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2、特点:
思考: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平原的层次如何?
生产活动
长江 三角 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又是长长江入海的 门户,对内、外的联系 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轻工业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
松嫩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
平原
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 资源
发展重工业 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 的重化工业基 地
用图解的形式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 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属于
包括
东北地区
东北平原
三江平原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4)排他性
• 2、特点:

(1)层次性
一、什么是区域
• 1、内涵:
• (1)主观性和客观性

(2)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3)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4)排他性
大致位于北纬43度~48度,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虽雨热同期,但 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 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形 成水稻土,多为水田,人 均耕地面积小,较为分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39张PPT)
• 从台湾岛中间穿过的 虚线是北回归线,北 回归线还穿过我国的
• ①广东②广西③云南 ④贵州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从台湾东部海域开始,按逆时针方向, 台湾岛濒临的海域分别是
• A.南海、太平洋、东海、台湾海峡 • B.太平洋、东海、台湾海峡、南海 • C.太平洋、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 D.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东海
哈萨克斯坦
4
俄 罗 斯2
5 吉尔吉斯斯坦
蒙3古
塔6阿巴9吉基富克7斯汗斯坦坦

鲜1
10 8
印度
不11丹
缅甸
12
14 13


日本

韩国



菲律宾6个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渤海海峡




海 洋 琼州海峡
台湾海 峡
三大岛屿.三大半岛.最大群岛
雷州半岛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崇明岛 舟山群岛 台湾岛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1)半球位置
南北半球——北半球 东西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跨纬度很广,南北跨了近50°,从南
至北,从热带直到寒温带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 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53°N附近)
南沙群岛的曾母 暗沙(4°N附近)
提示: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植被 等)和人文地理(农作物、饮食文化、建筑 物风格、旅游风景等)
江苏淮安开建我国南北方分界线标志
▲北部黑龙江省和南部海南省的大地各是什么景
象,为什么?
2月时,北国黑龙江是冰天雪地 南国海南省是春耕大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 修三第1章第1节地 理环境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ppt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目标导航 2 课前自主预习 3 重难疑点探究 4 典型例题剖析
5 知识网络构建 6 课堂巩固训练 71.了解区域的含义,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两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 动的区域差异。
旱地耕作业
玉米 一年一熟
综合性
重化工业
•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 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地理环境
能力低下 耕作农业
增强 生产技术
桑蚕 棉花
密集


• 1.有人说区域的划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的双重特点。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2.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 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 有哪些?
•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 状、范围和界线
•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 【答案】 (1)A (2)B
• 【解析】 第(1)题,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 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区域划分的 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可使人们进一 步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 开发利用,并非为了引导人口流动、有计 划地施加影响和明确区域归属。第(2)题, 根据区域的特点可知,区域有明显的区位 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有 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故A、C、 D都是正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 区,而有的区域则没有明确的界线,一般 的自然区之间往往界线不明确,具有过渡 性特征。生态功能区之间既有差异性,也
•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___生__产_、__生_活__特_点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耕作方式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作物熟制备注工业商业人口和城市一年两熟或三熟水产业较发达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重化工业基地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油菜、棉花甜菜、大豆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为主水稻为主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贫乏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松嫩平原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1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 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点 城市群和工业区
5.区域空间结构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 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交通运输枢纽 外围空间
信息网络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交通交织成网
乡村地域广,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狭小。 城市区域扩大
活动
3.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产业结构为 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4)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城市地域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农业生产 (第一产业)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 (第二产业)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第二、三产业 (非农业产业)
• A.寒潮 B.干旱 C.沙尘暴 D地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ppt

•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中的应用”是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撑。地理信 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 (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材分别介 绍了它们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在区域地理环
境研究中的应用,其中重点是在区域地理环 境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点拨
•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重 点,它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于后面各章 节的内容中,因此在学习时应将其作为模板, 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补充、完善、提高,从 而形成区域分析的能力。第二节“地理信息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多为 学科前沿知识,平时所见较少,是学习的难 点,学习时不要过于深究“3S”技术的工作 过程,而应把精力集中到“应用”的学习上。
1 内容概要 5 学法点拨
内容概要
•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研 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特色。本册教材的 主要内容是阐述区域整治与区域发展,而本 章作为这部分内容的开篇,从宏观角度阐述 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 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 区域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奠定了 基础。
• 本章共两节内容。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是区域发展与国土整治研究的 统领。首先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内涵和主要 特征。然后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一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案例,说明区域地 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 改变。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43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43张PPT[可修改版ppt]

