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重庆市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草稿)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课程类别:必修课制定时间:2011年3月30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制《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8年制定)一、课程类型:必修课二、先修课程:无三、学时:68学时四、课程概述:《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幼儿心理的面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

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六、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

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构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提高认知能力。

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心理学内容,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现场实验、观看心理实验教学片等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实验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多接触幼儿,熟悉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心理现象,使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幼儿生活实践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及对象;了解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心理的实质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概述一、什么是心理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第二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一、实证研究法二、理论研究法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二、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学要求: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功用,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幼儿教育中发展幼儿感知觉应该注意的事项;记忆的概念、种类,记忆的过程,幼儿期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基本特征,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4、情绪和情感的作用第一节,这种体验分为1、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2例题:⑴比起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许多孩子先学会离园时说“再见”,这表现了情绪情感的()A.动机作用B.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例题:⑴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A.情感要受情绪的制约和调节D.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左右B.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⑵情绪的外部表现叫()情感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C.A.表征 B.表象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情绪表现一样D.C.情感 D.发生时间较早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⑶人在得意时“摇头晃脑”,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捶胸顿足”这表现了人的()A.面部表情B.体势表情C.言语表情D.都不是例题:⑴下列特点属于情感的是()第二节情境性A. B.暂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情绪包括1 发生时间较早D. 稳定性 B.2、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_________。

A.分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B.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价值。

3、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_________C.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对婴幼儿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 D.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经、4________是婴儿与成人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历两个阶段__________的新生儿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5、第三节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__________61、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7、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

2、在_3_岁前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_____________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2.情绪与情感与认知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就是,认知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就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与调节,另一方面,情感就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就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就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与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就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与情感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就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与恐惧则就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就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与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就是婴儿与成人沟通与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就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就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儿童发展理论(王振宇主编)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格塞尔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

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1.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认知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板书用笔、卡片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认知发展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典型案例,解释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幼儿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幼儿,分析其认知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或心理现象: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以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P2-6)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2、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大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4、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第一,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5、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11-18页)(把这个地方的研究方法自己看仔细点)可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实证研究法又可具体表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6、什么是实证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7、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有哪些分类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方法。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心理实质(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1、心理学2、条件反射3、无条件反射4、第一信号系统5、第二信号系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3.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第二章心理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观察法(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简答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3.人的心理、意识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新生儿 2.婴儿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试述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培养婴儿心理的发展要注意些什么? 3.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记忆力的发展?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前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影响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条件。

2.幼儿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3.应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以发展儿童智力?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游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幼儿期游戏的特点。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2.幼儿期双手动作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的教学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特点? 3.幼教工作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幼儿入园时常常发生什么行为问题?我们如何处理?第六章幼儿期注意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特征? 2.注意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注意? 4.幼儿期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 6.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7.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第七章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感觉 2.知觉 3.观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些什么功能? 2.人类有哪些感觉和知觉?3.说明幼儿观察发展情况。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4.情感过程5.意志过程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四、判断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一、填空1.人脑是的器官,心理是的机能。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越来越复杂,而越来越完善。

3.脑的进化过程不是强拆重建,而是不断、、和的过程。

4.神经信息传导的时速是公里,也就是每秒米。

5.大脑的主要机能是、、、和发布各种信息。

6.大脑分为四个机能区,其中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有关,额叶与有关。

7.大脑皮层上绝大部分部位不承担具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集中用于处理,如。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2新生儿偏好甜味;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8.视觉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4.方位知觉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四、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八记忆恢复现象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七、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做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2.具体形象思维:看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三表征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四概念: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动物——狗——哈巴狗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3.幼儿的计数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五问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3.情绪调控的方式: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①生理放松②重建认知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③破坏策略: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①规则驱动的掩蔽②情境驱动的掩蔽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的作用2.同伴的影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3.教师的影响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①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②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概述一、社会化的概述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二内容1.语言的发展2.亲子关系3.同伴关系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1.完整的自我①角色系统②能力结构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二、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知觉表达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①0-3个月:单音节阶段②4-8个月:多音节阶段③9-12个月:模仿音阶段二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3.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单词句1岁到2岁时:双词句儿童早期的语言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4、语用能力的发展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3行动的调节能力自我中心语言:①重复②独白③集体独白社会化语言:①适应性告知②批评各嘲笑③命令请求和威胁④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①习得的时间②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常物B. 表现策略三、亲子关系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2.不安全依恋①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②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五依恋的作用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四、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3.培养积极性格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同伴交往:互惠性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身体特征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2幼儿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精心整理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1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3—4岁的幼儿的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变。

在幼儿园中大班的儿童中,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大。

14.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而是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

15.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表现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与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及心理体验全面生效。

16.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的目的,有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特征性调控(为了调控一种情绪,激发和调动另一个活动)。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任然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

20.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21.随着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1)建构性策略(利用建设性的建议);(2)回避策略(回避冲突,寻找新的活动);(3)破坏策略(情绪调控失败)。

