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知识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
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
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18适应性:是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
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33光斑: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入射到冠层内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的直射太阳光
34光周期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3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38地形逆温:在山地区域,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部或谷地要快,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中便
形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
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温
39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40节律性变温: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1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42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43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
44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45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才能开始生长和发育。
4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T-T0)
47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
48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1kg水分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g)
49耐旱树种:能够在干旱条件下长期忍受水分不足,并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
50湿生树种: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很高,甚至水分过高,大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的植物。
51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森林这种蒸腾蒸发
52地表径流降水或融雪强度超过入渗强度,超过的水量的水量可能暂时留于地表,当地表贮留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处流动,成为地表水流而汇入溪流的过程。
53森林土壤是地表的一部份,是森林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的基质,它由矿物和有机物组成,含有不同数量的水分和空气,并被生物居住着。
54森林死地被物:林地表面当年和往年的凋落物及生物残骸的总称。
55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56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基本类型
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中性作用:附生对抗:竞争,寄生,捕食,草食,抗生。
57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58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
59自疏现象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
60-3/2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作图时,具有-3/2斜率
6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62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也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
63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64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受竞争影响的现实的生态位。
65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66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
67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
68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69竞争释放(competion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70寄生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71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
互利共生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
72存活曲线是以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率为纵坐标所作的曲线图。
73静态生命表
74动态生命表
75在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森林群落
76森林群落的成层现象森林植物按照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77乔木的地上成层结构在林业上称为林相
78群落交错区: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
79森林线:森林与其他地带植被的交错区
80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81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为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82森林群落演替就是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
83侵移:从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定居地的过程
84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
85森林群落“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
86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87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演替系列中的每一个明显的步骤
88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89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90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91次生裸地:是植物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
92次生林: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
93原始林:在自然状态下,未经外界因素严重干扰的森林群落。
94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旱生演替
95进展演替: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的过程。
96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朝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方向退化的过程。
97系统: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98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99消费者: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生存的异养生物。
100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10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102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103生物放大作用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104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105碎屑食物链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6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07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108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109净初級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110总初級生产量:GP=NP+R
111初級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12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
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113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114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115分解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
116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117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
118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119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20库: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
121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
122周转率:=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123周转时间:=库中营养物质总量/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
124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
NH4+,为植物利用。
125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126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127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大题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
1、按生物组织层次划分: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
(传统上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从个体水平开始)
2、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
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3、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
学、湿地生态学等等。
4、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占居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占陆地面积近30%,占60%以
上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十分复杂的结构。
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
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植被是在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即有明显的经纬向水平分布,又有山地的垂直分布带谱。
4)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调控能力。
能自行调节和维持系统的稳定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系统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的属性,
5)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三大效益)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经济效益:指从森林中直接获取木材和其他产品的直接效益。
2)森林的生态效益:指森林在维持生物之间、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所具有的一切作用。
通常包括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
沙、减轻水旱灾害等
3)森林的社会效益: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包括美学效益、游憩效益(森林浴)、教育价值等方面。
四、生态因子作用规律
1、综合性: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一个因子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B)一个因子的生态作用需要有其它因子配合才能表现出来,同样强度的因子配合不同,
生态效应不同。
C)不同生态因子的综合,可产生相似或相同的生态效应。
2、非等价性:
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主导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空间、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
3、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前面提及各个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另一因子增加而得到调剂或补偿,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然而,生态因子之间又是不可代替的,温度再高也决不能代替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土壤养分再丰富也绝对代替不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这一定律适用于稳定状态。
(2)要考虑因子的相互作用(替代和颉颃作用)。
2、限制因子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并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不同而有差异。
(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3)、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4、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
二、生物对环境适应
1、适应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少
2、生态幅
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3、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任何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生物的耐受限度和最适生存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扩大,也可能受到其他生物的竞争而被取代或移动位置。
即使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
(1)、内稳态
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是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
(2)、驯化(acclimation)
生物借助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并可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也会发生移动。
4、生物对环境适宜的类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类型主要有形态结构的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和营养适应四大方面
(1)、形态结构的适应
(2)、行为适应——运动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
(3)、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蛰伏)生理生化变化
(4)、营养适应
六、光强的变化规律(空间、时间)
•1、纬度:随着纬度增长,光强逐渐减弱(?高纬度地区在夏天却有高的生长力)•2、海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
•3、坡向/度: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平地>北坡。
北坡上坡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大。
4、时间:季节:夏强冬弱;中午最大,早晚较小
5、光照在森林群落内自上而下逐渐减弱(垂直分层)(水域)
七、光强的生态作用
1、光合作用
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的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作用的消耗。
当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它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强。
2、光照强度对森林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1)充足的光照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率。
•2)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营养积累,促进林木的开花结实。
八、森林植物对光强的适应
1、森林植物的耐荫性(是植物对光照强适应表现)
(1)、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环境中不同的光照强度,植物适应后便形成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
1)阳性植物2)阴性植物:3)(中性植物)耐荫植物
(2)树种的耐荫性
a、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
b、耐荫树种
c、中性树种
(3)树种耐荫性的鉴别
1)根据树种的更新特性进行鉴别
能够在空旷地或采伐迹地上更新的树种判别为阳性树种;能够在林冠下完成更新树种为耐荫树种
2)从外部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3)生理特征
根据树种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判断树种的耐荫性是现代植物生理生态学常采用的
方法。
利用现代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在短时间内可以测定供试植物的光响应曲
线,求出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根据各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排序,可以
比较树种的耐荫性。
(4)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
1)年龄: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幼苗阶段耐荫性较强,尤其是壮龄后需
光较强的光照。
2)气候:温暖湿润条件下树木的耐荫能力较强干旱、寒冷条件下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