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1.02•【字号】乌政办字〔2016〕154号•【施行日期】2016.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字〔2016〕154号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乌兰察布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1月2日乌兰察布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6〕66号)精神,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硬覆盖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结合乌兰察布市城市建设发展实际,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6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乌兰察布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
到2017年底,编制完成乌兰察布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年滚动建设计划,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示范区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示范区目标要求。
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自然循环。
结合我市生态条件,突出原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我市“三山两河”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科学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充分发挥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我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4年修正)

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兰察布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8.07•【字号】•【施行日期】2024.08.07•【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17年1月22日乌兰察布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7年5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24年7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批准《乌兰察布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的决定》的决议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城乡建设行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业务指导工作。
旗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旗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对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
建立市、旗县审查审定工作机制,对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审定。
第五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苏木乡规划和嘎查村庄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苏木乡规划和嘎查村庄规划中划定。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规划(2017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发文字号】乌政字[2017]26号【发布部门】乌兰察布市政府【发布日期】2017.02.27【实施日期】2017.02.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乌政字〔2017〕26号 2017年2月27日)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现将《乌兰察布市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规划(2017-2020年)》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7年2月27日乌兰察布市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规划(2017-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66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6〕72号)精神,根据全国爱卫会《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16〕5号)部署和自治区爱卫会《内蒙古自治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通过建设健康城市健康村镇,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文化,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健康乌兰察布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实施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
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针对当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之中,促进健康服务的公平。
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
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促进部门协作,鼓励、组织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居民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活动,提高社会的参与度。
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谢谢你的关注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乌兰察布市规划局二〇一三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4第四章建筑间距12第五章建筑物退让22第六章建筑高度与景观控制30第七章建设用地绿地、出入口和停车33第八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 36第九章附则39附录一名词解释40附录二计算规则42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44附表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48表一居住建筑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4表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5表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5 表四工业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控制指标 6表五核定容积率与提供开放空间所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表11表六公共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23表七居住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23表八公共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24表九居住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24表十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宽度29表十一各类建筑停车位数指标3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城乡规划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适应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乌兰察布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规划区内各类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城市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当按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已经批准的该工程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如需变更建设工程的使用性质、规模、位置、高度、平面、立面、建筑外墙材料及其色彩等规划设计条件的,必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及其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活动。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控规)12.06.12

第一章概述一、规划背景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
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
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
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
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25•【字号】乌政办发[2014]40号•【施行日期】2014.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发〔2014〕40号)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大企事业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4月25日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我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在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我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功能完善”的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快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总体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创建目标中心城区力争2014年申报,2015年实现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各旗县市政府所在地争创自治区园林县城。
