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的教学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的教学实践
本学年,我校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探讨了“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此前,对语文教学内容解读的无序、盲目,导致教学不能实现编者、作者、教材的意图,语文教学出现浮夸、浅表、偏颇甚至错误的迹象有所改善。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学内容如何有效选择的策略和依据作一些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选择可以拓展迁移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尴尬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在语文内容的选择上没有抓住可以拓展迁移的知识内容来教,仅仅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没有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来教,不是借助教材解决一类问题。
语文,只学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可能学习的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就像《新课标》中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堂上学的是阅读的方法,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课后的拓展延伸阅读,那才是真正的语文。
一篇课文,只要能在听说读写任何一个方面给予学生以借鉴发展的内容都是我们教学所首选的内容。例如《颐和园》一文,景物描
写应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什么是景物描写,这几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通过研讨,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按游览顺序(又叫移步换景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文章结构)。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第二至五自然段则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注意:第三段“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作者是按照从下往上观察的;第四段“登山万寿山……”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眺),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本文以游览路线为线索,通过“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游览过程的词语,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结构清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美感。
在日后,他们应该懂得如何解读写景的文章,如何写写景的文章。
再如《去年的树》一文,作者是新美南吉。曾经是与小川未明、坪田让治等人齐名的童话作家。仅活了30岁,他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大多是在逝世后出版的。非常强调故事性,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主要作品有《毛毯和钵之子》(1941)、《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1942)、《新美南吉全集》(1965,八卷本)。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关注新美南吉的写作特点,并在课后做了好书推荐、拓展阅读、新美南吉读书交流会。读新美南吉的童话,你会发现,他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群或喜或悲、或愁或欢的小动物主宰着新美南吉的童话王国,在那里,狐狸是“国王”。与中国童话中狡猾诡异的狐狸形象不同,他笔下的狐狸,就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妖
形象一样,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这些知识可以迁移、能够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样的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体裁的基本图式,并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说,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深度认知,对教材进行阅读、思考、融汇而建立起自我的认知,上课时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搬弄知识与文字。语文教师要认清整个教材或单一教学内容在整体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恰当处理、物尽其用,而非盲目糊涂地完成所谓的课时任务。
二、选取独具语文价值的内容
在学习《鲸》时,注意说明文的语文价值。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生活习性等特点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课文中不同的说明方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体会、认识。如,课文开头讲鲸非常大,与熟悉的象作比较,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相比较,说明鲸形体之大;用“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的实例,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鲸整个形体之大。课文中还多处列举数字说明鲸的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读读议议,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列数字、举实例、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能使读者更准确、更直接、更形象地了解所说明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抓这些核心的语文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一篇选文有许多教学价值,但在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选取哪一点,教师应综合考虑,一篇选文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价值定位。
三、选取对孩子成长终身受益的内容
在个体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即是加速、引导、规范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大环境下倡导的价值观,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必经之路。价值观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柏拉图到孔子,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旨归是培养心智健全的有德之人,伦理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事业的基础和核心。今天,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仍然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拥有这等能力(智力)的人,应拥有同等的品德。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尽力培养才能的努力,就是给强盗提供工具,而不是给战士提供武器。德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弄清语文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平衡。语文教学的较美妙的境界——水到渠成。工具性的背后有人文性,人文性的发挥需要工具性的支撑。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去年的树》为例,作者新美南吉在写作构思时,特别注意文章构局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而正是这样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突显了文章的“信守诺言”的主旨。因为鸟儿寻找树的艰难历程才让一个“信守诺言”的忠士形象跃然纸上。主旨与结构的相辅相成,形式与内容的相辅相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辅相成,才产生了一篇篇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三维目标之不可分割显而易见。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往往能记住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所以人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儿童的生活化即社会化,如今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已经没有完全的象牙塔,孩童的生活已经充斥着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痕迹。在《去年的树》这一课中,文学作品中营造出的“诚信童话”,又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