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徐光宪
化学原理(1)
2、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放射性和铀裂变的重大发现,打开了原子 物理学的大门。 化学键和和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使 化学进入实验和理论计算并重的新时代,使人 们对分子的理性设计和剪裁成为可能。
化学动力学与分子动态学的研究,使人们 能深入到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内部运动,分子 间相互作用和碰撞过程来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 与机理
(3) 化学实验方法学推动其它学科在分子 层次上观察和测定物质的变化过程。
化学不断研究和建立各种分析和检测方法, 检测物质的组成、形态、结构、理化性质的原 理、方法和技术,推动了各个学科的发展。 各种光谱、波谱、能谱技术 各种化学、生物传感器、微流技术 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4、 推动了化学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
燃烧的氧学说, 物质不灭定律
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 门捷列夫
原子论(1827) 分子假说(1811) 元素周期律(1869)
第三时期:20世纪 现代化学飞速发展,化学的理论、研究 方法、实验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深刻 的变化,并衍生出更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二、20世纪的化学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 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1、 化学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物质基础 化学包含两类不同的工作:有些化学家在 研究自然界并试图了解它;同时另一些化学家 则在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和寻找化学变 化的新途径 化学不但能够大量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 物质,而且能够根据人类的需要创造出自然界 本不存在的物质
高分子化学 ( Polymer Chemistry )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 放射化学与核化学( Nuclear Chemistry)
材料化学 能源化学
化 学
环境化学 地质化学 天体化学
以哲学视角品味化学教育
作者简 介 : 蔡礼儒 ( 1 9 7 2 一) , 男, 四川平 昌人 , 南充 高级 中学高级教师 , 研究 方向 : 化学 教学论 、 化学史 。
l 23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的氧化 剂就无 所 谓 还 原 剂 , 没 有 氧 化 反 应 就 没 有 还 原反应 。这 是对立 的两 个方 面 ( 矛盾 ) , 却形 成 了不 可分割 的有 机联 系 , 这 充 分 诠 释 了 唯物 辩 证 法 最 根 本 的规 律—— 对 立 统 一 规律 , 这 是 唯 物 辩 证 法 的核
一
为它 是 在泛 分子 层 次上研 究 化学 物质 的组 成 、 结构 、 性质 和 变化 的科 学 。研 究 对象 为 物质 世 界 , 其化 学 变化 实质 是组 成 物 质 的微 粒 , 特 别 是 原 子 间 进行 的
重新组合 , 所以化学研究 的主要方 向之一是原子 的 运动 。化 学平 衡 便 是 物 质运 动 规 律 的有 力 证 明 , 化 学平衡 具 有三个 特 点 : 1 . 动态 平衡 : 正 逆反 应 速率 相 等且不等于 0 ; 2 . 浓度一定 : 各组分物质 的量、 质量、 浓 度保 持恒 定 ; 3 . 受外 界 条件 影 响而 改变 。这 说 明 : 物 质运 动 的绝对 性 和静止 的相对 性 。
( 二) 一) 唯 物 主 义物质 观 与运 动观 辩证 唯 物 主义认 为 , 世 界是 物 质 的 , 物质 是 客 观
存在 的 , 物质 世界 处 于永 恒 的运 动 之 中 , 运 动是 物 质 的存 在方 式 和 根 本 属 性 l 3 。这 种 唯物 主义 的 物 质
第3 0卷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PSC-1-N12
相继走出低谷柳暗花明迈入新层次相继走出低谷,柳暗花明,迈入新层次。
过去一二百年,化学各分支全面出击,节节胜利。
农业、新药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on line)、实时化(real time)、原位化(in situ),在体化(in vivo)、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
超分子化学是新层次上的化学。
徐光宪, 中国科学基金, 2002, 2: 70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王夔, 香港化学, 1997 创刊号, “新层次上的化学”. 化学通讯, 1997, (4): 1-5;分子化学基于原子间的共价键,而超分子化学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造块靠分子间非共价键缔合。
诸如底物与受体蛋白的结合、酶反应、多蛋白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越分子范畴”的化学,是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更高复杂性的有组织实体。
包括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的含义明确的超分子(supermolecules)和有组织的多分子体系。
二、超分子化学发展概况细胞膜:蛋白质α-螺旋蛋白质β–折叠DNA双螺旋J.L. Sessler, C.M. Lawrence, J. Jayawickramarajah. Chem. Soc. Rev, 2007, 36: 314.A Ch I Ed1988271021 Angew. Chem. Int. Ed., 1988, 27:1021.D. J. Cram. Angew. Chem. In Ed., 1986, 25:1039-1057. “Preorganization-From Solvents to Spherands”Angew. Chem. In Ed., 1988, 27:1009.常见氢键类型: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是构筑超分子体系的一种较强的重要次价相互作用,中性物种之间:5-60 KJ/mol;如果有离子物种参加,可远大于此。
浅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的 目的 , 以及所涉及的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以互动
的方式 对 学生 加 以强化 和强 调 ; 学 生可 以主 动驾 让 驭 整个 实 验 , 量启 发 引导学 生 自己解 决实 验 中遇 尽 到 的 与理论 不完 全相 同的现 象 ; 励学 生在 实验 报 鼓 告 中对 问题 提 出见 解 , 表 不 同 看 法 , 发 式 实 验 发 启 教学 法 , 较好 地发 挥 了学 生 的主 动 性 和积 极 性 , 让
摘
河南 郑 州