(一)综合管理目标:强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并严格执行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养护管理、义务植树等各项园林绿化制度,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科研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工作。
(二)绿地建设目标: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精心实施各类园林绿化工程。
2014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达到60%以上,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到0.25以上。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乌政办发[2014]40号【发布部门】乌兰察布市政府【发布日期】2014.04.25【实施日期】2014.04.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发〔2014〕40号)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大企事业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4月25日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我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在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我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功能完善”的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快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总体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创建目标中心城区力争2014年申报,2015年实现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各旗县市政府所在地争创自治区园林县城。
(一)综合管理目标:强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并严格执行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养护管理、义务植树等各项园林绿化制度,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科研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工作。
(二)绿地建设目标: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精心实施各类园林绿化工程。
2014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达到60%以上,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到以上。
最新乌兰察布城市规划技术规定

乌兰察布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市中心城区的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规划区以外村庄、集镇的建设按有关规定执行。
旗县市所在地、镇和建制镇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筑间距第四条多层及低层建筑间距除满足消防、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方面的要求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以下所述建筑间距均为最小建筑间距)。
(一)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南偏东或南偏西0°—15°,含15°),建筑间距:新建区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9—2.1倍,改建区为1.75—1.9倍。
(在规定范围内,层数高按上限,层数低按下限)2、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在15°—60°的住宅间距按下表执行。
3、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60°以上的),其间距:新建区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7—1.9倍,改建区为1.4—1.7倍,并且不小于20米(在规定范围内,层数高按上限,层数低按下限)。
4、当阳台累计长度大于(或等于)居住建筑长度的1/2时,建筑间距从遮挡建筑主体算至被遮挡建筑的阳台;当阳台累计长度小于居住建筑长度的1/2时,从遮挡建筑物的主体算至被遮挡建筑物的主体。
5、在核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以下原则计算:(1)平屋顶算至女儿墙顶,无女儿墙算至檐口;(2)坡屋顶坡度小于30°,高度计算至檐口;大于30°时,屋脊线平行于相关建筑的算至屋脊线,垂直于建筑的算至山墙斜坡高度的中点。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监督办法的通知-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监督办法的通知正文:----------------------------------------------------------------------------------------------------------------------------------------------------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监督办法的通知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现将《乌兰察布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监督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8月7日乌兰察布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监督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本办法的目的和依据为了促进规范性文件制定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和效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监督办法》和《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界定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发布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并对其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行政文件。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规范性文件涉及的技术和程序,适用本办法。
工作制度、人事任免决定等内部文件以及对外部具体事项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制定原则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坚持合法、公开、精简、效能和权责统一的原则。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一般包括制定目的和依据、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基本概念的解释和界定、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实体和程序规范、法律责任、施行日期等。
第六条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应当注重程序合法,维护法制统一;注重程序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注重程序公开,扩大公众参与。
乌兰察布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和规划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乌兰察布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和规划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21•【字号】厅发[2007]20号•【施行日期】2007.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乌兰察布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和规划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厅发〔2007〕20号)各旗县市区委、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委、办、局和人民团体:因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市委、政府决定对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和规划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调整。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城市规划委员会组成人员主任:李万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副主任:刘忠诚市委副书记王军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世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泉副市长石良先市政协副主席委员:张立中市委副秘书长靳来厚市政府副秘书长韩少谦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于敏市政协经济委主任黄宝玺市规划局局长李国市发改委主任高文阁市经济委主任郭仕臣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周明虎市财政局局长刘钦市建委主任窦爱礼市教育局局长王芳市文化局局长皇甫景龙市商务局局长兰永奋市卫生局局长徐志敏市科技局局长赵世宏市环保局局长韩有山市水利局局长兰和平市交通局局长梁润元市林业局局长贺喜格陶克陶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张景文市民政局局长刘广平市旅游局局长郝喜泉市农牧业局局长付绍英市地震局局长侯登旺市电业局局长白音宝力格市人防办主任魏毅集宁区区长雷儒鑫集宁区副区长戴军市交警支队队长侯文俊市消防支队队长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由市规划局局长黄宝玺兼任,副主任由市规划局副局长王雪峰担任。
