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翻译家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著名翻译家

著名翻译家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百余年来,一直向前发展,名家名译辈出。

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象。

一些译者越来越糊弄读者,而读者也越来越不相信译者,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这种情况,使得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

我们应该庆幸,前辈们已经将大部分世界名作译出,可供我辈分享。

基于对经典译作的崇敬,也为了与大家交流翻译作品阅读的体验,本人整理了一份《翻译家及作品不完全名单》(见下)。

既然是不完全,也就是说,此名单还可以继续补充,完善,希望好之者多多参与。

著名翻译家及其作品不完全名单:英语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严复《天演论》周瘦娟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916年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

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夫妻合译《尤利西斯》(译文版),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李文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

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

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江枫《雪莱诗选》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翻译家李霁野研究

翻译家李霁野研究

• 1923年春,离开家乡到北京自修英文。是年秋季转人祟实中 学。为了糊口和交纳学费,于此时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翌年署假,因翻译《往星中》结识了会迅先生。
• Li Jiye(1904-1997), born in Anhui, is a noted translator in China as well as a writer. In 1919, he read a large volume of books that were introduced in China and was greatly endowed by them. In the winter of 1921, he was distressed and expelled by the school because of his efforts in supporting Hushi’s language reform. He was interested i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since then he was determined to be a translator to bring in great works from the west. In the Spring of 1923, he entered Chongshi High School and began his translating to make ends meet. It was at that time when he translated Wang Xing Zhong that he become acquainted with Lu Xun the next year. Later he became a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by Lu in the year of 1925.

08第五讲 建国以后的翻译 王佐良

08第五讲 建国以后的翻译 王佐良

Lecture 5 Translation since the 1949建国以后的翻译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nsl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prosperity. Of the numerous undertakings awaiting to be revived, translation was one of the top prior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was soon placed in the agenda. And the person who delivered the most papers and aired the most profound views on translation was Dong Qiusi (董秋斯).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

有关翻译理论的建设工作,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最初在这方面发表议论较多、较深刻的,当推董秋斯。

董秋斯(1899-1969), a writer and translator. The most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he has ever made is his proposition in unequivocal terms on the building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his vigorous advocac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董秋斯在50年代译学界的突出贡献,是最早明确地强调了翻译理论的建设问题,并大力提倡开展翻译批评。

He issued a series of treatises, pointing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vious translation and the unhealthy phenomenon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He called for healthy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plete system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basing on the collecting, edit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views of translation by predecessors. 他发表一系列的文章,指出以往翻译中存在的缺点,翻译批评中的不良现象等,提倡健康的翻译批评,指出必须在收集、整理、发展前辈翻译言论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翻译理论体系。

现代著名诗人萧三生平简介

现代著名诗人萧三生平简介

现代著名诗人萧三生平简介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和哥哥萧子升以及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

早在20世纪初叶就投身革命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著名诗人萧三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萧三生平简介萧三、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和翻译家,曾与毛泽东一同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萧三在二十世纪初投身革命,在建国后主持了我国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奔走于世界各个国家。

萧三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当时与毛泽东是同学,而他的哥哥萧子升同蔡和森、毛泽东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

萧三在1920年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期间他积极组织公学世界社,与世界革命家研讨马克思主义。

1922年萧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萧三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一年后返回国家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萧三作为我国文学代表参加了国际革命家作家协会,同时成为该协会联盟书记处书记,并主编协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

1934年萧三又参加了在苏联举行的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萧三代表我国左翼作家联盟进行发言。

在苏联养伤期间,萧三写了很多诗歌颂扬中国革命,谴责帝国主义。

他进行的很多活动都使得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更好更快的进行交流与融合。

萧三于1939年回国,之后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的翻译部主任,建国后萧三继续长期从事世界和平活动和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并曾任职于世界和平理事会。

萧三的很多革命文学作品流传十分广泛,就像他说的“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他的文化工作为中国革命斗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工作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萧三的故事萧三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曾与毛泽东是同学。

