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牵引计算复习题配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车牵引计算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列车牵引计算》是专门研究铁路列车在的作用下,沿轨道运行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
它是以为基础,以科学实验和先进
为依据,分析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原理,并以此解算铁路运营和设计上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技术经济问题。
(外力实用力学操纵经验
技术)
2、机车牵引力(轮周牵引力)不得机车粘着牵引力,否则,车轮将发生。
(大于空转)
3、机车牵引特性曲线是反映了机车的和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功率下,机车运行速度越低,机车牵引力越。
(牵引力速度大)
4、列车运行阻力可分为阻力和阻力。
(基本附加)
5、列车附加阻力可分为阻力、阻力和阻力。
(坡道附加曲线附加隧道空气附加)
6、列车在6‰坡道上上坡运行时,则列车的单位坡道附加阻力为。
(6 N/kN)
7、列车在2‰坡道上下坡运行时,则列车的单位坡道附加阻力为。
(-2 N/kN)
8、在计算列车的基本阻力时,当货车装载货物不足标记载重50%的车辆按
计算;当达到标记载重50%的车辆按计算。
(空车重车)
9、列车制动力是由制动装置引起的与列车运行方向的外力,它的大小可由司机控制,其作用是列车速度或使列车。
(相反调节停车)
10、轮对的制动力不得轮轨间的粘着力,否则,就会发生闸瓦和车轮现象。
(大于“抱死”滑行)
11、目前,我国机车、车辆上多数使用闸瓦。
(中磷铸铁)
12、列车制动一般分为制动和制动。
(紧急常用)
13、列车制动力是由列车中各制动轮对产生的制动力的。
(总和)
14、列车单位合力曲线是由牵引运行、和三种曲线组成。
(隋力运行制动运行)
15、作用于列车上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着列车的运动状态。
在某种工况下,当合力零时,列车加速运行;当合力零时,列车减速运行;当合力零时,列车匀速运行。
(大于小于等于)
16、计算坡道阻力与列车运行速度。
(无关)
17、列车运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列车运行和作用在列车上的大小。
(速度单位合力)
18、在某工况下,当列车所受单位合力为零时对应的运行速度,为列车的
速度。
列车将运行。
(均衡匀速)
19、列车制动距离是自司机施行制动开始到列车为止,所运行的距离。
(完全停车)
20、列车的制动距离是距离和距离之和。
(制动空走制动有效)
21、我国普通列车紧急制动距离的限值为米。
(800)
22、列车制动时间是时间和时间之和。
(制动空走制动有效)
23、列车在长大下坡线路上施行紧急制动时,其最高允许速度必须有所限制,该速度称为列车或称。
(紧急制动限速
最大制动初速度)
24、列车换算制动率的大小,表示列车的大小。
(制动能力)
25、列车和列车运行速度是铁路运输工作中最重要的指标。
对于一定功率的机车,在线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要列车运行速度快则牵引质量要相应地;若要增加列车牵引质量,则列车运行速度要相应地;因此,最有利的牵引质量和运行速度的确定,需要进行和等方面的分析比较。
(牵引质量、减少降低技术经济)
26、计算牵引质量的区段中,最困难的上坡道,称为。
(限制坡道)
27、牵引质量是按列车在限制坡道上运行时,最后能以匀速过顶为标准来计算的。
(机车计算速度)
28、列车牵引质量的计算方法,常用有二种:计算法和
计算法。
(等速运行动能闯坡)
二、简答题:
1、《列车牵引计算》的计算内容有哪些?
答:(1)机车牵引质量。
(2)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行时间。
(3)列车制动距离、制动限速、制动能力。
(4)机车能耗(煤、电、油耗)。
2、《列车牵引计算》的用途有哪些?
答:(1)铁路运输方面,每年修改列车运行图。
(2)机车运用方面,确定机车的最佳操纵方案,使之节能。
(3)铁路选线设计方面,可确定铁路的通过能力和运输能力,综合布置车站和机务段。
(4)通信信号方面,可合理布置行车信号机。
(5)运输经济方面,比较选择合理的列车运行方案。
3、对列车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力有哪些?当列车运行在(1)牵引运行(2)惰行(3)制动运行三种不同工况时,其合力如何计算?
答:对列车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力有以下三种力:
(1)机车牵引力F
(2)列车运行阻力W
(3)列车制动力B。
列车运行在以下三种工况下其合力C计算如下:
牵引运行:C = F—W
惰行:C = —W
制动运行:C = —(B+W)
4、机车产生轮周牵引力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答:(1)机车动轮上有动力传动装置传来的旋转力矩。
(2)动轮与钢轨接触并存在摩擦作用。
5、列车基本阻力是由哪些阻力因素组成?
答:列车基本阻力主要由以下五种阻力因素组成:
(1)轴承摩擦阻力。
(2)车轮与钢轨间的滚动摩擦阻力。
(3)车轮与钢轨间的滑动摩擦阻力。
(4)冲击和振动阻力。
(5)空气阻力。
6、简述列车车轮与闸瓦发生“抱死”现象的原因,如何防止?