二、规划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主任:刘忠诚市委副书记副主任:武泉副市长黄宝玺市规划局局长委员:张立中市委副秘书长靳来厚市政府副秘书长刘补亮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于敏市政协经济委主任王雪峰市规划局副局长张乌宁市发改委副主任夏宏杰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侯雁光市交通局副局长史宝霞市环保局副局长袁德明市人防办副主任雷儒鑫集宁区副区长安宝奎市建委城建科科长袁睿集宁区建设局局长专家委员会下设专家库,专家库组成人员如下:赵洪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李晓真中国建筑北京设计院副总、高级建筑师、高级规划师王丽娟北京祥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高级工程师李津莉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教授级规划师郑永平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监、注册城市规划师杨永胜内蒙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院长,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马慧渊内蒙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注册城市规划师富志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永鑫市书画院院长、美术师赵国华市诚信建筑设计院院长、一级注册建筑师安宝奎市建委城建科科长、工程师张旭市林业局林业规划队队长、正高级工程师赵利军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副高级工程师白桂林市水利局水利科科长、工程师赵利钢市消防支队建审参谋张启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负责人段兰栓电业局计划部副部长、工程师周世恩集宁区建设局总工程师韩忠贵市天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工程师薛俊市天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二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穆金玉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郭玉来市规划局建设用地科科长、工程师李英凤市规划局村镇科科长、注册房地产评估师李坚市规划局信息中心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工程师李静市规划局市政工程科科长、高级工程师张凤林市规划局规划科工程师规划评审专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黄宝玺(兼),办公室副主任王雪峰(兼)。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全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全(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呼政发〔2003〕89号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公司)现将《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三年十月三十日呼和浩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间距第四章建筑物退让第五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六章建筑容量控制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第八章建筑管理的其它规定第九章附则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呼和浩特市城市道路一览表附图一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图附图二建筑高度计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需要,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本市临时建筑、农村个人建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旗县所在地城镇和建制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1、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绿地率较高、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2、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3、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的住宅用地、宅基地或住宅与工业、商业、办公等建筑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四篇)

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乌兰察布市的城乡规划技术管理工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工作的各方面。
第三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规划编制第四条对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编制包括综合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第五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应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编制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第六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应遵循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布局。
第七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编制应充分调查研究相关资料,依托科学技术手段,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八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编制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参与性的规划决策。
第三章规划实施第九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规划的公示和审批程序,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十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实施应按照规划的时间表和步骤进行,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十一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第十二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实施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和配置资源,提高规划的实施效果。
第四章规划保护第十三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十四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得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城乡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
第十五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应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第十六条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应注重农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的规定,构成违法行为的,依法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对于不按规划实施、破坏规划保护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

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乌兰察布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批准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批准日期】2017.05.26【发布部门】乌兰察布市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7.06.22【实施日期】2017.08.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乌兰察布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2017年1月22日乌兰察布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已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乌兰察布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7年6月22日乌兰察布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17年1月22日乌兰察布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7年5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城乡建设行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业务指导工作。
旗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旗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对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
建立市、旗县审查审定工作机制,对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审定。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苏木乡规划和嘎查村庄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整理]乌兰察布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整理]乌兰察布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814a63eeff9aef8941e065e.png)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市中心城区的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规划区以外村庄、集镇的建设按有关规定执行。
旗县市所在地、镇和建制镇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筑间距第四条多层及低层建筑间距除满足消防、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方面的要求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以下所述建筑间距均为最小建筑间距)。
(一)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南偏东或南偏西0°—15°,含15°),建筑间距:新建区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9—2.1倍,改建区为1.75—1.9倍。
(在规定范围内,层数高按上限,层数低按下限)2、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在15°—60°的住宅间距按下表执行。
3、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60°以上的),其间距:新建区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7—1.9倍,改建区为1.4—1.7倍,并且不小于20米(在规定范围内,层数高按上限,层数低按下限)。