萧三的哥哥萧子升曾与毛泽东和蔡和森共同创建了新民学会。

萧三在20世纪初投身于革命活动,1920年时萧三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与周恩来等人发起少年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萧三主要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萧三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与毛泽东是同学,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萧三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了公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和马列主义研讨。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 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他提 出“宁信而不顺”。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2010级学生:王淑苹学号:2009312011198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

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

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

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

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

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

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

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名人故事】建国60周年文明绅士:巴金

【名人故事】建国60周年文明绅士:巴金

【名人故事】建国60周年文明绅士: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1904年11月25日诞生于四川成都。

1929年第一次以&ldquo,励志人物;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

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明活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出色的小说家、散文家跟杰出的翻译家、出色的编辑家、出版家。

他先后创作了《消亡》、《新生》、“洪流三部曲”(《家》、《春》、《秋》)、“恋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讲演特写、纪行、童话等等。

他精通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多少部世界名着。

新中国成破后,巴金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纂,《文艺月报》、《播种》、《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声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声誉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屡次深刻到工厂、乡村和革命老区休会生涯,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批的呈文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应朝鲜战斗的短篇小说集《好汉的故事》、《李大海》等。

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战胜宏大的病痛,用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维艺术上到达了一个顶峰。

90年代后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选集》(二十六卷)等。

因其特别奉献,1999年经国际地理学结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21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翻译家林纾..

翻译家林纾..
林 纾
翻译的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时期 民国时期 建国后
明 末 清 初 时 代
梁启超 严 复城派 1882年 穷秀才——举人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走上文学创作 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开始翻译生涯
翻译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 《埃及金字塔剖屍记》 《黑太子南征录》 《脂粉议员》 《鲁滨孙飘流记》 《天囚忏悔录》 《离恨天》 《戎马书生》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 林纾、王寿昌合译(1895) 林纾、魏易合译(1905) 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曾宗巩译 林纾、魏易合译(1908) 林纾、王庆骥合译(1913) 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 林纾、曾宗巩合译
翻 译 特 色
爱国主义情怀
翻 • 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 译 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 以振动爱国之气 特 •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 色 助-《黑奴吁天录》
翻译技巧-合译
枯藤老树昏鸦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It happened after some time, making a pretty large fire for cooking my meat, when I went to put it out after I had done with it, I found a broken piece of one of my earthenware vessels in the fire, burnt as hard as a stone, and red as a tile. I was agreeably surprised to see it, and said to myself, that certainly they might be made to burn whole, if they would burn broken. This set me to study how to order my fire, so as to make it burn some pots. I had no notion of a kiln, such as the potters burn in, or of glazing them with lead, though I had some lead to do it with; but I placed three large pipkins and two or three pots in a pile, one upon another, and placed my firewood all round it, with a great heap of embers under them. I plied the fire with fresh fuel round the outside and upon the top, till I saw the pots in the inside red-hot quite through, and observed that they did not crack at all. When I saw them clear red, I let them stand in that heat about five or six hours, till I found one of them, though it did not crack, did melt or run; for the sand which was mixed with the clay melted by the violence of the heat, and would have run into glass if I had gone on; so I slacked my fire gradually till the pots began to abate of the red colour; and watching them all night, that I might not let the fire abate too fast, in the morning I had three very good (I will not say handsome) pipkins, and two other earthen pots, as hard burnt as could be desired, and one of them perfectly glazed with the running of the sand.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题分析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题分析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题分析1、我国翻译史简介一、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对我国的翻译史进行大致划分,并给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

【答案】中国的翻译,从公元67年天竺僧侣(摄摩腾和和竺法兰)到洛阳白马寺讲经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有五次。

第一次: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

这时期出现过中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第二次: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

翻译家有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第三次:五四以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家有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第四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后的十几年。

这个时期我国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翻译家有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等。