要 : 据 实验课程的特点 , 根 以学生为主 , 改变学习方法 , 学生 由被 动学 习转为主动 学 习, 使 结合 具体的教学 实践 , 强学习兴趣 , 强 学生的创 新 能力 , 学生 为应付考 试转 变 为发 展 能 增 加 使
力而学 。
关键词 : 无机化学 实验 ; 实验教 学 ; 改革
已经学 过 的 内容 , 生 只 需 “ 方 抓 药 ” 能 完 成 学 照 既
实验 中归纳完善, 因此化学实验课教学 的核心内容 就应当是 “ 化合物 的发现 、 识别 、 合成和材料 的制
备 ” 。 无 机 化 学 实验 是 化 学 系学 生 的第一 门专 业 基
试验 , 这对于没有或者少量接触实验训练的学生来
着“ 想法” 去做 , 善于“ 手脑并用” 将设想转变为现 ,
实“ 正是 在这 些意 义 上 , 化学 才 被 认 为是 一 门实 验
科学 ” 2 纪化学 的 四大难 题 ¨ ,还 需要 继 续 从 ,1世 J
等等 , 教材详细地列 出了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试剂 用量 等等 , 这些实 验所 涉及 的原 理大 多 是在 中学 而
是 因为 实验教学 在化 学 教 育 方 面 起着 课 堂 讲 授 不
21世纪四大化学难题
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化学是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八大新兴科学紧密联系、交叉和渗透的中心科学。
前不久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化学会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指出,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一路繁荣的世纪,同时化学也面临四大难题。
徐光宪说,化学的核心是合成化学,在20世纪的100年中,化学合成和分离了2285万种新物质、新药物、新材料、新分子以知足人类生活和高新技术进展的需要,没有哪一门其它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新物质,在合成化学领域共取得41项诺贝尔奖。
若是没有合成各类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不能控制传染病和减缓心脑血管病,平均寿命要缩短25年;若是没有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的技术,人类生活要受到专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的化学制备的硅单晶片生产的,运算机的存储器等其它部件用了大量的化学合成材料;专门是若是没有哈勃发明的高压合成氨技术和以后的合成尿素技术,世界粮食产量至少要减半,哈勃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尔后,C·博施改良了哈勃流程也获诺贝尔奖。
所以国别传媒把哈勃流程评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
1.合成化学难题-化学反映理论成立严格完全的微观化学反映理论,是21世纪化学应该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如何成立精准有效而又普遍适用的化学反映的含时多体量子理论和统计理论?化学是研究化学转变的科学,所以化学反映理论和定律是化学的第一根本规律。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理论方式对描述复杂化学体系还有困难。
因此,成立严格完全的微观化学反映理论,既要从初始原理动身,又要巧妙地采取近似方式,使之能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决定某两个或几个分子之间可否发生化学反映?可否生成预期的分子?需要什么催化剂才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反映?如安在理论指导下控制化学反映?如何计算化学反映的速度?如何肯定化学反映的途径等,是21世纪化学应该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化学史-绪论
绪论1、什么是化学史?化学史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对人类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描述。
这种历史的描述是在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及特定的文化知识背景下进行的,难免带有观念上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史时,要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不能被一家之说所束缚。
主观上的思维定势会对我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带来极大的危害。
例如,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等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被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思想家们看到了他们的理想结出了硕果,政治家们看到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大批的无聊的文化人唱着赞美诗,歌功颂德。
其实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我们看一看现实,问一问自己的良心,生活在森林中的原始人平均寿命有一百多岁;近一百多年中对环境的污染大大超过了几千年的总和,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使许多冰川的面积在缩小;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几个地球;资源的大量开采,我们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社会的竞争机制,使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由此引发的那些精神崩溃自杀的人有多少?遭受疾病侵扰的人有多少?所以按思维定势来看问题是要陷入盲目的。
我们不是历史地旁观者,今天的现实就会变为明天的历史,时间就是这样无情,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
在灾害和疾病面前(例如,印度洋海啸、非典、禽流感)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有多脆弱。
作为一个化学工作者,我们该怎样做?也许我们还要认真地讨论一些老话题,每个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目标是什么?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好,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我们必须冷静、理智地对待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化学史是历史而不是化学,属于人文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物理化学是化学的分支,化学物理是物理学的分支)。
2、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化学史?中国的化学史家袁翰青先生有句名言:“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定义的研究进展
