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2. 确定各种教学目标的权重 3. 确立体现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三)建立科学评分制
✓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 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
▪ 探究活动: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吗? ▪ 准备探究所需材料,列好清单。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二、化学教育评价的两种认识论观点
✓ 1. 主观评价
“观察—理解”模式 整体考查评价,全面分析利弊 依赖于评价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2. 客观评价
“控制—量化”模式 整体解剖成若干要素 一般不受个人价值观念影响
✓ 3. “观察—理解”与“控制—量化” 的差别
▪ (2)作出探究的方案。准备实验用品,列出实验的清单。设计 探究表格。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五、现行考试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1. 影响化学教学方法 2. 影响情感培养 3. 影响化学学习方法 4. 影响个性发展 5. 影响成才目标
六、改革现行化学考试制度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考试观 ✓ 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科学命题制 ✓ 命题质量的重要性具体表现:
▪ 教育测量中,目的容易确定,属性则相反。 如:什么是探究能力?哪些行为可以看做 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行为?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三)教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 2.明确显示属性的方法
设置情境——学生进行思维操作——给 出思维操作结果或有外显行为——给出答 案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三)教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 3.对测量工具的质量要求 ▪ 可靠性 ▪ 有效性
▪ 我们将进行一次“活动表现评价”课堂活动,以“ 实验能否延 长蜡烛燃烧的时间?”探究活动为例。请同学们根据分好的小 组(探究活动小组、评价专家小组)进行课前的资料查询和整 理,为 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具体要求如下:
▪ 1、探究活动小组:
▪ (1)查找有关探究活动的资料,清楚探究活动有哪些环节?各 环节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的准备?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探究活动?
“控制—量化”模式
“观察—理解”模式
有指标体系 价值观统一 统一打分 追求行为性与客观性 适用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评价者为客体 强调教育活动的结论
无指标体系 价值观不同 评价报告 强调评价的教育性 适用于考查情意、态度、创造性 评价者参与教育活动 强调教育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定义:认识是人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二)认识的要素 1.认识的主体 2.认识的客体 3.认识的中介(人的实践活动、语言文字符
号等信息)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三)认识的过程 ▪ 1.认识的过程是反映的过程。 ▪ 2.认识的过程是信息选择、加工和改造的
▪ 三、化学教育测量的对象
1、对学生记忆化学知识水平的测量 2、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水平的测量 3、对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测量 4、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量 5、对教师化学教学水平的测量
……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四、现行化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考试目的功利化 2. 考试内容教材化 3. 考试题型标准化 4. 考试方式单一化 5. 评分标准精良化
▪ 三、认识与测量的关系 ▪ 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定量方法就是测量。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一、教育测量的要素与特点 ▪ (一)测量的要素 ▪ 1.单位 ▪ 2.参照点(量的起点) ▪ 3.测量工具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一、教育测量的要素与特点 (二)教育测量的特点
1.间接性和推断性
桌子的长度、溶液的温度、人的知识水平、 创造能力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3、分析与综合
着眼于局部 or 全局?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4、猜测法
根据不完全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
科学史上: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1904年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英国瑞利(L.Rayleigh)测定大气 密度和组成部分。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一、教育测量的要素与特点 (二)教育测量的特点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 免性
思考:凭借学生之间成绩的微小差异,判 定或排列学生的能力高低或名次,科学吗? 证据充分吗?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三)教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 1.明确所要测量的属性
为什么测量?(目的) 测量什么?(内容)
过程。 ▪ 3.认识是重构的过程 ▪ 4.认识的误差(永恒存在)
观测的角度、大脑加工环节的误差、个别误 差、认识手段的误差、特殊误差等。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1、比较和类比
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大同小异,小同大异。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2、归纳和演绎
从特殊到一般 & 从一般到特殊
ຫໍສະໝຸດ Baidu(四)认识的方法 5 、假说与模型 6、证明和反证 7、数学工具 ……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二、测量(measurement)的概念
▪ 测量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方式,也是 认识的一种方法。广义而言,测量就是根 据法则赋予事物数量,即用一定的规则给 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著名测量学家艾森克夫妇把“差异和分类” 的思想直接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先见。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主要内容:
一、认识 二、测量的概念 三、认识与测量的关系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一、认识 (一)关于认识
三个层次: 感知层次(感觉、知觉、直观) 悟解层次(理解、思考、领悟、懂得) 创新层次(预见、猜测、创意、设想等)
第一章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本章内容
测量的涵义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学习情境
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被测量。
桑代克
——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
学习情境
儒家有关于个别差异及其可测量性的论述
✓ 孔子——个别差异 “性相近,习相远”、“上智”和“下愚”