答:列车在低速制动时,其制动力受到轮轨间粘着力的限制,当制动力超过粘着力时,车轮在钢轨上不能滚动而滑动,即发生车轮与闸瓦“抱死”现象。
此现象易发生在列车低速和载重不足时,因此可做以下防止措施:
(1)在列车低速制动时,不要施加过大的闸瓦压力。
(2)尽可能达到标准载重量。
7、闸瓦摩擦系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闸瓦的摩擦系数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1)闸瓦材质
(2)列车运行速度
(3)闸瓦压强
(4)制动初速度
8、在计算列车单位合力曲线计算表时,必须给出哪几个条件?
答:在计算单位合力曲线计算表时,必须给出以下几个条件:
(1)机车类型、数量及编挂情况。
(2)牵引质量及列车编组情况。
(3)列车制动能力θh 。
9、在计算和绘制单位合力曲线时,为什么先不考虑附加阻力?
答:列车附加阻力就是指列车的加算坡道阻力,在列车运行中,加算坡道阻力与列车运行速度无关,只随加算坡道的坡度而变,因此,在计算列车单位曲线表时,只考虑基本阻力,不考虑附加阻力。
10、从列车的单位合力曲线上,能解读出什么?
答:列车的单位合力曲线图上可以清楚地读出:
(1)列车在不同工况下和某速度时的单位合力的大小;
(2)能分析出列车在该时的加速、减速或匀速的状态;
(3)还能看到列车的均衡速度。
11、为什么列车运行在下坡线路上施行紧急制动时,要限制其最大制动速度?答:我国规定列车在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不得超过800米,一般情况下,列车在平道或上坡道上运行时,其制动距离均不会超过此限值,但在下坡运行时,由于坡道附加阻力变成了坡道下滑力,使列车制动距离就比平道时的制动距离要长,为了保证列车能在规定的制动距离(800米)内停车,所以对列车下坡道的最高允许速度必须有所限制。
12、在线路的某一区段,限制坡道是如何确定的?
答:计算牵引质量的区段中最困难的上坡道,称为限制坡道,限制坡道不一定是区段中坡度最大的上坡道,而是以列车是否能以不低于机车计算速度匀速过坡顶来确定的,若不能匀速过顶,则该坡道为计算牵引质量的限制坡道。
13、说明动力坡道和动力限制坡道的区别。
答:当列车能以不低于计算速度的速度匀速闯过坡道顶部,则该坡道为动力坡道;不能以计算速度匀速闯过坡顶的坡道,为动力限制坡道。
14、如何用等速运行计算法确定牵引质量?
答:等速运行计算法是以列车驶入限制坡道以后,速度降至机车的最低计算速度,但列车仍能以该速度作等速运行通过限制坡道为计算依据,其计算公式
G = [∑F j—∑P(w0′+ i x) •g•10-3]/( w0″+ i x) •g•10-3(t)
15、牵引质量的校验受哪些条件的限制?若不符合,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1)起动条件的限制。
(2)长大下坡道的牵引辆数受制动机充风和空走时间的限制。
(3)列车长度受区段内车站到发线有效长的限制。
(4)内燃机车通过隧道最低运行速度的限制。
如果列车牵引质量不符合上述各项条件限制,则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或者降低牵引质量。
16、下坡紧急制动时,为何限最大制动速度?
答:在无隧道的平直道上以构造速度运行时施行紧急制动,必须保证制动距离不超过800m。
因此,一般情况下,平道和上坡道应当是不存在制动限速问题的。
但在下坡道,由于坡道附加阻力变成负值。
成了坡道下滑力,制动距离比平道和上坡道要长。
下坡道越陡,制动距离越长。
为了保证800m制动距离,列车在下坡道的运行速度必须限制得比构造速度低。
三、计算题:
1、列车紧急制动时,其制动距离指什么?写出其计算公式
解:列车紧急制动时其制动距离等于制动空走距离和制动有效距离之和。
列车的制动距离:
(1) 制动空走距离:
(2) 制动有效距离:
2、列车附加阻力有哪些?如何计算各类单位附加阻力?
答:列车的附加阻力有坡道附加阻力,曲线附加阻力和隧道空气附加阻力。
单位坡道附加阻力:W i = i (N/kN)
单位曲线附加阻力:W r =A/R (N/kN)
单位隧道空气附加阻力:
隧道内无限制坡道:Ws = 0.13 Ls (N/kN)
隧道内有限制坡道:Ws = L s V s2/107(N/kN)
3、某列车行驶在非平直的线路上,该线路曲线半径R = 1200m,长L i = 480m,坡度为3‰下坡,列车长L c = 240m。
求该线路的加算坡度i j 和加算附加单位阻力w j。
解:(1) 加算坡度:
i j = w i+ w r+ w s
= i + 600/R + 0.013 L s
= -3 + 600/1200 + 0
= -2.5 (N/kN)
(2) 加算附加单位阻力:
w j = w i+ w r+ w s =-2.5 (N/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