4、当阳台累计长度大于(或等于)居住建筑长度的1/2时,建筑间距从遮挡建筑主体算至被遮挡建筑的阳台;当阳台累计长度小于居住建筑长度的1/2时,从遮挡建筑物的主体算至被遮挡建筑物的主体。
5、在核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以下原则计算:(1)平屋顶算至女儿墙顶,无女儿墙算至檐口;(2)坡屋顶坡度小于30°,高度计算至檐口;大于30°时,屋脊线平行于相关建筑的算至屋脊线,垂直于建筑的算至山墙斜坡高度的中点。
鄂尔多斯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鄂尔多斯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总2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鄂尔多斯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注:文中带底纹加括号文字部分为原技术规定内容,加粗带下划线文字部分为修改内容,红色斜体文字为评审完善内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国家及自治区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区及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建制镇、各类新区规划范围内的各建设项目。
第三条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编制城市规划,均须执行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第四条城市土地分类按CBJl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第五条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 (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二)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应根据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和使用。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见表一。
表一(注:1.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中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编制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获准后方可执行。
) 第六条建筑容量的控制(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二的规定。
表二(二)集中商务区建设用地建筑密度不宜大于45%,容积率不宜大于。
(三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扩建、加层后对原有空间布局有不良影响的亦不得批建。
(四)使用较高的建筑容积率值时应采用较低的建筑密度值。
(五)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院校、体育场馆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二的控制指标。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城乡街路、居民区、建筑物名称和地名标牌管理技术规范的通知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城乡街路、居民区、建筑物名称和地名标牌管理技术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08•【字号】乌政办发[2008]122号•【施行日期】2008.09.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城乡街路、居民区、建筑物名称和地名标牌管理技术规范的通知(乌政办发〔2008〕122号)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各类新生地名不断涌现,特别是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发展迅猛,道路拓宽延伸,生活居住区、商住楼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大量出现。
为了从源头上把住地名命名关口,改变城镇地名命名混乱的状况,彻底扭转城镇地名命名更名管理滞后的被动局面,规范我市的地名管理工作,根据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民函〔2005〕122号)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内政办字〔2005〕242号)及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乌政办发〔2007〕99号)要求,今后凡居住区、商住楼及建筑物(群)的命名、更名,由开发建设单位向所在行政区民政局提供地名命名可行报告,报市地名公共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核发《乌兰察布市标准地名准用证》,方可办理立项、规划、建设等手续。
为此,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乌兰察布市城乡街路、居民区、建筑物名称和地名标牌管理技术规范》印发你们,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乌政办发〔2007〕99号)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九月八日乌兰察布市城乡街路、居民区、建筑物名称和地名标牌管理技术规范为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对外交往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乌兰察布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中心城市的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有关条款,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各项工程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无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旗县市政府所在地和建制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规划区以外村庄、集镇的建设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第四条城市土地分类按GBJl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第五条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二)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应根据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和使用。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见本规定附表一。
第六条建筑容量控制(一)民用建筑容量控制指标1、建筑密度(1)居住区建筑密度:桥西区宜在20%—30%之间;桥东区宜在20%—28%之间;新区宜在20%—25%之间。
(2)集中商务区建筑密度:新建区不宜大于40%,改建区不宜大于45%。
(3)其它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2、容积率(1)居住区容积率:桥西区宜在1.5—2.8之间;桥东区宜在1.5—3.0之间;新区宜在1.7—3.5之间。
(2)集中商务区容积率:新建区不宜大于5.0;改建区不宜大于5.5。
(3)完全地下室不计容积率,露出地面1.5米以上计容积率(包括商业及其他)。
(4)纯地下商业不计容积率。
(5)依据控规中容积率出具规划条件,方案容积率不得超过控规及挂牌地块条件的容积率。
(6)住宅顶层阁楼面积不计容积率。
3、原有建筑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扩建、加层后对原有空间布局有不良影响的亦不得批建。
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市中心城区的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规划区以外村庄、集镇的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
旗县市所在地、镇和建制镇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1、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2、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3、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4、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C)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3、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4、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5、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7、文物古迹用地(C7)指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它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8、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指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三)工业用地(M)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1、一类工业用地(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2、二类工业用地(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3、三类工业用地(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市中心城区的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规划区以外村庄、集镇的建房按有关规定执行。
旗县市所在地、镇和建制镇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1、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2、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3、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4、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3、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4、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5、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7、文物古迹用地(C7)指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它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8、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指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三)工业用地(M)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1、一类工业用地(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2、二类工业用地(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3、三类工业用地(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四)对外交通用地(T)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1、铁路用地(T1)指铁路站场和线路等用地;2、公路用地(T2)指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公路线路及长途客运站等用地,不包括村镇公路用地;3、管道运输用地(T3)指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4、机场用地(T5)指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用地。