第五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迄今为止的第五次高潮。

翻译家有傅雷、钱钟书、杨绛等。

【解析】我国翻译史、所出现五次高潮、每一个高潮的研究内容、代表译家是每一个译者都应了解的基本内容,此外译者也应对西方翻译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践。

二、简要介绍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谈谈你对这个标准的看法。

【答案】严复在《天演论》译文的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是指对原文和译文两个关联事物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思想以及精神,不可歪曲原文,不可遗漏原文的重要内容。

“达”是指译文要通达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雅”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文学美感,即文采气质。

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有独特的文学典雅气质。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首先应该保证前两个标准,即“信”“达”的实现。

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完善译文,使之更具美感。

翻译家 汝龙 草婴

翻译家  汝龙   草婴

冬宫
贝加尔湖
一生只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 草婴
草婴生平
草婴(1941年起使用),原名盛峻峰。文学翻译家。 原名盛峻峰。 草婴(1941年起使用),原名盛峻峰 文学翻译家。 1923年出生 浙江省宁波慈溪人。 1923年出生,浙江省宁波慈溪人。南通农学院肄 年出生, 1960年参加 辞海》编辑工作, 年参加《 辞海》 业。1960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 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中国译协副会长, 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中国译协副会长,现 为中国译协名誉理事。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 为中国译协名誉理事。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 吸收为名誉会员。 吸收为名誉会员。 1978年至 年至1998年 系统翻译了列夫· 从1978年至1998年,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 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 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六十多个中短篇 和自传体小说。 和自传体小说。
翻译家 汝龙 草婴
汝龙生平
汝龙(1916-1991),文学翻译家。江苏 汝龙(1916-1991),文学翻译家。江苏 苏州人。1938—1945年先后在江北县立中 苏州人。1938—1945年先后在江北县立中 学、重庆复兴中学、四川巴蜀中学、重庆 复旦中学、四川涪陵中学任英语教师。建 国后,历任江苏文教学院副教授、东吴大 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文学院、苏南文化 教育学院,平明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中国 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 一、二届理事。
获得的荣誉
1987年获得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 1987年获得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 1997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 1997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 1999年获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 1999年获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和奖状 2002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 2002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中国资深翻 译家” 译家”荣誉称号 2006年被授予“俄罗斯荣誉作家”称号、“ 2006年被授予“俄罗斯荣誉作家”称号、“高尔 基勋章” 基勋章”。 2011年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2011年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前言二、古代翻译活动1.佛经翻译2.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三、近现代翻译的发展1.洋务运动与翻译2.戊戌变法与翻译3.新文化运动与翻译四、建国后的翻译事业1.翻译工作的组织与规划2.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五、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1.徐霞客与《游记》2.严复与《天演论》3.鲁迅与翻译事业六、当前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2.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的影响3.翻译教育与人才培养七、结语正文:【前言】中西翻译简史是对我国翻译活动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总结。

自古以来,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中外交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翻译活动、近现代翻译的发展、建国后的翻译事业、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当前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古代翻译活动】古代翻译活动主要以佛经翻译和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为主。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为传播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催生了大量的翻译活动。

【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近现代翻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些历史事件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此期间,翻译家们致力于翻译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推动我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建国后的翻译事业】建国后,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翻译工作的组织与规划逐渐规范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在翻译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

徐霞客的《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游记文学作品,严复的《天演论》是近代翻译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译作,鲁迅的翻译事业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

【当前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翻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翻译史(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与翻译观点)

