友,唱酬不断,故使其送别之作不断产生。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诗人一生空抱建功立业之志,怀才不遇、委屈不伸,其内心的悲苦哀怨之情渴望向他人诉说和发泄,便借诗抒怀,倾吐心曲。

他的送别诗大多作于贬谪期间,明显具有幽怨悲伤的基本格调。

也正由于诗人多次被谪,窜逐蛮荒,生活颠沛流离,精神承受巨大压力,使其常常处于孤独苦闷、愁肠百结的心境之中,因而,这诸多而复杂的情感迫切需要通过诗歌创作来排遣寄托、释泄消解,而送别诗题材的特点正与其所处的情境,在氛围、情调以至表现内容上有契合之处。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送别诗在唐代诗歌 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表达艺术, 王昌龄的送别诗 都独具特色,引来了后世的争相效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欢迎阅读!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一生的诗作共计两百余首,在这其中,送别诗 有五十二首,占总诗作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十分的独特,不论是审美的 角度,还是所使用的艺术手法,都与一般的诗作不同。

本文笔者将针对其送别诗 在艺术方面的特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超然高绝的审美情趣与意识 审美情趣指的是诗人对于审美的判断和选择, 其具体表现在诗人的创作过程 之中对意向、 题材和情感表达的选择上。

王昌龄送别诗在当代具有着十分独特的 个性。

(一)别出心裁的意象表达 首先,王昌龄的送别诗继承了传统的意象。

在古代,诗人一般都会用杨柳和 风月等意象来表达送别之情。

而在王昌龄的诗中也会选择用明月的意象来表达分 手和离别之苦。

如《送郭司仓》中的“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通过描 写明月的皎洁来反衬自己的悲伤,通过写淮水的绿来表达自己的深深留客之情。

此诗中就是通过明月和春潮等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愁。

其次, 王昌龄的送别诗并不 局限于传统诗歌中的意象, 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意象。

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 江被描写为寒江、夜被称为寒夜、松为幽松、蝉为寒蝉等等。

在其诗作中,每种 物像都不再仅仅是物像那么简单, 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作者也正是通 过这些再为平常不过的物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诗歌更佳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 感情。

(二)自然深厚的情感抒发 真挚的情感是很纯粹的, 从古到今, 朋友之间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歌颂和赞 美。

在送别朋友的时候,诗人往往都会用最简单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舍。

这些 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来修饰,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但字里行间都融入这丰厚 的情感。

王昌龄的送别诗便如此,抒情真挚朴实,也不矫揉造作。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感伤情结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感伤情结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感伤情结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感伤情结王昌龄的送别诗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个性特征、浓重的自我色彩及强烈的感伤情绪,在唐代送别诗中别具特色,也是唐诗中少有的佳作。

王昌龄是盛唐杰出诗人,流传至今的诗歌190余首。

诗歌内容丰富,其边塞诗、女性题材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及深沉的思考,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而约占诗歌总数三分之一的送别诗则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

“诗言志”,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内心的坦露。

然而由于题材的限制,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女性题材诗,都无法直接表露诗人的身世之感。

而送别诗则是面对友人抒怀,更易于表现诗人的心灵。

离别是中国诗歌传统题材之一,离别的伤感是送别诗情感的主要基调。

王昌龄的送别诗既有传统写法中对感伤情绪的描写,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独特的视角使王昌龄送别诗在唐代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一人生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分。

离别是人生经常需要面对的一种遭遇,不论是外出求学、四处游历、远赴任所、漂泊经商,抑或是征战沙场、戎守边陲、迁谪贬戍、承服劳役,都要面临背井离乡、辞亲别友的分离。

不管分离的时间是长是短,分别的伤感总是萦绕在人们心头,构成送别诗的情感要素。

情感要素是诗歌选景取材、抒发胸怀的基础,是诗歌意象选择的导向。

王昌龄一生交游广泛。

年轻时曾漫游西北边塞,游历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等地。

高中进士踏入仕途之后,遭际坎坷,两次贬谪,颠沛流离,其间多与友人相聚分别。

特殊的经历不仅使他在肉体上受尽摧残,而且使他在精神上饱受折磨,内心充满强烈的自我感伤情绪。

这种情绪投射在诗歌中,使他的送别诗具有独特的风格。

1.善于用阴冷、萧瑟、暗淡、孤寂的意象营造离别氛围,表现感伤情怀。

王昌龄送别诗的构图境界阔大而广袤。

色彩灰暗而萧瑟,整个画面仿佛笼罩在迷蒙苍茫的烟雾之中,缥缈而凄迷。

“寒”、“清”、“萧条”、“幽”、“阴云”等,是他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巴陵别刘处士》),“别馆萧条风雨寒,偏舟月色渡江看”(《别辛渐》),“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人归江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 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 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 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 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还有《送程六》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别辛渐》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送柴侍御》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崔参军往龙溪》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