化学定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化学定义近些年来对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化学定义仍然是一个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化学定义“化学”一词首见于伟烈亚力主编的《六合丛谈》(1857年~1858年)[1],它得自王韬,是来华传教士戴德生所创并口授于王韬的。
1970年,日本学者坂出祥伸指出[2]:“化学”一词首见于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综合杂志《六合丛谈》(1857年~1858年)。
最近,沈国威[3]较充分地论证了译名“化学”的产生过程,并根据王韬日记推断出,来华传教士戴德生才是“化学”一词的首创者。
戴德生(戴雅各,Jam伟烈亚力)在《六合丛谈》中还对化学学科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与“重学”(力学)的对比,解释了“化学”的词义,即研究物质本质变化的学问[1]。
关于“化学”一词定义的表述已有很多种,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我国研究化学哲学的许多专家学者,如廖正衡、乔世德、曾国屏、魏光、徐光宪等人都对化学定义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各自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1980年我国学者对现代化学定义首先开始提出了一种尝试表述,认为化学是“研究物质分子及其质变规律的科学”。
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廖正衡发表了“化学定义的问题”一文[4],对这一定义展开了初步论述。
1985年再在“关于建立化学学的初步探讨”一文中具体运用了这一定义。
在此基础上,1986年我国出版的《化学哲学基础》一书又在对比分析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化学定义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定义,并补充表述为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分子转变规律的科学”。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来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这个问题,在国内的化学哲学界引发了一轮对化学定义的探索热潮。
关于化学的定义,廖正衡指出,目前有“20几种不同提法”。
其大致可以归纳为5大类别:(1)笼统式定义,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鲍林);(2)具体式定义,例如“化学是关于物质及其组成、结构、属性和相互转化的科学”(原苏联《综合技术辞典》);(3)微观式定义,例如“建议把化学定义为‘分子的科学’”;(4)扩张式定义,例如“化学是研究实物粒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微观基和它的质的规定性的变化”;(5)哲学式定义,例如“化学是研究以原子间的化分和化合为基础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这种运动形式与其他运动形式的关系的一门科学”等等。
“稀土之父”徐光宪: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稀土之父”徐光宪:走自己的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因病医治无效,28日上午10时18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被誉为“稀土之父”的徐光宪也是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辞世在教育界、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徐光宪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祖籍浙江上虞,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科学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对祖国抱有一片赤子情怀的他毅然放弃在哥大任教的机会,克服美国为华人科学家设置的重重困难,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归国后,徐光宪一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指导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高等学校化学系毕业的学生几乎都熟悉他编著的《物质结构》。
这本站在国际化学前沿的教材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还荣获了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教书育人的同时,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上也走出了传奇的一生。
因为祖国的需要,他连续四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学,回国后开始转向研究配位化学,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核科学家的摇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72 年,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他的研究方向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国传奇”,特别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改变了世界稀土产业和市场格局,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
1978年,基础科学受到重视,他又重新开始最初选定的量子化学方向的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著书立说,不亦乐乎。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探讨
12・ 8
厂州 化 工
21 年 3 0 1 9卷第 2 3期
△ 无 机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的体 -探 讨 Z _ - j
史
璐
( 乡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河南 新 乡 430 ) 新 500
摘 要 : 无机化学实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化学学科以及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其
验 。能够较清楚 、 准确 说 出常用 的一些 实验仪 器 的规 格 以及使 用方法 。大部分 学 生在 高 中阶段 只是 观 看过 演示 实验 或 者 录 像, 基本 没有 亲 自动手 操作过 , 因此 基础 比较薄 弱 , 基本 的实 验 仪器分不清楚 , 动手操作不标准 、 不规范 。② 学生 的实验 心理普
3 2 培 养认 真观 察的 实验 习惯 .