中国翻译史(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与翻译观点)
老子英译等一个文学翻译家要把原著作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本身也是一定要具备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艺术要求
时期
人物
观点
代表作
西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鸠摩罗什
“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天竺辞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成汉语,则美处全无,虽然保存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非但美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梁实秋
(“信”与“顺”的统一)“翻译要忠于原文, 如能不但对原文的意思忠实, 而且还对‘语气, 忠实, 这自 是最好的翻译。虽能使读者懂而误译原文, 这种翻译是要不得的。既误译原文, 而还要令读 者‘硬着头皮’ 去懂, 这是太霸道了。’”
《莎士比亚剧本》;《呼啸山庄》;《沉思录》等
鲁迅
“宁信而不顺”
《幸福》、《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死魂灵》;《毁灭》等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文学翻译
傅雷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巴尔扎克全集》;《米开朗基罗传》等
钱钟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利玛窦
“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易其稿”。
“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2021/3/7
6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 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 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 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 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 由移易。
外国戏剧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影响很大。 郭沫若学习和采用了外国戏剧大师借一段历史表现一个时代、借 古人之口说自己的话的方法; 他从外国戏剧中汲取了象征手法; 他 在戏剧结构和悲剧艺术方面, 汲取和发展了外国戏剧的某些长处, 学习借用了某些技巧, 如开场白和抒情独白的使用等, 并创作了革 命悲剧。郭沫若博采众长, 从各国戏剧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丰富营养, 形成独具一格的剧作风格, 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2021/3/7
11
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
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 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 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 掩瑜, 这些并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 出贡献。总体来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 特色。毋庸置疑,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 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 巨大贡献。
2021/3/7
9
郭沫若的戏剧翻译贡献
郭沫若的戏剧译著约有十一部, 其中大多是悲剧。如: 德国歌 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 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 《悲哀之戴黛儿》、《西域的健儿》等, 郭沫若是第一个把它们 介绍到中国来的。在翻译的选材上, 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 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他总是选择那 些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 借以控诉吃人的剥削社 会; 他总是选择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而且他对作家及作品总 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并不是一概而论。

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0世纪中国翻译史》计六十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一部叙述我国二十世纪翻译历程的史书。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

该史将翻译活动视为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推动力,是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故而不局限于对翻译活动的展示,也旁及产生翻译活动的环境。

本书力图以宏观的角度剖析翻译的实质,以历史的实例为佐证张扬翻译的魅力,充分论述翻译的综合价值及社会影响。

第一部分管窥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讲述翻译在其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者根据梁启超、严复和林纾做出的卓越贡献,首次提出应将他们称为那个时期的译坛“三杰”。

梁启超被列于榜首;他虽年纪最轻,译的作品最少,但他创办大同译书局,培养翻译人才,以政治影响翻译事业,故而所起的作用最大。

“三杰”积极引进西学,帮助国人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了解西方社会先进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制度,从而激发国人变革的思想。

该部分还用大篇幅介绍了清末民初的科学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并叙述了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情况。

民国时期,我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刘半农、郑振铎、曹靖华、董秋斯、朱生豪、梁实秋、傅东华以及梅益等翻译大家的活动,把翻译事业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此际西学东渐风气日炽,许多学子负笈欧美,译著颇丰,门类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译著按国别划分为苏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等。

这一时期是全书叙述的重点,所列举的译者译著最多,占的篇幅最大。

第三部分展示建国后的翻译活动,介绍了师哲、巴金、李良民、刘伯承、楼适夷、高值、刘宓庆、焦菊隐、丰子恺、文洁若、成仿吾、郭大力、飞白、荣如德、杨武能、黄龙、罗新璋等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详尽叙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对苏俄文化、日本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北美文化、英国文化以及印度等弱小国家文化的译介情况。

该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浓墨重彩地阐述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情况,把“信达雅”、“硬译”、“学、思、得”等散落在各处的“珍珠”穿缀起来,形成一个体系,熠熠生辉。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姓名: 学号:班级: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著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

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

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

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

中国翻译史第三,四个时期

中国翻译史第三,四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国近代翻泽史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所翻译的内容们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刀:始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原苏联等同的文学作抓也逐渐有了汉译本.一些世界名著也有了较多的汉译本:就泽作的语言而言.白话义在译作中己出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翻译,对当时中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以及唤起民众,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丁深远的影响。