✓ 孟子——可测量性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 甚。 ”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三)建立科学评分制
✓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 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
▪ 探究活动: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吗? ▪ 准备探究所需材料,列好清单。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二、化学教育评价的两种认识论观点
✓ 1. 主观评价
“观察—理解”模式 整体考查评价,全面分析利弊 依赖于评价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2. 客观评价
“控制—量化”模式 整体解剖成若干要素 一般不受个人价值观念影响
✓ 3. “观察—理解”与“控制—量化” 的差别
▪ (2)作出探究的方案。准备实验用品,列出实验的清单。设计 探究表格。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五、现行考试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1. 影响化学教学方法 2. 影响情感培养 3. 影响化学学习方法 4. 影响个性发展 5. 影响成才目标
六、改革现行化学考试制度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考试观 ✓ 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科学命题制 ✓ 命题质量的重要性具体表现:
▪ 教育测量中,目的容易确定,属性则相反。 如:什么是探究能力?哪些行为可以看做 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行为?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三)教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 2.明确显示属性的方法
设置情境——学生进行思维操作——给 出思维操作结果或有外显行为——给出答 案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三)教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 3.对测量工具的质量要求 ▪ 可靠性 ▪ 有效性
▪ 我们将进行一次“活动表现评价”课堂活动,以“ 实验能否延 长蜡烛燃烧的时间?”探究活动为例。请同学们根据分好的小 组(探究活动小组、评价专家小组)进行课前的资料查询和整 理,为 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具体要求如下:
▪ 1、探究活动小组:
▪ (1)查找有关探究活动的资料,清楚探究活动有哪些环节?各 环节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的准备?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探究活动?
“控制—量化”模式
“观察—理解”模式
有指标体系 价值观统一 统一打分 追求行为性与客观性 适用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评价者为客体 强调教育活动的结论
无指标体系 价值观不同 评价报告 强调评价的教育性 适用于考查情意、态度、创造性 评价者参与教育活动 强调教育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定义:认识是人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二)认识的要素 1.认识的主体 2.认识的客体 3.认识的中介(人的实践活动、语言文字符
号等信息)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三)认识的过程 ▪ 1.认识的过程是反映的过程。 ▪ 2.认识的过程是信息选择、加工和改造的
▪ 三、化学教育测量的对象
1、对学生记忆化学知识水平的测量 2、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水平的测量 3、对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测量 4、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量 5、对教师化学教学水平的测量
……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四、现行化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考试目的功利化 2. 考试内容教材化 3. 考试题型标准化 4. 考试方式单一化 5. 评分标准精良化
▪ 三、认识与测量的关系 ▪ 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定量方法就是测量。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一、教育测量的要素与特点 ▪ (一)测量的要素 ▪ 1.单位 ▪ 2.参照点(量的起点) ▪ 3.测量工具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一、教育测量的要素与特点 (二)教育测量的特点
1.间接性和推断性
桌子的长度、溶液的温度、人的知识水平、 创造能力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3、分析与综合
着眼于局部 or 全局?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4、猜测法
根据不完全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
科学史上: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1904年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英国瑞利(L.Rayleigh)测定大气 密度和组成部分。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一、教育测量的要素与特点 (二)教育测量的特点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 免性
思考:凭借学生之间成绩的微小差异,判 定或排列学生的能力高低或名次,科学吗? 证据充分吗?
第二节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 (三)教育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 1.明确所要测量的属性
为什么测量?(目的) 测量什么?(内容)
过程。 ▪ 3.认识是重构的过程 ▪ 4.认识的误差(永恒存在)
观测的角度、大脑加工环节的误差、个别误 差、认识手段的误差、特殊误差等。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1、比较和类比
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大同小异,小同大异。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四)认识的方法 2、归纳和演绎
从特殊到一般 & 从一般到特殊
ຫໍສະໝຸດ Baidu(四)认识的方法 5 、假说与模型 6、证明和反证 7、数学工具 ……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二、测量(measurement)的概念
▪ 测量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方式,也是 认识的一种方法。广义而言,测量就是根 据法则赋予事物数量,即用一定的规则给 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著名测量学家艾森克夫妇把“差异和分类” 的思想直接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先见。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主要内容:
一、认识 二、测量的概念 三、认识与测量的关系
第一节 测量的涵义
▪ 一、认识 (一)关于认识
三个层次: 感知层次(感觉、知觉、直观) 悟解层次(理解、思考、领悟、懂得) 创新层次(预见、猜测、创意、设想等)
第一章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本章内容
测量的涵义 化学教育中的测量
学习情境
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被测量。
桑代克
——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
学习情境
儒家有关于个别差异及其可测量性的论述
✓ 孔子——个别差异 “性相近,习相远”、“上智”和“下愚”
✓ 孟子——可测量性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 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