观察能力是知道 在实 验 中应 观察什 么 、 如何 有效 地观察 并 且准确地描述和记 录观察结果 。学 生在实验过程 中往往 比较盲
目, 观察的 目的性不清楚 , 往往被实 验过程 中比较明显 的现象所 吸引 , 观察 不够 细致 、 完整 。比如“ 的熔化 和弹性 硫的生成 ” 硫 这
s u HI L
( ol eo h m s ya dC e i l nier g X nin nvr t, n nXn i g 5 0 0, hn ) C l g f e i r n h m c g e n , ix gU i s y Hea ixa 3 0 C ia e C t aE n i a ei n4
t e c ri u u c n e ta d t a h n t o sb c me mo e u g n n r mp ra t h u rc l m o t n n e c i g meh d e a r r e ta d mo ei ot n .Th n r a c c e sr x e me t e io g ni h mit e p r n y i
配位化学的发展史
配位化学的发展史摘要自从1893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创立配位化学已来,配位化学理论得到不断发展,逐渐完善。
经过化学家们100多年的努力,由传统经典的配合物,发展到今天的配位超分子化合物,并显示出结构和功能上的优越特性,成为现代无机化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配位化学晶体工程配位超分子化学自从1893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Werner)在德国《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对于无机化合物结构的贡献”的配位化学方面的第一篇经典著作之后[1],原本作为无机化学分支的配位化学发展极为迅速,并始终处于无机化学研究的主流。
配位化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之间的界限,在众多配合物中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形成的配合物以其花样繁多的价键形式和空间结构,在化学键理论发展、配合物性能等多样性方面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1 经典配位化学的产生和发展配合物的记载在很早就有,国外文献[2]最早记录的配合物—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是在1704年,其化学结构是FeIII4[FeII(CN)6]3,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了。
我国《诗经》记载“缟衣茹藘”,“茹藘在阪”,实际上是二羟基蒽醌和铝钙离子生成红色配合物(比普鲁士蓝发现早2000多年)。
最早关于配合物的研究是1798年法国塔索尔特(Tassert)关于黄色氯化钴([Co(NH3)6]Cl3)的研究,他在CoCl2溶液中加入NH3•H2O 后没有得到Co(OH)3,而是得到了桔黄色结晶,起初认为是一种复合物(CoCl3•6NH3),但他在该桔黄色结晶的溶液中加碱后得不到NH3,也检查不出Co3+离子的存在,可见Co3+与NH3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加AgNO3后却得到了AgCl沉淀,证明Cl-是游离的。
塔索尔特的报道使一些化学家开始研究这类化合物,因为当时的原子价理论不能解释这类化合物,故称之为复杂化合物,即络合物。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精品课程建设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专业:化学三明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绪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及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
使学生热爱化学、会学化学。
二、主要内容1.化学科学的内涵2.化学与社会3.化学的主要分支4.怎样学习化学三、参考文献1.[美]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科学出版社,19982.《走近化学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3.《无机化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34.徐光宪,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2期第一部分化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原子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要求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近似能级图的意义,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写出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学会利用电离势、原子半径等数据,讨论各种元素的某些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重点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同期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1道尔顿原子论1-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氢原子光谱2、玻尔理论3、波粒二象性4、德布罗意关系式5、海森堡不确定原理6、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7、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描述8、电子云1-3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多电子能级2、构造原理1-4元素周期系1-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能3、电子亲和能4、电负性5、氧化态三、重点和难点:1.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与电子云的钻穿效应3.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四、思考题1.原子轨道与玻尔轨道有什么区别?2.如何解释原子光谱的量子化特征?3.波函数与电子云区别何在?4.四个量子数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用量子数表示波函数?6.如何计算过程Li2+→Li3+ + e- 的能量.?7.为什么N的电离能反常大于O?8.如何解释第二主族元素在同一周期中的反常现象?第二章分子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区别;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3.定性了解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4.掌握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概念,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21世纪的配位化学是处于现代化学中心地位的二级学科_徐光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2期,2002年3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 ol.38,N o.2(Mar ,2002)学科展望P er spectives21世纪的配位化学是处于现代化学中心地位的二级学科1)3徐 光 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摘 要 提出21世纪的配位化学处于现代化学的中心地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配体”和“中心原子”的概念大大扩充了,配位化学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发展,探讨了21世纪的配位化学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配位化学;配体;中心原子;21世纪化学中图分类号 O 64114 1)本文是徐光宪院士在2001年全国第四届配位化学会议上作的大会报告提纲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1006)收稿日期:20012122061 21世纪的配位化学处于现代化学的中心地位自从Werner 在1893年提出配位理论以来,配位化学的发展已有108年的历史。