这一—i付期的主要译作有:1.社会政治著作。

除“万四”前夕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又有多次再版外,还翻译了《资本论入门》、《丁钱劳动与资本》、《俄国共产党党纲》、《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论》、《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沦巾国》等马列主义著作。

2文学作品方面。

随着“五四”以后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世界进步文学和俄罗斯苏维埃文学逐渐被介绍到我国束、其中尤以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介绍得最多,影响也最大。

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及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战争与和平》、果戈里及其作品《钦差大厦》、居格涅夫及其作品《父勺子》,以及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翻译介绍过来,法国著名作家英里哀及其作品《伪君子》、巴尔扎克及其作员《高老头》、大仲马及其作品《基度山伯爵》、雨果及其作品《悲惨世界》。

东方各国的优秀作品,如《天方夜谭》、印度泰戈尔的《新月集》等泽本也在这—‘时期与广大小国读者见面了。

深圳翻译公司在介绍翻译上述作品中,我同很多作家、翻译家为此做出丁卓越的页献。

这—时期的主要翻译家有:鲁迅先半不仅是‘依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鲁迅一牛翻译丁十四个国家的近一百名作家的二百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故事、诗歌、戏剧、童话、科幻、文学理论等。

鲁迅先午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十分谨慎和严肃的。

他把翻译外国作佩比作普岁米修斯,咨来大火,传播人间。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摘自《翻译理论与技巧》赵桂华编著)翻译活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各部族之间就有了语言的交流。

不过当时的翻译活动是以沟通言语为主,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口译。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是佛经翻译。

从佛经翻译至今,我国翻译简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或称为四次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的翻译,以及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一时期佛经翻译时期。

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桓帝建和二年,波斯帝国(伊朗)安清(安世高)来到中国,翻译了30部40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

他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

他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

译著文字优美、畅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

鸠摩罗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他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

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一也是从他开始的。

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南北朝时期,应梁武王之聘,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49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唐朝经济发达、文化兴旺,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玄奘本姓陈,法号“三藏法师”,河南人,因出身贫苦,13岁出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经16国、历时4年到达印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 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 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大量的苏联和欧洲文学 翻译的作品涉及23个国家的40位作家。
翻译主张:“神韵”说 茅盾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 中还分析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 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学 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这是对他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总结。这一思想 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 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 他认为,最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 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 对于如何才能达到传达“意境”的翻译效果,茅 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译与创作并重”。 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一个再 创作的过程。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 序》中指出:“‘直 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表达 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 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出,茅 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 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的忠实。 茅盾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 翻译”思想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 一个完整体系。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 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期间,受梁启超 维新思想和严复《天演一论》中进化一 论的影响。1910年赴美留学,深受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影响。1917年,在《新青 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自议》,这是反 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 为文学革命的发物之作。
主要著作
译著:契诃夫的《在家里》、 《他的仆》、《日落》、 《万卡》、高尔基《情人》、莫泊桑《一段弦线》、易卜生 《社会柱石》等 大量的苏联和欧洲文学 翻译的作品涉及 23个国家的40位作家。 一. 神韵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理论的人。



主要译作
《在家里》 《他的仆》 《日落》 《万卡》 《情人》 《一段弦线》
胡适倡导诗体解放,尝试用白话文 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嗣后发表一系列 论文,进一步阐明文学革命主张,把白 话文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出版,中 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 集》。
小结

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发展史和学术思想史上 的一位中心人物,是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 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对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贡献是极力提倡和尝试用白话文进行创作 和翻译,使新的思想观念通过白话文体得以大行其道, 由此白话文学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的拓荒者,胡适对中国新诗的创 立和新诗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翻译主张
二、“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和“以 信为主,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虽然强调直译,但并不排斥意译,即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宾主之分,非敌我对立。 他是一位直译与意译统一的成功实践者。


瞿秋白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 批评家,同是也是卓越的翻译家。 我国最早从俄语原作翻译俄国文学的 凡位作家 之一,也是最早比较系统地介 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写文艺论著的 译家之一。