2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以及利益的冲突,人们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024年幼儿心理学第三章注意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第三章注意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第三章注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学第三章“注意”的内容。

具体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一、二节,详细讲解注意的定义、注意的种类、注意的机制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注意的定义、种类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 学习注意力的培养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幼儿注意力的引导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中的注意力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注意的种类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注意机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幼儿注意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幼儿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

【实践情景】小明在幼儿园课堂上总是容易走神,老师该如何引导他集中注意力?2. 理论讲解:(1)注意的定义和种类。

(2)注意机制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导入环节的实践情景,设计引导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注意的定义、种类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 注意机制图解。

3.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位幼儿的注意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答案: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等特点,设计合理的引导方法,如游戏法、情境法等。

2.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谈谈你对注意力的认识。

答案:从注意力的定义、种类、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说明培养注意力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注意力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幼儿注意力的研究进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李桂忠小学心理学教学及复习知识要点第一部分说明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要求的层次:[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知道名词、概念、原理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包括必要的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的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或能综合运用多项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本课程教学及复习的重点:第一章第一节一第二节一二第二章第一节一三第二节二三第三节一三四四第四节三第三章第一节一二三四第二节四第三节一二第四节五第四章第一节一二三四五第二节二第五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二第三节一二三第四节一第六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四第八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一二第九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二第十章第一节一二三第二节一第三节一三第十一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一二本课程建议参考书:《心理学教程》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二部分各章的知识要点李桂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是婴儿与成人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郝君和凯文对教师制定的规则反应不相同,按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会的观点,如何解释和描述这种差异呢?幼儿的道德发展有哪些水平呢?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具体又有什么表现呢?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获得关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科学认识。
通过对故事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程——幼儿的道德行为与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典型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具体的两个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只有少数成人达到阶段五,达到阶段六的更是少见。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都是按顺序经过这几个阶段的,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
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对偶故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妈妈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房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子内有15只杯子。结果约翰打开门,撞倒了椅子,打碎了15只杯子。
第4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强调服从法律,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5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如法律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民主程序协商改变。
第6阶段:普遍的原则
这一阶段个体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概念: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一)语音的发展特点: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

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王振宇主编心理学教程及复习知识要点李桂忠小学心理学教学及复习知识要点第一部分说明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要求的层次:[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知道名词、概念、原理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包括必要的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的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应用] 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或能综合运用多项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本课程教学及复习的重点:第一章第一节一第二节一二第二章第一节一三第二节二三第三节一三四四第四节三第三章第一节一二三四第二节四第三节一二第四节五第四章第一节一二三四五第二节二第五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二第三节一二三第四节一第六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四第八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一二第九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二第十章第一节一二三第二节一第三节一三第十一章第一节一二第二节一二本课程建议参考书:《心理学教程》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二部分各章的知识要点李桂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课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够分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
04
感知外部世界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语言环境
幼儿通过感知外部世界中的语言环境,逐渐学会发音、词汇和语法 结构,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模仿能力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和口音,逐渐习得 正确的发音和表达方式。
社交互动
幼儿在与其他人的社交互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使用恰当的语 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
阅读绘本和故事书
与幼儿交流时使用清晰、简单的语言,并 鼓励他们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和故事书,培养他们 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互动的语言环境
鼓励创造性和想象力
与幼儿进行对话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 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 他们的语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幼儿能够逐渐感知到时间的周期性,如日夜、季节等,并能够根据 这些周期性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运动知觉
1 2 3
主动运动知觉
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动作和运动,逐渐建 立起对自己动作和运动的感知,能够感知到自己 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
被动运动知觉
幼儿能够感知到自己被动的运动状态,如被抱起、 被推拉等,并能够根据这种被动运动来调整自己 的姿势和动作。
不同味道。
鼓励探索和发现
提供安全的环境
确保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让他 们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鼓励尝试和实验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让他们通 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理学》第四章幼⼉的社会化第四章幼⼉的社会化什么是幼⼉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童在⼀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际关系,妥善⾃治,从⽽客观的适应社会⽣活的⼼理发展过程。

第⼀节幼⼉语⾔的发展3-4岁时幼⼉词汇量快速⼤战的时期。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幼⼉⼀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上最先掌握名词。

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幼⼉运⽤词汇的能⼒了,收到认知发展⽔平的制约。

凡是幼⼉能理解也⽤对了的词,我们城市为积极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词汇。

反之,幼⼉,虽然能理解却不能争取使⽤的词,我们称之为消极词汇。

四、幼⼉语⾔能⼒的发展语⾔能⼒是指幼⼉如何运⽤语⾔进⾏⼈际交往的能⼒,这是反映⼉童语⾔⽔平的重要标志。

(4种)(⼀)适合的表达⽅式(⼆)连贯的复述能⼒(三)⾏动的调节能⼒⾃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