到了21世纪,配位化学已远远超出无机化学的范围,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二级化学学科,并且处于现代化学的中心地位,理由如下:1)配位化学与所有二级化学学科,以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一级科学都有紧密的联系和交叉渗透:(1)与理论化学的交叉产生“理论配位化学”———配位场理论,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配合物的分子力学、从头计算等。
(2)与物理化学的交叉产生“物理配位化学”,包括“结构配位化学”、“配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3)在均相和固体表面的配位作用是催化科学的基础。
(4)配合物在分析化学、分离化学和环境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5)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桥梁。
它们间的交叉产生“金属有机化学”,“簇合物化学”,“超分子化学”等。
(6)配位化学与高分子化学交叉产生“配位高分子化学”。
说说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3个
说说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原创:徐光宪催化开天地2017-03-15到了21世纪,数学界、物理学界和生物学界都相继提出了各自领域的重大难题或奋斗目标。
对这一问题,提出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供大家一起探讨。
在回答下面难题以前,先要说说物质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力,原子之间、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作用力还是电磁力,而且是变化的电磁力,电磁力分为引力和斥力。
原子核周围、电子周围、任何物质周围都有电磁场,电磁场同样分为引力场和斥力场,只是大小不同,电磁场同样是变化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电磁场是不同的。
物质在一般情况下,引力是大于斥力的。
在某一时刻,原子之间电磁力大小基本是不变的,不同的时刻电磁力的大小是变化的,也就是引力和斥力是变化的,基本平衡的。
原子是带电的,并不是中性。
原子核也不是带正电的,而是高电位,电子也不是带负电的,而是低电位,原子核和电子的电荷更不会抵消,因为电荷是一种物质,物质是不灭的,只会转换。
在一个变化的系统中,质能是不会变化的,物质质量与能量能相互转换。
摩擦使振动增大,噪音增大,新物质变化增多,电磁场、电磁力变化增大,发热量增多。
当然引力、斥力变化增大。
引力大原子之间的距离减小,原子聚集,形成新的物质,斥力大原子之间的距离增大,分裂物质,同样有新的物质产生。
目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地球上面,或者说在宇宙中,地球、宇宙、物体都是电磁场,人类的活动当然要受到地球、宇宙电磁场的影响。
同时地球是一个带电体,受到地球、宇宙电磁力的影响,而且都是变化的。
1. 如何建立精确有效而又普遍适用的化学反应的含时多体量子理论和统计理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所以化学反应理论和定律是化学的第一根本规律。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理论方法对描述复杂化学体系还有困难。
因此,建立严格彻底的微观化学反应理论,既要从初始原理出发,又要巧妙地采取近似方法,使之能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决定某两个或几个分子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否生成预期的分子?需要什么催化剂才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反应?如何在理论指导下控制化学反应?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确定化学反应的途径等,是21世纪化学应该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21世纪科学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徐光宪(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化学通讯》2003年第2期第1-4页120世纪的化学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但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同化学的核心是合成化学,是以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分离出新物质供人类需要为中心任务的。
因此20世纪化学的成就可用合成或分离出的新物质的数量和质量(重要性和用途)来衡量。
1900年在《美国化学文摘》(CA)上登录的,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并确定其组成的,和人工合成的已知化合物只有55万种。
经过45年翻了一番,到1945年达到110万种。
再经过25年,又翻一番,到1970年为236.7万种。
以后新化合物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每隔10年翻一番,到1999年12月31日已达2340万种。
所以在这100年中,化学合成和分离了2285万种新物质、新药物、新材料、新分子来满足人类生活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一门其它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在过去的100年中,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新物质。
220世纪发明了七大技术,最量要的是信息技术、化学合成技术和生物技术报刊上常说20世纪发明了六大技术:(1)信息技术(2)生物技术(3)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4)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5)激光技术(6)纳米技术。
但却很少有人提到包括合成氨、合成尿素、合成抗生素、新药物、新材料和高分子的化学合成(包括分离)技术。
上述六大技术如果缺少一二个,人类照样能够生存。
但如果没有哈勃在1909年发明的用锇作催化剂的高压合成氨技术,世界粮食产量至少要减半,60亿人口有30亿要饿死。
哈勃因而在1918年获诺贝尔奖。
C. 博施改进了哈勃流程,又获1931诺贝尔奖。
所以国外传媒把Haber Process评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
如果没有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不能控制传染病,无法缓解心脑血管病,平均寿命就要缩短25年。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的技术,人类生活要受到很大影响。
徐光宪
“稀土之父”徐光宪刘秀秀淮南师范学院摘要:徐光宪,浙江绍兴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尤其对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
他创建的“串级萃取理论”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后,使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世界前列。
从事教育事业,育人无数,为我国培养出许多人才;更著有许多文集。
