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名称的由来

训诂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成系统的训诂工作始于汉代。

“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又如《方言》:“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如《尔雅·释训》:“张仲孝友。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穆穆、肃肃,敬也。”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又《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氏注云:“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尔雅·释诂》:“训,道也。”道通导,导者疏导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按: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十一下:“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流则成災,故災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害也,从一雝川。”)。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2.训诂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

(1)注释工作

A. 词义训释——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如《爾雅·釋訓》:“之子者,是子也。”

B.文意训释——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

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毛传》:“之子,嫁子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之,犹是也。之子为嫁子,传随文训也。”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A.为了集中使用某种材料而编纂。如《爾雅》。

B.在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如《說文》。

(3)考证工作——包括考释和证明。

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

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

3、训诂材料

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如《毛诗诂训传》、《毛诗笺》。

(2)纂集类训诂专书

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

(3)考证材料

如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等。

清代歷史考據三大名著: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趙翼《二十二史剳記》;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附: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材料

《国语·周语下》:

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单子俭敬让咨,以应成德。单若不兴,子孙必蕃,后世不忘。

二、什么是训诂学

1、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2、训诂与训诂学之别:

黄焯编、黄侃著《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3、训诂学的范围

训诂学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早期训诂学(汉代-明代)

(2)晚期训诂学(清代-近代)

(3)现代训诂学

4、训诂学的学科地位

(1)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

传统的“小学”(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一种学问)分成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的总和,就是我国初具规模的传统语言学。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

(2)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有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文化传播的任务。

三、为什么要学习训诂学

訓詁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它是我們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所必備的基本工具,在語文工作中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为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一)训诂学是古代汉语的提高课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清黄生《义府》卷二:“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

(二)训诂学是文史研究的必修课

1、训诂学与文学的关系

《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闻一多全集·诗经编·诗新台鸿字说》认为:“鸿”为“苦蠪”之合音字。《广雅·释鱼》:“苦蠪,蝦蟆也。”《名医别录》:“蟾蜍,一名苦蠪。”

2、训诂学与史学的关系

杨英法、杜献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理解辨误》(甘肃社会科学2005 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