状况:粮食主要产地,主要桑 因为人类改造和利
蚕、棉花生产基地
用自然的能力增强,
水:天然水道,扩大交通 把以往的限制条件
原因
变成了发展的优势。
土:种植水稻,农业发展
③工商业社会 状况:粮仓地位让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棉花地位让于南疆、华北平原 水:耕地分割破裂,不利于机械化推广 土: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 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 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 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充足 的光照、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 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 北向南逐渐减小。
准噶尔盆地 天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100 °E 110 °E
华 北 黄土高原 平 原 四川盆地
40 °N 30°N
20°N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4)区域是有层次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修3第一章第1节地 理环境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优质课件共
43张PPT
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对区域进行定位
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 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 历史等。
3.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 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自然地理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42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质课件共42张PPT[可修改版ppt]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C
地理环境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 响,正确的是( ) A.水热条件好,种植棉花\甜菜 B.一年两熟到三熟 C.西部草原分布广,发展了畜牧业 D.湖面较宽,水产业较发达
C
张明在旅游时能观赏到“竹海”景 观的是( )
A.哈尔滨
B.锡林郭勒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 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C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B
关于我国湿润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多水而黏重的土 壤适合种植水稻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 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 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 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 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修3第一章第1节地 理环境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优质课件共
42张PPT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一.区域
区位特征
2.特征:
面积、形状、边界 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重难点1 区域特征的实践意义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 境的差异,人们 生产、生活特点 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1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1节
区 域 和 区 域 差 异
区域: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 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差 异 性
自然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
受 纬度位置 、 海陆位置
、 海拔高度

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


水文

土壤 地形
生物(植被)
长 三 角
30°N 东部沿海 长江入海口
一年两熟、三熟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 河湖众多 水源充足 水田农业
人口、城市、 生产活动 (农、工、商、湖众多、沼泽广布
慢 交通不便
气候湿热 地广人稀
劳动力短缺
大规模人口迁移
劳动力丰富 精耕细作
气候条件优越
农 业
地势平坦
农业发展较快 生
全国性 粮棉桑


蚕的主

土质黏重
力 水
要生产 基地
河湖众多 沼泽广布
平 提 高
河运发展
人口、城市密集

工 商 业 发
人均耕地少 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水平低 地
粮(水稻) 棉(棉花) 油(油菜) 基地
耕地分散
水稻土

矿产资源贫乏
渔业 轻 工 业
合 性 工 业
水运便利,商贸发达 重工业


松 嫩 平
43—48°N 东北地区 中部

温度低,生长期短,一年一熟
温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差
河湖少 旱地农业 耕地集中
降水东多西少 西部畜牧业
商品粮 (春小麦 玉米 大豆) 基地
石油、煤、铁等资源丰富 交通不便 商贸不发达
重工业
地理环境影响的阶段性 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9
P2思考:
30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农 主要农作物
人 业 作物熟制
类 其它部门

工业
动其
差 他 商业
异活
动 交通
城市聚落
水稻(主)、油菜、棉花 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玉米、春小麦、 大豆等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基地
位置优越,对内、对外 联系方便,商贸发达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
入海口,水陆交通发达
位于东北内陆, 铁路交通便利
多,沿河、沿海分布
少,沿铁路线分布
劳动力
……
劳动力众多,科技水平较高 劳动力相对较少
31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差异的要素 ①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水源、矿产资源……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一、区域
2
3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4
5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层次性
2.区域的特征
6
7
一、区域
1.区域的含义
层次性
可变性
2.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3.研究区域目的
因地制宜开发区域资源,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8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差异的要素 ①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水源、矿产资源……
②人类活动: 工业、农业、交通、商业、 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9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10
11
12
共性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异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13
14
15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异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①多为水田且较为分散 ②水稻土为主 ③人均耕地少
①多为旱地且集中连片 ②黑土分布为主 ③人均耕地多
矿产条件
27
“油城”风光
28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异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①多为水田且较为分散 ②水稻土为主 ③人均耕地少
①多为旱地且集中连片 ②黑土分布为主 ③人均耕地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 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稠密的水系成了天 然的水道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 适合种植水稻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5
3.工商业社会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36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矿产条件
16
17
18
19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异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②人类活动: 工业、农业、交通、商业、 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三、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32
战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33
1.开发早期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稠密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4
2.农业社会
科技进步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有一定的灌溉水源
矿产条件
22
23
24
25
26
共性
地理位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矿产条件
20
21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环 境
水源条件

异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异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位于3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量较丰富 生长期较长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位于43°N~48°N, 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 稍强;降水较少; 生长期较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