(五)道路广场用地(S)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1、道路用地(S1)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用地,包括其交叉路口用地,不包括居住区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用地;2、广场用地(S2)指公共活动广场用地,不包括单位内的广场用地;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S3)指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不包括其它各类用地内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
(六)仓储用地(W)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1、普通仓库用地(W1)指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2、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3、堆场用地(W3)指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仓库用地。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
1、供应设施用地(U1)指供水、供电、供燃气、供热等设施用地;2、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等设施用地;3、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用地;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包括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5、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和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6、殡葬设施用地(U6)指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7、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9)指除以上之外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如消防、防洪等设施用地。
(八)绿地(G)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1、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2、生产防护绿地(G2)指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
(九)特殊用地(D)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1、军事用地(D1)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如指挥机关、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等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2、外事用地(D2)指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及其生活设施用地;3、保安用地(D3)指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部门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分局,该用地应归入公共设施用地。
(十)水域和其它用地(E)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全部水域。
1、水域(E1)指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水域,不包括公共绿地及单位内的水域;2、耕地(E2)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3、园地(E3)指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园地;4、林地(E4)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5、牧草地(E5)指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6、村镇建设用地(E6)指集镇、村庄等农村居住点生产和生活的各类建设用地;7、弃置地(E7)指由于各种原因未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8、露天矿用地(E8)指各种矿藏的露天开采用地。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和本规定《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的规定执行。
凡《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或者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特殊情况,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履行备案程序。
第六条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需进行各项用地的小类划分时,可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GBJ137─90)的规定进行。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注:√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满足一定条件可以审批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七条多层及低层建筑间距除满足消防、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等方面的要求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以下所述建筑间距均为最小建筑间距)。
(一)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南偏东或南偏西0°—15°含15°),建筑间距:新建区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9—2.1倍,改建区为1.75—1.9倍。
(在规定范围内,层数高按上限,层数低按下限)2、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在15°—60°的住宅间距按下表执行。
3、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60°以上的),其间距:新建区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7—1.9倍,改建区为1.4—1.7倍,并且不小于20米(在规定范围内,层数高按上限,层数低按下限)。
4、当阳台累计长度大于(或等于)居住建筑长度的1/2时,建筑间距从遮挡建筑主体算至被遮挡建筑的阳台;当阳台累计长度小于居住建筑长度的1/2时,从遮挡建筑物的主体算至被遮挡建筑物的主体。
5、在核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以下原则计算:(1)平屋顶算至女儿墙顶,无女儿墙算至檐口;(2)坡屋顶坡度小于30°,高度计算至檐口;大于30°时,屋脊线平行于相关建筑的算至屋脊线,垂直于建筑的算至山墙斜坡高度的中点。
(二)住宅建筑垂直布置且建筑的短边与另一建筑长边重合大于等于短边的1/2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小于1/2的不计遮挡因素,但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同时满足本规定的其他要求;1、住宅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2、住宅建筑东西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0倍;3、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时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4、如相对开窗的应考虑视线干扰,具体由规划部门另行确定。
(三)住宅建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按下表规定执行(四)住宅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且底层有商店、车库等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要扣除底层相应高度后,按本条(一)、(二)、(三)款规定计算。
(五)处于被遮挡位置的住宅建筑与遮挡建筑平行且错位布置,或虽不平行但在被遮挡建筑朝向方面有遮挡,其重叠部分小于等于6米时,其间距可不按本条(一)款执行,但必须按下列规定执行:1、南北向布置时,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2、东西向布置时,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0倍。
(六)多层住宅布置的山墙间距多层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该条主要考虑消防及其它防灾通道要求及交通要求)。
对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或管网埋设的由规划部门确定。
山墙开窗,不考虑日照;已有窗洞的,不考虑遮挡因素,但要考虑相应的消防要求。
(七)点式住宅作为遮挡建筑时,其间距按本条(一)、(二)、(三)、(四)、(五)款执行,取其下限值,并可适当放宽,具体由规划部门确定。
第八条高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南北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东西向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
高层住宅建筑与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如为旧区改造性建筑,由规划部门根据日照、防火、防灾、视线干扰等要求按照实际情况确定):(一)单幢高层住宅建筑与其北侧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30°以内)平行布置的间距不小于36米;高层住宅建筑与其东西侧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包括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向30°以上)的建筑间距应结合环境由规划部门确定,并且要满足消防、防灾、视线干扰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