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

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用以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意。

综合考察王昌龄这五十二首送别诗,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

这里江为寒江(寂寂寒江明月心),夜为寒夜(寒夜天光白),水为流水(东流山水长),松为幽松(幽娟松筱径),蝉为寒蝉(月出寒蝉鸣),云为秋云(江中秋云起)为黄云(“江西日落起黄云”“ 蓟门秋月隐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看君孤舟去;微风引孤舟;孤舟坐如此;楚客醉孤舟;徘徊入孤舟;东南棹孤舟),寺为古寺(月明见古寺),溪为石溪(石溪流已乱),日暮日(日暮蒹葭空水云),雨是寒雨(别馆萧条风雨寒),酒为广陵酒(一尊广陵酒),虫为悲鸣虫(草根寒露悲鸣虫),烟是暮烟(井邑苍茫含暮烟)。

每一种物象都不仅仅是物象本身那么单纯了,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都成为作者流露情感的工具了。

作者正是用这种平常的物象,大家都熟知的景物来附着情感,使得诗歌易懂明了,却又流露深情,将离别之情写的深沉、浓烈、却又丝毫不含夸张,让人能够感知到遥远时代的王昌龄离别之时的那份悲愁。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

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例如上文所述”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海”给人的感觉是浩大、宽广、蔚蓝、波涛汹涌,而”月”呢?是明亮、是晶莹、是纯洁,那么把”海”和”月”放在了一起,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比仅仅说”海净”和仅仅说”月色”更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和心境。

再如”秋月孤山两相向”,依然是用”秋月”和”孤山”这两个意象组合,让人感到山更孤月更单,仿佛有种合力,这种合力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作者把握了,高超的审美情趣悠然而生,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尤其”寂寂寒江明月心”,此句把”明月”和”心”关联在一起,以明月表明己心,用明月得晶莹衬托己心得高洁,没有直言却于文字之中流露出自己得委屈和傲然,不为谗言所累,不为世俗折腰,近一步表现出作者得心境之高,情感之真。

对古人得沿袭让王昌龄得送别诗有所可依,浩瀚得传统送别意象是他背依得大山,而对意象得挖掘和组合是他得以傲然诗林的根本,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或单纯或复杂的意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超然高绝的境界,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

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但语言精简并不是含义浅显,恰恰相反,这样精简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深情,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宦情已薄。

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

王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

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

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

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

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

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

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

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

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

前两句绘景点题。

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

凄迷,烘托出离别的深情;开阔,显现作者豁达的胸襟。

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

两句的意思是,你回到洛阳以后,一定要见见我们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问到我待罪之身的情况,那就请你告诉他们,我还是我,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

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深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对于王昌龄的诗,古代许多学者都有很高评价,比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1]1.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

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

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

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其次,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作者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从环境入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手法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大多数。

最著名就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芙蓉楼为润州丹阳之西北楼,王昌龄时任江宁丞。

诗意:铺天盖地的寒雨,昨夜来到了吴国之故地;天亮之后,欢送友人别去,只见江北的远山,显现出一片孤独寂寞的样子。

这是融情入景,情景完全交融。

诗人接下去并没有诉说离别之事,却是说自己的心已不受尘俗的污染,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莹洁净。

”玉壶”典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这里化用其句,暗喻自己无心做官,欲轻视功名富贵而坚守清高。

黄叔灿说:”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

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

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

”又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

”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

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

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

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最后,作者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

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

《留别司马太守》中有”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的句子,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比喻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

用比喻来写离别,更能把离别的愁思和伤情写的真切而感人,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更便于抒发分别在即的那种凄切哀婉的心情,比直截了当的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使诗更具有诗歌的感染力。

2.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送狄宗亨》:”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第一句点出时令是秋天,第二句点出是在洛阳送朋友去鸣皋山(今河南嵩县陆浑山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