⾃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1. 重复。

⼉童重复或⼩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仅仅是因为他⾼兴这样做。

2. 独⽩。

⼉童⼤声的对⾃⼰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

3. 集体独⽩。

当其他⼉童在场时,⼉童⼤声的⾃说⾃话,但其他⼉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1. 适应性告知。

⼉童⼒求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不是讲给⾃⼰听,也就是传递⾃⼰的意思。

如“这边不能过去的”2. 批评和嘲笑。

⼉童有时在强烈的情感因素下,会肯定⾃⼰⽽贬低别⼈。

如“我的这本书⽐你的好看”3. 命令、请求和威胁。

这类语⾔在⼉童中有明显的相互作⽤。

如“过去点,这边要放玩具的”4. 问题与回答。

⼉童会提出很多问题,同时⼤多要别⼈答复,⼉童的回答往往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

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要,我还没玩好呢”⼤约到6 、7岁,⼉童的⾃我中⼼语⾔逐渐向社会化语⾔过度(四)语⾔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1~2岁⼉童语⾔的习惯策略上看,有指物质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是婴儿与成人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12.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3.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1—3岁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3—4岁的幼儿的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变。

在幼儿园中大班的儿童中,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大。

14.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而是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

15.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表现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与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及心理体验全面生效。

16.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与生理刺激相联系);(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3)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17.儿童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集中表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之一。

(3)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

18.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测、评估和改变。

情绪调控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

19.情绪调控方式的分类:适应性调控(以社会能够容忍或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延缓某种情绪)、功能性调控(服从于个人的目的,有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特征性调控(为了调控一种情绪,激发和调动另一个活动)。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任然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

20.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21.随着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1)建构性策略(利用建设性的建议);(2)回避策略(回避冲突,寻找新的活动);(3)破坏策略(情绪调控失败)。

2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以及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这就叫情绪掩蔽。

情绪掩蔽的驱动因素:(1)规则驱动的掩蔽(由于文化的要求对情绪的掩蔽);(2)情景驱动的掩蔽(出于某种利益的需要将自己的情绪掩蔽起来)。

情绪掩蔽的获得渠道:(1)家庭(2)同伴交往(3)社会文化。

适宜的情绪掩蔽,是幼儿对具体情境做出恰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23.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三方面: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作用。

(2)同伴的影响(3)老师的影响。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1.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的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人对社会的认识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2.独立掌握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儿童社会化,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发展过程,社会化不是消灭个性,也不是消除个别差异。

3.儿童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

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认知、情感、社会化三者密不可分,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丰富了人的认知和情感,情感推动认知和社会化,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

4.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

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评价三个方面。

从社会化角度来看,完整的自我包括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

5.婴儿对语言的知觉其实与语音的反应,婴儿语言知觉能力五阶段:第一阶段胎儿中后期(有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第二阶段出生后一个月(这时的婴儿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第三阶段 2个月到3—4个月(开始处理言语中的交往信息,或的语言范畴性的知觉能力);第四阶段 5个月到8—9个月(婴儿学会了辨别语言方面的信息);第五阶段 9—12个月(辨别出母语的各种音素)。

6.婴儿语言表达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8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9—12个月),模仿音节阶段。

7.儿童语音的发展在儿童四岁时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

8.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是儿童词汇增加较快的时期);(2)词类范围扩大(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消极词汇:不理解也不能正确使用或理解不能正常使用)。

9.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10.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表现:(1)合适的表达方式;(2)连贯的复述能力;(3)行动的调节能力,儿童最初的语言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表现形式有三种: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1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性语言,四种表现形式:(1)适应性告知(2)批评和嘲笑(3)命令请求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12.儿童语言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13.幼儿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依恋。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14.依恋的类型:安全性依恋(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愿意主动分享,70%)、回避型依恋(外显行为问题,攻击性强,10%)、矛盾型依恋(情绪抑郁、胆小、退缩内隐的行为问题,20%)。

15.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2)婴儿的气质类型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

16.同伴关系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

归属、爱、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归属感的源泉,是儿童得到爱和尊重的前提;(3)培养积极性格。

17.婴儿期和幼儿早期同伴交往的特点:第一年,儿童或的重要的社会技能和行为;第二年,他们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社交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现象。

19.幼儿的5种交往策略由少到多依次为: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多的“互惠性”倾向,而与成人交往中表现出“服从性”倾向。

20.同伴交往策略的获得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是主客体积极作用的结果,通过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1)身体特征;(2)行为特征;(3)认知能力;(4)成人的鼓励。

22.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年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的影响。

2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变现形式:工具性侵犯(达目的);敌意性侵犯(恶意伤害另一个人)。

24.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教育方式);(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劣、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

25.皮亚杰对儿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方面,具体表现为儿童对规则的态度,运用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岁之前)他律阶段;第二阶段(10岁之后)自律阶段。

26.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p180)。

27.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1)具体性(2)他律—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

28.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及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