关键字:稀土元素;萃取;教育;"The father of rare earth" xu guangxianliu xiuxiuAbstract: xu guangxian, zhejiang shaoxing, famous physics chemist, inorganic chemist, educator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college professor, rare earth materials chemical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onorary directo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Devoted his life to chemical research, especially for rare earth elements of purification. He created "cascade extraction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are earth separation in the country, after the applicati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single high purity rare earth production of the world. Engaged in education, care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countless produced many talents; The more the many essays.Key word: rare earth elements; Extraction; Education;一、序言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浙江绍兴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第十章 次级键及超分子结构化学
化学家 Stephen J. Lippard 1998在讨论化学的未来25年时有一段精彩的讲话:
“化学最重要的是制造新物质。化学不但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且 创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的新化合物。化学学 科通过合成优美而对称的分子,赋予人们创造的艺术;化学以新 方式重排原子的能力,赋予我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机会,而这正 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媲美的。”化学创造了一个人造世界”。
化学的内涵
化学是这样一门科学,茫茫宇宙中浩瀚的物质世界,在化学家看来,不过 是千百万种化合物的存在与组合,而且是由为数不多的几十种常见的元素所组 成。它们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构成分子或晶体时 方式的不同而已。
化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化学反应,其机理几乎是各有千秋,而且对反应条 件又极其敏感,以致对于一些化学现象,人们有时不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 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最基本的物质定律,却屈指可数,简单明了。
异 性 相 互 反 应 的 分 子, 而 共 获 得 1987 年 诺 贝
尔化学奖
Charles J. Pedersen (1904-1989, USA)
Charles J. Pedersen: Crown Ethers
“For their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olecules with structurespecific interactions of high selectivity”
z 美 国 化 学 家克 拉 姆、佩 德 森与 法 国 化 学
家 莱 恩 因 开 发 和 使 用 具 高 选 择 性、 结 构 特
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精确调控,超分子化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 新兴的分子信息化学。它包括在分子水平和结构特征上的信息存储,以 及通过特异性分子识别过程,来实现的超分子尺寸上的修正、传输和处 理。未来超分子体系的特征应体现为:信息性和程序性的统一,流动性 和可逆性的统一,组合性和结构多样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第2期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徐光宪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摘要]本文提出21世纪化学的定义,内涵,六大发展趋势,四大难题和11个突破口,以及20世纪化学的一些被忽视的重要盲点。
[关键词]21世纪的化学,定义,发展趋势,难题,突破口,盲点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从学化学,教化学,到研究化学已有几十年了,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
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这是我进入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1一门科学的定义至少有三个属性:1.1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
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
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
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
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成数理化天地生等一级学科。
近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法。
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是必然的趋势。
这是它的第一属性。
1.2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
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
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2340万种。
没有别的科学能象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
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1.3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的对象。
(2)二维定义或XY定义。
Y是指研究的内容。
(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
Z是指研究方法。
(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
(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
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群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
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
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2 21世纪化学的定义和内涵2.1 化学的一维定义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Pan Pacific Conference), 泛美航空公司(Pan American Air Line)等提出的。
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
它可以分为以下10个层次:(1)原子层次棗例如近来受到重视的碱金属原子的Bose-Einstein凝聚态。
(2)分子片层次棗分子片是指组成分子的碎片,例如[1,2]:一价分子片:CH 3, OH,Mn (CO)5, Co(CO)4,二价分子片:CH 2,NH,Fe(CO)4,Ru(PR 3)4,三价分子片:CH,Co(CO)3, NiCp 等。