胡适一生翻译了30多篇诗歌,17篇短篇小 说以及其它一些作品。
他的新诗集《尝试集》和《尝试后集》中 收录了不少译诗,他还翻译了许多西方短篇小 说,试图以此改造中国小说,译有《短篇小说 集》二集,易卜生《娜拉》等,选择性地翻译 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的世界名著,为中国 新文学提供借鉴。

翻译主张



主要译作

译有长篇小说(片断)2部、中篇小说2部、短 篇小说1部、诗歌3篇、剧本2部、论文39篇。
中国共产党党歌的《国际歌》,而最早将 它翻成中文并附上简谱。 翻译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 等人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翻译主张

一、坚持“信”、“顺”的辩证统一,认为“信”、 “顺”并不是像鲁迅和赵景深认为的那样将其相互对 立起来,“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 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 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到的概念”。 二、主张“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达法”,目的就在 于要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 三、主张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也帮助创造出“新的 中国现代言语”,对20世纪20年代后的翻译产生过较 大影响。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 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 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主要译著

《月界旅行》 《哀尘》 《死魂灵》
编译《斯巴达之魂》 《域外小说集》 《毁灭》 《小彼得》

翻译主张

一、“易解、丰姿” 双标准,“移 情、益智”双功能——鲁迅翻译理论的 核心 “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即忠实, “力求其易解”即通顺易懂,亦即“信、 顺”的二字原则。
五四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 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换黄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 学翻译事业有两大特点:

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 的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译 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胡适、鲁迅、瞿秋 白、郁达夫等。 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公家 文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 翻译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 局面。
翻译主张



“全局论” 和 “神韵说” 第一,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 直至“会心”。即在全局了然于心后再落笔, 心中随时要有 “全局”。 第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 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 “意趣”。 第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毕一段, 以段为单位,自拟读者和演员,察阅译文中有 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演员,审 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翻译主张



一、对审美主体即译者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 的了解 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 畅达的中文 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 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相当的见解”。 (手术即技术方法。)
翻译主张

二、提出翻译的三重标准: 忠实的标 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 三、提出是译者的三种责任:对原著 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对艺术 的责任。
朱生豪


中华莎学天才的翻译家。他把自己的 一生献给了莎学的伟大翻译事业,他是 用热血和生命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全 集》《莎士比亚全集》。 当时的中国没有一种外国作家的全集, 在这种背景下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 “他决定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其他原 因之外,在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 的压力下,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是重要 的动力”。
刘宓庆
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 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 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 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 国组织机构任翻译。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 大学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 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 授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翻译主张

于1924年发表长篇论文《读了挡生的 译诗而论及于翻译》,是20年代十分难 得的译论名篇。
在其中提出“学”、“思”、“得” 三个译者翻译条件。


学: 是对于一种著作的深湛的研究,并不单指懂外文的程度而 言,必须研究原作者所在国家的传统的思想、风俗、习惯、原作 者所及的环境等,才配从事翻译介绍。 思:“但我想我们既欲把一个异国人的思想丽句,传给同胞,我们 的职务,终不是翻翻字典可以了局。原著者既费了几年的汗血,付与 他的思想以一个形式,我们想传他的思想的人,至少也得从头至尾, 设身处地地陪他思索一番,才能对得起作者”郁达夫在此强调对原 文应该仔细地研究。 得:“是最要紧的一个条件。我们于动手翻译之先,至少先要 完全了解原作者的精神”,或至少了解原文的真意。
学术著作

《文体与翻译》(第1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现代翻译理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当代翻译理论》(台北:书林出版社,1993) 《翻译美学导论》(台北:书林出版,1995) 《文体与翻译》(台北:书林出版社,1997) 《英语翻译训练手册》(台北:书林出版,1997)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翻译基础》刘宓庆、胡卫平、赵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翻译美学理论》刘宓庆,章艳:(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时期翻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 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白话文也开始代替 文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