(3)结构单元层次棗例如芳香化合物的母核,高聚物的单体,蛋白质的氨基酸,DNA的A,C,G,T。
高级结构单元,如蛋白质的αhelix,βsheet等。
(4)分子层次棗研究分子层次的问题有如分子周期律,单分子光谱,单分子监测和控制,分子的激发态,吸附态等。
(5)超分子层次棗超分子是二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的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起来的物质微粒。
例如环糊精[γ-CD]是一个分子,形似花盆 ,它的尺度略大于C 60的直径,可以把C 60包进去,生成1:1和2:1的超分子。
艾滋病毒HIV是一个生物大分子,其活性部位,形似环糊精,大小与C 60十分接近,它们可以形成超分子。
因此,C 60可以抑制艾滋病毒HIV。
环糊精分子还可作为主体,把其它小分子包在里面,又可作为客体,插入Zr(HPO 4)2(H 2O)晶体的结构层之间,组装成复杂的超分子体系。
(6)高分子层次。
(7)生物分子(biomolecules)层次。
(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棗例如碳纳米管、纳米金属、微乳、胶束、反胶束、气溶胶、纳米微孔结构、纳米厚度的膜、固体表面的有序膜、单分子分散膜等。
(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棗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溶液、熔融体、胶体、表面、界面等。
(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ⅰ)复合和杂化分子材料。
(ⅱ) 分子器件,例如在金丝尖端装上经过巯基化修饰的单层碳纳米管(SWCNT),可以作为M的针尖。
又如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探针、分子芯片、分子晶体管等。
(ⅲ)分子机器,如分子马达在UV光下,能通过4种同分异构体进行旋转,又如分子计算机等。
(ⅳ) 宏观组装器件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2.2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
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度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2.3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
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
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
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
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计算机模拟的方法。
2.4 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
化学的目的和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
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
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Five“care”and five “for”):(1)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Environmental care for the society);(2)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Safety care for the employee);(3)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Quality care for the customers);(4)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Innovation-care for the development);(5)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Profit-care for the stock holders)3 21世纪化学研究的六大趋势3.1 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10个门类的科学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
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
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3.2 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ople。
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
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
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3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1-100 nm),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3.4 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
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
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
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3.5 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3,4]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
3.6 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5,6]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
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real time)、原位化(in situ),在体化(in vivo)、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
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
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4 21世纪化学的四大难题(中长期)科学研究始于提出问题。
科学问题的提出、确认和解决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Hilbert 在1900年提出23个数学难题。
每一个难题的解决,就诞生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现在2000年世界数学家协会提出七大数学难题,筹集了700万美元,悬赏100万美元给每一个难题的解决者。
21世纪物理学的难题:(1) 四个作用力场的统一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问题。
(2) 对称性破缺问题。
(3) 占宇宙总质量90%的暗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4) 黑洞和类星体问题。
(5) 夸克禁闭问题等。
21世纪生物学的重大难题是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脑科学、生命起源等。
200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组织编写了《展望21世纪的化学》[7],对20世纪化学的成就作了很好的总结,对21世纪近期(10-20年)化学的发展提出很好的展望。
最近MIT化学系主任S.Lippard教授在广泛征求美国化学同行的基础上提出基础化学的22个新前沿领域[8]。
由此可见,中外化学家都在展望21世纪化学的发展,但似乎还没有提出化学应在21世纪解决的重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